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有过一系列的精辟论述。恩格斯在《英国状况》一文中曾经说过,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牛顿的学说和洛克的学说同样是唯物主义所依据的前提)、启蒙时代和法国的政治革命;科学和实践结合的结果就  相似文献   

2.
一《国内哲学动态》第五期张强同志的《试论生产力的内部动力问题》一文的内容,同题目并不一致。因为所谓生产力,包括人(指具有一定劳动经验和技术的劳动者)和物的因素。如果谈论生产力的内部动力,那就应当研究生产力内部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然而这篇文章却主要谈论人的求生存和对物质需求的“欲念”,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并进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它认  相似文献   

3.
广西哲学学会于1980年12月2日至5日在南宁召开年会,着重讨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在讨论中有下列不同意见: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或最终动力。三、生产力的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更是这样。五、  相似文献   

4.
也论生产力的实质、动力和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守民同志在《论生产力的实质及其发展动力和规律》(见《哲学研究》1987年第9期。以下简称张文)一文中,对生产力要素、体系(系统)、结构、内在动力的理论提出反对意见,其中不乏合理之处,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能脱离而存在。但文章认为生产力无要素、无体系和结构,无内在动力却是错误的。我们在本文也谈一点与张文相反的意见,请教于张守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是什么?这是过去长期未能认识清楚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改革的动力作用根源干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辩证统一;改革的动力作用集中体现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的社会发展理论中,社会经济结构观研究视角的重心,是以生产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变革为主体的。如果我们转换研究视角,把过去以生产关系为主体,转向以生产力发展为主体,运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对社会经济整体加以分析,便可以把它分解为如下四个层次。 (一)第一个层次:生产力的物质技术结合形式 生产力是人们凭借和借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时所发生的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是由劳动资料(以生产工具为主)、劳动对象、劳动者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生产力诸要  相似文献   

7.
在早期,马克思的类概念是他的异化劳动理论的一个主要因素,在成熟期,则是他的唯物史观范畴体系中的重要成分。作为唯物史观范畴的“类”,它在唯物史观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表现为:(1)人是历史的主体,又是历史的尺度。把人作为衡量全部社会历史进步的尺度,同生产力尺度并无矛盾,因为人(作为族类)、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是一致的;(2)族类高于阶级。所谓  相似文献   

8.
在新技术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洪流冲击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为了实现“科技兴国”,党和国家、广大科技工作者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然而,要真正落实党中央“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经济发展战略的首位”的重大决策,必须把改革开放同科技进步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使社会关系的调整产生推动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解决改革中的问题,从而把我国经济和社会发  相似文献   

9.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新概念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和衡量社会进步标准的理论,在上个世纪中叶,在总体上就已经获得解决了,即把社会生产力作为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乃至整个社会的基础,并以此来分析说明社会的性质、状态、变化和发展。随着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向实践的飞跃,这一理论的内涵也愈显深邃,表述也愈益清晰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中通过对英国工业革命之社会历史意义的解读,从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对应性(工业革命产生了无产阶级等各种新的阶级)及对立性(资本家通过对各种工业力量的垄断而实现了对无产阶级的奴役)的角度,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现代生意经世界向自由的自主联合阶段过渡的内在动力等问题作出较为深刻的解读。这是恩格斯从客观内在矛盾的角度来解读历史过程的首次理论尝试。虽然他此时的确还没能把社会制度的发展线索与生产力发展的线索有机地结合起来,但必须看到的是,他正在以其所能做到的全部努力来推进对上述两条线索的有机结合。因此,这一文本在恩格斯迈向唯物史观的思想征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的生产力发展论是系统的完整的,其基本点包括: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生产力发展根本任务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了华南师范大学余少波教授的力作《社会生产力新论》(以下简称《新论》),表明了我国学术界在对生产力问题长期探索中取得了新进展,也是余教授对这一重大基础理论问题执著追求、潜心研究的新贡献。 本书从社会历史哲学的视角,认真探讨人类社会为何“获得永不衰竭的发展动力”。 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了华南师范大学余少波教授的力作《社会生产力新论》(以下简称《新论》),表明了我国学术界在对生产力问题长期探索中取得了新进展,也是余教授对这一重大基础理论问题执著追求、潜心研究的新贡献。 本书从社会历史哲学的视角,认真探讨人类社会为何“获得永不衰竭的发展动力”。对这一主题,书中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探讨,无论从历史评述还是现实发展资料分析,以及从理论推导上,都给我们很多启示。本书的出版,对我们加深理解我国将努力实现的“两个转变”是有帮助的。除了深邃的理论探讨和认真的推导分析外,本书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新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总结评析了从古至今国内外有关生产力问题的各种观点,广泛地吸收了前人的理论成果,科学地构建了作者自己的理论体系。本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在它指导下,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也谈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兼与王贵明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贵明同志《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6期)一文,批评了权文荣同志文章(载《哲学研究》1988年第5期)中关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始终是任何社会发展的原动因的观点,认为原始社会有其特殊性:原始社会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后来的社会是历史地形成的社会;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是自然形成的生产力,后来的社会的生产力是既得的生产力;原始社会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一) 三形态理论的提出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研究,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创立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发展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基础结构,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第二步,马克思从一般研究转向特殊对象的研究,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解剖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揭示出它的矛盾和历史运动过程。从马克思的一些论述可以看出,他对资本  相似文献   

