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源山老君岩的老君造像,是我国现存最大、雕刻技艺最绝的道教石雕造像,也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老君造像不仅是石雕艺术的完美体现,更是哲学思想的深刻表达。  相似文献   

2.
清源山老君岩的老君造像,是我国现存最大、雕刻技艺最绝的道教石雕造像,也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老君造像不仅是石雕艺术的完美体现,更是哲学思想的深刻表达。  相似文献   

3.
藏传佛教造像题材分类及其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春和 《法音》2001,(8):35-44
藏传佛教造像艺术肇始于公元7世纪初,此后一直伴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而发展。千百年来,它在继承印度密教艺术的基础上,不断融入西藏本土的传统信仰和民族审美情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造像种类繁多、形象复杂多变是其最为引人注目的艺术特色。  藏传佛教以密教为主要特色,密教在宗教实践中主张“即事而真”,提倡以佛陀、菩萨和祖师等为本尊作相应修行而达到与佛教真理的契合,这一旨趣正是影响藏传佛教造像艺术题材众多、造型各异的根本原因。因为按照密教的观点,若要修行,必先造像,所以大量造像相应出现;而修行者根机不同,…  相似文献   

4.
石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秦汉之前它就产生。随着佛教的传入,它被广泛地运用到了佛教的造像、建寺和开凿的石窟等方面。闻名于世的敦煌、云冈、龙门和麦积山的石窟造像,就是我国石雕艺术的精华。五台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早在北魏时期就有了石雕佛像。唐代是五台山石雕艺术的顶峰,著名的南禅寺的千佛石塔就是唐代五台山石雕艺术的代表作。现在五台山保存最多的是民国年间的石雕。其中,佑国寺、龙泉寺、尊胜寺和普化寺的石雕就相当可观。其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形象逼真,技术娴熟,有的满可与唐代石雕相媲美。现将普化寺的几幅石雕公诸于世,以引起人们对五台山石雕艺术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5.
一 ──十二世纪印巴次大陆的佛教造像艺术(续二)黄春和二、尼泊尔造像艺术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东连不丹、锡金,西南连接印度,北与我国西藏接壤。虽然国土面积不大,而且多为山地,可是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地位和影响,佛教造像艺术便是其古代文?..  相似文献   

6.
肖伊绯 《法音》2014,(3):48-50
正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西距成都271公里,东距重庆167公里,有74处5万余尊宗教石刻造像,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它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为著,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  相似文献   

7.
谈我国佛教石窟迦叶造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造像艺术作为佛教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长期以来受到普遍关注,但因种种原因,学术界对我国石窟迦叶造像的研究比较缺乏。本文按照历史的顺序对我国佛教石窟现存迦叶造像进行全面而详细地梳理,扼要分析其在两千多年佛教造像中保持一定程式的同时逐渐本土化和世俗化的过程,并合理得出佛教造像普遍遵循象征主义和圣事主义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文化自古以来都富有着智慧,而这种智慧不仅兼容并蓄着外来的文明而且富有着十足的创造精神。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就是这一智慧的完美体现,它在延续印度佛教雕塑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伟大的创造,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造像风格。从北魏时期开始,中国有了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而到了隋唐时期,这种艺术也日渐成熟起来。在现存的佛教造像作品中,龙门石窟的石刻造像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风格。  相似文献   

9.
麦积山石窟在公元4世纪末和5世纪初十六国的后秦、西秦时期,开始创建并有作品保存下来。它是佛教艺术从西域大举东进的产物,其雕塑造像与中国众多石窟佛教造像不同的是,以泥塑或石胎泥塑著称于世,各个石窟的造像艺术不仅因朝代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面貌,而且有鲜明的地方艺术流派以及作者个人的风格特色,形成了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云冈石窟造像是在汉代造像基础上吸收印度艺术各流派而产生的新艺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了解云冈石窟中的佛教造像艺术,必须溯其渊源,了解古代印度、犍陀罗、秣菟罗、摩揭陀等佛教艺术。从佛教艺术入手,研究云冈石窟中的佛教造像,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北魏都城平城的研究,还可以了解皇权对云冈石窟雕刻的影响。云冈石窟中大量的佛教造像和精美绝伦的雕刻,正是体现了佛教艺术对石窟创作的影响,其中庄严宏伟的佛教造像、技艺精湛的石刻及其所传达的佛教故事,都堪称中国佛教艺术的精品。  相似文献   

