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徐德淼  唐日新  解军 《心理科学》2007,30(6):1342-1344,1327
本研究同时运用问卷法和内隐联想测验(IAT)来研究我国大学生的攻击性。结果发现:1.整体外显攻击性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身体攻击因素上男性显著高于女性。2.内隐攻击性在表现方式上存在性别差异,男性与身体攻击联系更紧密;女性与言语攻击联系更紧密。3.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根据相关系数来判断。  相似文献   

2.
采用追踪设计,考察了138名儿童4岁时的自我控制对其7-11岁期间社会适应的影响。分别采用实验室观察法和问卷法测量了儿童的自我控制与社会适应。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4岁时的自我控制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女孩的自我控制水平显著高于男孩;(2)4岁时的自我控制能够显著负向预测7岁时母亲报告的外显和内隐问题行为,以及父亲报告的外显问题行为;(3)4岁时的自我控制能够显著负向预测7岁时教师评价的学习问题行为;(4)4岁时的自我控制能够显著负向预测11岁时父亲报告的外显问题行为;(5)4岁时的自我控制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教师报告的挫折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3.
运用两种程序分别测量了青少年的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由内隐联想测验测量,外显自尊由三项自尊量表测量。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年龄阶段与不同性别的青少年中内隐自尊普遍存在;无论是内隐自尊还是外显自尊都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内隐自尊无显著的年龄差异;外显自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其中高中生比初中生和大学生有更低的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采用实验室观察及问卷法,考察学步儿行为抑制性、母亲养育方式和问题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行为抑制性正向预测内隐问题行为;母亲拒绝正向预测外显问题行为;母亲保护担忧负向预测外显问题行为。(2)性别能调节母亲养育方式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母亲鼓励独立负向预测男孩内隐问题行为;母亲拒绝正向预测女孩内隐问题行为;保护担忧负向预测男孩外显问题行为;母亲惩罚正向预测男孩外显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5.
亲密关系的外显测量与内隐测量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洪  王登峰  杨烨 《心理学报》2006,38(6):910-915
为了验证外显与内隐的差序格局,研究者考察了最亲密的家人、恋人以及最亲密的好朋友的外显和内隐亲密程度的差异与联系,以及性别对亲密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目标对象的外显亲密程度之间存在差异,但内隐亲密程度之间不存在差异;外显和内隐亲密程度之间相关不显著;外显测量结果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内隐测量中,男性比女性对恋人感觉更为亲密。研究者针对这些结果分别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内隐利他行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达  王歆睿  傅丽  周仁来 《心理科学》2008,31(1):79-82,78
本实验采用外显的提名法和内隐联结测验(IAT),考察了初中生利他行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发现,个体的利他行为表现出自动化特征;内隐利他倾向和外显利他行为之间不存在相关;内隐利他倾向不存在性别差异.结合相关理论,本研究认为,利他行为具有内隐性或无意识性.  相似文献   

7.
从内隐和外显两种角度探讨负面评价恐惧的性别差异。采用简式内隐联系测验(BIAT)和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BFNES)两种测量方法,实验共72名被试,每名被试先进行简式内隐联系测验,再完成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并借鉴不同方法对两种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被试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与外显负面评价恐惧不存在显著相关,结果产生实验性分离;(2)负面评价恐惧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3)但有趣的是,不同性别被试内隐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的分离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性的外显负面评价恐惧低于内隐负面评价恐惧,而女性的结果刚好相反,其外显负面评价恐惧高于内隐负面评价恐惧。这些结果表明被试的内隐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虽然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被试的内隐负面评价恐惧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内部存在不同的组合状况。  相似文献   

8.
幼儿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113名3~6岁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总体上,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其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二级错误信念认知和亲社会行为对儿童同伴接纳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年龄效应,二级错误信念认知是年幼组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而亲社会行为则是年长组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探讨依恋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对178名儿童进行追踪,在儿童2岁时,进行实验室观察,对录像进行编码将儿童划分为四种依恋类型;在儿童2岁、4岁和7岁时让母亲填写《儿童行为核查表》。结果发现:安全型儿童在内隐问题行为和外显问题行为上都要显著低于不安全儿童;回避型儿童在外显问题行为上显著高于安全型儿童;矛盾型儿童在内隐问题行为上显著高于安全型儿童;混乱型儿童在内隐和外显问题行为上得分都比较高。  相似文献   