15.
多年以来,中国哲学界在讲到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时,大都认为生产力是最根本的推动力量。但是,由于人们把生产力看作是一种独立自在的物质力量,对生产力作一种实体性的理解和解释,结果,生产关系就成了盛放生产力的一个大筐。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理解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与学雷锋李忠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需要学习雷锋精神。这是因为:一、雷锋精神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虽然要遵循价值规律、等价交换、优胜劣汰等一般原则,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人民造福,这同雷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雷锋精神所蕴含的道德风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和共产主义理想相结合的时代精神,不论在任何经济体制下或社会主义的哪一发展阶段,都需要发扬光大。再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既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又需要一定的人文环境。弘扬雷锋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人文环境和思想道德条件。二、雷锋精神和物质利益原则并不相停。需要和利益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人们对利益的追求,相反.还创造条件鼓励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以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但是,利益应是国家政策允许和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正当利益。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雷锋精神的相容性,决定着必须发扬雷锋精神。社会意识不仅来源于社会存在,而且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作为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先进社会意识--雷锋精神,必将有力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当然,当今时代同雷锋生活的年代毕竟有  相似文献   

17.
生产力的不断向前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一条真理。但做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究竟是在什么力量的推动下,或快些或慢些,然而一般地说来却总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呢? 我认为,人们求生存和对物质需求的无止境性就是推动生产力无止境地向前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在列宁主义思想里,有关社会进步的标准并不归结为生产力体系的物质技术方面,而是包含着主要的生产力即人类及其物质精神劳动活动发展的程度。对社会进步标准的这种认识,使人们能够清楚地了解社会进步同文化进步是密不可分的。通过作为社会机制的文化,对各种各样社会活动的定向和  相似文献   

19.
任何社会,都有两种生产:一种是物质生产,即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人类本身的延续);另一种是精神生产。这里所说的精神生产,即精神财富的生产,作为社会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并不完全是纯意识的,它也包括意识现象的物质载体,如文化教育设施等。精神生产以物质生产为基础,但是没有精神生产,物质生产也难以进行。精神生产力萎缩的社会,物质生产力也不可能发达。人类的文明不仅表现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上,也表现在精神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上。这两者的互相协调平衡发展及其互相促  相似文献   

20.
资本的运营与伦理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和资本的运营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性的本质特征:“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72页)现代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本质上是以资本的运营和扩张为特征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扩张过程。资本的运营和扩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并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传统观念对资本的运营和扩张在伦理上基本持否定的看法:资本的运营和扩张虽然促进了生产力,导致财富的大规模积累和社会的进步,但无论在动力上还是在运行机制上,都是一个不讲道德的过程;由于资本的本质是盈利,是人的贪婪和恐惧心理的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