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道德与道德教育》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伦理学研究室编辑的《道德与道德教育》一书,最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收集了冯定、李奇、周原冰、张岱年、周辅成等人近年所写的伦理学论文十八篇。内容包括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物质利益与道德理想;道德与政治、道德与科学的关系;人生观和道德修养;道德教育过程和方法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伦理学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苏联伦理学专业工作者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础》教学大纲草案中,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规范问题作为一个专题进行了研究。可以说,它是当前苏联学术界对这一科学命题的各种看法的总结。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被理介为“关于道德发展的社会本质和规律性、关于共产主义道德形成的规律性、关于道德原别与道德规范和它在争取共产主义社会的斗争中的作用”的科学。对这一概念,肯定要做仔细的分析研究工作。这  相似文献   

3.
苏联学者H·M·勃利诺文和M·X·季特马在《社会学研究》1985年第1期发表题为《苏联青年的道德定向》一文,认为在历史上道德调整的社会机制向两方面发展,一方面包含了对于大家都很重要的规范和原则,另一方面行为的道德原则从个人的外部原动力逐渐转变为内在的目标和价值。道德  相似文献   

4.
庆祝李奇80寿辰,探讨当前道德建设问题本刊记者1993年7月9日至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和全国伦理学会,为庆祝李奇80岁寿辰召开当前道德建设研讨会。首都部分学者、专家及湖南、四川、陕西、山东、江苏等省伦理学界的学者约60人与会。一李奇是我国著名伦理学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开拓者,她从事伦理学研究38年。1935年入党,曾在北平作地下工作。1938年赴延安从事党的宣传工作,担任过很多重要的领导职务。1955年到哲学所工作。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在《哲学研究》《光明日报》《新建设》等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伦理学论文,充分地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点。以后编辑成《道德科学初学集》出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她在哲学所创建了伦理学研究室;并与一些同志一起积极筹备,组织成立了中国伦理学会;又写出《道德与社会生活》一书,深刻而透彻地阐明了道德的本质及其社会作用,并对道德与经济、政治、法律、科学、文化、教育等的关系,作了深入细致的理论分析,是一部很有份量的力作。后来,她在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道德学说》。这是一部有关道德学说的基础理论著作,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全面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形成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  相似文献   

5.
在苏联,由于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科学和道德的作用、科技革命进步与道德进步的关系等问题成为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现实课题。苏联伦理学界从5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科学与道德的相互关系问题,1959年、1963年至1964年《共青团真理报》先后两次举行全苏学术讨论会,讨论了科学与道德、知识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从70年代开始,伦理学界十分重视科技革命与道德关系的研究,研究范围也有所扩大,涉及到生态学与伦  相似文献   

6.
网络道德问题的产生与蔓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伦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一些学者从各自的视角和立场出发,对网络道德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意见,主要集中在网络道德的含义与特点,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关系,网络道德的危机与困境,网络道德原则与规范,网络道德与网络伦理学等方面。综述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观点、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网络道德的更多的关注和更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季塔连科 前苏联和俄罗斯著名伦理学家、哲学博士、莫斯科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主任A.H.季塔连科教授,于1993年5月25日因病逝世,享年61岁。 季塔连科教授生于1932年3月12日,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哲学系,1961年获副博士学位,1968年成为哲学博士。从1980年起,他一直担任莫斯科大学伦理学教研室主任。 季塔连科教授是研究人类社会道德史的著名学者,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本理论的研究方面很有建树。他在60年代发表的《道德进步》和《道德进步的标准》中,探讨了道德的起源、原始氏族制度的道德,奴隶制时代、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论述了人类社会在阶级对抗条件下道德进步的基本特点和道德进步的标准。在道德史研究的基础上,于1974年发表了《道德意识结构》一书。该书的学术价值得到前苏联理论界的高度评价,成为季塔连科教授的代表作。这部著作阐述了道德意识结  相似文献   

8.
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对象、结构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道德的哲学理论,辩证法的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的主要原则适用于道德认识。 社会决定论和道德。道德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和它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作用。客观与主观、社会与个人的辩证法。道德中的阶级因素和全人类因素。  相似文献   

9.
1990年7月苏联伦理学家A·И·季塔连科教授访问我国时说过,最近苏联科学院哲学所伦理学研究室组织了以“道德是什么”为题目的讨论会。有位苏联名人评论说,研究了几十年道德的伦理学家还弄不清道德是什么,其是怪事。其实,对道德概念作出科学界定并非易事。不同的伦理学专著和教科书往往有不同的道德定义。道德是什么?怎样表述道德定义?这是苏联学者长期争论、不断探讨,至今尚未获得一致认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罗国杰先后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伦理学教程》《伦理学》以及撰写的数百篇学术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全面研究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在对一般的道德理论问题研究的基础上集中阐释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规范体系,落脚于社会主义新人的实践养成和人格修养,阐发和论述了一系列伦理学的基础理论范畴、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建构了一个融理论伦理学、规范伦理学、美德伦理学和实践伦理学于一体的教材体系.这一教材体系既契合道德生活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目标追求的理论意蕴,又凸显出了新中国伦理学教材体系和学科体系应有的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此后伦理学教材体系建设提供了基本的框架遵循、理论模式和发展方向,其贡献尤当被人们铭记.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技术伦理思想及其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德国哲学家乔纳斯 20世纪 70年代末期在其《责任原理》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把技术列入伦理学主题以来, 各国学者围绕技术伦理学发表了不少论著, 并围绕“技术伦理学的理论可能性和实践意义”展开了争论。(参见格鲁恩瓦尔德, 第 7-13页) 这种争论的实质并不在于技术伦理学是否成立, 而在于把人们引向了对技术与道德关系的更为深入的伦理学思考。它主要涉及三个问题: 一是目前技术伦理学使用传统的价值、责任等概念来分析技术伦理问题, 出现了诸多矛盾 (如运用价值判断处理新技术决策会导致各方固执己见和冲突激化, 运用责任伦理无法规定技术后…  相似文献   

