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人认为,认识和分析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有的把对矛盾“特殊性”的分析和“具体分析”等同或并列起来,甚至把它说成是实践的基础。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首先,把对事物“矛盾特殊性”的分析作为认识的基础,是不符合人类认识运动发展过程的。人们要完成一个认识过程,必须经过两次  相似文献   

2.
馬克思主义的唯物辯証法学说指明,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內部的矛盾,事物發展的根源就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茏诺亩粤⒚嬗纸y一,又斗爭,一切事物都在对立面的統一和斗爭中發展和变化。这个对立统一的辯証規律是表现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普遍規律。毛澤东同志在“矛盾論”中说:“按照唯物辯証法的观点,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內部矛盾的發展。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內部矛盾的發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級之間的矛盾,新旧之間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發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謝。”毛澤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論文中間闡明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的区別,并从而进一步闡明了矛盾推动着社会發展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也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3.
《哲学研究》1979年第8期发表了刘锋、张传芳同志关于事物发展动力的文章。他们认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矛盾的“斗争”,而矛盾的同一性则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对此,我是持异议的。我认为不能仅仅把矛盾的斗争看作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应该说矛盾的同一性和斗  相似文献   

4.
一辯証唯物主义認为客观世界是充滿着內在矛盾的,不认识事物的內在矛盾运动,就不可能認識它的运动規律,因为規律是反映事物的內在矛盾的?杂诮浖靡幝傻难芯?也完全应該是这样说。經济規律反映經济过程中的內在矛盾,是否适用于所有的經济規律呢?这种矛盾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还是在發展途中才产生的呢?毛主席在“矛盾論”中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是解答这一問題的鑰匙。毛主席把矛盾的普遍性概括为两方面;(一)矛盾存  相似文献   

5.
一毛主席教导我们:“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要作好任何工作,就必须善于不断揭露矛盾和正确解决矛盾。售货工作中也存在着种种矛盾,我通过《矛盾论》的学习,初步分析了这些矛盾,摸出了一些规律,从而大大地改进了工作。当我刚开始学习《矛盾论》时,曾经简单地认为,售货过程中存在着的只是买和卖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是想法使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报》1961,5(4):72-73
最近武汉心理学界在心理学会的組織和領导下,对心理現象的矛盾問題进行了热烈的討論。 在討論中,与会成員首先就什么是心理現象的內部矛盾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絕大多数同志的发言中都談到:事物的內部矛盾应从事物內部去寻找,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各种事物的矛盾的性质,却各不相同。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我们看问题、种庄稼、搞技术、推广先进经验、做政治思想工作等等,都应当从实际出发,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包钢焦化厂的职工们,在活学活用毛泽东同志的辩证法思想的过程中,打破了旧框框,用内蒙古煤炼出了好焦炭,就因为他们通过数百次科学试验,摸到了内蒙古煤的特性,又灵活运用了配煤比例的规律,才取得了这一新的成就。水稻专家陈永康同志说:“老经验千万不能变成老框框,对待新技术也不能用老眼光”,这是非常正确的。“老经验”之所以会变为“老框框”,也是因为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没有对具体矛盾进行具体分析。要了解矛盾的特殊性,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如北京第三建筑公司青年突击队长李瑞环同志所说,“就必须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对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周密的调查”。  相似文献   

8.
近来,我国哲学界随着对唯物辩证法研究的深入,重视了对事物矛盾的探讨。从发表的文章看,主要集中在事物运动的阶段性、事物内部包含的内容、矛盾双方的地位、矛盾的不同类型、矛盾的转化形式等问题。现将其中的几个问题综述如下: 一、矛盾双方的地位有不少文章探讨了矛盾双方的主次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矛盾论》中提出的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这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这篇文章是讨论形式逻辑不矛盾律与辩证矛盾规律的关系问题的。作者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既不在于形而上学地否认辩证逻辑,也不在于诡辩论地抛弃形式逻辑,更不在于两种逻辑之折衷主义的混合,而是在于两种逻辑的相互过渡。作者认为,在认识的第一个阶段上,我们描述本质的各个表现形式并把它们中的每一个归结为抽象的同一性,这时不矛盾律是必要且充分的;在第二个阶段上,我们深入地分析本质,认识事物本质中的内在矛盾,这时不矛盾律是必要而不充分的;在第三个阶段上,我们依据对本质所作的辩证分析,从本质推演出各式各样的现象,这时不矛盾律也是必要而不充分的。作者认为,反映现象的内在同一性的思维必须按照不矛盾律来进行,更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内在对立统一的思维则必须按照辩证逻辑规律来进行。辩证逻辑规律包含了形式逻辑规律,而把它作为自己的从属环节,正如相对论力学规律包含了古典力学规律、剩余价值生产规律包含了价值规律一样。事物本质中的内在矛盾是阐明不矛盾律过渡到辩证矛盾规律的联结性环节,正如洛仑茨转换是阐明古典力学规律过渡到相对论力学规律、劳动力的二重性是阐明价值规律过渡到剩余价值生产规律的联结性环节一样。切尔尼克批评了一些修正主义哲学家(沙夫、巴特斯、柯尔曼)在“资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批评面前退却”,他们“责难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在某些场合使用了‘逻辑矛盾的’陈述”。作者讨论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马克思的《资本论》与列宁的《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讽刺》中的三个辩证逻辑矛盾的表述方式,说明在思维中有两类逻辑矛盾,一类是正确思维中不应有的形式逻辑矛盾,一类是反映客观矛盾的辩证逻辑矛盾,而这类逻辑矛盾在正确的思维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符合于真理的思维的必要规律。  相似文献   

