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平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已有研究表明,个体在目睹他人遭受不公平对待时会谴责和惩罚违规者,但其神经机制尚不清楚。该研究运用第三方最后通牒博弈任务和ERP技术,在不涉及利益相关性和分配动机的情况下,考察第三方情境的结果公平效应。行为结果发现,不公平方案比公平方案引起了第三方更多的拒绝行为和更偏向负性的情绪体验。脑电结果也发现,结果公平性的不同水平诱发了不同波幅的FRN和P300,与公平方案相比,不公平方案诱发了更大的FRN和更小的P300。这表明即使与自身收益无关,个体加工他人利益分配过程中的结果信息时会受到公平准则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考察不同条件下进行工具认知判断时手部姿势对认知判断的影响及动作模拟的神经机制。实验发现:手部姿势存在显著的主效应,冲突手部姿势条件下反应时最慢,且冲突手部姿势条件下与不冲突手部姿势条件下、自然状态条件下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自然状态条件与不冲突手部姿势条件下反应时不存在显著差异。另外,f MRI成像结果发现,额中回、额下回、顶下小叶以及辅助运动区在自然状态下有显著激活,表明个体在进行认知判断过程中有动作模拟过程;海马结构、扣带回及楔前叶等与记忆有关的脑区有显著激活,表明身体经验在认知过程的作用。总的研究表明,不同的手部姿势状态对认知判断有不同影响,冲突手部姿势会对动作模拟产生干扰作用,手部动作模拟的神经机制主要涉及镜像神经元区,且在认知判断时存在具身效应。  相似文献   

3.
张美晨  魏萍  张钦 《心理学报》2015,47(11):1309-1317
为考察阈上、阈下不同面孔表情下的注视线索提示效应, 实验以阈上和阈下面孔的不同注视朝向为提示线索, 同时变化面孔表情, 要求被试迅速和准确地对随后出现的靶刺激(大写字母)的呈现位置做出判断。结果显示, 在阈上呈现条件下, 注视线索提示效应显著, 且该效应不受面孔表情的影响。在阈下呈现条件下, 注视线索提示效应显著, 但该效应受到了面孔表情的调节, 表现为在注视线索无效时, 判断目标位置所需反应时在正性、负性面孔表情下显著长于中性面孔条件。上述结果说明, 阈上知觉时, 面孔表情虽被清晰感知, 但个体自上而下的控制机制使其被忽略, 因而未能影响个体的注意偏向; 阈下知觉时, 面孔表情得到自动加工, 并影响了个体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4.
不同年龄阶段Stroop效应及反转Stroop效应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以中学生和大学生为被试对Stroop效应及反转Stroop效应的年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错误率指标上存在显著的年龄主效应,初中生的错误率显著高于大学生和高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差异不显著;颜色判断和单字判断任务中,不一致条件的反应时和错误率都显著高于一致条件的反应时和错误率,即两种任务分别产生了Stroop效应和反转的Stroop效应.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从注意的角度考察面孔加工中热情和能力的关系。结果发现:热情面孔比能力面孔的首次注视到达时间更短;热情面孔的注视次数显著多于能力面孔,且总注视时间更长;在趋避判断的消极条件下,个体更倾向于对热情面孔做出回避的判断且反应时更长,在积极条件下则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相比于能力面孔,个体对热情面孔注意更加警觉、注意维持更久,回避消极热情面孔的倾向更强。因此,热情面孔在注意和行为判断过程中对个体更加重要,即面孔加工中存在热情优先效应。  相似文献   

6.
当他人对个体进行资源上的自私、公平或慷慨分配后,个体倾向于以同样的分配方式对待第三个无关个体,这一现象为资源分配模式的传递效应。研究考察自我绝对利益受到影响时这一效应在学龄前儿童中的表现以及其中可能的社会认知机制。118名4~6岁儿童被随机分到实验条件或对照条件中。实验条件下被试与匿名同伴合作完成拼图游戏后得到同伴分配的1个(自私)、3个(公平)或5个(慷慨)代币(共6个),之后再作为分配者与另一匿名接受者完成同样的游戏;而对照条件下被试只扮演分配者完成拼图和分配游戏。结果发现,公平条件下公平分配比例与对照条件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自私条件下自私分配模式比例和慷慨条件下慷慨分配模式比例分别高于对照条件下相应比例;在慷慨条件下传递者比非传递者拥有更强的二级心理理论与(认知)共情能力。这提示学龄前儿童会传递自私和慷慨分配模式,心理理论和共情更强的学龄前儿童更有可能传递慷慨分配模式。  相似文献   