12.
三、生命伦理学的范式 1、美德伦理学 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的主要伦理学是规范伦理学,根据设定的伦理学理论和原则来论证和制定应该做、允许做和禁止做的规则,准则。但是伦理学家发现,这种规范伦理学虽属必要,但是不够的。所以有些著名学者倡导美德伦理学。例如乔治城大学高级伦理学研究所所长彼莱格里诺教授指出,今日的自由职业(专业),患有致命的道德病。这种病的出现并不是由于商业化、竞争、政府管制、广告、公众和新闻媒介的敌视或其他社会经济力量把专业变成手艺、商业或技术而引起的。他认为问题出在专业伦理学一开始赖以建立的哲学基础。他论证说,专业道德的缺陷在于品格和美德方面的缺陷,而专业伦理学中的利他主义和忠于信任存在着牢固的哲学基础,专业(如医学、法律等)是拥有巨大道德力量的道德共同  相似文献   

13.
汤姆·比彻姆和詹姆士·邱卓思在《生命医学伦理原则》一书提出了尊重自主、有利、不伤害和公正四个生命伦理学原则。以共同道德作为四原则的来源和基础,结合反思平衡的方法广泛地应用于解决全球的生命伦理学的难题。通过梳理比彻姆和邱卓思的共同道德与生命伦理学原则的关系。进而研究共同道德观的内容、来源、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及在《生命医学伦理原则》新版本的发展。之后探讨了共同道德在生命伦理学方法中的重要作用。最后,阐释了比彻姆和邱卓思对共同道德的辩护。  相似文献   

14.
《国内哲学动态》和《伦理学与精神文明》的第一期都刊登了兰秀良同志的同名文章《关于道德关系的特殊矛盾问题》(以下简称兰文),文中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一书关于道德关系的特殊矛盾的表述提出质疑,并提出道德关系的特殊矛盾是善恶矛盾。我们就此提一些不同看法,期望得到教正。兰文认为,道德关系的特殊矛盾是在对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解和处理的过程中形成的。在此过程中,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行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从下述四个方面来阐述生态伦理学研究的进展情况: 1 生态伦理学是本世纪诞生的一门新学科,它是由施韦策和奥利波德创立的。法国哲学家、神学家、教育家施韦策(以下简称施氏)在1923年出版的《文化哲学》中提出了一个涉及一切生物的道德原则——尊重生命,倡导一种“尊重生命的伦理学”。继施氏之后,英国哲学家利奥波德(以下简称利氏)在1949年出版的《陆地道德》(《大地伦理学》)中主张把良心、权利等概念扩大到自然界中去,倡导一种“完整形态的尊重存在的伦理学”。施利二氏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提出应将道德扩展到人和自然的关系中,也不在于提出了一系列规范和评价人在与自然关系中的行为的指标,而在于开创了对作为一门学科的“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如: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显学。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现代西方学者倾向于用西方伦理学理论重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把后者解释为某种形式的功利主义、混合道义论和德性论。虽然这些伦理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部分地解释马克思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但作为一套独立的制定道德原则、证成道德判断的标准化方式,都无法穷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厘清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西方规范伦理学的联系与区别,既要了解西方规范伦理学能在多大程度上解释马克思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也要知道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是功利主义、混合道义论和美德伦理学。  相似文献   

17.
当前,苏联伦理学界正就伦理学的对象、特点、结构等问题展开讨论。今年《哲学问题》杂志在二月号上发表的六篇文章,反映了这一讨论的概貌。这场讨论的基础是B.T.叶非莫夫的文章《伦理学和道德学》。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前,编辑部曾把文章的手稿交给苏联一些著名伦理学家争求意见,要他们对文章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哲学问题》杂志编辑部在公布这一讨论时表示,这一题目的讨论还将在苏联的杂志上,在教研室、科研机关的研究室和其他集体里继续下去。叶非莫夫在《伦理学和道德学》一文中,首先提  相似文献   

18.
1、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主要有三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伦理学基本问题是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道德,还是道德决定社会的经济关系,以及道德对经济关系有无能动作用的问题。二是个人利益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是个人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呢,还是相反。基于对上述两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因而对道德的起源、本质、作用等问题以及道德的原则、规范、范畴和道德活动都作出  相似文献   

19.
后苏联时代俄罗斯伦理学研究的路径演变及范式转向反映了社会道德意识形态的变化,研究呈现出可以纵向探究和横向考察的理论空间。历时态变迁中的后苏联时代俄罗斯伦理学,其研究的实践进路体现在伦理学研究的整体裂变、社会适应、理性转变和价值传承上;共时态视野中的后苏联时代俄罗斯伦理学,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政治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经济伦理学、宗教伦理学等伦理学分支学科研究的范式转向。后苏联时代俄罗斯伦理学研究的路径演变及范式转向是社会生活对道德意识形态建构提出的具体要求,它既反映了俄罗斯社会从社会主义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转变,同时又在道德层面持续指引和反映着俄罗斯社会发展的演进历程。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伦理学社会学研究会关于伦理学基本理论问题讨论会于5月23、24日在西安召开。会议收到论文11篇。会上就道德的定义、要素、结构、出发点、本位、核心以及道德意识的本质特征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与会者一致指出:深入研究道德的定义、要素和结构是伦理学发展的迫切要求。一种意见认为:人的活动是道德的基础。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统一体。道德本身包含三个要素:生活原则,即人们对于人生的基本观点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