10.
“所谓平衡,就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毛泽东选集》五卷375页)。哲学上的平衡(或均衡、稳定、静止、统一等),是指客观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形态,即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所保持的相对静止状态,或者说事物量变过程的暂时稳定状态。恩格斯说,“相对静止即平衡”(《自然辩证法》224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数)。平衡或相对静止绝不是个别、特殊现象,而是客观事物运动和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状态。因此,正确地认识平衡、重视平衡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对认识世界、改造  相似文献   

11.
“矛盾就是事物”这一提法有其特定的涵义,不能曲解。所谓“矛盾就是事物”,同黑格尔说的“一切事物自身都是矛盾的”(转引自列宁的《哲学笔记》第144页)一样,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的简要表述。说“矛盾就是事物”,并非就是说二者是沒有內在差别的绝对等同、僵死的同一。既然主词和宾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就表明了二者有着内在的差别。同样,矛盾即是运动,即是过程,即是思想的说法,也绝不是把矛盾和运动、过程、思想简单地等同起来。事物不仅仅是“有形有体,被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实际上它和“存在”是同等  相似文献   

12.
同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矛盾一样,语句内部也是包含矛盾的。根据我们对语句的大量观察发现,语句的内在矛盾不仅是客观存在着的,而且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极为复杂。因此,要把握语句的本质,必须掌握其内在矛盾,“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失方面去考虑。”(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62页) 一、语句意义与形式之间的矛盾固然,语法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出语法结构和语义之间的对应关系。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任何种语言里,语句含义与表达形式之间都没有——对应关系。特别是象汉语这种非形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生产上常常会碰到一些关键问题,困难问题和一些“扎手”、“挠头”的事。这些都是生产中的矛盾。正如毛主席所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就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充满着矛盾,没有什么事物不包含矛盾;我们只有不断地解决矛盾,才能推动事物不断地向前发展。我厂水泥窑的小时产量在1953年开工生产时只达到原设计能力的百分之八十,现在已达到原设计能力的百分之一百九十  相似文献   

14.
客观事物联系的普通性、复杂性与多样性使得一事物除了同与自己相对立的事物构成特有矛盾外,还同其他相关事物构成非特有矛盾。认真研究事物的非特有矛盾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对立统一规律和加深对“普遍联系”原理的理解。 (一) 非特有矛盾是矛盾的一种。而矛盾是对立面的同一和同一中的对立,所以讨论非特有矛盾须从同一性开始。本质规定中具有共同前提、共同基础的诸事物具有同一性。例如男孩与女孩,男孩是尚  相似文献   

15.
肝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对立统一规律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200032)杨秉辉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又斗争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一切事物”当然也包含...  相似文献   

16.
认识的本质是反映与选择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是反映还是选择?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应该明确关于本质的规定性。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本质是事物内部稳定的、必然的联系,即事物内部的矛盾。当我们研究认识现象的本质时,应设法找到认识的内在矛盾。认识是主体的行为,主体的认识机制才是认识本质的所在,所以研究主体认识的机制是了解认识本质的基本前提。本文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反映和选择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哲学界对事物矛盾的精髓问题进一步作了探讨,发表了几种不同的意见,现将这些意见概述如下。第一种意见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是辩证法的精髓。主要依据是: (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辩证法的精髓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明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一般”与“个别”都是客观存在着的,并且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个体都包含有一般,而一般又体现于个体之中。列宁说:“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①毛主席在《矛盾论》中也指示我们:“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即包含  相似文献   

19.
认识的主体性是指认识对象、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渗透、凝结着主体因素和主体属性的那样一种特性。人总是按照既有的认识图式去把握世界的,没有主体性的认识不存在。但是认识的要求却是客观性,即主体必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认识的主体性特性和客观性原则构成了认识的深刻矛盾。面对这个矛盾,许多人断言:“客观眼光”是没有的;认识的客观性不存在。其共同错误在于没有正确理解认识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本刊发表李勋的《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不应属于矛盾的普遍性》一文以后,陆续收到一些来稿,其中大多数是和李勋同志商榷的。一些来稿认为,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矛盾的普遍性的两种含义,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是就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和矛盾性质的普遍性两方面而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