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维纳斯的《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将亚里士多德哲学传统作为他所要批评的对象,特别是其将认知作为思维之主导活动的做法。通过分析列维纳斯对西方传统中的"第一哲学"的颠覆和重构以及构成他对此批判的核心对象的自我之反思同一性与亚里士多德的关联的讨论,可以解释列维纳斯自己之作为伦理学的"第一哲学"是如何与存在和形而上学结合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2.
"逃避存在"是列维纳斯的第一个哲学纲领,其中光的存在问题伴随着列维纳斯哲学追问的思想线索。他虽未曾对光进行定义性的阐发,但在其哲学著作普泛的经验概念中对光进行了现象学描述,探索对存在之光的逃避、出离与超越之路。西方传统哲学中"光"的隐喻具有相当的负面性,深刻地表现为存在、自我、同一的暴力。对这种同一的暴力逃避,最终激起列维纳斯批判西方哲学传统的根本动力,"他者"在其哲学论域中出现,借着对光之存在的诘问,列维纳斯确立了"为他"的向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根据所阅读的列维纳斯著作中关于历史的论说,基于理查德.科恩和卡特琳娜·麦利尔等对列维纳斯的研究,在列维纳斯所处的西方和犹太思想背景中审视和梳理他对于历史的伦理化理解。全文的宗旨是分析列维纳斯的"神圣历史观"的思想来源:首先是西方传统历史认知给他提供的反思,如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观点给他的启发;其次是罗森茨威格等犹太思想家的生命体验;最后是犹太律法阅读和诠释活动,特别是《塔木德》,提供给他的见证和感悟。  相似文献   

4.
朱刚 《世界哲学》2015,(4):65-73
列维纳斯的自身意识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自身意识的伦理之路。列维纳斯对自身意识的伦理性理解有其独特性:在他看来,自身意识作为一种对于自我及其存在的伦理性意识,是对自身存在之恶和对自身被他人指控从而不得不为他人负责的意识——而这很可能触及到了意识与存在的某种更为根本的特征。进而,列维纳斯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也并不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样的存在论-生存论问题,或"为什么有存在而不是什么也没有"这样的传统形而上学问题,而是我如何为我的存在的权利进行辩护、如何为他人承担责任这样的伦理问题。由此,列维纳斯就为他的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观念进行了论证。探讨列维纳斯的自身意识思想将不仅丰富学界对自身意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其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5.
列维纳斯的自身意识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自身意识的伦理之路。列维纳斯对自身意识的伦理性理解有其独特性:在他看来,自身意识作为一种对于自我及其存在的伦理性意识,是对自身存在之恶和对自身被他人指控从而不得不为他人负责的意识——而这很可能触及到了意识与存在的某种更为根本的特征。进而,列维纳斯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也并不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样的存在论-生存论问题,或"为什么有存在而不是什么也没有"这样的传统形而上学问题,而是我如何为我的存在的权利进行辩护、如何为他人承担责任这样的伦理问题。由此,列维纳斯就为他的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观念进行了论证。探讨列维纳斯的自身意识思想将不仅丰富学界对自身意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其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6.
德里达从列维纳斯的好客理论出发,指出在绝对好客中存在一种悖论,好客只有通过不好客的方式才能够实现。这种悖论同样也出现在好客与人质的关系中,好客本质上就是要成为他人的人质,让客人成为我的主人,但在现实层面,好客和人质的法则往往使得我的每个选择都需要在实施这一绝对法则时,牺牲其他选择和人质。二者还把好客理论深入到了语言层面,对于列维纳斯而言,语言即好客,而祈祷和诗歌最接近于语言的这一主旨。德里达又指出了另一种好客的语言模式:反讽,一种在绝对好客和相对好客之间斡旋的语言。德里达对于好客的论述时常陷入两难,这与解构的主旨一脉相承,于他而言,好客应当以一种赠与礼物的方式来践行。为了不使礼物进入交换的经济学循环,我们需要既赠与礼物,又使其不成为礼物,既践行好客和正义,又时刻对其质疑。这种悖论的赠礼和好客最终导向的是一种不断的自我批判和超越,以及列维纳斯所言的"艰难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文晗 《现代哲学》2021,(1):111-118
现象学自其创始以来,就将伦理学视为现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胡塞尔看来,关于现象学的伦理学的考察需要从意识开始。与胡塞尔相似,列维纳斯对于伦理学的研究也将道德意识作为其研究的核心。然而,与胡塞尔将道德意识奠基于意识表象行为基础不同,列维纳斯在批判表象优先性的同时将道德意识视为奠基性的。并且,列维纳斯将其对表象的批判和对道德意识的阐释,分别对应于"观看"和"倾听"两种模式。这也成为我们检讨列维纳斯与经典现象学异同的一个有趣入手点。  相似文献   

8.
以伦理学为第一哲学是列维纳斯哲学的标志性主张。学界多从列维纳斯前期《总体与无限》的思路来理解这一主张。根据这一思路,列维纳斯是通过把自我与他人的伦理关系展示为一切客体化思想(包括存在论)的条件来论证伦理学为第一哲学。但在其哲学思想的最后阶段,列维纳斯深化了对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论证:他不再是通过将伦理学视为存在论的条件来证明伦理学是第一哲学,而是通过展示出前意向性的或非意向性的原意识是一种伦理性的"不安意识",通过阐明哲学的首要问题不再是存在的意义问题而是关于"存在之正义"的伦理问题,来证成伦理学才是第一哲学。这一证成深入到了原意识层次,而且严格说来已不是论证,而是通过对原意识之伦理性的现象学描述来表明伦理学是第一哲学。列维纳斯的这一新证成是对其前期伦理思想的深化与完善。探讨他的这一工作既有助于更深入、全面地理解其以伦理学为第一哲学的主张,也有益于推进列维纳斯伦理思想与儒家伦理思想的比较和会通。  相似文献   

9.
<正>"审美幻象"是阿多诺艺术及美学理论的一个关键词,但阿多诺并未对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总体上看,在阿多诺那里,审美幻象是艺术作品与外界现实不断对抗与和谐的结果,它保证了艺术的非同一性,是艺术超越性的体现。审美幻象的危机也就是艺术的危机。现代艺术在抵制传统艺术的幻象中,又"通过幻象抵制幻象",打通了通向乌托邦的通路。阿多诺的这一理论对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的艺术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艺术如谜,难以破解。阿多诺认为,理解"谜样"现代艺术的"难解性"恰是现代美学的任务,而其核心问题即把握现代艺术作品蕴含的"真理性内容"。作为阿多诺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真理性内容"具有以下三个层面的内涵:哲学层面,指艺术借助经过理性中介的"摹仿"对"非存在"的拯救,并藉此批判形而上学及其美学形态;社会历史层面,指艺术应是自律的,自律艺术是对"物化"社会现实的否定与超越,并可藉此开启人的解放维度;美学层面,指艺术作品区别于"寻常物"的内在规定性或言"艺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