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以问卷法对湖北省两所中学共3219名初一至初三的中学生进行调查,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来考察在家庭环境中由于父母使用科技设备而产生的科技干扰对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科技干扰不仅能直接正向预测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还能通过情绪症状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2)环境敏感性在情绪症状对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的影响中起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较高的环境敏感性能够缓冲情绪症状对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258名幼儿进行情绪理解能力任务测查,其母亲完成情绪调节方式问卷和应对幼儿消极情绪问卷,探讨母亲情绪调节方式、母亲对幼儿消极情绪的反应方式和幼儿情绪理解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幼儿情绪理解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女孩情绪理解能力高于男孩。母亲对幼儿消极情绪更多采用情感关注和问题解决,惩罚反应最少,母亲对男孩的消极情绪表现出更多的惩罚反应,对女孩表现出更多的情感关注。母亲鼓励表达在其情绪调节方式和幼儿情绪理解能力之间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The research on work‐related antecedents of workplace incivility (WI) is well‐established, yet relatively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non‐work‐related experiences as key antecedents to employees’ incivility at work. Drawing upon the incivility spiraling framework and spillover theory, we use a moderated‐mediation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employees’ experience of family incivility on their behavioral WI through the mediation of negative emotions and the moderation of self‐efficacy for emotional regulation (SEER). The multisource field data also demonstrate general support for the hypothesized relationships. Findings revealed that negative emotions carry the spiraling effect from family incivility to WI. In addition, SEER moderated the positive direct relationship of experienced family incivility and negative emotions, and indirect association with behavioral WI. These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management alike, further suggesting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4.
张敏  卢家楣 《心理科学》2013,36(2):378-382
研究以青少年学生为被试,采用测验和实验的方法考察了情绪弹性和性别变量对青少年在四类负性情绪事件性质的判断偏向上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情绪弹性对青少年加工负性情绪事件信息时的判断偏向产生一定影响,低情绪弹性个体在面对与一般生活情境相关的负性情绪事件时,更倾向于从消极方面对事件的性质加以判断。(2)性别对青少年加工负性情绪事件信息时的判断偏向不产生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认知重评在负性情绪调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传统认知重评重构程度不够高、调节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研究团队在先前的工作中提出了一种使消极情绪“转负为正”的高效情绪调节方法, 即创造性认知重评, 这种调节策略伴随着大脑海马的新颖联结形成和杏仁核的积极情绪唤醒。然而这些工作采用“指导式”的重评更像是对重评解读的“理解”而非主动的情绪调节; 鉴于主动情绪调节的产生难度较大, 造成创造性认知重评在实际应用上的两难困境。基于此, 本项目拟指导受试者进行创造性认知重评的学习, 通过学习将这种策略迁移并且应用到生活中的负性情绪调节事件中。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行为学上, 探索创造性认知重评在大学生群体和青少年群体负性情绪调节中的迁移效应; (2)影像学上, 探索创造性认知重评迁移前后在脑认知表征模式上的变化。本项目是对已有工作基础的延伸和拓展, 为验证和推动创造性认知重评成为一种可学、可用、高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亲子关系、消极社会适应和网络成瘾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六个城市共2324名中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冲突型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得分最高,依恋型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得分最低;(2)消极社会适应在亲子依恋和亲子冲突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中均起部分中介作用;(3)消极社会适应的中介作用受到性别的调节。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积极和消极亲子关系对网络成瘾的共同作用机制,为从家庭层面干预和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状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桑标  邓欣媚 《心理科学》2014,37(3):601-609
旨在探究增强调节和减弱调节调节效应量的年龄差异。通过两个实验系统考察青少年和成人对不同情绪刺激使用不同调节策略时,调节效应的差异。实验一采用“情绪反应性—调节图片任务(REAR-I Task)”考察了35名青少年和35名成人情绪调节的效应量。实验二进一步对情绪图片的唤醒度进行分组(高唤醒/低唤醒),考察了59名青少年和59名成人情绪调节的效应量。结果验证了研究假设:整体而言,对不同效价和唤醒度情绪刺激采用增强调节或减弱调节时,成人的调节效应量均大于青少年,对正性情绪的减弱调节方面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9.5年后,对汶川县和都江堰市76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惩罚敏感性和孤独感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和网络成瘾症状之间的多重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结果发现:(1)PTSD症状正向预测网络成瘾症状,并分别通过惩罚敏感性、孤独感的单独中介作用及两者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预测网络成瘾症状;(2)女性的PTSD症状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成瘾症状,并分别通过惩罚敏感性和孤独感间接影响网络成瘾症状;男性的网络成瘾症状仅被PTSD症状正向预测。  相似文献   

