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里克在《意义和证实》一文中写道:“没有一种理解意义的办法不需要最终涉及实指定义,这就是说,显然全都要涉及‘经验’或‘证实的可能性’。”“通过实指定义,可证实性就同第一种意义的经验(指感觉材料——笔者注)联系起来了。”什么是实指定义?实指定义就是用指明某些词的实际用法的行动解释这些词。最  相似文献   

2.
解释-理解争论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给历史科学的或者更一般地讲,“精神科学”的方法论的自由性主张提供一个认识论基础,J.G.德罗伊森的《历史概论》(1858)和狄尔泰的《精神科学引论》(1883)首先把“解释”和“理解”作为专门的术语进行了区分。与被认为是以因果解释和定律论解释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相反,历史学和精神科学被认为是以作为“理解的艺术学”的解释学为基础的(施赖伊马赫,A.伯克)。这个两分法尤其针对的是较老的唯科学论实证主义的方法论还原论(即  相似文献   

3.
一 武步云同志在《也谈认识发展的阶段问题》(见《哲学研究》1984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将认识的全过程仅仅划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阶段,或者划分为感性和理性两阶段,都没有完整准确地反映认识发展的全过程”,并且不同意把人们称为“思维具体”的“理性”看  相似文献   

4.
肖永明 《法音》2009,(8):52-56
《法音》刊行三百期了!三百期《法音》蔚为一道独特的佛教文化景观,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观察。作为“法”的“声音”,理所应当具有一种超越的意义,而这种超越意义要让人们能够理解,也就理所应当是经过了一番特殊的解释。当然,这种解释就应该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寻章摘句式的注释,而是一种解释学意义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西方都有着各自源远流长的经典解释与理解的传统,中国文化以儒家为代表,其正统的学问就是经学,而构成西方主流文化的基督宗教,其正统的学术是《圣经》诠释.当基督教传入中国,它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宗教经典”的世界,一方面要处理和其它宗教典籍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发展出合乎本土处境的圣经解释,这决定了汉语语境的《圣经》诠释要对其他的经文诠释传统做出回应.本文选取吴雷川(1870-1944),民国时期较具影响力、但还没有被充分研究的中国基督教神学家,通过对其作品的深入解读,发现其创造性之处在于自发地引入儒家的诠释传统解释《圣经》,概括而言,他运用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法以及“人格会通”、“设身处地”等经学方法,在儒经和基督教经“广引经文,串联互通”,试图解决两大经典相遇所产生的释义学冲突.本文将详细分析儒家经典解释的思想旨趣、致思路向和诠释意图等,是如何影响其对《圣经》文本的理解,并形成一种中国本土化的诠释策略——粗糙的“跨文化”、甚至是“跨文本”的圣经解释学.  相似文献   

6.
《论语·微子篇<荷蓧丈人章>》中,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两句话。句中两个“不”字,汉、唐以后,特别是宋代以来,许多《论语》注疏家,都把它当实词去理解,把“不勤”、“不分”,解释为“不爱劳动”,“分不清五谷”。这种观点,解放后一直沿用。1962年4月出版的《古代散文选》上册63页《荷蓧丈人章》“注解四”说:“‘四体不勤’,四肢不劳动。”“注解五”说:“‘五谷不分’,分,皇侃《论语义疏》作‘播种’解,朱熹作‘辨’解,都讲得通。皇侃说:‘言当今乱世,汝不勤劳四体以播五谷,而周流远走,问谁为汝之夫子而问我索之乎?’朱熹说:‘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现在一般采用朱说。杨伯峻先生在他的《论语译注》中,对“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一句,是这样译的:“老头道:‘你这个人,四肢不劳动,五谷不认识(冒冒失  相似文献   

7.
激进解释学     
激进解释学名安激进解释学是继现代解释学之后,美国学者卜开普托(J·CapotO)提出的一种激进的解释学理论。开普托在其《激进解释学:反复·解构与解释学的方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1988年,以下简称《激进解释学》)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其激进解释学的思想。此书确立了开普托作为美国最前沿的、后现代主义者的地位。《激进解释学》一出版,就以其激进的、独创的、批判的和冒险的特征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目;与此同时,由于书中过激的论点和激烈的言词,也招致了来自各方的批评.现将该书及激进解释学的基本思想作一简要的概述。《激进解释学》一书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开普托叙述了激进解释学有关激进趋势的历史演变。这里,开普托所谓的激进解释学的历史发展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解释学史完全不同。一般认为,解释学最初渊于对圣经和法典的诠释,而真正形成为一门学科则是始于近代解释学的奠基者施莱尔马赫,其后由狄尔泰等人加以发展而延续至今。但开普托则把克尔凯郭尔视作激进解释学的开创者。他求助于克尔凯郭尔的“反复”(Repetition)概念,进而又从胡塞尔那里寻找出“构成”(Constitution)这一范畴,然后,这M者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  相似文献   

