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因素,重视人的价值和主体地位。本文强调艺术中人文关怀的隐含表现。主要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画家为例,从文化因素、人的因素、绘画视角三方面具体论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怎样借助宗教的外衣来表现画家的人文关怀,体现绘画的世俗性的。  相似文献   

2.
孙位为唐僖宗时期画家,《益州名画录》把他列为“逸格”唯一一人,冠以“画之逸格,最难其俦”的评价,但如此优秀的一位画家,画史上对他的生平记载却不详。孙位仅有一幅《高逸图》流传于世,但这幅画的绘画风格却与画论记载的孙位绘画风格不符。今通过《益州名画录》《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新唐书》等画论史料对比研究,对孙位的生平略加考证,发现一些画论中对孙位记载存疑的地方,考证出孙位并非宫廷画家,得出其绘画风格和生卒年。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中国绘画就是一段女性"缺席"的历史,要在中国美术史学中探寻女性画家的传记很难,许多杰出的女性画家和女性绘画都被掩盖在历史的尘埃中,消失在时空里.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天文之美与人文之美的同构,一直以来被中国画坛视为创造绘画美的不二准则,是历代画家的最高审美追求。基于这种观念上的绘画既不是摹仿客观外在的自然现象,也不是表达主体内在的情绪意念,而是在更高层次与"一气运化"的契合照应。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绘画,绝非一般意义的技艺,而是与天地间四时同运、阴阳和合的"真道"。这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观和美学观,深刻反映了《周易》"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绘画艺术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1839年,法国人达格尔公布了他发明的照相技术,引起了许多画家的恐慌.有个画家曾悲叹道:"从今日起,图画算是完了!"这不是无端的担忧.如果绘画和照相同去争夺逼真对象的皇冠,绘画的前途当然是黯淡的,但是一个半世纪过去了,绘画不仅没有死亡,在一定意义上说,绘画比照相更得到了许多人的钟爱.  相似文献   

6.
艺术史的演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艺术形式的演进.画家李伯安以"笔墨服务于绘画主题"为原则,主动寻找自己的形式语言,创作出既体现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又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绘画作品.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绘画之所以能够实现现代性的转换,其实是由中国绘画的特质所决定的.唐代张璨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主张表明了绘画是画家审美意象的结晶,是心灵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杰克·叶芝被称为"爱尔兰首席画家",他的油画创作是同期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杰克·叶芝的绘画生涯源于水彩画及插图,独具民族元素的艺术内涵不仅使他的绘画作品更加鲜活与生动,对于那一时期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也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探析杰克·叶芝的油画创作思想,我们感受到的是充满历史传奇色彩及现代人文风情的爱尔兰,更是拥有坚毅性格、慢慢走向独立的爱尔兰。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花鸟画最能体现丹青之美.在宋代赵佶统治的宣和画院时期,中国工笔花鸟画创作水平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其画面体现出的那种对生命的关怀要远远超过对色彩的关注.这种院体画中"趣"的内涵如今依然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是创作的基本和灵魂.  相似文献   

10.
南朝画家谢赫在其所著<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以"气韵生动"为第一."六法"被前人誉为"千载不易一、"万古不移"的准则,在中国绘画史上影响极大,"气韵生动"更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创作的最高目标、最高境界及绘画批评的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11.
活动于明清之际的山水画家龚贤是位具有独创性的画家,他中晚年时所形成的沉抑深秀.浑厚苍润的画风,他在山水画作品、绘画理念上体现出的对"出人头地的丘壑"的追求,都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鲲 《美与时代》2005,(3):36-39
塞尚是"现代绘画之父",是大家公认的立体派先驱.蒙德里安是"新造型主义"的代表画家.塞尚的"森林"与蒙德里安的"树",分别体现了他们两个的艺术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3.
郭若虚在<论气韵非师>一文中,把"人品"提高到非常重要的地位,认为画家的"人品"对其绘画作品有决定性作用.由此,对画家本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外,他在<论气韵非师>一文中提到的"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赜钩深",是对孔子儒学的一种回顾,提示出文人画家达到高雅"人品"的根本途径,是文人画教育思想发展成为蒙养说,以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一个线索.  相似文献   

