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十年代出现了一股研究斯宾诺莎的热潮。发表出版了许多论文和论文集。1972年由我编辑的《斯宾诺莎研究》(这是第一部论述斯宾诺莎的论文集)出版。1973年安可图书公司刊行论斯宾诺莎的书。1975年M.曼德鲍和E.弗里曼将原来发表在《一元论者》斯宾诺莎专刊(1971年10月)上的全部论文及一些新论著编汇成一卷发表。在同一时期,几种解释斯宾诺莎的著作也在市场上出现,还有更多一些著作正在酝酿写作的过程中。裘洛特(Gueroult)的著作在大西洋两岸的对斯宾诺莎的学术研  相似文献   

2.
利奥·施特劳斯认为,《神学政治论》运用了显见表述与隐秘表述交织的写作方法,而这个方法源自斯宾诺莎对《圣经》的解读。该观点曾被一些学者视为研究《神学政治论》的指南。而本文认为,施特劳斯对《神学政治论》的写作对象和解经规则的理解与文本本身并不一致,他对斯宾诺莎的阅读方法与写作方法的论述也存在自相矛盾之处,他关于《神学政治论》中存在显见表述与隐秘表述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曲解生义。  相似文献   

3.
一些学者认为斯宾诺莎的哲学具有基督教倾向。H.柯亨在这一问题上最为激进,他说斯宾诺莎是一位基督教哲学家或者站在基督教立场上反对犹太教的哲学家。L.施特劳斯同意柯亨对斯宾诺莎的一些批评,但是他认为斯宾诺莎是通过批判犹太教来批判基督新教。通过对斯宾诺莎的著作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我们看到,斯宾诺莎的宗教哲学是基于时代所能达到的知识水准对《圣经》作出的历史的科学的分析,它既非站在基督教立场上对犹太教的批判,也不只是针对基督新教的批判,而是通过剖析《圣经》对所有建制性宗教进行批判,因此斯宾诺莎不能被视为一个基督教哲学家。  相似文献   

4.
韩东晖 《哲学动态》2003,1(7):31-35
斯宾诺莎是西方哲学史中的重要人物 ,自 1 6 77年斯宾诺莎去世以来 ,对他的思想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理解 :有神论者毁之为邪恶的无神论 ,致使斯宾诺莎在死后的近百年间被否定、漠视 ,而泛神论者则誉之为“令神陶醉的人”、“最具基督品格”的人 ,甚至是“耶稣的表弟” ;[1] 诗人们在他的著作中品味出宇宙的欢歌和心灵的宁静 ,而改革者则欣赏他与迷信搏斗和对《圣经》的批判性解读。人们在斯宾诺莎那里看到了坚定不移的必然论和因果决定论 ,而他的伦理学理想却又是为“人的自由”张扬 ;他坚信人的心灵和肉体是严格对应的一体两面 ,但他又坚持心…  相似文献   

5.
"斯宾诺莎是否是无神论者"是西方近代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在斯宾诺莎生前还是在其身后都有许多人认为他是无神论者,但是斯宾诺莎生前坚决拒绝这一称谓。他不仅通过其哲学论证神的存在,论证人的最高幸福在于对神的理智的爱,还通过其生活方式来证明自己不是无神论者。通过考察批评者的观点、斯宾诺莎的著作以及无神论的含义,我们看到关于"斯宾诺莎是否是无神论者"的争论,既源于人们对神与无神论所具有的不同观念,也源于他们对斯宾诺莎著作的不同解读。由于不同人心中神的观念可能不同,对斯宾诺莎哲学的理解也可能不同,人们对斯宾诺莎是否是无神论者仍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会不断促进人们对斯宾诺莎哲学的理解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我将要讨论的有关维特根斯坦现象学的这个疑难,看上去只是历史问题。它涉及到最近出版的一部他的遗著《哲学评论》。这个疑难的来源在于,“现象学”一词在这里首次明确而又反复地出现在已出版的维氏著作中。这个还没有引起人们注意的事实,它的意义和重要性何在?由于去请教维氏本人已为时过晚,因而不可能结论性地解答这一问题。但这个令人气馁的事实并非是回避这个问题的  相似文献   

7.
哲学家小传     
斯宾诺莎是荷兰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勇敢地反对宗教传统势力,在无数的迫害和诽谤中度过了一生,并且不得不忍受贫困,靠磨镜片维持生活,因而对光学、物理学、化学等也很有研究。斯宾诺莎在少年时代受过宗教教育,但他没有被宗教所蒙蔽,反而接受,无神论的思想,24岁的时候竟被逐出犹太教会。  相似文献   

8.
《淮南子·缪称训》所见子思《累德篇》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南子·缪称训》除首尾两段为编者所加前言后语外 ,其他悉为子思书佚文。而种种迹象表明 ,这篇佚文正是《后汉书》李贤注所提到的《累德篇》。该佚篇与子思的其他著作血肉相连 ,与郭店简中子思弟子遗著也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二十八年前关锋和林聿时发表了《管仲遗著考》,断定《管子》书中的“经言”各篇为管仲遗著.《管子学刊》创刊号发表了胡家聪的《<管子·经言>作于战国田齐考辨——驳<管仲遗著考>》。展开争论是件大好事,没有争论就不能深入,问题也就难以得到科学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
1.导言约10年前,E.D.彼莱格里诺在他富有潜力的论文《医学哲学:问题和可能》中提到:“甚至在英语世界的新近资料中,仍没有认可一门叫做医学哲学的正式的学科。我们当然承认法哲学、教育哲学、科学哲学、宗教哲学和历史哲学。但甚至在爱德华兹包罗万象的《哲学百科全书》中也没有在医学哲学标题下的条目;实际上,其中唯一提及医学之处是关于希波克拉底的一个条目。”在短短的十年  相似文献   

