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智慧是个体在其人生经历中习得的一种德才一体的综合心理素质, 是成功老龄化的重要标志和毕生发展的理想终点。研究发现, 三维智慧量表、自我评估智慧量表、成人自我超越问卷等自陈式测量和柏林智慧范式、智慧推理等表现式测量对老年人智慧评估具有良好性能; 老年人智慧发展受到开放性、自我反思、情绪调节、人格成长等内在因素以及受教育程度、关键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的交互影响; 毕生发展的智慧为老年人带来更高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以及更少社会疏离感、孤独感和抑郁。未来应该开发多测度、整合的老年人智慧测评工具; 深入揭示老年人智慧的预测因素、影响后效及其内部作用机制; 进一步探索社区养老服务中老年人智慧的干预与培育策略。  相似文献   

2.
自尊的毕生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尊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文章介绍了自尊的毕生发展研究在近三十年来的进展, 主要探讨了自尊的稳定性及其毕生发展的影响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和文化、社会经济地位与家庭教养方式等方面, 指出自尊毕生发展的研究将来应关注自尊的纵向研究和本土化研究, 并注意区分和探讨不同形式自尊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3.
健康的贫富差距是所有个体从出生到死亡都需要面对的现实, 也是全球所有国家都存在的社会问题。目前已经有相当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尝试从毕生发展的视角理解健康的贫富差距。在毕生发展研究中, 健康的贫富差距有其独特的概念和测量方式。该领域重要的理论包括累积优(劣)势假设、累积不公平模型和社会阶层文化周期模型。研究者就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的健康贫富差距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未来毕生发展研究和实践的可能方向包括早年和当前社会经济地位的交互作用、社会经济地位的稳定特征和情境效应、跨领域实践干预等。毕生发展视角的健康贫富差距研究有助于理解健康贫富差距的发展根源和形成过程, 是促进国民健康和开展健康公平实践工作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于国庆 《心理科学》2005,28(6):1338-1343
时代进步呼唤自强精神,大学教育强调自我教育,个人发展需要自我管理。本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探讨自强精神、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共同关键即自我控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一种整合的自我控制自组织理论构想。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团体焦点问题访谈、结构式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建模等实证分析,揭示了大学生自我控制内部要素、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总体上印证了理论构想。结论:自我控制是以自我为主体,在由生命圈、社会圈和字宙圈组成的立体三维时空中,以个人身心和行为、外在环境和事件为对象,以实现个人、社会和字宙内外和谐发展为原则目标的,自我觉醒、自我规划、自我执行、自我评估、自我激励、自我校正的动态阴阳变化自组织系统。该研究提出的理论及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毕生发展心理学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真  桑标 《心理科学》2003,26(4):634-637
毕生发展心理学是近年来比较活跃的心理学研究领域。本文主要综述了它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新进展。理论分析首先提出了生物和文化共同进化的毕生发展总体框架,接着在此框架下阐述了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理论。然后,以智力发展和才智的实证研究来支持毕生发展的理论,并对该领域的新发展作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6.
在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动态系统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基础上,Kaplan提出了道德动机的动态系统理论,把道德动机界定为认知和情绪成分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的动态发展过程。该理论有其特定的提出背景、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证证据支持。未来研究应着力解决道德认知与情绪的关系、环境因素的影响、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的结合以及研究工具的完善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可能自我是有关未来的自我概念,由希望的、恐惧的和预期的自我形象组成。它不仅能激发并预测人的行为,还对个体的行为有调整和指导作用,帮助个体做出适当的决策以实现理想自我。近年来,可能自我的研究备受关注。可能自我与同一性、年龄、性别、文化、动机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得到了深入探讨,且被广泛应用于职业指导、教育教学、行为管理、运动、心理咨询和治疗等领域的研究中,有力地推动了人格发展和社会各行业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心理所成立于1951年,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作为国家级综合性心理学研究机构,主要研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神经和遗传学基础。从生物、个体、社会3个层次和毕生发展过程,对人类心理进行综合、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9.
刘肖岑  桑标  窦东徽 《心理学报》2011,43(11):1293-1307
采用结果相互依赖型任务, 通过两项实验考查了人际与非人际比较情境下青少年的外显与内隐自我提升的特点及其发展。结果显示, 在非人际比较情境中, 以自利归因、选择性接受与反驳为代表的外显自我提升在青少年早期达到发展顶峰; 在人际比较情境中, 青少年不会做出自利归因, 他们对自贬归因者的评价更高也更希望与之交往; 以生日数字偏好为代表的内隐自我提升在青少年早中晚期不存在年龄差异。由此推测, 自我提升表现可能具有人际性和隐蔽性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体系,对这一理论中的自我概念、自我的独立起源及其自主性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论述了自我与适应、自我与心理能量的关系问题。最后,本文对哈特曼自我心理学在精神分析发展史上的作用、意义和不足之处进行了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11.
论坛荟萃     
于幼军: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发展理论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是从本世纪60、7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发展是一个伴随着人类社会全过程的永恒的主题。马克思毕生都在关注和思考人类社会发展问题,其主要思想是: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  相似文献   