8.
最近读到冯友兰教授题为《哲学与哲学史》的论文(见《中国哲学史研究》创刊号),其中在“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特殊任务”一节说:“战国时期,公孙龙作《白马论》,主张‘白马非马’。当时及后来的许多人认为这是诡辩,因为在常识中,一般都说‘白马是马’。其实‘白马是马’和‘白马非马’这两个命题都是真的,并没有冲突。‘白马是马’是就马这个名  相似文献   

9.
一部《圣经》,谈到“家”的地方寥寥无几,更不用说“国”了——它只谈“天国”。“我的国不属于这个世界。”《圣经》谈到兄弟的地方很多,但指的是“人人皆兄弟”。 基督教在西方淡化了家庭观念。《马太福音》说:“弟兄要把弟兄,父亲要把儿子送到死地;儿女要与父亲为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卢卡奇的总体性原则呢?这得从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谈起。卢卡奇说:“让我们为了论证而假定:现代的研究彻底驳斥了马克思的每个个别命题,即使这点得到了证明,每一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一科学发现而不考虑马克思的全部命题,同时又一点也不必抛弃他的正统性。所以,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指对马克思研究成果的非批判接受,它既不是对这本书或那本书的‘信仰’,也不是对一本‘神圣的’书的注释;相反,正统性唯一指的是方法。”(《历史  相似文献   

11.
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解释,认为大公无私中的“私”是指不正当的个人私利及其思想和行为,大公无私就是一心为了公共利益,没有个人主义或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为。例如:“我们所提倡的大公无私,其含义是很明确的。大公无私是统一的完整的慨念。大公无私是和自私自利相对立的。‘公’和‘私’历来有多种含义,这里所说的‘公’,是指公共利益,人民利益;‘私’是指自私自利,即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大公无私不  相似文献   

12.
为怀念任继愈先生创建“中国无神论学会”和创办《科学与无神论》杂志的重大成就,我们重发任继愈先生于1979年发表于《哲学研究》第四期的《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宗教学而奋斗》一文。该文曾被指责在批判四人帮问题上不是在比喻、借用的意义上使用“宗教”这个词,而是把个人崇拜“真的看成是一种新的宗教”。指责该文“提出用‘批判宗教神学’、‘大力宣传无神论’来‘扫除宗教’的口号也同样是荒唐”。随着此文的被指责,无神论宣传也就陷入困境,从那时算起。三十年过去了。三十年来,有神论、无神论双方的或经验或教训都是可以总结、也应该总结的。而要总结,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开始。关于这篇文章,我们在这里要说的仅仅是两句话:第一,该文明确指出:林彪、四人帮“不是宗教徒和神学家,也没有公开宣传宗教神学”。第二,该文主张批判宗教神学,大力宣传无神论是真的,但并没有主张“扫除宗教”。  相似文献   

13.
吕叔湘先主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将“那么”划分为“指”“代”“连”三类,后来,金立鑫同志发展了《八》的观点,明确指出“‘那么’仅仅是代词。不存在连词‘那么’和副词‘那么’”。这是在总结书面语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变换比较而得出的比较客观的结论,只是他忽视了汉语口语中“那么”的一种现象。“那么”一词在口语中出现频率较高,例如: (1)我们这些个都是个文人了,都是书生了,那么力量者很单薄,而且就是说都是个体劳动者,我们必须作研究。那么这个偶有所发,或是这个有些心得,有些认识,那么想把它给它呃交流一下,和别人交换一下,我的看法对不对。那么,毕竟咱考虑将来想要发表或者是要讨论,那么,我觉得有这么个团  相似文献   

14.
先将一段奇文一字不改照抄在下面:原小标题:“三.‘太空文明’试验之谜““李卫东博士根据西方近年来较为流行‘上帝是个宇航员’。‘人是外星人后裔’这一观点,结合《圣经》、世界各民族有关神造人的神话及现代人们运用遗传基因复制生物技术的成功,提出了‘人是太空人的实验品’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把自由理解为通过劳动而完成的自我实现。马克思写道(其中第一句话出自圣经):“你必须汗流满面地劳动!’这是耶和华对亚当的诅咒。而亚当·斯密正是把劳动看作诅咒。在他看来,‘安逸’  相似文献   

