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客观性=在我们之外”为标志的古典物理学实在论,日益受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冲击,而为现代物理学实在观所取代。后者的认识论模式是:“客体——认识条件——主体”,这一模式表明,物理实在必然与认识条件相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现代物理学启示我们,真正的客观性在于保  相似文献   

2.
《哲学动态》编辑部: 贵刊1991年第6期登载的胡新和同志所撰《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性讨论述评》一文,其间对拙作《相对论时空理论再认识》(载《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第29—42页;以下简称《再认识》,引证时只注页码)的批评,我不能同意。请允许我发表如下几点意见。 1.胡新和同志不对拙作做任何具体分析就指责我“曲解‘四维时空’概念”,这是无法接受的。胡同志应该看到,我对“四维时空”的认识是与何祚麻同志相对独立的,是直接  相似文献   

3.
何中华先生在其《论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载《哲学研究》1993年第9期,以下简称何文)一文中,对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给出如下的定义:“从哲学上说,所谓价值,既不是有形的、具体的存在所构成的实体,也不是客观对象与主体需要之间的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而是人类所特有的绝对的超越指向”。为了证明这个哲学价值定义的成立,该文展开了一系列的论证。因此,为了弄清楚究竟什么是哲学价值的问题,就不能不涉及一系列问题的讨论。一、关于人和动物的区别问题何文为了论证哲学的价值概念是人类所特有的绝对的超越指向,首先对什么是人进行…  相似文献   

4.
简论“实践主体”及其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与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基石。实践性是主体性的基础,主体性是实践性的本质特征。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其实践性批判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主体性的近代唯心主义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其主体性批判了“不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对象的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形而上学。正是以实践的主体和主体的实践为理论的切入点,马克思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使唯物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所以,正确澄明实践主体的内涵及其品质,对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5.
汪信砚同志在《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1期)中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经典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没能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认识活动”,“都没能解决认识的主体性问题”。汪信砚同志指谓的“经典辩证唯物主义”是指由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经典作家们的认识论是否就如汪信砚同志所说的那样呢?本文将就马克思的一些论述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6.
座谈会于1989年12月26日在北京大学举行。这次会议是由北京市哲学会和北京市高教学会哲学教学研究会联合发起的。应邀与会的有在京的理论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何祚庥、肖前、黄楠森、朱德生、赵光武、谢龙、陈志尚、黄顺基、柳树滋、孙小礼、高达声等十余人。大家着重就以下问题开展了认真而热烈的讨论。 (一)关于微观领域的物质及其规律的客观性与认识的主体性问题近些年来,我国学术界的有些同志用量子力学、相对论和信息论的现代科学成果,来论证认识的主体性和主体性原则。金观涛则胡说“那种独立于我们意识和意识之外的客体或性质只是一个古老的幻梦!”那么,上述观点能否站得住脚?量子力学的“测不准”,是微观粒子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还是由于测量仪器的干扰?狭义相对论的“尺缩短、钟变慢”现象  相似文献   

7.
《哲学研究》1987年第1期发表的汪信砚同志的《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一文(以下简称“汪文”)提出,“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的古老理想已经破灭了,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非经典认识论的首要原则是主体性原则,它以主体为轴心”。笔者认为,这一立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因为自然科学,不论是近代的还是现代的、实验的还是理论的,  相似文献   

8.
1991年4月26日,《人文杂志》编辑部召集西安地区40多位专家、学者讨论主体性问题。这次会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召开的,会议讨论了如下几个问题。 一、主体性问题争论的焦点和实质 有的同志在会上发言指出,目前,主体性问题争论的焦点,是对主体、主体性、主体性原则的界定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规定主体性,忽视客体对主体的制约,强调主观性的方面,把主体性等同于主观性。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肯定主体性。其二,主体性等于主观性,由此否定主体性,不同意过多地强调主体性。其三,从实践的角度,从对象性关系的角度,从主体对客体的掌握和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来理解主体性,这是国内的主流。其四,在与主体性相关的问题上发生争论:a.主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与“原则同格”是什么关系;b.现代物理学中的测不准定理与认识中的主体性问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1.主体—客体问题与本体论的关系。实践活动范围之外的存在的客观性问题。主体性与主观性的关系。2.“哲学无用论”和实用主义“工具论”对哲学功能的错误理解,二者的内在联系。3.机械反映论和任意选择论对思想发展的“源”“流”关系片面理解的认识论根源。4.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与皮亚杰的建构说。认识的客观性原则与主体性原  相似文献   

10.
由《哲学研究》编辑部和西北大学哲学系等五个单位主办的“现代科学与反映论”讨论会于1986年11月21日至26日在西安召开.与会30余人讨论了现代科学向认识论提出的问题,还讨论了“反映”、“选择”和“建构”等范畴,及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等问题. 与会者一致认为,现代科学的发展使认识论中的主体性问题日益突出,认识不可能是纯客观的.在相对论看来,参照系不同,人们对同一物体或物理量观察的结果是不同的.在  相似文献   

11.
国内学术界有关《逻辑哲学论》的介绍已为数可观,维特根斯坦研究成了又一“热点”。不少青年学者凭借外语方面一技之长率先引进维氏之说,从之者竞相传抄,颇有“生吞活剥”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以拾人牙慧为本,以著书“立说”为荣,已成为今日某些学术领域的~种时髦“景观”。在这种情势下,有必要对维特根斯坦作些认真的研究。朱文论涉《逻辑哲学论》的主体问题,并非侈言“救弊”,而只是对这个重要概念作一些探讨。主体(subject)、形而上学主体(metaphysicalsubject)或我(I)这个概念是《逻辑哲学论》中许多令人困惑的概念之…  相似文献   

