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盛足风 《天风》1996,(9):30-31
(1) 人是好群的。也应当是好群的,又必然是好群的。这是因为离开了群众,一千人就无法生活。人有群性,不妨说,乃是人类生活经验中自然形成的一种习惯。 ——人与群性 (2) 在群体生活中,由于人的思想、观念、个性、爱好,以及生活需求等等的差异和类同,人际关系中就出现亲与疏的分别。朋友。  相似文献   

2.
医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层次,既有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趋势,又有其职业定向的个性特征,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独立与依附,交往与闭锁,个人意愿与职业要求等诸多矛盾与冲突面前,表现出种种心理问题。因此,研究医学生心垣健康教育问题,不仅对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其他学校开展此项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相似文献   

3.
促进和活跃交往活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沈雄飞本文拟着重就现实实践的角度,来探讨促进和活跃交往活动以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问题。(一)交往活动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发展的内在基因交往活动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中的根本原因,是民族凝聚力产生发展的内在基因,它突出地表现在下列交往活动特有的社会功能形态上:(一)民族群体形成的功能。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是由古代华夏族和其他民族在交往中逐渐发展而成的。汉族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是长时期由许多民族混合而成的,现在已不存在纯粹的华夏族后裔了。再如回族,原来是公元七世纪和十三世纪一部分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我国后,他们长期与汉、蒙、维吾尔等族杂居相处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交往正是这样发挥着其群体形成功能,使我国成为一个统一的由五十多个民族结合而成的社会主义国家。至于作为群体意识形态的中华民族精神、民族传统、民族凝聚力是长时期的民族交往的产物则更是毫无疑义的。交往活动,可以说就是民族群体形成、发展和整个社会结构粘合在一起的混凝土、粘合剂。(二)民族群体的沟通协调功能。由于中华民族各个民族、各民族成员,作为交往的主体(或是客体)生活在特定的具体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认识上的  相似文献   

4.
消费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个人的消费观念都不尽相同。而大学生是消费群体里比较特殊的一部分,因为他们受到消费资金来源的限制,没有自己的固定经济收入,但又是一个有消费需求的群体。大学生属于消费群体中重要的一部分——年轻消费群体,他们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他们走在时尚、新潮、新异的前沿,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所以他们的消费方式和观念与其他社会阶层的成员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样也存在着许多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价值取向的研究和解决对策的探讨,就显得十分必要和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三聪  蒋汐 《美与时代》2014,(12):91-91
高士是中国传统社会精英阶层中的特殊群体。作为古代文人心目中不为俗羁的精神标杆,他们追求个性自适,在归居山林的隐逸生活中养神修道。正是因为高士不同凡响的声誉地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该群体的文学表述颇为丰富。其内容一方面显现出高士不同的个性与行为;另一方面则是对该群体所共有的精神思想与行为模式的关注,而这一点正是明清瓷绘高士图像的理论来源。明清瓷绘将高士人物的集体属性与行、思模式以图像的方式进行展现,使士人阶层的观念广泛传达于社会,达到宣传与教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前言社会交往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接触交往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通过交往达到交流信息、交流情感、传递力量,认识他人和自己,从而进一步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儿童交往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动因,也是实现儿童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途径。幼儿期是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幼儿社会交往的特点和规律,对寻求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就所得到的资料,幼儿社会交往中的同伴交往研究较少,且较集中于交往的认知方面,主要通过研究者提问幼儿回答研究他们对自己与同伴交往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对“友好交往”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目前,许多家长非常重视对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即良好个性的培养。本文旨在说明: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既要开发智力,又要培养情商,达到二者的统一,即成功f=(情商&;#183;智商),使我们的孩子都能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发展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前提。以“群体适应性”为中心内容的班集体建设目标体系的构健,是调动学生自觉培养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创建个体适应群体,群体适应个体的“双向适应”的班集体氛围,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主体型人格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前,许多家长非常重视对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即良好个性的培养。本文旨在说明: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既要开发智力,又要培养情商,达到二者的统一,即成功f=(情商&;#183;智商),使我们的孩子都能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发展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前提。以“群体适应性”为中心内容的班集体建设目标体系的构健,是调动学生自觉培养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创建个体适应群体,群体适应个体的“双向适应”的班集体氛围,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主体型人格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交往理性与德育理念的重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哲学意义上的交往理论,尤其是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可以解决当前目的理性泛滥带来的的德育危机。交往德育是在超越灌输德育的基础上,对主体存在、人的存在目标和生存意义提出本质追问并提供某种可能性诠释的德育理论。它是一种扬弃与超越灌输德育而又与灌输德育截然不同的德育理念,是德育发展的必经阶段。  相似文献   

10.
人际交往的新观念张向东,舒东交往观念是人际交往的动机、过程、效益和择友标准等的总和,是交往的总驱动力,也是个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交往观念指的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交往观念,主要内容是:一、情感重于金钱、地位的观念。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金钱与地位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正在被情感因素所取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艺需要情感来平衡。情感交往既有利于密切人际关系,加强团结。提高社会凝聚力,又反过来成为人们交往的强大动力,这是金钱和地位所不能比拟的。二、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为核心的观念。人们的基本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势必把注意力集中到追求发展需求方面来。高层次的发展需求的满足是精神的需求,而精神需求不仅包括情感的满足,还包括智力、才干的增长和道德的完善。而这些方面的实现,都需要通过人际交往,通过与对方的比较对照,才能进行鉴别和价值判断。三、信誉高于一切的观念。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一个人的信誉的高低是其交往次数与频率的指示器,信誉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交往的效果.甚至决定着事业的成败。四、注重效益的观念。现代信息社会里各种现象的变化是那么迅猛,"昨天"还盛行的观念."今天"就显得陈旧。在多样化的浪潮里,人们喜欢按照自己设计的交往方  相似文献   