10.
母子关系和师幼关系是儿童早期发展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在儿童社会适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以北京市271名学前流动儿童和552名学前城市儿童为被试, 采用问卷法考察母子关系、师幼关系与学前流动儿童的社会技能、外显和内隐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母子关系亲密程度低于城市儿童, 母子关系冲突性、师幼关系亲密性和冲突性与城市儿童没有差异;(2)母子关系对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预测作用在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上没有显著差异, 母子关系亲密性正向预测社会技能, 负向预测内隐问题行为;母子关系冲突性负向预测社会技能, 正向预测外显和内隐问题行为;师幼关系亲密性正向预测城市和流动儿童的社会技能, 并且显著负向预测流动儿童的内隐问题行为;(3)师幼关系对母子关系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流动儿童而非城市儿童上, 师幼关系低冲突能够减少母子关系冲突性对流动儿童社会技能的负向预测作用, 师幼关系高亲密能够减少母子关系冲突性对流动儿童内隐问题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内隐联想测验(IAT)及其在性别刻板印象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是研究内隐社会认知的一种新方法,本研究根据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原理,设计内隐联想测验对性别——学科刻板印象进行测量并设计相应的态度量表进行外显的态度测量,采用2(男\女)*2(文科\理科)的被试间实验设计,结果发现:(1)性别——学科刻板印象普遍存在于不同性别和不同学科的学生之中,并且刻板印象是一个无意识的自动化的加工过程。(2)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学科差异非常显著,但性别差异不显著,二者交互作用不显著。(3)对于与性别——学科刻板印象对应的外显态度,学科与性别差异均不显著,二者交互作用也不显著。(4)性别——学科刻板印象与其相对应的外显态度间相关不显著,二者存在着分离。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介绍了关于运动的朴素理论中儿童具有的两类知识系统,一是儿童在日常运动中能够描述出来的朴素信念即外显的概念知识,另一是儿童和运动的物体发生相互作用时所具有的知识即内隐的知识,并进一步阐述了内隐知觉知识和外显概念知识之间具有不可渗透性,内隐运动知识和外显概念知识存在着分离,内隐运动知识可以通过运动表象的方式转化为外显概念知识。提出了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错误信念是否具有任务特殊性,内隐知觉知识和内隐运动知识之间关系等  相似文献   

13.
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多重内隐测量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杨福义  梁宁建 《心理科学》2007,30(4):785-790
本研究以102名大学生为被试,从多重内隐测量的视角出发,运用内隐联想测验(IAT)、Go/No-go联想任务(GNAT)和外部情绪性Simon任务(EAST)三种实验程序对内隐自尊及其特性进行了测量和研究,同时运用结构方程建模对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结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IAT、GNAT和EASI这三种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自尊测量方法是有效的,均能有效检测出内隐自尊效应,内隐自尊的特性表现为个体倾向于将自我与积极属性或事物相联,将他人与消极属性或事物相联;(2)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是分离的结构,两者是相对独立的两个自我评价系统,支持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两维结构说;(3)双重态度模型和信息加工双过程模型两种理论模型都可以解释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内隐竞争心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研究探讨大学生的内隐竞争倾向,考察内隐竞争与外显测量结果的一致程度并探讨男女学生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实验1考察了被试对竞争图片与非竞争图片的潜在反应倾向。实验2考察被试对竞争词与非竞争词的潜在反应倾向。结果发现:外显竞争与内隐竞争的表现具有一致性。竞争测量中高分组大学生的内隐竞争倾向明显地高于中低得分组,中分组大学生的内隐竞争倾向也明显地高于低分组。同时,内隐竞争倾向还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大学生的内隐竞争倾向比女大学生的内隐竞争倾向强。  相似文献   