14.
民国辅仁大学"艺人之家"艺术团体绘制了大量"中国化"的天主教绘画作品。在绘画中,画家将中国传统绘画方法与圣经题材相结合,这种绘画形式造就了中西文化融合的新尝试。本文以该艺术团成员所绘制的《圣母像》系列绘画为例,从艺术作品的文本分析、文化解读、中西绘画对比、艺术批评等多角度对《圣母像》系列作品的中国化形式进行分析,用绘画语言和艺术表现的形式来呈现中西文化交流中所存在的张力。通过重构画家的创作语境,以揭示基督教艺术中国化的诠释难点在于两种文化语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西班牙现实主义画家委拉斯贵支执着于探索绘画语言,在早期、中期、晚期,分别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油画风格,获得"真理画家"的赞誉。  相似文献   

16.
清代画家恽南田的绘画思想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南田画学以阐发山水画理为主,其中蕴涵着极为丰富深刻的画学与美学思想,关涉到山水画的创作主体、艺术本体、审美标准以及山水画的多重境界观,形成了以"逸"为主的绘画境界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清初画家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一经出世,便引人侧目。这部集大成立有新意的画论的理论核心"一画论"概括总结出了中国画最高笔墨法则为"我法"亦即"无法",揭示了画家作画时不从门入、顺应我心、自性进化、体察妙悟的主体意识法则,这种创作观也藉由此达到了中国画论的顶峰。受多重文化熏陶及出佛入道经历的影响,石涛在自己的画论体系中也形成了独特的精神面貌——使"万物见性"。"见性"既是画家的创作理念,也是其个人的哲学思维的呈现。文章试从石涛之前中国画论的重要发展节点演进来引出石涛画论中主体意识创作观的合逻辑性,并从《石涛画语录》的主要章节内容对应分析画家的主体意识和"见性"精神,努力呈现石涛的绘画追求和人文理念。  相似文献   

18.
从史料运用与写作特色上看,《圣朝名画评》对画家之生平、籍贯、心理性格、师承、文化教育背景、作品风格、历史事件、绘画史籍等基本史实均有明确记载,为我们了解和深入考察五代至北宋中后期的绘画风格样式与趣味的发展、绘画史学发展、美术考古遗迹以及相关文化史等诸多问题提供了重要文献依据。在体例上,此书采用将艺术家与作品进行分类列门、分品(神、妙、能)的记述手法,为后来的一些美术史著作如《宣和画谱》奠定了新的撰写格套。同时,它将画家个人传记的记述与画评截然分开,也使其撰写内容、结构较为清晰。而就历史写作意识与观念而言,此书也透露出不盲目学习古人、不迷信古代画家的特征。对一些重要画家的风格趣味也进行了再认识,体现出本书撰写时逐步形成的新品评趣味与观念。总体来看,该书体例严谨,分科完备,史料剪裁运用得当。在严谨的历史论述中又同时有理论建构。因此,不应当看作是宋代中后期单纯的画评著作,而是一部体例较为完备的兼具品评的绘画史论著作。它客观地反映出晚唐至宋代中国古代画学著作出现史学化的某些倾向。在唐宋绘画史学史上理应得到进一步重视、挖掘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是视觉文化中的重要理论。他首次将图像学方法的阐释与例证结合在一起,从而标志着现代图像学方法的正式形成,具有广泛的方法论意义。借鉴运用图像学视角去研究当下的绘画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当代画家孙建平"文心傲骨"系列油画,塑造了大量的文人"图像",隐藏在图像背后的图像学意义以及人文主题,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绘画有别于西方绘画最典型的特征是它的写意性。中国绘画写意特征的形成与中国文化的人文思想有关。儒家的入世、道家的超世、佛家的出世虽各有分别却相互融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人的思想。中国绘画理论中的“气韵生动”被人们推为“六法”之首,并形成以写意为主的绘画传统,这就说明中国画表现的不只是物理形态,而是画家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