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议辩证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写了评《辩证逻辑导论》(以上简称《导论》)和《辩证逻辑教程》(以下简程《教程》)的《辩证逻辑究竟是不是逻辑?》(以下简称《拙文》)后,蒙两教材作者不吝赐教,接连发表了3篇文章:周洪仁同志的《逻辑的类型难道是难一的吗?》(以下简称《周文》),马佩同志的《对〈辩证逻辑究竟是不是逻辑?〉的答复》(以下简称《马文》),孙显元同志的《辨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的根本原则》(以下简称《孙文》).现愿借《哲学动态》宝贵篇幅,进一步论述鄙见,敬祈方家匡正.  相似文献   

2.
《哲学研究》1981年第7期刊登了郭虹、陈明灏同志的《试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在刑事侦察中的应用》一文(以下简称《试论》)。我们认为,该文有些论述是不妥的,现将我们的看法提出来,与郭虹、陈明灏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3.
营丘补考     
姜尚佐武王伐纣灭殷,封齐侯,建都营丘。但营丘在哪里?史家尚无定论。一说在齐国故城,即现在临淄区的齐都镇;一说在昌乐县东南,距城五十里的营陵村。《管子学刊》1992年第一期赵守诚同志《齐都古营丘续探》(以下简称《续探》)对张达民同志《营丘考》(以下简称《考》)和王恩田同志《齐都营丘续考》(以下简称《续考》)两文,关于营丘的地望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笔者是临淄人。对考证工作是门外汉,但自幼尝听祖父、父亲讲关于史家对营丘的争议,因而对营丘地望的考证,颇感兴趣,也想借题发挥,并就教于专家、学者和赵守诚同志。  相似文献   

4.
在学习和探讨马克思应用于《资本论》中的方法问题上,王亚南同志最近发表了《〈资本论〉的方法》(《经济研究》,1962年第12期)一文,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达些看法是很值得商榷的。因此也谈谈个人在学习中的某些体会,作为共同探索和讨论。王亚南同志在他的《〈资本论〉的方法》中首先提出问题说:“值得引起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5.
尹星凡同志在《试论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见《哲学研究》1982年第4期》。以下简称“尹文”)中说:“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事物的矛盾,而不是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对此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必须以联系和发展作为自己的出发点。下面谈一下我的看法,并就教于尹星凡同志。  相似文献   

6.
读过诸葛殷同同志的《辩证逻辑究竟是不是逻辑?》一文(载《哲学动态》1991年5期,以下简称“诸葛文”)后,我对该文就《辩证逻辑教程》一书(以下简称“教程”)的批评有不同意见。现将有些意见简述如下: 1 “诸葛文”认为:“逻辑仅仅是思维形式学”,并且思维形式又仅为命题形式与推理形式。据此,它批评“教程”说:“‘教程’正文共分三编。第一编‘辩证思维规律,第二编辩证思维方法,都没有讨论思维形式,与逻辑无涉。”我们认为,根据这种说法,岂不是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中有关矛盾律、排中律的论述也与逻辑无涉了吗?亚里斯多德的《范畴篇》、现行逻辑著作中有关概念、假说以及寻求因果关系乃至论证的内容,岂不都要排除于逻辑科学之外吗?更有甚者,按照这种观点,我国古代岂不是就很难找到逻辑著作了吗?这难道不是十分荒唐的吗?  相似文献   

7.
最近,认真阅读了林铭钧等同志的文章《充足理由律不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以下简称“林文”)和李先焜同志的文章《充足理由律在形式逻辑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下简称“李文”。上述两文均载《哲学研究》1979年第3期),本文是我们对这两篇文章的一些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8.
于光远同志在《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再认识》(见《哲学研究》1988年第3期,以下简称《再认识》)和《马恩严格区分“公有”与“社会所有”,不应都译成“公有”》(见《马克思主义研究》1988年第1期)两文中指出:共产主义所有制是社会所有制。笔者认为此论极是。但是,笔者又认为于光远同志对社会所有制的理解与马恩的论述相悖之处甚多。究其原因,于光远同志是以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社会主义所有制就是共产主义所有制  相似文献   

9.
《哲学研究》先后发表了张奎良同志的《存在、实在、实体》(1984年第9期,以下简称《存在》)和王金福同志的《也论存在、实在、物质范畴》(1985年第2期,以下简称《也论》)。后者对前者提出商榷。我以为双方都提出和阐明了某些合理的思想,读后颇受教益。但是我不赞同《也论》一文对存在(有)作为哲学范畴的否定,也不赞同《存在》一文用“客观实在的实体”来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本文仅就这两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向同志们请教。  相似文献   

