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画像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绘画形式,古今中外,自画像也成为了画家从事艺术创作时几乎不可避免的一个题材。自画像不仅仅是画家一种自娱的方式,它记录着画家的生活状态,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它是画家对自身的深切关注和全面剖析。作为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自画像艺术带给了我们诸多的灵感和启迪。  相似文献   

2.
意大利杰出现实主义画家卡拉瓦乔,一生狂妄叛逆、放纵古怪,无视艺术规则,却影响了文艺复兴之后的所有风格,为美术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放荡不羁的迷乱人生借助画作的流传而为人们津津乐道,文章借卡拉瓦乔不同时期的作品以及含有自画像性质的作品分析其处境及主题,试图解读他的绘画奇迹。  相似文献   

3.
埃贡·席勒是20世纪初杰出的奥地利画家,是自分离派代表,被称为奥地利最伟大画家的克里姆特后又一"扛把子",甚至之后取代了克里姆特,成为维也纳的艺术之神。席勒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且多以人体和自画像闻名。他水彩画中颜色的运用更是达到了一种新颖脱俗的境界,也丰富了画面的语言性。  相似文献   

4.
伦勃朗一生画了一百余幅画自画像来记录他的曲折的人生轨迹.他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和自身对绘画事业的追求,对他的画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自画像也反映着他所处时代的环境,随着他家庭生活的骤然转变,他的自画像的技法与艺术精髓也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5.
正自画像作为肖像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有着独特的意义。一方面,它是塑造人物艺术形象的表现形式之一;另一方面,它又与创作者本身有着深刻关联,既是艺术家"艺术的自己"的反映,又是"精神的自己"的表达,象征了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伦勃朗(1606-1669)是17世纪荷兰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以人物画享誉画坛,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自画像,从青年到老年的不同时期内的自画像作品  相似文献   

6.
法国画家让·杜布菲(Jean Dubuffet,1901-1985)是19世纪后半叶当代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张的原生艺术也成为当代艺术的焦点之一。他通过在早期的原生艺术中学习精神病患艺术、儿童艺术以及巴黎街头的涂鸦,以及学习在《原生艺术笔记》发行后,再次定义的原生艺术概念中精神病患者、囚犯、通灵者、社会边缘化人士、自学者或者被文化排斥在外的人的艺术。正是在这些不受重视的边缘化文化影响下,他逐渐形成了反西方文化的立场,同时也进行多元化和以反叛为目的原生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7.
司徒乔(1902-1958),广东开平县赤坎塘边村人,是前期岭南画家的优秀代表,被人们称作"有血性的画家"、"人民画家"等.他的艺术生涯分为三大阶段:艺术的探索期、艺术的高潮期、艺术的成熟期.司徒乔以毕生精力,关注着现实社会:对旧时代的控诉和对新社会欢乐的歌颂.他虽从未受到过正规的艺术训练,但他靠着他的坚强意志,更靠着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民深深的爱,走出了独具特色的绘画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8.
潘天寿是我国20世纪最著名的花鸟画画家之一,他在诗书画印方面都有着非常全面的发展,同时由于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使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画家中最具有现代意识的大师。从潘天寿花鸟画理论的形成、特点进行分析,来研究潘天寿花鸟画艺术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我国国画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何阿梦 《美与时代》2016,(10):39-40
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盛极一时,取代院体、浙派成为画坛主流。沈周作为"吴门四家"之首,不仅仅是因为他年长以及在人品、道德上的模范性意义,更重要地是他所创立的风格样式、艺术趣味对吴门画派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沈周晚年时期绘画作品《随兴册页》为例,探讨明代中期文人画家的生活方式及审美趣味。《随兴册页》是画家消遣时日的作品合集,因而更具有文人画的代表特征,能够更加深刻地探讨文人画家的生活理想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伦勃朗以自画像的形式记录了自己的一生,把理想化了的、具有代表性的自我层面展现出来,把自己的性格加以夸张与补充,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是对自己内心深处潜在精神的宣泄与审视。本文以伦勃朗在不同时期自画像的创作实践为线索,从图像学的角度去分析画家通过自画像这一绘画形式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并通过研究他们的绘画目的和所采用的绘画技法与我们的心灵进行沟通,把完整的自我展现给我们,同时也提供给人们了解自我、呈现自我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汪志杰是中国第三代油画家的代表人物,著名美术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美术学院前身)创办人。他在艺术上卓有成就,在画坛享有崇高的声望,为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二十多年的冤狱生活并未将画家击垮,在长时期与绘画隔绝后,他重拾起画笔,创作出一大批风格鲜明、技法精湛、具有艺术感染力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画作。文章阐述画家的艺术经历、艺术理想和艺术审美品格,并对他代表性的绘画创作进行艺术构思、表现手法及精祌内涵的研究。通过总结画家的艺术成就,探讨创作成果对于中国油画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约书亚·雷诺兹是最早的英国本土艺术家,作为首任皇家美术学院院长,他在十五次对美术学院的学生演讲中,均提出了关于艺术的观点看法。即对于绘画再现应当从整体把握对象而非局部细节的模仿,从而形成了他的"宏伟风格",特别在其肖像画创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探究约书亚·雷诺兹宏伟风格的思想来源,以及从其创作的自画像、亲子肖像和戎装三种类型题材的肖像画创作中分析他在肖像画中主张的理想秩序。  相似文献   

