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唐芳贵  岑国桢 《心理科学》2012,35(2):334-339
以149名大学生为对象、运用三种方法进行了为期八周每周三学时的道德教育现场实验,考察了自我意象演练、榜样示范、移情训练三种方法对德性自我意象、对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均能产生积极作用,但自我意象演练的效果尤为显著,进而对自我意象演练方法的有效性及其机制进行了探讨,可以认为该方法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德性自我意象之水平和道德行为自我管理之能力的道德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2.
唐芳贵  岑国桢 《心理科学》2011,34(2):371-375
研究采用交叉时序滞后设计,以问卷法对363名大学生进行了6个月的追踪调查,考察了德性自我意象、道德情绪(内疚/羞愧)与行为自我管理之间的相互预测关系。结果表明,德性自我意象、内疚和羞愧均能显著地正向预测道德行为自我管理,德性自我意象、内疚和羞愧可能是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的前因变量。  相似文献   

3.
在以德性为核心的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体系中,德性泛指使事物成为完美事物的特性或规定."人的德性就是种使人成为善良,并获得其优秀成果的品质."[1]现代西方德性伦理学进而认为,"德性是人类为了幸福、欣欣向荣、生活美好所需要的特性品质."[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性"一词始见于<中庸>,曰:"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认为德性是人的道德本性,是人生而具有的向善的本性.程颐提出"德性之知",将德性看做是人的内在自我认识.王夫之则将德性较为明确地界定为:"德性者,非耳目口体之性,乃仁义礼智之根心而具足者也,常存之于心,而静不忘,动不迷,不倚见闻言论而德皆实矣."又说:"好善恶恶,德性也."德性即好善恶恶之性.可见,中外思想家对德性有相近的看法.概而言之,德性就是让一个人高尚并使其实践活动完美的品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相和谐的内在动力.德性伦理就是以个体或共同体品质为核心,以社会关系中的人为本位,以实现人的幸福生活为目的,以和谐为最高范畴的伦理道德体系.它从人的生活实践的内在性、整体性、超越性出发,真正实现了人对自我的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4.
意象对话是心理辅导的有效方法之一。意象对话适用于在大学生中进行心理辅导,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研究与应用的空间很大。  相似文献   

5.
对于人来讲,生存不仅意味着人的衣食住行,它已经超越肉体的存在与种族的繁衍,进而意味着发展良好的个性。追求情感和精神方面的满足和愉悦,并在这个过程中争取成功。人都有一套帮助其达到目标的内在的制导系统和目标追寻系统,根据自己的理性判断和本能反应达到自我的完善和提高,其中,越来越多的成功者发现,创造性想象即自我意象的积极作用是他们事业成就的源泉,是在事业的进取过程中必备的素质和技能。  相似文献   

6.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外在激励一直居主导地位。“人”一直是处于被激励的状态。本文提出了自我激励的概念,并从自我激励的产生、内涵、运作、原则和手段等几个方面逐一展开论述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审美形态上,藏传佛教艺术属于意象审美体系的,只有在宗教的意象中,我们才能感悟、体会藏传佛教艺术中的那种让人回味不尽、意味无穷的超然脱俗的情感。正是借助于象情感才得以表达。象是意外在的有形体,意是象内在的精神本质。意与象完美结合为意象之象,并且  相似文献   

8.
德性结构的基本成份及其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判断测验”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分析和Q 分类等技术,探索了德性结构的基本成份及其发展规律。结果表明:成熟的德性结构包括律己、利他性等八种基本的观念,它们在青、少年心目中的价值可随其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本研究对于我国德性心理研究和道德教育实际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于国庆 《心理科学》2005,28(6):1338-1343
时代进步呼唤自强精神,大学教育强调自我教育,个人发展需要自我管理。本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探讨自强精神、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共同关键即自我控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一种整合的自我控制自组织理论构想。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团体焦点问题访谈、结构式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建模等实证分析,揭示了大学生自我控制内部要素、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总体上印证了理论构想。结论:自我控制是以自我为主体,在由生命圈、社会圈和字宙圈组成的立体三维时空中,以个人身心和行为、外在环境和事件为对象,以实现个人、社会和字宙内外和谐发展为原则目标的,自我觉醒、自我规划、自我执行、自我评估、自我激励、自我校正的动态阴阳变化自组织系统。该研究提出的理论及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自我意象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消费的行为有着极为显的影响,在这篇章中,作首先阐述了自我意象在市场营销领域内的五种类型,正是由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类型的自我意象所以人们会试图用产品、服务来扩展和改变自己。在第二部分作分别介绍自我意象在产品策略、广告策略、品牌策略这三个部分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法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自我监控与自我设限的相关关系。提出理论假设,即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交际过程中自我监控越高的人更可能倾向于采取自我设限的保护策略。结果显示,自我监控与自陈式自我设限存在显著相关,但是与行动式自我设限没有相关。这表明在大学生群体中,自我监控对自我设限存在一定的预测和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团体催眠辅导在提高大学生自我接纳程度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张亚  徐光兴 《心理科学》2006,29(1):236-238,197
大学生的自我接纳与否关系到他们未来能否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竞争,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为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接纳程度,本文将催眠治疗技术应用于团体辅导中,针对大学生自我接纳程度设计团体辅导课程,并对辅导效果进行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催眠团体辅导能够显著提升高感受性小组自我接纳程度和心理健康水平;(2)低感受性组虽然自我接纳程度变化不明显,但焦虑水平有所下降,心理健康程度有所改善。催眠技术应用于大学生团体辅导非常实用、可行、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访谈法自编大学生自我认同感调查问卷,对某大学100名在校本科学生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得出:(1)男女大学生在家庭认同上差异最为显著(df=1,x^2=7.272.p〈O.01),在姓名认同(df=l,x^2=3.898,p〈O.05)、性别认同(df=l,x^2=4.034,p〈0.05)、容貌认同(df=l,x^2=4.061,p〈O.05)也存在蓿显著的差异;(2)文理科大学生在家庭认同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df=l,x^2=5.394,p〈O.05);(3)城镇与农村大学生在学习成绩认同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df=l,x^2=4.823,p〈0.05)。  相似文献   