11.
在金代“三教合一”的思想背景下,儒士与全真高道之间的交往较为频繁且融洽。迨至“贞祐南渡”后,赵秉文等人掀起了一场旨在重估儒学价值的思潮,辟佛老以维护儒学“吾道”的意识开始出现。金亡后,全真教达到全盛状态,这更加激起了元好问等金源遗士的不满。入元后,面对异质文化的压力,儒学与全真教的关系又有所调整。元门弟子群体在与全真教的交往中,虽然还在标举金末儒学重估思潮留给他们的儒学“吾道”观念,但乃师对全真教的那种怨怼情绪则已然是消解不见。  相似文献   

12.
我们不能与世隔绝、不食人间烟火,我们必须与人交往。在人际关系中,应该如何表现自己,体现出迷人的品格,使他人钦佩呢?圆满的个性、迷人的品质表现在以下十四个方面。 1.积极心态。所谓积极心态,即由信心、正直、希望、乐观、勇气等诸多“正面”性格因素所构成的心态的总和。与人交往,保持积极心态是非常关键的,积极心态影响一个人说话时的语气、姿势和表情,决定一个人的情绪,尤其影响一个人的思想。 积极心态给人的感受是充满自信和活力,能够振奋他人的精神,使他人无形之中受到良好的感染,也变得自信和乐观起来。 相反,消…  相似文献   

13.
李琨 《美与时代》2014,(3):116-11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社会多方面的挑战,同时处于特殊的年龄时期的他们在心理上很容易出现偏差,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而在广大的大学生中间,存在着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贫困生”。这一特殊的群体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的经济状况与普通的同学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差异,而经济状况又恰恰是最容易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因此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关注和研究的。  相似文献   

14.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表达性指:人们交流体验的影响和影响人际关系的方式、个体对表达内容、表达方式、表达对象的选择,决定了他人会作出怎样的反应,并将对个体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本文主要介绍了情绪表达和人际关系的部分研究概述和研究所使用的工具,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对于老子而言,公正德性是其价值理想被运用于交往行为领域的结果,即只有自愿地尊重"道"或人的生命本身才有可能合理地调节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交往行为。具体地来讲,老子的公正理论既主张在尊重他人存在价值的过程中享有善事物,同时又凭借确保所有人的幸福来论证政治权力的合法性。然而,在沉思公正德性的过程中,老子忽略了一些与交往行为密切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处于数字化的时代,信息更是无时无刻地涌入我们的生活。那么,在这繁多的信息当中,我们会选择相信哪些信息,又会怀疑哪些信息呢?幼儿又会怎么选择呢?幼儿期是个体智力发展和知识学习的重要时期。相对于成年人,幼儿缺少与世界相关的认识体系,他们获取知识的来源,除了自身探索观察,更多地还是依靠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从他人的言语中(外界环境的提供的信息)获取间接的知识,从而不断构建、完善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以幼儿园3.5—6.5岁的30名独生子女为被试,对他们与成人进行交往的动机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学前儿童的每一年龄组均存在多种交往动机,且不同年龄组分别存在不同的主导动机,在学前早、中、晚期分别以活动性、认识性、个性的交往动机为主导动机,这三种主导交往动机又随幼儿的年龄增长依次更替。男女儿童在交往动机发展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的逐渐扩大,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与同辈群体交往也越来越多。小学高年级以后,同龄人的影响更加明显,开始逐渐取父母、教师而代之。同辈群体往往可以满足儿童个人的社会需要,它常常是儿童的主要参照系,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发展。同辈群体对儿童的评价和态度,是儿童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反映了儿童在同辈群体中的人缘关系状况,为儿童的自我评价、自我意识的形成提供基础。同辈群体对儿童的态度、评价的客观状况对儿童自我评价、自我意识和个性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儿童自己的某种主观过程为中介而发挥作用的。学校班集体是儿童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同辈群体。本研究通过将班级成员对个体的态度与个体关于班级成员对自己态度的主观认知相对照,探讨个体对自己在班级中人缘关系的主观反映规律;在此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为教育工作者在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方面提出一些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19.
所谓合群性(affiliation),是指个人积极接近他人和参与他人的活动,想获得他人认同的趋势或趋向,以及被他人所接受的程度.本文中幼儿的合群性,主要是指幼儿被他人所接受,认同的程度.人是通过和他人的交往,在得到他人的认同,为他人所接受的过程中,发展着他的思想、感情和知识经验的.可以说,在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人与人的交往起着重要作用.而幼儿时期,是人与人交往、形成各种各样关系的开创时期.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4  
崔丽娟  刘琳 《心理科学》2003,26(1):64-66
本研究对110名本科大学生的上网情况和他们在对他人的信任感、主观幸福感及社会疏离感三方面的社会性发展进行了测评,结果表明,对互联网的依赖显著影响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疏离感,上网时间与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