13.
弗兰克·布朗温爵士是英国美术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杰出艺术家。他也是"最有才能的英国画家之一",他对装饰艺术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贡献。他潜心钻研不同艺术门类,以及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而产生的巨大能量和带来的不同的艺术感悟。在装饰艺术道路上,布朗温不断寻找创新的表达方式和设计理念,虽然路途坎坷,但是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在装饰设计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他的很多装饰理念以及他所强调的"要打破规则,遵从自己的想法"的理念仍为许多设计师所遵从。  相似文献   

14.
张大千是我国近现代美术史上重要的大画家之一,他高超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绘画题材,展示了他全面的艺术修养。作为一个视野开阔、知识全面、传统功力深厚的画家,在其所开创的与前半生截然不同的泼墨泼彩山水画艺术的形成过程中,画家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和艺术中求变创新的勇气与精神足以引起我们研究探讨的兴趣,而泼墨泼彩作品的时代精神则召示了一种全新的山水画时代的来临,其作品的艺术品格与美学价值给我们探索求新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从时间维度纵观毕加索的一生艺术修为,他不断从同时代艺术流派、艺术家的探讨中学习其艺术思想、表现技法,在此基础上思考自我的艺术风格,这些具象表现在其早期学院式绘画教育、蓝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文章在此基础上以图像学的图像与语言、言说的自我与被视的观者等相关艺术理论对毕加索几个时期自画像艺术风格、表现技法及其内在语言进行探究分析。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发展,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画家及其艺术作品日益关注,使女性绘画研究成为美术史学科领域的一项新内容。古代女性画家多集中在妓女、姬侍、闺秀等人群中,因此为历史上女性画家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本文以明末清初秦淮名妓马守真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生活经历、绘画题材为主线,对其艺术成就进行客观评述,以期获得对这一特殊群体的艺术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来作肖像画者不少,但作自画像者鲜有。金农是清代早中期活跃在扬州的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中创作了多幅自画像作品,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金农自画像》。这幅画不仅在绘画技法和表现形式上十分突出,而且传达了金农的内在精神,表现出金农的那种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的绘画风格。金农作自画像受禅宗影响很深,禅宗思想中对于心性的重视,对于自我的观照,深深地影响了金农,促使着金农的自画像创作,和金农对于自我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一代画魂"潘玉良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艺术成就较高的女艺术家。她的作品众多,感染力强,充满浓郁的东方色彩,意蕴深长,独具魅力,形成了她个性鲜明的绘画语言符号。她长期致力于中西绘画的融合探索,形成了"合中西于一治"的艺术风格,享誉中外。20世纪初期,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冲击,新艺术革命到来,潘玉良作为少数接受美术专科学院教育的女性,又先后两次留学法国,凭着对艺术的热情,对祖国的忠诚,创作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她的创作题材多表现女性主义,尤其以自画像和女性人体盛名,潘玉良是一位女性主义画家,她从不同角度更深层次地探索了女性主义艺术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雅克·路易·大卫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一生。他为了理想奋斗,为了理想委身政治,又为了理想放弃政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停地变换着路线,直到他找到最后理想的归宿。《马拉之死》是他投身政治时的作品,题材高尚,形式古典,画家的表现能力和对美对崇高的体现达到完美。然而,艺术在政治面前,却毫无招架之力,当政治风云不断变换时,艺术家也因为其立场而备受煎熬。文章旨在通过对《马拉之死》创作时,画家所面临的社会背景以及画家本人的历程等方面的分析,以寻找画家的创作动机和想要借此表达的个人立场(或政治目的)。之后结合画家在这一时期的创作和社会活动,分析画家创作《马拉之死》时的心理活动,完成对画家在时代背景下所扮演角色的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20.
范宽是北宋初期的山水画家,他继承和发扬了北方山水画派,因而宋人将其与关仝、李成并列誉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以至于影响了之后历朝历代的众多画家。通过对范宽以及《溪山行旅图》构图特点的研究分析,来更全面地了解范宽的艺术生涯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溪山行旅图》中的细微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