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民晚报杭州讯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正为一个三百二十四年前逝世的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马尔蒂诺·马尔蒂尼修建杭州的坟墓。马尔蒂诺·马尔蒂尼(Martin Martini,一六○七年~一六六一年),早年醉心于中国文化,三十七岁时(1643)来中国后就不愿回去。他改名卫匡国,字济泰,居住杭州。在明、清之际生活在浙江兰溪、杭州、绍兴并曾在南京、福建进行过宗教和文史  相似文献   

2.
班马次仁 《法音》2024,(1):55-60
<正>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长期以来交往交流交融,汇聚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书写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历史,共同缔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清雍正、乾隆时期,国师章嘉·若贝多吉(1717-1786)在清朝统治者的支持下,凭借自己的智慧才能,忠实履行清朝中央边疆治理的政策方略,努力践行辅政安邦、饶益众生的历史使命,为促进清代汉、藏、满、蒙等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一八四八年革命对于西欧与中欧国家的阶級集結与他們对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重大問題的态度,社会發展的前途,意味着一次决定性的改变。一八四八年巴黎無产阶級的六月起义,在国际范圍內是一个历史的轉折点。虽然有过大宪章运动,虽然有过“市民王朝”时期法国的个別的暴动,虽然有过一八四四  相似文献   

4.
在庆祝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成立50周年的大会上,有幸聆听了领导们的讲话,受益匪浅。前不久,又阅读了领导的相关讲话文章,记忆就更深刻了。这对我们作为爱国会工作人员来说,无疑是对自身的学习与工作都有促进和鞭策作用,通过学习领导的讲  相似文献   

5.
张践 《中国宗教》2012,(4):33-35
本文以僧籍管理的形成、演变过程为例,探索对当今宗教教职人员认定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在中国历史上,历代政府对佛教的管理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以僧籍管理的形成、演变过程为例,探索对当今宗教教职人员认定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6.
论刘宗周的“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宗周是明代最后一位大儒,也是明代心学的总结性人物。他对理学的重要概念“意”给予新的解释和特别强调,意欲接治王阳明及其后学的种种流弊。他围绕诚意慎独宗旨所进行的说明和论证触及道德理性的深层含蕴,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7.
朱永新 《心理学报》1996,29(2):201-208
中国古代的意志理论非常丰富,从志意概念、志意本质、志意关系、志意功能到志意的培养诸方面都有涉及。本研究着重讨论中国古代学者关于意志本质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论晚清五台籍闽抚徐继畬梁锦秀“五台山”这个恢宏的名字,古往今来,从帝王到庶民,有多少人仰慕着它,并以无限崇敬之心朝拜过它。在历史上这块“佛国”圣地,曾抚育出不少为国建功立业、为民铲除贪官污吏的优秀人物,徐继便是其中之一。本文拟就徐继不畏强暴,参劾...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叙述了汉学家慕阿德对于景教在中国传播和兴衰的历史研究。慕阿德在中国传教十一年,回英国后任剑桥大学第三任中国语言与历史教授,他一生从事汉学研究,出版至少5部有关汉学的著作和50多篇论文,是西方最多产的汉学家之一。《公元155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1930)以详尽的史料、缜密的考证梳理了基督教自唐朝至明朝近九百年的兴衰,获得法国文学院汉学儒莲奖。他曾发表《西安府的景教碑——附亚洲文会会刊1858-1917年目录》(1918)、《中国景教》(1933)、《中国景教:勘正和增补》(1940)等论文,对1625年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铭、北京房山十字寺展开深入研究,并对杭州景教教堂的地址进行追溯。他的一系列著述为景教在中国的传播、"一带一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好古""复古"等历史意识一向为孔子所重,而且一贯之道。在承继三代文明的基础上,孔子发现了历史中所内涵的"德义"本质,从而超越巫史,将历史所本具的先天必然性予以点化提升,开显出其中的一贯之道。基于此一贯之道的超越本质,历史并非僵死而是活在当下的过程发生,人类并非外在而是始终参与并创造着历史的存在。在现实社会中,孔子将此一贯之道以托言《春秋》、辅翼大《易》的形式昭明于史册,力图挽救时弊。他一方面反对当政者汲汲求利、唯功利是论的历史价值观;另一方面反对隐者消极避世、以历史外在于人而沦于历史主义的价值观念。孔子这一贡献,在大本大源处辨明了历史所固有的发展方向与真理特质,确属是"生民未有"之发见。  相似文献   