14.
“自我意象”是指我们属于哪一种人的自我观念,或者说自己把自己看成什么倾向性的人。诸如是倾向于成功的,还是倾向于失败的,是倾向于创造的,还是倾向于保守的,是相信自己是具有潜能的好学生,还是确认自己注定是没有前途的差学生等等。这些在我们的意识中也许是朦胧...  相似文献   

15.
论德性     
德性是人优秀品质中的一种,是由理智或智慧在正确道德观念的前提下根据有利于具有者和他活动于其中的共同体及其成员更好生存的根本要求培育的,通常以心理定势对人的活动发生作用并使人的活动及其主体成为善(好)的道德意义上的善(好)品质,即道德的品质.它具有指向性、意向性、多维性、统一性、稳定性和普适性等主要特征.德性从直觉的层次看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内化,但从批判的层次上看则根源于人更好生存的需要.德性一般都体现为德目或德性要求,因而具有规范性,但德性规范是构成性规则,与作为规范性规则的道德规范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现代西方哲学在心灵与身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往往陷于困境。摆脱困境的一个切入点是身体性自我知识,比如我们关于自己肢体姿势的知识。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探索。出发点是以下论断:这种知识不是观察知识(安斯康姆)或感知性知识(麦克道尔)。进而阐释安斯康姆的另一论断,即这种知识的内容只能通过关涉身体本身的词汇来描述,"无法分离描述"。该论断凸显了身体性自我知识与五官感觉知识的不同特征,但是否足以断定它不是感知性知识,还有待进一步考量。  相似文献   

17.
自我系统运作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系统是心理系统的调控机构。文章运用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对自我系统的运作机制做一探索,将自我系统分为调节系统和确认系统两个子系统,对其动态性、稳定性、因果性、模式化及系统化的整体结构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8.
建构学生道德自我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林彬  岑国桢 《心理科学》2000,23(1):31-33
为对学生的道德自我作一初步探究,借鉴心理学对自我的研究成果,参照了道德心理研究的主题和我国的现实情况,从形式和内容两个维度编制了道德自我问卷。测试结果表明,问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但其各部分较高的相关说明其内容尚应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实验法探查自我觉知与负面容貌自我之间的关系。方法:让被试模拟屏幕上出现的面孔表情,并采用摄像头控制被试的公我觉知水平,探查对自我容貌满意与不满意个体自我评价的变化。结果:个体对自我容貌的评价均出现了下降,尤其是在公我觉知控制下,个体对自我容貌的评价下降的更为显著。结论:当大学生个体考虑自己在他人眼中状态,会对自我容貌的评价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0.
People currently regard justice as the main principle of institutions and society, while in ancient Greek people took it as the virtue of citizens. This article analyzes Aristotle’s virtue of justice in his method of virtue ethics, discussing the nature of virtue, how justice is the virtue of citizens, what kind of virtue the justice of citizens is, and the prospect of the virtue of justice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institutional justice. Since virtue can be said to be a specific individual character, Aristotle also defines the virtue of justice as the character of justice, with which citizens act justly and desire to do what is just. The virtue of justice is also an individual ethical virtue, differing from others for it is at the same time a social ethic. We can call the virtue of justice a “non-individual individual ethical virtue.” It has been explained as between pure altruism and egoism, which is a wrong explanation. John Rawls regards justice as the first virtue of social institutions, challenging Aristotle’s virtue of justice, an assertion which also needs further deliberation. Translated from Zhongguo Renmin Daxue Xuebao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2006, (2): 61–6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