10.
在《哲学基本问题和波普的“三个世界”》一文(见《哲学研究》1981年第11期)中,作者黄顺基、刘大椿和李辉同志认为当代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的“三个世界”的理论是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此,我不同意。本文针对黄顺基等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黄文)中的两点主要理由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与黄顺基等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1.
西周齐都古营丘的地望问题,历史悬疑,多有争议,至今未决。由于编纂县志的需要,笔者曾写拙文《齐都古营丘试探》(以下省称《齐都》)参加讨论。最近在《临淄区志》“附录”卷中看到张达民同志的《营丘考》(以下省称《考》)和王恩田同志的《齐都营丘续考》(以下简称《续考》)两篇文章,都对拙文《齐都》提出异议,读后很受启发,但也觉得两篇“考”文也都还有须进一步深考之处,现将拙见陈后,以就教于《考》、《续考》两文的作者和专家、读者。  相似文献   

12.
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了王荫庭同志的《传统地理环境理论之反思》和徐亦让同志的《读<传统地理环境理论之反思>》(分别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4和第6期,以下简称“王文”、“徐文”)两文以后,受到很大启发,借此机会来谈谈对传统地理环境理论的看法,并以此与王、徐二位同志商榷。这里所说的“传统地理环境理论”是指三十年代《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中所提出  相似文献   

13.
一《佛教文化》编辑部诸位老师 :您们好!你们工作忙 ,所以我长话短说 ,就读近两期《佛教文化》的印象 ,提点建议 ,好吗?我觉得读《佛教文化》很沉重 ,很累 ,没有趣味读下去。首先简单自我介绍 ,我姓韩 ,大专、学文史 ,虽未皈依 ,心中作佛弟子已六七年了 ,佛经也少有收藏。可我想大家可能同意我的看法 ,当今的人 ,对古文毕竟陌生 ,偶尔一读 ,会很吃力 ,繁体字都认不下来。《佛教文化》无论纪念先贤大德 ,抑或搞个专题 ,均无可厚非 ,但其中文章很可能与作者的文化修养有关 ,多数古意盎然。我看得懂 ,看得进 ,也偶尔稍有领悟。但不知对更多更…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石仲泉同志在《哲学研究》1987年第10期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哲苑的奇葩——评介<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的重要哲学观点》一文(以下简称石文)为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及其尚未公开发表的哲学观点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这是实事求是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篇好文章。但是,我认为在一些史实上仍有补正的必要,这里冒昧提出两点意见:  相似文献   

15.
我读了施忠连同志《先天图与二进制巧合的秘密》一文(载《哲学研究》1985年第2期,以下简称“施文”)之后,有些不同的看法和想法,现在提出来与施同志商榷,不妥之处,渴望自然科学和哲学界同志指正。 一、是巧合还是符合 施文认为,“先天图与二进制是巧合”,主要理由有两点:一是,伏羲是中国原始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二是,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在前,而看到先天图在后。笔者认为这两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迄今已是大半个世纪了。通常都说,相对论的建立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实现了人类时空观念的重大变革;但是我们发现,我国学术界对于伴随相对论的建立而产生的相对论时空观的阐述和评价仍显得含混不清。《哲学研究》1986年第10期发表的乐传新同志《相对论时空理论评价探讨》(以下简称《探讨》)一文认为:“狭义相对论突  相似文献   

17.
《哲学动态》编辑部: 贵刊1991年第6期登载的胡新和同志所撰《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性讨论述评》一文,其间对拙作《相对论时空理论再认识》(载《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第29—42页;以下简称《再认识》,引证时只注页码)的批评,我不能同意。请允许我发表如下几点意见。 1.胡新和同志不对拙作做任何具体分析就指责我“曲解‘四维时空’概念”,这是无法接受的。胡同志应该看到,我对“四维时空”的认识是与何祚麻同志相对独立的,是直接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七三年七月,广东某教授主编的《简明中国哲学史》(以下简称《简史》)出版。不久,作者匆忙地对《简史》进行修改,于一九七五年五月再次出版,书名为《简明中国哲学史》(修订本)(以下简称《修订本》)。这个《修订本》以叙述中国哲学史为名,大搞影射史学,为“四人  相似文献   

19.
我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点浅见》的短文发表之后(见《国内哲学动态》第五期),《动态》第八期发表了石仲泉同志题为《论目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一文,(以下简称泉文)说是和我商榷的。文中提到要正确对待马列主义理论,要反对本本主义,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泉文未能真正解决好这一问题。在我看来,石仲泉同志不仅对我国目前的社会状况的了解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而且对马列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的认识也是不正确的。下面谈点粗浅的看法,向石仲泉同志请教。  相似文献   

20.
也论生产力的实质、动力和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守民同志在《论生产力的实质及其发展动力和规律》(见《哲学研究》1987年第9期。以下简称张文)一文中,对生产力要素、体系(系统)、结构、内在动力的理论提出反对意见,其中不乏合理之处,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能脱离而存在。但文章认为生产力无要素、无体系和结构,无内在动力却是错误的。我们在本文也谈一点与张文相反的意见,请教于张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