11.
张寅 《现代哲学》2022,(2):96-103
尽管斯宾诺莎的思想被诸多不同的学派援引,但通过一定的阐释,从他那里可以找到一种独特而有力的集体主义。德勒兹、奈格里和蒙塔格为此提供了有用的论述。这种对斯宾诺莎政治哲学的集体主义阐释比对他的多种个人主义阐释更加充分地说明了他对自由的捍卫。不过与德勒兹等人的理解相反,斯宾诺莎式的集体更加偏重于德勒兹所说的结块的一面,而非分子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一裂缝和过渡在1798年致伽夫和基塞韦特的信中,康德指出了批判哲学的未完成和裂缝(L櫣cke),这带给他一种坦塔罗斯的痛苦。[1]《遗著》(Opus postumum)也多次提及这一裂缝。《遗著》主要由  相似文献   

13.
如何理解《神学政治论》中关于耶稣的论述,涉及斯宾诺莎对哲学与神学关系的论证能否成立。对《神学政治论》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显示,斯宾诺莎并未肯定耶稣以理性的方式接受、理解和传授启示,因此他并不认为耶稣是一个哲学家。但是斯宾诺莎也未直接宣称耶稣是一个通俗意义上的先知,而是运用双关、隐喻、错误推理等表述方式模糊处理耶稣的角色,这是宗教迫害环境下的一种写作艺术,但它也使斯宾诺莎的一些表述显得自相抵牾。  相似文献   

14.
斯宾诺莎是一位有着犹太背景的哲学家,尽管他的哲学思想本质上与传统犹太教之间有着巨大的分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也从自身的犹太根源中获得了营养,尤其受到了迈蒙尼德等中世纪犹太哲学家的启发。本文从斯宾诺莎的世俗化犹太人身份着眼,通过对照分析迈蒙尼德《迷途指津》与斯宾诺莎《伦理学》中的相关篇章,考察二者论“贞爱”和“对神的理智之爱”的内在相似之处,揭示斯宾诺莎并非与犹太思想传统完全切割,而是吸收了中世纪理性主义犹太哲学的精华,并在世俗化处境中对其加以改变和推进。  相似文献   

15.
著者首先分析,然后批判梅洛-庞蒂的遗著《可见的与不可见的》。他指出,梅洛-庞蒂的某些关键性概念,如象“世界的肉”,是有问题的。他以“人的内在性”概念反对梅洛-庞蒂的含蓄的一元论。他证明,语言交往现象和道德生活现象只有借助于“人”的范畴才是可以想象的。著者得出结论说,被梅洛-庞蒂称作“人之内的形而上学东西”预先假定了一种极易对彻底外在性的要求作出反应的内在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的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已经把更加完整地利用马列主义思想的全部宝贵财富,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它是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科学共产主义问题的思想理论遗著在当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对出版的这些思想理论遗著,  相似文献   

17.
在以《知性改进论》和《伦理学》为代表的著作中,斯宾诺莎探究了共相、语词、真假等语言问题。尽管这些讨论一直不太受其研究者关注,但它们事实上不仅具有重要的哲学史地位,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梳理近代哲学的历史脉络,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斯宾诺莎哲学。本文将从他关于语词的理论入手,揭示语词和语言问题在其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并试图对其哲学立场的复杂性作出某种澄清。  相似文献   

18.
20 0 3年 1月 6日 ,由汝信主编 ,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西方学术名著导读丛书》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汝信、任继愈、邢贲思、宋木文等专家、学者和有关人士 30余人出席了会议。该丛书拟出版 10 0种 ,涵盖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现已出版2 1种 ,其中哲学方面的有 :柏拉图的《国家篇》 ,霍布斯的《利维坦》 ,斯宾诺莎的《伦理学》 ,梅叶的《遗书》 ,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休谟的《人性论》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西方学术名著导读丛书》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周婷…  相似文献   

19.
惭愧     
人有七情六欲,一般情况下,七情是指"喜、怒、哀、惧、爱、恶、欲",但这七情显然包括不了人类所有情感。钱钟书给杨绛的《干校六记》写序言,里面就提到,古来经典上相传的"七情"里都没有列上"惭愧"。他认为惭愧是该被淘汰而不是被培养的感情,"在日益紧张的近代社会生活里,这种心理状态看来不但无用,而且是很不利的,不感觉到它也  相似文献   

20.
《管子》中的《心术》上下、《白心》和《内业》被学界称为《管子》四篇,关于《管子》四篇的作者问题曾引起学界的长期争论。本文在分析《管子》四篇与宋研、尹文及慎到思想异同的基础上,认为《管子》四篇并非宋铆、尹文遗著,也不是慎到等人的作品,而是出自稷下黄老学派之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