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藏族风土民居建筑是其民族文化实体化的表现,其所体现出的形式美、"因地制宜"的结构美、"和谐"的空间美中,蕴含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及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彰显着云南的地域文化和历史风貌,具有独特的美学特点与一定的传承价值。文章基于云南藏族的地域特色与文化传统,从云南藏族风土民居的特点入手,探索其在形式上、结构上、功能空间上的建筑美学内涵,掌握其建筑特点与民族元素,从而为传统云南藏族风土民居的更新以及在设计中多元素的融合提供有利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于传统民居建筑这一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必须跨越单纯的显性的建筑本体现象进行文化、历史、政治、宗教、经济等方方面面的深层次探索。从地域文化视角探讨苏北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挖掘出蕴藏在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富有历史特色和地域特征的建筑文化价值,为苏北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提出建议,对苏北地区民族性、地域性新建筑创作具有指导意义,更有利于打造苏北地域旅游和文化品牌,促进苏北地域文化圈的建立。另外,通过对苏北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和利用的研究,也能为其他地区民居建筑保护研究开拓思路,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豫西地处中原西部山区,民居受到地域性因素和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形成了适合当地环境和居民审美的建筑形式和独特的建筑文化符号。通过对豫西地区民居调研和相关文献整理、分析,总结出豫西地区民居建筑文化符号的功能和寓意及装饰特色,结合现代居民的生活方式,探索豫西地区民居建筑文化符号的提取、创新与应用,实现豫西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在受到地理环境、民族差异以及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地域性传统建筑样式。本选题以广西壮侗传统民居现代适应性为主要研究问题,深入挖掘壮侗传统民居建筑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适应性与局限性,为现代化过程中地域性传统民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与存在提出现实性的解决方案,这对于壮侗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审美意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异军突起,各地竞相追逐以高度著称的地标性建筑,导致"千城一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建筑的地域特色渐趋消失,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唤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回归。民居文化是中国建筑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地域文化信息,是研究民居建筑重要的渠道。赣东地区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学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姜丹 《美与时代》2020,(2):27-28
新疆传统民居是新疆乡土居住型建筑,受"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影响的印记非常明显,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民族社会极为珍贵的人居文化遗产。文章旨在以数字化、信息化保护的研究视角梳理新疆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与文化存续,以生物学"基因"概念为落脚点,开展新建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延续性及关联性的研究,并拓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居遗产空间的保存、保护与传承途径。  相似文献   

7.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除了汉族的人数较多之外,其他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人数较少。藏族的文化只有较少人了解,也同样只得到了小范围的传承。由于传承的范围小、人数少,少数民族文化得不到更好的传承,甚至有的文化已经消失。传统文化的消失,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项损失,同样,对于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也是一项重大损失,因此,文章就藏族民居建筑的装饰纹样符号的内涵以及文化特征做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8.
才吉卓玛 《法音》2015,(4):24-27
<正>在长期的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不同文化的民族,不同的民族以不同的方式与自然环境相处,并将其改造。藏族在青藏高原上孕育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与脆弱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藏族作为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宗教信仰成为支配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重要力量,对调节藏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发挥了重要的影响。藏传佛教中对圣境(神山、圣湖、寺院等)的敬畏和崇拜文化最为典型,这已经成  相似文献   

9.
安多(Amdo)地区,是青藏高原东部的一个重要藏族文化地区,常与卫藏和川康并列。范围大致相当于青海省的海北、海南、黄南、果洛四个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四川省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位处甘南夏河的著名寺院拉卜楞,是这个区域中重要的宗教文化中心之一。丹曲博士近期出版的学术新馔  相似文献   

10.
藏族是一个神秘的民族,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地区,藏区的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与中原地区有着很大的区别。四川的藏区主要分布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为广大艺术家们带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资源,文章从题材选择和艺术表现形式两个方面着重阐释四川藏族题材中国画的地域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各民族习俗与区域文化也丰富多彩。区域性的建筑样式与空间不但会受到其他区域建筑因素的渗透,还会受到时代性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当代的多元化建筑潮流的推动下,广西壮族民居建筑势必会受到其他区域性与时代性的影响。深入挖掘广西壮族干栏式民居建筑在现代环境中的多种可能性,在弘扬地区文化、保持地方特色的同时,映射时代性需求,对广西壮族民居及其受众有着非常重要而积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孙静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55-155
古语有云,人死为大,丧葬习俗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国的各个民族,主要有火葬、土葬、塔葬、水葬和天葬五种丧葬形式。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不尽相同,丧葬习俗也有所差异。位于青藏高原的藏族由于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有的丧葬形式——天葬。  相似文献   

13.
山西晋南清代民居建筑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民居虽然规模不大,但分布较广。目前对晋南清代民居的研究还不够全面、详细,有一部分民居无人保护甚至面临拆迁的困境。因此,研究晋南清代民居建筑,对于研究晋南地区的古建筑文化、风格特色及该地区的清代历史、生活特征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村古建筑群”主要是民居。民居植根于特定的地域、适合特定的气候和生态条件,适应特定的民族习俗和人文环境,因此民居建筑形态多样、风格各异,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建筑,历史文化价值很高,有不少古村、古民居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如果说一个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民居就像那古老的琴瑟弹奏的一曲曲古月,悠远、美丽而又神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云南藏族民居室内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从空间性特征(室内功能空间及布局)、视觉性特征(色彩、陈设、纹样)及民族文化属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云南藏族民居室内空间的艺术特征体系。  相似文献   

16.
豫南地区处于我国秦岭-淮河分界线,其民居建筑即有江南建筑之气韵,又得北方建筑之魂魄,体现了南北文化的交融性。笔者以信阳新县丁李湾村明清民居为例分析村落的风水文化、院落及建筑特征、装饰特色等,并将丁李湾民居建筑类型归结为类徽派民居建筑。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拥有独特的造型和布局,在中国建筑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现代化城乡规模不断扩大,但是部分地区在民居建筑上避俗趋新,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艺术造型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民居建筑是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因此,从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保护和传承出发,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为例,从文化保护的视角分析侗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在传承与保护中面临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保存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特色及丰富其文化内涵的建议和措施,以更好地促进侗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8.
唐卡是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唐卡的绘画艺术千余年来影响深远,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松赞干布时期,直至今日仍流行于藏族地区,它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赵盟 《美与时代》2014,(8):73-74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选址和空间布局上,同时也体现在建筑装饰装修审美和民俗民风等方面。中国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民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中生存、发展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活、伦理、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哲学、美学等观念和现实状况”。通过阐述中国传统建筑审美行为和文化渊源,分析湖南传统民居在体现古代“天人合一”的基本哲学思想、装饰艺术式样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民俗传统、体现生活情趣等方面的装饰审美文化内涵。指出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人们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南北城市的传统民居色彩面貌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自完整的色彩语言。传统民居是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的符号和象征,体现出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环境,是人与自然融合、人与社会和谐的典范,是极富浓郁地方特色的建筑色彩和形式,将传统民居色彩运用于今天的住宅色彩设计中能展现建筑的丰富形态,提升建筑色彩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