11.
1—12世纪印巴次大陆的佛教造像艺术(续三)黄春和3、斯瓦特造像艺术前面我们探讨了七世纪后印巴次大陆东部东印度帕拉王朝的和尼泊尔李查比王朝的造像艺术,下面再来看看西北的造像艺术情况。此期印度的西北部虽然陷于分疆割据的局面,但是佛教和佛教艺术仍十分兴盛...  相似文献   

12.
杭州飞来峰石窟造像是中国公元10世纪以后著名的晚期佛教雕刻.它集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艺术于一体,是我国东南地区多民族佛教文化交流的见证.  相似文献   

13.
<正> 位于四川东部的大足石刻是唐宋时代的摩崖造像,是在我国北方石窟艺术逐渐衰落的时代崛起于西南的具有显著特色的中晚期石窟艺术。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林林总总诸佛菩萨造像中羼杂着儒教造像与儒家经典刻石,国内罕见。  相似文献   

14.
杭州飞来峰作为我国佛教美术的代表性史迹,保存着自五代至明各期的摩崖造像。就其中第010龛造像为出发点,对元代梵式造像的历史进行溯源,并结合相关仪轨对此造像的外在特征进行探讨,旨在描述其艺术特征与形象来源。  相似文献   

15.
李智 《美与时代》2006,(6):28-30
佛教造像艺术丰富多样,因此亦被称为“像教”。佛教造像艺术在中国传播和繁衍的进程中,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审美心态及文化传统,经过中国的艺术家和民间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创造,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  相似文献   

16.
印度佛教造像,对研究佛教史和艺术史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大家稍一留意,就会发现一些研究的文章或著作大多只注重8世纪前的印度造像艺术,而对8世纪后的艺术发展情况却很少涉及。是8世纪后印度佛教衰微了,艺术式微了,还是艺术的形式密教化、世俗化了呢?我想可能都有一些因素。这几年,笔者有缘接触大量的藏传佛教造像,于清理之中发现它们与8世纪后印巴次大陆各地的造像艺术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为了廓清印藏造像艺术间的关系,笔者翻阅了大量国外的文字和图像资料,最后得了一个令我十分吃惊的认识;原来8世纪后印巴次大陆的佛教造像艺…  相似文献   

17.
石窟造像艺术的东传之路,是不断被中国文化影响而发生风格改变的道路。云冈二期的造像已经出现了明显世俗化的趋势,加上北魏"太和改制"的影响,石窟艺术中汉民族的文化艺术元素逐渐增多起来。北魏迁都洛阳后,中国的石窟造像艺术更是步入了民族化和世俗化的快轨道,由北魏到唐代,龙门石窟历史地见证了佛教造像艺术的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18.
敦煌造像是用心灵辉映民族情结;云冈造像是对生命、对理想以气势讴歌;龙门奉先寺造像则是对人格与真实性情的刻划。这是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出的巨大贡献,更是三大石窟造像艺术千古永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缅甸是典型的佛教艺术荟萃的东南亚国家。在缅甸,佛教文化至今仍是其主流文化,佛教造像艺术价值很高。缅甸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骠国、蒲甘、战国以及殖民地时期四个阶段,其造像风格随着佛教文化在社会地位的变化显现出不同的风格与特征。其中,骠国早期的佛教艺术作品是稚拙的代表,骠国后期的佛教艺术作品不断走向"精致";蒲甘王朝时,印度教艺术来到缅甸并融入了缅甸佛教艺术造像中,佛教造像体量由小变大,叙事性题材的大量兴起并得到广泛传播,这是继缅甸后期佛教艺术发展的一个新特点。  相似文献   

20.
佛教传入中国,历经了二千多年沧桑变化,为我国人文、历史、艺术等不同领域积淀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佛教造像艺术更是历史的再现和时代的延续。从魏晋南北朝的瘦骨清像,到隋唐时期的雍荣华贵、宋代的朴素内敛、明清时代的浮华繁复诸相,在不同时期的佛教造像中,都能追寻到一定的历史印记,无不反映出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和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