7.
采用最后通牒博弈范式,考察利益水平及社会距离对个体公平加工的影响,探讨公平加工的情境依赖性。实验结果表明:(1)对分配提议的加工受到利益水平的调节,不利不公平条件下被试更加注重公平。(2)提议的不同水平影响被试的拒绝行为,提议越不公平,拒绝率越高。(3)虽然社会距离的主效应不显著,但在实际情境中,较近的社会距离下人们对公平的要求更严格,证实公平加工具有情境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T(u)rnblom的概念框架和借鉴Eyal的框架公平原则的方法探讨了框架效应对公平判断的影响.研究揭示(1)在积极的框架方式下,被试在资源分配中认为非平均主义原则(如绩效、能力、努力、需要、工作年限)更公平;但总体上框架效应不显著.(2)被试对公平原则的评价受任务情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收入分配公平判断是人们对自己收入所得公平与否的主观评价。通过对参照点和收入金额的控制,探讨参照依赖和损失规避对收入分配公平判断的共同影响。结果发现,(1)民众的收入公平判断受参照点的影响,在有参照点的情景下比无参照点情景下更感觉不公平;(2)不同工资水平下,民众的公平判断具有显著差异,而且民众对低于平均工资的“受损”比高于平均工资同等金额的“受益”赋予的公平感的权重更大,即存在得失感受的不对称;(3)不同的工资参照点、多得和少得的分配结果共同影响民众的公平判断,即损失规避在参照依赖对公平判断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3个实验逐步考察了高、低权力个体对三种分配方案(公平/劣势不公平/优势不公平)的公平感。结果发现:(1)被试的公平评级从高到低依次为公平、优势不公平、劣势不公平, 做出评级的反应时则从快到慢依次为公平、劣势不公平、优势不公平; (2)相对于低权力被试, 高权力被试对劣势不公平分配的公平评级更低, 而对公平分配和优势不公平分配的公平评级更高, 且做出公平判断的反应时更短。基于这些结果, 作者提出了公平与利益权衡的公平优先效应及权力的自我增强假设, 以更好地理解权力和公平的本质及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张雪  刘文  支焕 《心理科学》2018,(2):324-329
公平行为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不偏不倚的行为,存在本质公平与表现公平。本质公平,即个体本身渴望公平,能够依据某种公平原则做出公平行为;表现公平,即个体在行为上做出公平的表现而实质并非来自本身的意愿。研究1选取270名6~8岁儿童,采用资源分配任务考察儿童在有无社会信号作用下表现公平行为的发展特点,研究2选取300名6~8岁儿童,采用抛硬币任务来考察儿童是否会用公平程序来掩盖其不公平行为。结果表明:(1)有无社会信号条件对儿童公平行为存在显著影响,并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有社会信号条件下,儿童更多选择公平行为,无社会信号条件下,儿童更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不公平分配。(2)儿童选择通过抛硬币的方式来获取奖品的人数随着年龄增长显著上升,抛硬币的儿童报告自己得到好的奖品的概率显著多于得到不好奖品的概率。结论:社会信号作用下儿童更多会做出表现公平而非本质公平。  相似文献   

12.
实际亲密度对恋人参照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丽  苏彦捷 《心理学报》2008,40(4):487-495
为考察实际亲密度对恋人参照效应的影响,采用自我参照研究中的R/K判断范式和实际亲密度与应有亲密度量表对68名(35名男性,33名女性)处于恋爱关系中的被试施测。结果发现:在R反应上,实际亲密度与参照条件交互作用显著,高实际亲密度组表现出恋人参照效应,而低实际亲密度组未表现出恋人参照效应;性别与参照条件交互作用显著,女性整体上表现出恋人参照效应,而男性整体上未表现出恋人参照效应;应有亲密度与参照条件交互作用不显著;在K反应上,所有效应均不显著。研究证明了在自我参照范式中,自我是否呈现出恋人参照效应可能受实际亲密度的影响,并存在性别差异。结果提示,在他人参照效应的研究中,需将实际亲密度和性别变量考虑进来  相似文献   

13.
旨在探讨不同刺激重复量对反应抑制后效应的影响。在不同刺激重复量条件下,让被试完成停止信号任务。结果发现,从总体来看,刺激重复量因素上的主效应显著,重复类型因素上主效应不显著;信号抑制条件下不同刺激重复量后无信号试次反应时与总的无信号试次反应时差异不显著;信号反应条件下不同刺激重复量后无信号试次反应时与总的无信号试次反应时差异显著。本研究表明不同刺激重复量条件下的反应抑制后效应是认知控制的执行加工而非自动化的记忆提取。  相似文献   