15.
以往研究发现,挑衅、排斥、激惹等相对"激烈"的敌意情境会直接导致攻击行为,但鲜有研究探讨社会敌意这一相对"温和"的敌意情境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本研究考察感知社会敌意对大学生攻击性的影响,并探讨负性情绪体验在其中的作用。实验1采用辣酱实验范式测量外显攻击,实验2采用内隐联想攻击测验测量内隐攻击,用中文版正性和负性情绪量表(PANAS)测量情绪。研究发现,感知社会敌意明显增加了大学生的负性情绪体验和攻击行为。负性情绪体验在感知社会敌意与大学生外显攻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但在感知社会敌意与大学生内隐攻击之间无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6.
父亲教养态度与儿童在4~7岁间的问题行为和学校适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54名儿童在4岁和7岁时的问题行为及其父亲的教养态度进行追踪研究,在儿童7岁时,根据教师报告考察其学校适应情况。结果发现:父亲的过分关心能显著预测男孩的外显和内隐问题行为;父亲的拒绝和控制能显著预测儿童在学校中的助人行为;从4岁到7岁.父亲的教养态度既有稳定性,又有一定的变化;父亲对待男孩和女孩的教养态度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与正性负性情绪的外显和内隐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与正性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验证分别从外显和内隐的层面对心理素质水平与正性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一调查了6所高校1685名大学生,结果发现,心理素质水平与正性情绪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绪显著负相关。研究二以7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简式内隐联想测验考察不同心理素质水平大学生对积极和消极情绪的内隐态度。结果发现,高心理素质水平大学生存在自动化地把自我词和积极情绪词相联系,把他人词和消极情绪词相联系的倾向,高心理素质水平大学生有更强的内隐正性情绪态度。且内隐测验和外显测试的相关不显著,是两个不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旨在考察父亲养育、儿童气质与其社会性发展的关系。让355名2岁儿童的父亲报告自身养育方式、儿童气质及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状况。结果发现:(1)父亲越严厉,儿童的内隐问题行为越多;父亲越鼓励成就与独立,儿童的问题行为越少,社会能力越好;(2)儿童抑制控制能力越高,其社会能力越好;儿童越害羞,其内隐问题行为越多;(3)父亲严厉与儿童外显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随儿童抑制控制能力的不同而不同;父亲鼓励社交与保护与儿童问题行为和社会能力之间的关系随儿童交际性的不同而不同。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父亲养育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随着儿童气质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9.
心理韧性儿童的社会能力自我觉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席居哲  左志宏  桑标 《心理学报》2011,43(9):1026-1037
旨在考察心理韧性儿童与缺乏心理韧性儿童相比社会能力自我觉知特点, 以探究社会能力自我觉知的心理韧性发展意蕴。利用量表法和内隐联结测验(IAT), 对经由汇聚操作法筛选出的99名心理韧性儿童和176名缺乏心理韧性儿童, 分别测量社会能力外显自我觉知与内隐自我觉知, 并从2个信息源多角度测量其实际社会能力。结果发现:心理韧性儿童比缺乏心理韧性儿童有更高水平的社会能力外显自我觉知, 社会能力自我觉知与心理社会发展功能总体上存在极其显著的正向关联; 心理韧性组儿童自我觉知的社会能力低于其实际社会能力但两者显著正相关, 缺乏心理韧性组儿童自我觉知的社会能力接近于其实际社会能力但两者不存在显著相关, 两组儿童自我觉知的社会能力与实际社会能力之差的差异极其显著; 心理韧性儿童在内隐社会能力自我觉知测验不相容任务与相容任务上反应时之差显著大于缺乏心理韧性儿童。这提示, 外显上谨慎一致的高水平社会能力自我觉知和内隐上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有能力或为心理韧性发展的主体性机制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对130名儿童(平均月龄M = 63.15,SD = 4.37;其中男孩69名)进行调查,探究父亲将心比心、儿童心理理论、儿童亲社会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时间点1由父亲完成将心比心访谈、时间点2由母亲完成儿童长处与困难问卷、儿童完成错误信念理解任务、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任务。结果表明:(1)父亲将心比心、儿童心理理论与儿童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2)儿童的心理理论在父亲将心比心与儿童亲社会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