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语言包装策略被广泛应用于促进旅游商品的销售。然而, 现有研究仅从消费者感知视角出发, 难以揭示多语言线索的复杂效应。本研究基于选择通达模型, 主要探讨(1)多语言包装策略导致消费者推断旅游商品是针对某类群体(即对比效应)还是广泛模糊的“国际市场” (即同化效应)的作用机制; (2)多语言包装策略对旅游商品购买决策的影响机制。本研究有助于扩展旅游商品和包装语言的相关研究, 为旅游商品营销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进行初次购买之时,商品陈列方式(基于属性与基于利益的陈列方式)和先验品牌知识(强势与弱势的品牌强度)如何影响消费者的品牌选择决策?研究发现,商品陈列方式显著地影响了消费者的品牌选择决策。这是因为商品陈列方式能够影响消费者处理信息的解释水平。由于解释水平的不同,商品陈列方式引发了消费者对商品多样性感知和产品质量感知的差异,最终影响了消费者的品牌选择决策。研究还发现,由于影响了消费者搜索和获取产品信息的动机,先验品牌知识(品牌强度)调节了这一影响关系。具体表现为,在弱势品牌的条件下,商品陈列方式显著地影响了消费者的品牌选择决策;但在强势品牌的条件下,商品陈列方式对消费者品牌选择决策的影响效应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3.
在库恩“范式”理论的发展中,“类比”对于塑形知识范式的基本作用被越来越多地强调。与此相应,亚里士多德亦将“类比”作为认识得以形成和扩展的基本方法。正是凭借对“人间”领域中较熟悉事物的观察,亚里士多德才得以形成对“天”进行论说的概念基础。正因如此,亚式物理学中那些诸多不同于现代物理学的特质,似都可以通过这种独特的类比模式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4.
一个研究领域可以从形式上加以规定,比如生物学就被规定为生命科学。另一种规定方法,是指出那些能说明该领域的具体研究工作。这种规定虽然不那么简明,但更能说明该领域的特征。本书就企图作出第二种规定。我们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一系列读物,其中有些是比较老的、人们可能熟悉的,有些是比较新的、人们可能不熟悉的,从而希望表明,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即科学思维心理学正在诞生。由于这一领域有指望成为一个富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5.
孙瑾  张红霞 《心理学报》2012,44(5):698-710
品牌管理者最首要的决策就是选择一个好记的或有意义的品牌名字。由于任何特征的品牌名字都必须借助消费者的认知差异来实现真正的差异化, 因此, 从消费者认知特点出发研究暗示性品牌名字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有意义。本文通过3个实验, 分别验证了消费者认知需要和专业化水平对品牌名称暗示性与决策选择的调节作用。方差分析发现:低专业化水平的消费者更倾向于根据暗示性的品牌名字做出决策, 而高专业化水平的消费者则不受品牌名称暗示程度的影响。此外, 低认知需要的消费者比较喜欢暗示性的品牌名字, 而对于高认知需要的消费者来说, 品牌名字的暗示性程度不会对其决策过程产生影响。最后, 研究结果揭示了专业化水平和认知需要对暗示性品牌名字效果发挥具有交互作用。对于具有高专业化水平的消费者来说, 无论他们处于低认知需要还是高认知需要, 品牌名字的暗示程度都不会影响他们的态度形成。相反地,对于具有低专业化水平的消费者来说, 无论是低认知需要还是高认知需要均倾向于暗示性的品牌名字。而对于专业化程度中等的消费者而言, 暗示性品牌名字效用的发挥则取决于其处理信息的动机—认知需要水平。  相似文献   

