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费爱华 《学海》2011,(5):97-102
传播与治理具有天然的联系,传播是治理权力的来源,是治理过程的本质,也是有效治理的保障。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传播发挥了政治认同功能、社区整合功能和乡村社会的发展功能。乡村社会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分别有助于村民对中央政府和基层政府的政治认同,同时,乡村传播有利于乡村社会关联的建立、增进和调动,也有效地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个人的发展和乡村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尤其是税费改革以来,国家对乡村治理的方式正由行政型迈向传播型,传播型治理具有治理主体多元化、国家与社会双向互动及信息担负治理媒介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千姿百态的民族服饰文化中,配饰呈现了独特、细腻、典雅、粗狂的西藏服饰文化的特点,绝对算得上是西藏服饰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藏族服饰之配饰以珠宝金银等形式,凸显了配饰与信息传播的完美契合。探析西藏服饰之配饰,特别是在塑造民族特色风格的今天,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3.
与当下互联网宗教研究聚焦信息技术如何改变宗教的功能主义范式不同,本文采取结构主义的研究范式,从信息哲学出发,将信息视为宗教存在与传播的主要形态和媒介载体,深入剖析展示了互联网宗教信息传播的语音、文本、图像、视频、虚拟现实等形态结构,揭示互联网宗教信息传播中介化、智能化和个体化等特征及其蕴含的信息操纵、信息失控和信息极化等风险,提出强化主流声音、增强技术供给等治理方略。  相似文献   

4.
西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具有鲜明的特色。同样西藏新闻传播也有其独特的传播特点。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研究西藏的新闻传播特点在传播学研究声势日益壮大的今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但可以加深我们对西藏新闻传播的理解也可以促进西藏新闻传播在新时代的发展。本文中,笔者在学习西藏新闻传播史的基础上,结合传播学的一些理论,对其进行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5.
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西藏地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不仅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还包括民族的特殊性,西藏的团结发展对祖国的维稳影响颇大。中国西藏新闻网是国内外获取西藏信息的第一权威网站,通过新闻报道可以促进民族团结,有关民族新闻报道更是重中之重。本文试图以“中国西藏新闻网”的民族报道为着眼点。探究民族团结报道的特点、问题与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周帅 《美与时代》2023,(1):107-109
黎锦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独具特色的文化和旅游名片,是海南地域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促进黎锦的展示和传播,打造海南文化和旅游的“会客厅”,尤为重要。黎锦展示的空间场所目前主要有综合博物馆、非遗专题馆、传习场所等地,不能广泛深入社区、学校、乡村等公共空间。“胶囊”展示空间既具有灵活可变、高效便捷、可移动拆装、低碳可持续等叙事语言,又具有活态性、智识性、传承性、文化性的叙事特征,因而可以采取“小空间、多布点”的叙事方式深入公共空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黎锦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重焕活力,更好地促进黎锦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7.
费爱华 《学海》2012,(5):97-102
上世纪90年代电视在中国农村迅速普及,客观上为国家介入乡村治理并对乡村社会进行整合提供了一个“经济”而有效的策略.通过电视下乡,农民的自主意识、组织意识不断增强,他们逐步懂得运用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有能力与乡村的各种赢利型经纪人进行合法抗争.电视下乡是一种国家力量对乡村社会的“嵌入”,建立了政策“直达”机制,瓦解了基层政府及村庄精英对乡村的垄断.电视传播建立了农民对国家的心理认同,提升了国家在广大乡村民众中的权威地位.“电视下乡”改变了乡村政治生态,形成了农民、中央政府、基层政府之间的“三角”关系,从而在乡村社会形成国家、基层政府与农民三种力量相互制衡的动态均衡.  相似文献   

8.
谈藏传佛教教育由经院式到现代化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悠悠二千五百载,教徒众多,传播广泛,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弘扬兴隆,得力于正确的传教方式,即正确的教学方式,能使其世代继承和发展。佛祖释迎牟尼“初转法轮”,佛教造成星火燎原之势,在喜玛拉雅山南麓四散传扬,辐射世界。藏王松赞干布(?-650年)偶得“四宝”什百拜忏悔经”、“舍利宝塔”、“六字真言”、“法教规则”),佛教便进入了雪域高原,继而,吞米桑布扎端美三菩提创制藏文,翻译佛经,发端了藏族译经事业。公元770年左右,印度名僧寂护、莲花生来到西藏(当时称吐著)传播佛法,为显、密二宗在西藏的发展打下…  相似文献   

