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宗教研究领域引领潮流的“文化传教”人.正在从“宗教学的立场观点”指导的研究转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导的研究.这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声望正在逐步提升。但这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怎样“观马克思主义”的?不防略举一二:其一是启用马克思少年时期写的中学作文给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按上一个“神性”基础:其二是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一句短语中引申出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三是引用恩格斯的早期文章.说明信仰甚至迷信,都是出自“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其四是引用列宁《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提出中国共产党应向宗教开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此类以“宗教”观“马克思主义”方法不足取.加润国同志的文章就向此类似是而非的观点提出质疑,本刊或将陆续发表一些.以供切磋。  相似文献   

2.
在宗教研究领域引领潮流的"文化传教"人,正在从"宗教学的立场观点"指导的研究转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导的研究,这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声望正在逐步提升。但这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怎样"观马克思主义"的?不防略举一二:其一是启用马克思少年时期写的中学作文给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按上一个"神性"基础;其二是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一句短语中引申出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三是引用恩格斯的早期文章,说明信仰甚至迷信,都是出自"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其四是引用列宁《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提出中国共产党应向宗教开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此类以"宗教"观"马克思主义"方法不足取,加润国同志的文章就向此类似是而非的观点提出质疑,本刊或将陆续发表一些,以供切磋。  相似文献   

3.
2005年,方立天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上发表《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一文。文章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四方面基本内涵:宗教本质观、价值观、历史观、适应观分别进行论述,归结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十个创新性观点,指出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方立天先生的文章在宗教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年来,围绕这一问题的理论探讨不断深入。本期刊登的陈麟书先生文章《再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作者对在新的境遇中如何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及宗教的本质等问题进行的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揭示的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历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基本观点的继承和超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安全观、适应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发展和创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和谐观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5.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马克思立足于此对鲍威尔等人的宗教观做了深入的批判与反思,并提出自己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和看法。马克思的宗教理论和宗教观点对我国宗教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对此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因此,本文以《论犹太人问题》为基础文本,通过分析马克思对鲍威尔宗教观的辩证性批判,从宗教起源、宗教特性以及宗教解放三方面阐释马克思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6.
2018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值此之际,《中国宗教》杂志社社长刘金光于5月9日率采访组,就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思想、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宗教工作等问题,对我国著名宗教理论研究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牟钟鉴先生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7.
2018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值此之际,《中国宗教》杂志社社长刘金光于5月9日率采访组,就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思想、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宗教工作等问题,对我国著名宗教理论研究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牟钟鉴先生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宗教思想,有个较长时期的逻辑演变进程。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受费尔巴哈的强烈影响到自主意识与思想的形成、从单纯的仅仅批判宗教到批判与改造不合理的世界即实践,是马克思有关宗教思想的演进逻辑。如果说《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成熟性作品,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到《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开端。抓住这一思想演进过程,是理解马克思宗教思想的关键。本文从解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到《论犹太人问题》中丰富的宗教思想出发,条分缕析精雕细琢地诠释其中有关宗教的思想观点与演进历程,提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到《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开端之作。  相似文献   

9.
《反杜林论》是在马克思完成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个伟大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并成为欧洲工人运动指导思想的情况下,恩格斯为回击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散布的错误思想、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维护党的思想统一、在马克思支持帮助下完成的宏篇巨著,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共运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恩格斯通过批驳杜林在宗教问题上的谬论,以十分精练的语言全面准确地阐述了他和马克思在宗教问题上的理论观点,成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百科词条",对列宁和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新中国的宗教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深入研究《反杜林论》中的宗教观,对深入学习、运用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其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的许多重要论述,都出现在他们的哲学著作中,是与他们的哲学观点结合在一起的。在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不言而喻,也是处理社会主义新时期宗教问题的理论基础。 “相适应”的客观依据 “相适应”理论的客观依据是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长期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是开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基本原理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对待宗教;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教育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党的宗教理论和方针政策;把宗教国情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使学生懂得我国宗教走上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路的必然性;把宗教相关法律法规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使学生增强法治观念和提高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的伟大思想带给中国20世纪发展的辉煌,并将为中国21世纪的前进继续提供重要指导。中国共产党宗教工作取得的成就也是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引领下获得的。对此,辩证地、发展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则很有必要。马克思作为指导我们思想的一代伟人,其思想是顺应时代、社会的需求而成长、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形成亦有其辩证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宗教观经历了自我意识辩证唯心主义宗教观、劳动异化人本主义宗教观、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三个阶段。马克思在《资本论》和晚年的科学研究中,深化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其宗教观的唯物辩证性特征日益明显。今天,要科学认识"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命题。  相似文献   

14.
正宗教观的转变是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转变的逻辑起点。对恩格斯宗教观的研究指的是就恩格斯本人关于宗教的认识、思想、观点而进行的学术性的理论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关于恩格斯思想的研究,重心主要集中于恩格斯的经济学、哲学思想,尤其是唯物史观的研究,至于恩格斯的宗教思想,则主要是涵括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之内或者是与马克思宗教观并列论述的,缺乏应有的重视和独立的考察。改革开放以后,这一局面逐渐发生改变。40年来,学界在恩格斯关于宗教的理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标志性著作,是马克思告别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的宣言书,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篇经典著作。马克思通过总结德国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运动的历史意义,从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立场揭示了宗教的本质、根源和社会功能、社会作用,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奠基之作。该文是马克思最有才华的著作之一,对列宁和中国共产党的宗教观、对新中国的宗教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西方,它也被视为马克思宗教观的代表作。深入研究它所阐述的宗教观,对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创立与唯物史观创立的内在逻辑关联、唯物史观的创立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内在逻辑关联的论述,以及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内容本身的分析,充分说明《导言》不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奠基之作”,纠正了宗教学界这一几乎成为定论的观点,并且分析了产生这个观点的原因,说明必须继续深入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相似文献   

17.
文摘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方立天在《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发表文章《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文章指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展的最新成果、最新阶段,也是宗教学理论的宝贵精神财富。作者认为,中国化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8.
对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合理理解──《实践活动论》评介丛大川前不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实践活动论》一书,该书是王永昌博士从世界观高度系统地探讨实践活动的哲学专著。该书的前言和第一章的导语即引用马克思的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作者认为,对人和现实世界关系的实践性把握和回答,是马克思新哲学的基本特征,而科学合理形态的实践观,则是马克思新哲学世界观的内在灵魂。马克思新哲学的崛起,开拓了一种新的哲学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不了解马克思这一合理形态的实践观其及丰富的理论内容,就等于不了解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灵魂和精髓。该书的第一章是"新世界观的崛起:马克思的实践理论";第二章是"人:本质上是实践创造着的存在物";第三章是"实践:主体和客体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这几章都力图从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文本出发,对上面所提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基本问题给出了新的解释。如第一章的第一节提出"自然界的先在性",肯定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但作者在这里强调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实践的  相似文献   

19.
列宁的《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是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教政策的重要著作,概括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宗教的三大原则(在世界观上与宗教神学划清界限,在政治上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实践中防止机会主义者的歪曲),驳斥了无政府主义者的攻击,批判了机会主义者的错误主张,结合西欧和俄国实际分析了宗教信徒能否入党问题,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于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精髓和要义、批判宗教问题上的错误思想和观点、贯彻落实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第一部著作,对马克思主义的创建具有重要意义,而其中对宗教问题有专门论述,因而使这部著作同样成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有机构成。本文按照《神圣家族》的逻辑顺序对马克思、恩格斯在此阐述的宗教观加以分析,涉及到其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对宗教、无神论、唯物主义相应关系的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