6.
音乐契合度指的是背景音乐与广告、消费环境及商品特征等消费要素的契合程度。背景音乐与消费要素的契合可以体现在音乐特性、社会隐义和文化意蕴三个方面,这些契合程度能够对消费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产生影响。若背景音乐的音乐特性与消费要素之间存在较高契合度,则能够提升消费者的注意效果、加强对商品的记忆并提升购买意图;背景音乐的社会隐义也能与消费要素产生契合关系,两者之间的契合程度决定了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情绪状态、对商品的记忆和选择;背景音乐与消费要素在文化意蕴方面的高度契合则能够促进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提升购买意愿、促进购买行为。未来研究应探索背景音乐更多的结构属性,进一步挖掘背景音乐影响消费者的边界条件,突破现有理论探索更深入的理论机制,并进一步探索音乐契合对于消费者认知和情绪的影响效应及其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7.
许少康 《心理学探新》1992,(4):38-40,33
在社会消费过程中,消费者时刻都在感知着周围的商品信息。人们对消费中外部环境输入的各种各样的刺激加以选择使之有机化,并作为有意义的首尾一贯的外界映象进行解释,即为消费的知觉过程。这个过程构成了人对商品认识的起点和基础。研究表明,消费者在知觉周围的商品信息时,并非将其全部输入大脑,只是按一定原则对邵分信息加以接受,由此导致消费者的购买  相似文献   

8.
信息模糊(obfuscation)是行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主要解释了在商品买卖过程中,销售商通过把商品信息复杂化等手段,让人们的消费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从而使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面对信息模糊做出种种不明智的选择的现象问题。本文从以往的研究成果出发,就信息模糊、有限理性和销售者的决策行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信息模糊的跨学科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观念问题是哲学意识的世界观定向的“试金石”。它的原则上的解决,无论是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还是在某类科学学科里或与世界观问题有关的这个那个领域,都成了可能的理论判断的方法论基础。对于这些学科和相应的研究来说,观念问题(如同物质问题一样)往往都以形而上的问题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10.
王薇 《美与时代》2014,(9):64-64
商品包装是商品在实体销售过程中面对消费者的第一印象。其设计优劣直接影响到人们是否产生潜在购买欲。也就是说包装设计要以包装内容物的性格为基本出发点,其表现内容更需灵活多变,尤其是在第一视觉形象上,明确的色彩更是不容忽视。包装色彩的应用应该以人性化、合理化作为整个包装设计的基本内涵,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合理的情感表现,起着对于商品空前的促销力,大大提高一个商品在市场上的销售力度。  相似文献   

11.
“宗教市场论”是为宗教高速扩大势力支招的。它把神灵当作商品,把宗教组织和神职人员当作公司和商人。将信徒和俗众当作需求者.而社会和文化领域则是宗教市场或潜在市场。它发现的“信仰法则”是:一神教最具竞争力。多神教软弱无能;“张力”和“排他性”是宗教得以强大的内驱力,宗教冲突,特别是担当社会冲突的载体,是吸引教徒“委身”最有力的渠道。它把宗教的经济收益定为最高利益。鼓动社会一切领域都应该对宗教开放,自由竞争,蔑视民主宪政。抨击国家主导。属于宗教至上、宗教无政府思潮。其在中国是向依法治国的方针挑战,直接冲击“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国家立法。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四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宣布: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人们都很熟悉这个论断,却未必都充分意识到它的严肃含义。因为“经济”这个范畴不但包含了社会的生产与交换,而且包含了分配与消费,宣布一个经济形态具有“商品经济”的属性,就意味着不但在生产与交换领域,而且在社会的分配领域与消费领域,也都要遵循商品经济那些基本的规律。而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还必须坚持公有制、计划性、按劳分配等原则。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内容,正是要实现上述两个方面(即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下的道德选择──读《经济学的伦理问题》庄琦经济学有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之分。实证经济学研究“是或不是”的问题,规范经济学研究“应该或不应该”的问题。既然涉及了“应该或不应该”的问题,规范经济学本身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伦理分析的性质,在一定条件下...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的社会真理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哈贝马斯(JurgenHabetmas)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思想家之一。他对于社会真理、尤其对于“道德真理”的观点,对于我们对真理的看法,可以提供一个不同的参照系。我们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对于真理标准问题,曾有过一场深入持久而富有现实意义的讨论,为了把真理问题的讨论在理论上引向深入,我想专门讨论一下哈贝马斯对于社会真理的个案——“道德真理”——的观点。“社会真理”这一概念所表明的是,人类社会领域是一个认知领域,因而认识主体可以获得真理性认识。然而,人类社会领域是一个交融着事实(或事态)与价值两类现…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的方便面产销领域,各种品牌的方便面真可以称得上是“多如牛毛”,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台”的群雄纷争之势,令消费者目不暇接,“老虎吃天,无法下爪。”可是,真正能成为消费者首选的“快餐食品”,却只有“康师傅”、“统一”等那么几种口味独特、令人一吃忘不掉的品牌。而那些口味毫无特色可言、一吃大呼上当的方便面,为了争得一席生存之地,不惜采取“低价抛售”的低级竞争方法,在地方保护主义的羽翼下苦苦挣扎着,而不去主动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满足人们口味,最终落得个“产品投产之日,就是滞销之时”的悲惨结局…  相似文献   