9.
对982名大学生的依恋、情绪调节策略、元情绪及心理弹性进行测查,考察依恋与心理弹性间关系的内在机制。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依恋、情绪调节与元情绪均能显著预测心理弹性;(2)依恋焦虑通过认知重评和元情绪间接预测心理弹性;(3)依恋回避不但直接负向预测心理弹性,还会通过认知重评和元情绪间接预测心理弹性。本研究结果显示,情绪调节策略和元情绪能够解释依恋与心理弹性间关系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0.
邓欣媚  桑标 《心理科学》2015,(3):594-599
从青少年早期到成人早期,个体情绪调节等高级社会认知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对情绪调节的需求也日趋增长。情绪调节的发展是青少年情绪社会化发展一个重要的任务,学会采用有效的调节策略对自身情绪进行调节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众多关于青少年社会行为研究中,对负性情绪调节能力的探究最为成熟与深入。以往研究指出,儿童青少年对负性情绪的体验激活和调控失败都是导致其非适应性行为的原因,情绪调节方式的错误选择会与其外化行为问题和和内化行为问题有很大的关联。由于青少年适应性行为的习得是多种社会性发展指标的重叠和交叉作用的体现,我们无法完全理清其中的复杂交互作用,因此从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效应发展入手探讨个体的适应是寻求问题解决的一个可行手段。 以往研究者认为,成熟且有效的情绪调节指的是,个体能够通过控制自身的激活和唤醒以达到情绪性、生理性和社交的适应,最后达成个人的目标。情绪调节的发展也可被看作是从被动式的、有他人参与的调节(例如,社会性参照)逐渐进步为主动的、有意识的根据外部线索进行的情绪调节(例如,根据指导语提示调整自己情绪状态)。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年龄被试(青少年早期、青少年晚期、成人早期)在按照不同指导语提示要求下增强调节和减弱调节调节效应量的年龄差异。选取上海市初中生被试35名(22男,13女;M = 14.06岁,SD = 0.42 岁, 年龄范围:13-15岁)、高中生被试37名(13男,24女;M=16.56岁, SD=0.56岁, 年龄范围:16-18岁)以及成人被试35名(9男,26女;M = 23.60岁,SD = 1.96岁, 年龄范围:20-29岁),采用3(年龄:初中生、高中生、成人,被试间变量)? 3(情绪刺激:正性、中性、负性,被试内变量)? 3(调节策略:增强调节、减弱调节、不调节,被试内变量)混合实验设计,使用情绪反应性—调节图片任务(Reactivity and Regulation-Image Task,REAR-I Task)对不同年龄被试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的效应量进行考察(Carthy, Horesh, Apter, Edge, & Gross, 2010)。 研究发现,从总体趋势来说,情绪调节策略的效应发展呈V型发展趋势。当不同年龄被试按照指导语要求对其情绪体验进行主动调节时,成人被试的调节效应是最大的,初中生次之,而高中生的调节效应则最低。情绪调节的V型发展趋势与以往研究中关于情绪调节态度以及自我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另外,与增强调节策略的使用相比,减弱调节策略效应的发展是最大的。这可能与中国背景下减弱调节的适应价值有关。  相似文献   

