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汤用彤对魏晋玄学的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经典的解释历程里 ,如何从儒家与具体事象纠缠的经典言述中 ,解释出具有普遍品格的意义 ,使儒家之理想在任何情境下都能发挥作用 ,始终是儒家解经历史上一个不能迥避的问题。魏晋玄学既释道 ,也释儒 ,它的出现首先为儒家解决此问题提供了不同于汉儒的思考方式。它的兴起与其说是道家思想的创新发展 ,倒不如说它同时也是儒家经典解释历史的一个里程碑。本文企图通过分析汤用彤先生对魏晋玄学的理解 ,展示儒家经典解释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经典解释的目的与经典解释方法的关系。并探讨二者的关系理解与不同经典之间的交流之相关性。最后通过…  相似文献   

2.
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并不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从人的自我实现角度确认"审美实践",从"审美实践"出发解释人类审美欣赏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才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来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美学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公羊传》大一统释义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一统一词经常被人所称引和论述。但大一统的意义往往被人理解为大规模统一,《辞海》则径直解释为“统一全境”。这说明大一统做为一个概念,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已形成其约定俗成的意义,并久已被世人所认同。但做为一个古代的经典概念,大一统的确诂究竟如何?它包含着...  相似文献   

4.
在《"阐""诠"辨》一文中,张江提出建设当代中国阐释学的构想,这使中国传统有无自身阐释体系成为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古典阐释学虽然涉及古代经典的方方面面,但以儒家经学为主导。自西汉以降,《易经》被推为群经之首,相应也使河图洛书成为阐释原型。从中国文明史看,河图洛书作为一种诠释模式,既解释历史也被历史解释,具有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中国文明进程则表现为向这一述史模式不断回溯又不断放大其解释边界的过程。据此,抓住了河图洛书,也就抓住了中国古典阐释学体系的关键,同时也可以借此为中国人文科学的整体进展理出一条纵贯的轴线。  相似文献   

5.
朱人求 《哲学动态》2008,15(4):65-70
"衍义"是一种解释行为,是指对文本及其意义的扩展、发挥,使之流传久远.所谓"衍义体",就是以真德秀<大学衍义>诠释体例作为典范的经典诠释方式.  相似文献   

6.
一般人格权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吕银 《学海》2001,(5):132-135
一般人格权不仅是相对于具体人格权的概念,也是相对于人格权的概念;把一般人格权解释为具体人格权的抽象,那就必然等同于人格权,这将无法把握其真正的含义.从一般人格权产生的过程来看,一般人格权是作为具体人格权的补充而提出的.一般人格权的内容不是人格独立、人格自由、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而是权利主体对法律规定的具体人格权客体以外的人身要素和人格要素的支配,其具有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意义"和"解释"这两个词具有一种相似的多义性,从而形成了两对术语.而且,这两对术语具有某种以前没有得到注意的语义相关性.第一,对术语是一个文本的意义(下文写作C-意义)以及相应地适合于这种意义的解释.大体说来,C-意义是一次成功的交流的一半或一个方面,而听者的解释是另一半.第二,对术语是某个事物、状态或事件的意义(下文写作S-意义),以及相应地适合于这种意义的解释.①大体说来,对某物的正确解释即是关于该物的重要性的知识.  相似文献   

8.
《东亚近世儒学中的经典诠释传统》研究计划是人文学领域中的一个整合型研究计划,整体计划目标拟在4年(2000-2003)内,研究汉唐以降尤其是宋代以后之中国(A.D.960-1911)、德川时代日本(A.D.1600-1868)及李朝朝鲜(A.D.1392-1910)儒家学者对如《四书》等经典中之思想的诠释,以扩大东亚思想史研究之视野,并建构具有东亚特色之经典诠释学,故本计划除探讨属于“第一序”之经典解释之内容之外,更重视属于“第二序”之经典解释方法论或解释策略等问题。 本计划开始执行前二年(1998-2000),已有若干前置作业,总主持人黄俊杰除撰写专书一册:Chun-chieh Huang,Mencian Hermeneutics:A History of Inter pretations in China(New Brunswick and London: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1)之外,在1998-2000两年内共举办研付会8次,所发表论文先在学术期刊刊后,再刊于本计划之网站,并编成专书出版。 本计划兼摄两个领域:(1)东亚思想史(2)东亚之经典诠释学。“东亚儒学经典诠释传统”此一研究领域具有发展之潜力,更因诠释学观点之适度介入而有创新性;本计划更将中日韩儒学史融于一炉而冶之,研究过程及成果均通过研讨会而与国际学界互动。  相似文献   

9.
资本理论的演进与社会资本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燕继荣 《学海》2006,10(4):54-68
社会资本(scoialcapital)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特别是90年代兴起的一个国际性学术热点。它是由社会学家率先提出、而后被经济学家、政治学家以及法学家广泛采纳并用来解释和说明各自研究领域问题的综合性概念和研究方法。本文考察了资本理论的发展过程,比较了物质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不同资本要素的构成和投资方式,阐明了社会资本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概念所具有的理论解释意义,同时,在正视社会资本所遭受的理论质疑的基础上,指明了社会资本研究有待于开发和完善的方向,并以中国学术语境为背景,说明了社会资本资本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贵无论玄学所依据的经典主要是《周易》和《老子》。何晏、王弼都是通过重新解释这两部经典来阐发自己的以本体论为特征的玄学思想的。但是何晏只是提山了某些重要的玄学论点,而王弼则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究其原因,是由于何晏在解释经典的方法上存在着缺陷,而王弼在《周易略例》和《老子指略》中则对方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突破汉人樊篱,找到了一个按照新的时代需要全面解释这两部经典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Law  Andrew 《Philosophical Studies》2021,178(4):1301-1314

There is an old but powerful argument for the claim that exhaustive divine foreknowledge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freedom to do otherwise. A crucial ingredient in this argument is the principle of the “Fixity of the Past” (FP). A seemingly new response to this argument has emerged, the so-called “dependence response,” which involves, among other things, abandoning FP for an alternative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the “Fixity of the Independent” (FI). This paper presents three arguments for the claim that FI ought to be preferred to FP.

  相似文献   

12.
13.
Two types of matching designs, static and dynamic, are differentiated. While all matching designs are logically the same in terms of the probability model which determines chance level of performance, an attempt is made to demonstrate that there is a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actics, strategies, and actual knowledge ofS and the type of design used which will, in turn, lead to different results even whenS's knowledge is held constant. It is suggested that analogous situations may exist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traditional psychometric model.The work reported in this paper was supported by a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Undergraduate Research Participation Grant (NSF-G15797) to the senior author. The authors are indebted to Joel E. Greene for his advice and criticism.  相似文献   

14.
If practical reasoning deserves its name, its form must b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rdinary (theoretical) reasoning. A few have thought that the conclusion of practical reasoning is an action, rather than a mental state. I argue here that if the conclusion is an action, then so too is one of the premises. You might reason your way from doing one thing to doing another: from browsing journal abstracts to reading a particular journal article. I motivate this by sympathetically re-examining Hume's claim that a conclusion about what ought to be done follows only from an argument one of whose premises is likewise about what ought to be done.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城市化与道德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1 9世纪开始的大规模城市化进程是和工业化、商品化、市场化密不可分的。它带来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和道德嬗变。它使业缘道德取代血缘道德成为社会道德的中心 ,并通过交换行为和交换价值促进道德发展和更新 ,还进一步确立了竭诚服务的社会理念。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是现代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