16.
“高瞻远瞩”不仅是政治家应有的眼光,对于商家同样重要。也就是说对于商品的开发,应该有超前性的预见,这种预见有短期的,或某一方面的;有长期的,或创出一种名牌。有些预见,能创出短期俏销的商品,并以此发了财。1981年7月,英国查尔斯王子举行婚礼时,有个小...  相似文献   

17.
心理会计与推理选择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学军  金志成  李坚 《心理科学》2005,28(3):757-760
心理会计与推理选择是行为决策理论的两个重要领域,本文主要综述它们在消费者偏好建构中的作用。研究表明,心理会计的原则常常调节对奢侈品的购买与消费;在这一调节过程中,推理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本文还评述,在建构消费偏好的过程中,消费者有时选择最充分的理由,而不是选择最佳的选项;在其它一些情况下,消费者聚焦理由可能导致购买决策与消费体验之间的矛盾,以及偏好的非传递性。  相似文献   

18.
如果你在路上问一个普通工人、农民或学生:“你是消费者吗?”这个人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是的。可是如果你要问他“你是纳税人吗?”他未必能马上回答上来,他可能会犹豫一下,也可能会摇摇头,对你说:不是。 对大多数人来说,纳税仅仅是那些拥有企业和当老板的人,以及少数高收入阶层的事,作为一个普通工人,一个种地的,一个没有收入的学生,或一个月收入远远不及个人所得税起征标准的职员、雇员,当然只配被称作消费者,而不配被称为纳税人。 然而这种想法实际上是不对的。 一个人只要是消费者,花钱购买了商品或是支付了某项服…  相似文献   

19.
姚卿  陈荣 《心理学报》2019,51(5):625-636
基于情境效应和决策冲突理论, 通过三个实验探讨折衷产品选项的不可得如何影响消费者对余下可得产品的偏好。研究结果表明, 折衷商品不可得对余下商品的吸引力呈现非对称性的影响。以质量和价格产品属性的购买情境为例, 中等价格中等质量商品的不可得将显著提升低价格商品的吸引力(实验1), 其原因在于折衷方案不可得显著提高了消费者的决策冲突, 高水平的决策冲突导致决策者偏好具有确定性优势的选项, 规避优势存在模糊性的选项。随着质量属性模糊性的降低(提供专家评价, 实验2; 消费者专业知识较强, 实验3)或提高(质量存在波动范围, 实验2), 折衷商品不可得效应相应减弱或加强。  相似文献   

20.
杨德锋  江霞  宋倩文 《心理学报》2019,51(6):699-713
消费者何时愿意选择与规避群体关联的品牌?规避群体对消费者的影响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基于心理逆反理论, 本文通过3个实验探讨自由威胁对消费者选择与规避群体关联的品牌的影响。结果发现, 当消费者感知到高自由威胁时, 选择与规避群体关联的品牌的意愿较高, 心理逆反发挥中介作用, 叙事和自尊水平对上述影响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叙事性的信息使得被试因自由威胁所产生的心理逆反降低, 从而对与规避群体关联的品牌的选择意愿降低。对于高自尊的个体, 在高自由威胁时更愿意选择与规避群体关联的品牌; 而对于低自尊的个体, 在高/低自由威胁情况下对规避群体关联的品牌的偏好无显著差异。本文探讨了自由威胁对消费者品牌偏好的影响, 丰富了规避群体和品牌选择的研究; 验证了心理逆反在自由威胁与规避群体关联品牌偏好之间的中介作用, 深化了心理逆反理论。本文对企业在保留现有客户群的基础上, 如何吸引外群体消费者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