11.
叶宝娟  郑清 《心理科学》2016,39(3):621-627
为考察焦虑、消极应对方式和积极应对方式在压力与网络成瘾关系中的链式中介效应,使用压力量表、焦虑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和网络成瘾量对随机抽取的341名大学生表进行调查。研究显示:(1)焦虑中介了压力与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的的关系;(2)消极应对方式中介了焦虑与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而积极应对方式并未中介焦虑与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所以,焦虑和消极应对方式在压力与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情绪反应性-调节图片任务,考察特质焦虑青少年在下调负性情绪反应时的神经生理变化。结果发现,从行为学数据上看,两组被试都能达到下调目标,但低特质焦虑组的调节能力较强。从脑电数据上看,在刺激呈现之后300-600ms,高特质焦虑被试在负性情绪减弱调节效应方面显著小于低特质焦虑被试。在600-1000ms,高特质焦虑被试产生的LPP显著大于低特质焦虑被试。在1000ms以后,两组被试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就表明,我国高特质焦虑青少年对情绪反应有意调节能力总体较好,但较低特质焦虑青少年而言可能存在一定滞后性。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领导人际情绪管理(LIEM)作为一种管理和调节下属消极情绪的领导行为正逐渐受到学界关注。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搜集了314份员工和领导的配对数据。研究结果显示:领导人际情绪管理积极影响员工建言行为;下属信任在领导人际情绪管理和员工建言行为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权力距离对下属信任的中介效应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丁子恩  刘勤学 《心理科学》2022,45(6):1383-1389
为探讨科技干扰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以及归属需求和友谊质量在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科技干扰量表,归属需求量表,友谊质量量表以及网络游戏成瘾量表对3076名初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归属需求是否在科技干扰和网络游戏成瘾之间起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友谊质量的调节。结果发现:(1)科技干扰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2)归属需求在科技干扰和青少年网络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科技干扰对归属需求的作用以及归属需求对网络游戏成瘾的作用受到了友谊质量的调节。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科技干扰会通过归属需求来增加网络游戏成瘾的风险,且友谊质量会降低科技干扰对归属需求以及归属需求对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结合体验采样法和问卷法,分别考察了从252名上海高校大学生中甄别出的100名高、中、低心理弹性者在日常情绪状态和情绪复杂性、情绪调节方式上的差异态势。结果发现,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1)在日常情绪状态上存在差异。高心理弹性组积极情绪的总分、强度和频率都显著高于低弹性组;高心理弹性组的积极情绪在日常情绪构成中所占的比重显著大于中、低弹性组。(2)在情绪复杂性的4个维度有不一致的表现。高心理弹性组拥有更高的积极情绪细腻度,3组在其他维度上没有发现差异。(3)积极情绪调节中,高心理弹性组多采用宣泄而少用抑制策略;消极情绪调节中,低心理弹性组多采用认知重视调节。这提示,积极情绪是与个体适应发展密切相关的内部因素,也是促进心理弹性发展的重要资源,个体对积极情绪的体验和觉察对心理弹性有重要影响。针对情绪觉察与调节的指导训练有望提升个体心理弹性。  相似文献   

17.
Self-efficacy beliefs in emotion regulation were shown to foster well-being and psychosocial adaptation over time.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daily affect intensity among 199 adolescents aged 15–19. Participants completed the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Scale measuring perceived capability to manage the experience and expression of negative emotions (SE-NE) and positive emotions (SE-PO). Through 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 for 1 week they also repeatedly rated their positive affect (happiness and contentment) and negative affect (anger, anxiety, sadness). Multilevel regression models revealed an additive intensifying predictive effect of SE-PO and SE-NE on happiness and contentment, and a single direct negative effect of SE-NE on sadness. Models also highlighted an interactive effect of SE-PO and SE-NE on all negative affect variables, such that only at low SE-PO levels did high SE-NE predict lower negative affect. Findings support the relation between adolescents’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beliefs and their daily affect intensity, bringing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   

18.
To test hypotheses about positive emotion, the authors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of positive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women's college pictures to personality, observer ratings, and life outcomes. Consistent with the notion that positive emotions help build personal resources, positive emotional expression correlated with the self-reported personality traits of affiliation, competence, and low negative emotionality across adulthood and predicted changes in competence and negative emotionality. Observers rated women displaying more positive emotion more favorably on several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d expected interactions with them to be more rewarding; thus, demonstrating the beneficial social consequences of positive emotions. Finally, positive emotional expression predicted favorable outcomes in marriage and personal well-being up to 30 years later. Controlling for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and social desirability had little impact on these findings.  相似文献   

19.
王妍  董妍  朱琳 《心理科学》2014,37(6):1426-1431
儿童情绪胜任力是指儿童拥有情绪知识,对自身和他人的情绪进行识别和理解,并调节和表达自身情绪的一种综合能力,它在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减少儿童危险行为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研究者开展了以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改善、压力应对能力提高及情绪识别和管理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干预项目。未来可进一步探究学校、老师、同伴及儿童自身的人格特点等对其情绪胜任力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可从增加个性化干预及提升干预长期效果等视角进一步完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罗利  黄敏儿 《心理学报》2016,48(11):1455-1466
研究采用EPQ、ERQ及PANAS收集了青年、中年及老年三个年龄组共870份有效数据, 分析了认知重评和表情抑制在外倾和神经质与正负情绪之间中介效应及发展模型差异。主要结果:(1)外倾−正情绪, 神经质−负情绪之间存在高相关。(2)与青年组和老年组比, 中年组的神经质与负情绪的相关最弱。(3)三个年龄组的认知重评在神经质与负情绪之间都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 中介效应值在中年组为最强。(4) 表情抑制在外倾与正负情绪之间显著的中介效应仅出现在中年组。研究分析, 认知重评和表情抑制是减弱特质−情绪之间密切度的有效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