11.
论荀学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荀学继承孔学而有新的发展,使“迂远而阔于事情”的孔孟儒学变得切实可行,对儒学的发展,尤其是对儒学的被付诸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就儒学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来说,荀学与孔学、孟学、董学无疑具有同等地位。然而荀学却长期遭受冷遇,其著作自从西汉末年刘向校订之后,几百年间湮灭无闻,一直到唐代才有杨倞为之作注,但宋代再次受到冷落,与《论语》、《孟子》的注家蜂起,成为士人学子必读经典的盛况形成强烈反差。荀子本人在唐代被与扬雄相提并论,在宋代更是境遇不佳,一直到元丰二年才勉强被排列到孔庙中的从祀位置,与至圣孔子、亚圣孟子的尊贵地位相差悬殊。对于荀学的这种历史命运,时贤提出过一些见解,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荀况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据经学内容和方法的倾向或特色的不同,将经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汉学、宋学和清学三个阶段,并探讨了各个阶段所包含的历史时期、基本的学术特色及代表人物的学术观点、学派特色,展示了经学的历史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3.
"克服历史偏见"是新汉学面临的重要挑战。在早期汉学中,人们对孔子及中国礼文化尚存误解,把儒学与宗教崇拜混为一谈,"礼仪之争"反映出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偏见。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自赫伯特·芬格莱特开始,本杰明·史华兹、葛瑞汉、安乐哲等汉学家,抛开意识形态,对孔子及中国礼仪展开了学术性、知识性的探索,拓展了西方了解中国文化、正确看待儒学的窗口和视角。通过西方汉学家的中西比较文化视野,便于进一步了解孔子及礼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自伦琴发现X线,影像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一系列的成像手段包括:传统X线、CT、彩色B超、核素扫描、MRI等,已组成了强大的医学影像诊断系统,为临床快捷的提供定位、定性信息,也出现令人堪忧的现象,包括:(1)本来是整体的医学影像学,又人为的解肢为独立的科室;(2)影像设备分配不均;(3)尚缺少实验放射学的研究;(4)介入放射学中的介入器械的研制和国产化不够;(5)无胶片放射系统还是空白;(6)  相似文献   

15.
吕祖谦(公元1137—1181年),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浙江金华人。与朱熹、张栻等齐名,人称之为“东南三贤”。他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南宋时期思潮的特点。吕祖谦力图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矛盾并“兼取其长”,同时又注意吸取永嘉、永康学派经世致用的思想。他主张克服各个学派的门户之见,采取“委曲调护”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论吕祖谦的历史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平 《中国哲学史》2005,(2):99-104
在最近的几项研究中,本文作者提出南宋时期包括永嘉之学、永康之学以及婺学在内的"浙东学派",反对空言道德性命,而特别重视将天道的追寻贯彻于社会历史的全部领域,从而实现了历史学与哲学的融合,实际上成为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哲学"学派.南宋时期浙东学的集大成者应归于吕祖谦,他亦是历史哲学观念的系统表达者.本文即以此观点为前提,对吕祖谦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了比较系统而又简要的梳理,论述了其关于历史的观念、历史解读的方法、历史的价值理念以及将历史视为天道自身的运动性展开的根据.  相似文献   

17.
在摄影艺术创作中情感是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正是情感的诱发,审美表象才升华为审美意象.在审美感知时,情感就会诱发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以及形成一定的情感体验.在体验生活、再现生活及作品欣赏中都离不开情感体现.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古代航海史的群英谱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东方明星,他就是中国明朝初年的回族穆斯林大航海家、外交家和军事家郑和(1371-1435)。他受中国明朝成祖、仁宗和宣宗三位皇帝的派遣,以中华帝国钦差总兵的身份,统率着由200余艘大型海船和28000名船员组成的和平友好远洋船队,从公元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间,往返驰骋在太平洋与印度洋辽阔的海面上,把古代波斯湾与阿拉伯海通往中国东南沿海的著名海上丝绸之路,推向了极度的繁荣,成为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一大盛事,中国历史上称为“郑和下西洋”。明朝时中国人观念中的西洋,就是今天的东南亚,印度…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哲学界对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将探讨中的主要观点综述于后。一、合力的含义不少论者都认为,合力是指社会历史发展中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所融合的一个总的平均数。但对这种相互交错的力量理解不同,因而对合力含义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差別。一种观点认为,合力是指无数个人意志融合而成的总的平均数。恩格斯听说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主要指各种意志(包括人的意志、目的、愿望等)的合力。强调的是人的意志的冲突和个体意志在合力中的作用。他们以恩格斯的论述为根据:“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个回族人民,讀了“中国穆斯林”第三期有关批判“天下回回是一家”的文章以后,我认为白寿彝先生等人所著的“回回民族的历史和現状”一书里,有些說法是值得討論的。該书第一章第二节回回民族的特点里,有这样几句話:“回回的民族自觉感是很显著的,这經常表現为族內的团結。回回常說的“天下回回是一家”、“回回見面三分亲”,就足以表达这种情感。有人批評“天下回回是一家”,說这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