16.
这篇文章发表在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今年第九期上。作者主要是根据马克思早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和《马克思早期著作选》中某些文章)并使用马克思早期用过的术语写成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人们一般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认识论和逻辑注意较多,而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人的实践活动的理论则注意较少,所以他们就来专门讨论后面这个定义。作者企图给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涂上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色彩,抹煞它的阶级性质。作者把马克思说成“既是人道主义者,同时又是现实主义者”,把唯物辩证法说成是“关于把自然世界改造成人的世界的科学,是把人的世界本身革命改造成人道的世界、把人提到‘人的高度’(马克思语)的学说”,是“关于人及其活动的学说”(这并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脏和中心”),“是关于把自然改变为人化自然的学说”,是“自由的人的活动的理论”。他们避而不谈人的阶级性,却说什么:“马克思认为对于生活和科学只有一个基础——社会地发展着的人的本性”,还说:“在渗透着积极人道主义内容的无产阶级的活动中,人得到了恢复”;“共产主义革命是原则高度的实践”,它把社会提升到“人的高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革命的批判的,这个哲学“变成批判的革命的思想和对实践的批判意识”;马克思曾把“‘亵凟’哲学的任务同革命改造世界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现实提高到哲学水平,而哲学则提高到现实水平”。  相似文献   

17.
解释学     
一、从1966到1976年,是解释学尤其是“哲学解释学”内部急剧发展的十年,是它同当代各种思想流派对话、进行活跃的“解释的论战”的十年。我们可以用P.利科尔在《论解释》一书(1965)中的一句话,即“语言的问题和原文(或译为本文——译者)解释的问题已经变为当代思想的十字路口”,来说明这整个十年的情况。除了传统的解释学、神学的解释学和H.-G.加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以外,其他思想运动也一一涌现了出来——例如结构主义、符号学、拉康的以语言为中心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福柯以及对尼采的研究。后面这些研究的发展使国际上认为法国在语言理论和原文解释理论方面是大步前进的研究中心。当然,有  相似文献   

18.
姚永抗同志在他的《要全面理解“一分为二”》一文中,(見《光明日报》1964年6月12日)针对我的文章:《“合二而一”不是辯证法》,提出要全面理解“一分为二”。在姚永抗同志看来,艾恒武、林青山同志的观点不够全面,而項晴同志的文章更不全面。姚永抗同志在以不要完全否定“合二而一”命题为借口,提出了他的所謂“全面”的理解。姚永抗同志认为,“企图用‘合二而一’来代替或补充‘一分为二’的做法,是对‘一分为二’片面理解的表现”(指艾恒武、林青山二同志的观点),但“以‘不是辯证法’来籠統地加以否定也是不对的”。姚永抗同志的“全面”理解认为,“‘合二而一’也可以理解为矛盾的同一性的一个侧面——对立統一规律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因此,‘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不能說是根本对立或‘针锋相对’的。如果有对立,也只是部分与整体的对立,艾林二位提出‘合二而一’的思想不能被当作用形而上学代替辩证法,而只是对‘一分为二’作了片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解释学在西方可谓源远流长,从古希腊经中世纪直至近现代,经过若干发展阶段,终于演进为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流派。而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发展演变及其研究中,也存在理解和解释问题,比如有的论者就注意到了中国的“释经传统”与西方解释学的异同,“释经传统”与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关系问题。鉴于这个问题对于哲学研究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本刊陆续刊登了一些有关解释学的介绍与研究的论文,并于1990年第1期开辟了“关于理解和解释问题的探讨”的专栏。为了把这一研究提到新的水平,需要我们运用科学历史观结合中西文化的研究对之作出更深入的探讨。为此,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如何把解释学发展中提出的问题转化为我们正面研究的对象,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其中有诸多课题值得进一步探讨,例如:现代解释学提出的所谓“解释循环”、“时间间距”“合理成见”、“理解与解释的本体论、方法论”等等实质上都是些什么性质的问题;如何科学地解决理解和解释中的客观性与主体能动性的关系问题;一定时代人们的理解和解释同他们的社会生活实践有怎样的联系;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西方解释学和中国古代“释经传统”的比较研究;怎样使包括现代解释学在内的现代西方哲学各流派的研究从以介绍为主尽快转向改造和创新,等等。显然,这些问题都带有跨学科的性质;因而,加强哲学内部各分支学科之间、哲学与其他相关科学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的联盟,对于推动有关方面的研究乃至整个哲学事业的发展,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了。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圣母崇拜随着天主教来华而传入中国.“圣母领报”是圣母崇拜中最为特殊、最不易被中国人理解的问题.“圣母领报”故事版画是对其解释的重要手段,亦是对《圣经》进行图像化翻译.本文将从下列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1)圣母崇拜入华;(2)明清《圣经》故事版画;(3)“圣母领报”故事版画简介;(4)“圣母领报”版画与中国天主教界的《圣经》文字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