12.
对话自我理论(Dialogical Self theory,DST)由赫尔曼斯(Hubert J.M.Hermans)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该理论汇通了詹姆斯主/客我区分和后现代叙事理念,受复调小说启发,将自我解构成"动态的内外立场交织对话的想象空间"。对话自我阐明了外在他者通过自我立场(I-position)参与自我的建构和发展,自我的多重立场性和内在对话对人格的塑造正在成为实证研究的新热点。非线性动力系统模型可用于说明对话自我的动态发展,超越了科学研究范式下对自我的认识。未来研究应关注理论缺陷,重视对主我(I)认识不足这一问题,借鉴东方心理学思想,寻找"主体何以研究自身"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3.
毕生控制理论能较好地解释毕生发展,认为适应能力的中心特质是动机调节,可促进个体发展并使其达到最优化.生命历程被视为由一列有序的目标定向行动周期组织而成,该周期包括目标选择、目标结合及目标解除.基于该角度,在回顾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初级控制的首要性和毕生发展轨迹基础上,对毕生发展的调节模型和控制策略的适应功能进行了综合阐述.未来研究应从跨文化情境下的适用性、满足适应目标选择三个因素的进一步验证和成功老龄化相关研究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周圆  陈国鹏 《心理科学》2005,28(1):104-106,84
本文介绍了自我发展研究领域中罗伯特凯根提出的结构-发展理论及其特点,简析它与其它自我发展阶段论的异同。探讨了该理论在抚育、学校教育和临床咨询等方面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基础,企业活动和行为的规范化,不仅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也直接影响着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及其社会效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从而兴起了企业伦理文化运动,走上了自我约束、自我校正、自我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自我神经基础的探讨常基于自我相关加工的研究, 涉及皮质中线结构各个脑区甚至全脑协同作用。内侧前额叶皮质及其次成分在自我相关加工中发挥重要作用:腹内侧前额叶皮质较多支持默认模式下的自我加工、自我信息的觉察和“在线”自我加工, 背内侧前额叶皮质主要参与有意识的自我参照加工、自我信息的评价和“主导的”自我加工。在自我-他人表征中, 自我-他人表征的情感性、认知性和文化性因素均调节内侧前额叶皮质及次成分的活动。未来在动态的时间和人际背景中解析自我加工的神经机制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自我同一性研究的新模型——双环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薇  寇彧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5):725-733
自Erikson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以来,它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课题,这方面的实证研究主要基于Marcia提出的同一性状态模型。随后的研究者Luyckx等人不断整合和改进状态模型,并结合自我关注领域对反思型自我关注和沉浸型自我关注的区分,提出了双环模型的理论。双环模型理论认为,广度探索、深度探索、沉浸探索、做出承诺和认同承诺五个维度构成了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的两个环——"承诺形成环"和"承诺评价环",两个环之间不断地发生着动态的交互作用,其结果造成了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的6种状态:达成,早闭,沉浸延缓,轻松混淆,扩散混淆和未分化。  相似文献   

18.
自Baddeley提出工作记忆模型以来,人们使用并发展了很多方法,探讨了工作记忆各系统的功能。在成人记忆的研究中发现,工作记忆是年龄的敏感指标之一,存在年龄差异和年龄变化。因此,本文介绍了工作记忆毕生发展的研究,特别是中老年工作记忆的研究及其目前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毕生发展心理学——论生长和衰退的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毕生发展心理学概述毕生发展心理学有两个中心的命题。第一,毕生的发展不是一个单一的,均匀的过程,由于一些变化或运动的累加而增长。相反,从生命伊始直至老年,它一直包含着生长(获得)和衰退(丧失)之间复杂而相互联结的动力学。第二,以年龄为依据的发展框架是不适当的,因为在导致人的发展的大量因素中,有许多同历龄并没有牢固联系。这些与年龄无  相似文献   

20.
以1380名高中生为被试,采用家庭仪式问卷、亲子依恋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探讨了家庭仪式与青少年自我控制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家庭仪式、亲子依恋、生命意义感与自我控制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亲子依恋与生命意义感在家庭仪式与自我控制之间起中介作用,该中介作用包括三条路径:亲子依恋的中介作用,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以及亲子依恋-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