12.
最近几年,国内一些报刊,如《光明日报》、《高校社会科学》(现改名为《高校理论战线》)、《当代思潮》、《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报》、《哲学研究》等陆续发表一些批评李泽厚同志近十年来的某些理论学术观点的文章。本文主要综述对李泽厚同志的现代思想史方面的两个观点:即“救亡压倒启蒙”和“西体中用”,以及“主体性实践哲学”观点的批评情况  相似文献   

13.
1985年11月17~23日,印度的主要哲学团体“印度哲学大会”在南印度召开年会,庆祝它诞生60周年。印度本土和以外的各国哲学工作者300余人应邀参加会议。这篇文章是大会主席I. C. 沙尔玛教授代表大会主席团作的主旨性的学术报告,它反映印度哲学大会关于印度哲学和当前世界形势的一些基本看法。作者在这篇报告里提出一个值得重视的哲学观点——客观的主观性。意谓,按照奥义书哲学,“我”这个最高哲学范畴本质上是主观的,但在“我”之内,主观和客观是分不开的,是统一的;主体就象客体一样是可以被感知的、被经验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客观的存在。这是一种对奥义书唯心论的新解释,是和客观物质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观点相反的。然而,据说现代量子力学在一种称为EPR效应的实验中发现微观世界里的物质和意识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分离的关系(参看《国内哲学动态》1985年1期37页);客观的物质和主观的意识二者并不是绝对的绝缘,前者不是完全独立于后者而存在。说来奇怪,现代物理学家竟在微观领域里、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和三千年前奥义书哲学家的“幽灵”邂逅。所不同的,古代奥义书哲学家从苦思冥想的瑜伽中猜测主观和客观在“我”中的同一性,现代物理学家从科学研究的实验中发现物质和意识的不可分离性。客观物质和主观意识的关系既是古代哲学的根本问题,也是现代哲学的根本问题。现代科学为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开辟着新的途径——为认识物质和意识在微观世界里的本来面目在科学上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4.
论坛荟萃     
陈先达:关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 在哲学领域里,主体是个热门课题。国内外不少学者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它拓宽了哲学研究领域,展示了新的哲学视角。但不可否认的是,自恩格斯逝世,特别是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主体这个哲学问题变成了一些人手中掷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砖头”。在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中,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主义,与他们在主体问题上倡导的以主体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唯主体主义是一刀两刃。这种思潮对我国是有影响的。我们同样经历了从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明显的人本主义,转向以主体为出发点和归宿的隐蔽的人本主义。有些人还给主体性问题以明显的政治涵义。这说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确实存在理论甚至政治分歧。  相似文献   

15.
宇宙和生命     
这里译出的是雅斯贝尔斯的近著《哲学思维入门》(《Kleine Schulephilosophischen Denkens》,Miinchen,1965)第一章。他利用现代物理学所证实的“基本粒子”无限可分的论点,得出世界不是由物质构成的唯心主义结论。他把现代自然科学所证实的宇宙无限的论点,歪曲成一种由“科学迷信”产生的“推演”。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还不能制造出生命来,因而他断言从无生命的物质制造出生命是“不可能的”。雅斯贝尔斯贬低科学的认识能力,说什么科学只能认识现象、有限的事物,而不能认识本质、无限的事物,这乃是老早就被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类实践驳倒的一种陈腐不堪的不可知论。  相似文献   

16.
认识的主体性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主体能动性问题。怎样理解认识中的主体能动性,特别是怎样在认识中正确发挥主体能动性,是理解认识主体性问题的关键所在。 1 要弄清怎样在认识中正确发挥主体能动性问题,首先必须对能动性作出科学的理解。 一般地说,强调主体的作用并非始于近代。早在古代,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就提出过有关思想,如柏拉图将精神性的理念看作是万物的本原和存在根据。然而,只是在近代哲学的认识论研究中,主体的作用才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强调。那么,强调主体(在近代哲学家那里往往就是“精神”)的地位和作用能否一概地视为强调主体的能动性呢?  相似文献   

17.
现代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因素愈来愈增强,并对认识论发生着愈来愈重要的影响。目前有许多同志都在研究这个问题。汪信砚同志在《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哲学研究》1987半第1期)一文中,对此问题及其哲学意义,作出了自己的探索和概括。这对于深入了解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推动认识论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但他的文章中,也有一些需要讨论的问题。有的同志已著文发表了不同见解。我想就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不是没能解决认识的主体性问题,主体因素的增强是不是否定了认识中的客观内容等问题,同汪信砚同志商榷,并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导。  相似文献   

18.
外尔(H.Weyl,1885—1955)是本世纪著名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兼科学哲学家。1918年发表的《空间、时间和物质》一书被公认为有关相对论的一部经典著作。他对科学哲学的最大贡献当推《群论与量子力学》(1925),因为他在该书中打算用相对论去解答统一场的理论。《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哲学》一书(1927)也在西方科学哲学界享有很大声誉,该书探讨了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他认为自然科学的基本问題就是空间、时间和超验世界;尤应关注主体与客体的认识论的问题。他还分析了物质与因果性的  相似文献   

19.
实践观的经典模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凡认识必须以实践为中介。这个认识中介论的科学背景是以牛顿力学为基核的近代科学范式。但由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引起的现代自然科学革命,则  相似文献   

20.
李福海、雷咏雪同志合著的《主体论》一书,前不久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首次对主体和主体性问题作了全方位的系统的论述,具有以下学术特色。 第一,全面地分析了主体和主体性问题成为当代学术热点的时代背景。指出主体和主体性问题不仅是当代哲学的前沿问题,也是世界人文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把主体和主体性问题放在当代世界历史发展长河的大背景下研究,更加突出了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