14.
以往鲜有研究考察个体与他人共同经历不公平如何影响其不公平感知。本研究实验1~2采用最后通牒博弈任务考察个体独自经历,以及与他人共同经历不公平时的不公平感知。结果表明,共同经历不公平,相比独自经历不公平,降低了个体的不公平感知。实验3采用眼动技术考察共同经历不公平降低个体不公平感知的内部心理机制,结果表明,个体越关注共同经历者的收益,其不公平感知越低,该结果支持社会比较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选取60名8-10岁儿童,采用迫选式独裁者游戏,考察个体与博弈对象的社会距离以及分配差距对儿童有利不公平厌恶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有利不公平条件下,与博弈对象社会距离越近,儿童对不公平分配提议的拒绝率越高;(2)分配差距越大,儿童对不公平分配提议的拒绝率越高;(3)社会距离和分配差距交互作用显著,在中等分配差距条件下,儿童对不公平分配提议拒绝率的社会距离效应最为明显。结果表明,社会距离和分配差距对儿童有利不公平厌恶有显著影响,在中度分配差距下社会距离具有更加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选取60名8-10岁儿童,采用迫选式独裁者游戏,考察个体与博弈对象的社会距离以及分配差距对儿童有利不公平厌恶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有利不公平条件下,与博弈对象社会距离越近,儿童对不公平分配提议的拒绝率越高;(2)分配差距越大,儿童对不公平分配提议的拒绝率越高;(3)社会距离和分配差距交互作用显著,在中等分配差距条件下,儿童对不公平分配提议拒绝率的社会距离效应最为明显。结果表明,社会距离和分配差距对儿童有利不公平厌恶有显著影响,在中度分配差距下社会距离具有更加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有研究主要采用结果评价或结果反馈的方式考察评价对错误后调整效应的影响,但是任务前的社会评价怎样影响错误后调整效应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社会评价任务,以错误后反应时和错误后正确率为指标,在两个实验中考察正性和负性评价对错误后调整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实验1和实验2中正性和负性评价条件下错误后减慢效应差异均不显著,说明正性和负性评价对错误后调整的作用是一致的,且不受实验任务的影响。在实验1中通过和无评价条件比较发现,评价条件下的正确后反应显著慢于无评价条件,但是评价条件下的错误后反应与无评价条件无差异,说明社会评价加速了个体错误后调整。而且在实验2中发现高低自我效能组个体错误后调整效应差异不显著,说明当前结果不受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此,当前研究说明任务前的社会评价促进了个体错误后行为调整,但是错误后调整效应不受社会评价效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毛新瑞  徐慧芳  郭春彦 《心理学报》2015,47(9):1111-1123
根据双加工理论, 再认提取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同的加工:熟悉性与回想。以往的研究普遍认为情绪对再认提取具有增强效应, 但是情绪对再认记忆中两种不同加工方式(熟悉性与回想)的增强效应的神经机制尚存争议。本研究以ERP作为测量手段, 采用修正的“记得/知道”范式对情绪图片进行再认测验, 旨在探究在学习?测验间隔较长的条件下, 情绪信息如何对熟悉性与回想产生增强效应。在行为结果中, 对于知道判断, 情绪图片的记忆表现显著高于中性图片, 情绪效价间没有差异; 对于记得判断, 负性情绪图片的记忆表现要显著高于正性与中性图片。在ERP数据上, 对于知道判断, 情绪图片的FN400新旧效应有增强作用。对于记得判断, 负性图片的LPC的新旧效应波幅显著高于中性与负性图片; 而正性图片的LPC新旧效应增强作用不显著。以上证据表明:学习?测验间隔较长的情况下, 熟悉性再认提取中, 情绪记忆增强效应主要体现在情绪唤醒对记忆强度的提高, 而不仅仅体现在情绪效价对熟悉判断反应倾向的影响。在回想的再认提取中, 情绪效价的调节占据主导地位, 负性情绪图片有显著的情绪记忆增强效应; 正性情绪图片则不具有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19.
邓棉琳  崔丽娟 《心理科学》2016,39(3):679-685
本文探讨了上司的人际公平怎样影响员工工作满意度和人际层面组织公民行为,以及这种影响何时更强或更弱。通过对237名在职人员调查,结果发现:(1)员工的上司信任在人际公平与工作满意度、人际层面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具有部分和完全中介作用;(2)上司权力对人际公平效应具有调节作用:当上司权力较高时,人际公平显著影响员工对他的信任,进而影响工作满意度和人际层面组织公民行为;而当其权力较低时,人际公平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社交焦虑个体对于不同威胁信息的注意偏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钱铭怡  王慈欣  刘兴华 《心理科学》2006,29(6):1296-1299
目的:研究社交焦虑个体对不同类型词语的注意偏向。方法:被试41名,采用情绪Stroop范式,研究词与非词不同比例条件下高低社交焦虑个体对不同类型词(被关注词、被评价词、躯体威胁性词、中性词和非词)的注意偏向。结果:在词和非词比例高的条件下,高社交焦虑组在负性评价词和受他人关注词上的Stroop效应显著大于低社交焦虑组。结论:高社交焦虑个体对负性评价和他人关注的词语存在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