9.
尹建龙 《学海》2011,(3):182-187
"乡村工业社区"是机器大工业在英国乡村地区发展的载体,也是乡村工业化发展和农村城市化的初级形态。工业家是此类社区的创建者和主宰,以家长式的作风管理社区的社会生活,并通过掌控公共权力和举行各种庆典活动来强化自己的权威。这些处于工业家控制下的新兴工业社区成为连接传统农业社会和现代工业社会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新闻报道的价值是通过传播信息而实现的,这种传播囊括了记者(作者)、编者、读者三种人的活动。编者亦称为“编辑”,他(她)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大众传媒坚持正确方向、确保舆论质量的把关人。大众传媒的水平,决定于编辑的整体水平。就编辑、作者、读者三者的关系而言,他(她)是联系记者(作者)、读者的必不可少的“纽带”和“桥梁”。记者的文章通过编辑得以筛选、修改、润色,读者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编辑得以反馈,继而改进和指导传媒工作。一、新闻编辑的传播行为具有重要的社会…  相似文献   

11.
一、在设计中“破坏”的种类 传统的审美一般情况下比较注重一件事物的完美性。通常一事物长时间在正常状态下会被人们所忽略。因此,有时候破坏反而成了一种创造。若将完整的形态有意识地加以破坏、分割,对事物的注意力则会因常态的消失而受到冲击。破坏是通过减缺、分割、解构重组的方式使图形造成残缺不完整的形态,观者在这种图形的信息传播过程中,造成的视觉上的紧张与冲突,这种有意识的破坏以追求反向的审美趣味,形成独特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社区居民及社区骨干的社区和谐观,在13个社区对24名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立足社区心理学中国化的视角,对27万字访谈文本进行主题分析发现:(1)社区和谐可划分为安定式和谐、融洽式和谐、共赢式和谐三种形态,三者层层递进,分别反映了大众对“不吵不闹”的良好社区秩序、“仁慈友爱”的良好社区氛围和“蓬勃发展”的良好社区局面的理解和期盼;(2)社区和谐的成因包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把握,其结果可以从时程(长期/短期)和场域(全局/局部)两个角度归纳。总之,当代社区和谐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并具有时代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王群韬  安建峰 《孔子研究》2023,(5):52-58+158
自唐代确立“庙学一体”制度后,最基层的文庙(庙学)设于州县,一般不在县级以下区域修建文庙。晋东南地区的乡村文庙现象,似与礼制不符。稽考相关碑刻资料可知,元代兴建的社学是这类乡村文庙的主要来源,因其具有“学舍—礼殿”并存的形制格局,实质上是一种兼有文教与祭孔功能的社学型文庙。元代晋东南社学型文庙的礼仪空间多采用“二公十哲”祀位模式,并仿照州县庙学举行“释奠之礼”。从类型上看,社学型文庙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学校文庙”。  相似文献   

14.
马锴 《美与时代》2014,(2):106-106
“媒介及讯息”是传播学史上最为重要的观点之一,由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对研究媒介传播形式和信息接收途径有着深远影响。不论是在什么时代,新媒介的产生往往都会开创全新的传播行为,或是信息阅读模式,例如电视媒介的推广使用就极大地改变了纸媒时代受众接受讯息的习惯。  相似文献   

15.
媒介的形态是否符合受众的审美需求,直接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效果。"美"的媒介形态可以大大促进信息的传播,而不理想的媒介形态因在传播过程中与受众的审美需求不匹配,导致信息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从受众的审美体验层次出发,由浅入深分析受众审美需求,可以提升数据新闻传播效果,从而实现数据新闻的审美传播。  相似文献   

16.
微信息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新词“微”,微小、细微、微不足道,汇集成为海量的高速信息,在及时传播正能量的同时,大量垃圾信息也充斥并影响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消磨大学生的意志。唯有成为微信息的掌控者,应对挑战,成为时代缔造者。  相似文献   

17.
西藏——世界的屋脊。那里碧蓝纯净的天空、人们纯朴的笑脸以及神秘的藏传佛教都使人们无限向往着要踏上那片土地。2005年8月我终于有机会实现了多年的愿望,来到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在西藏的近半个月里,我无意中找到了大学本科时的藏族同学,并无意中走进了一片我始料未及的世界——拉萨市中心的“藏回”穆斯林社区。拉萨的“藏回”穆斯林社区紧紧地挨着八角街。有一条窄窄的大约500米的巷子与八角街连接。从八角街最著名的酒吧玛吉阿米往巷子里走不到3分钟,就可以看到门面辉煌的拉萨大清真寺了。这儿,戴白帽的穆斯林和头缠辫子的康巴汉子们…  相似文献   

18.
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西藏达赖流亡集团在国际舞台上大肆叫喊“西藏人权问题”,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所谓的“西藏人权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当代达赖集团企图使西藏问题国际化,而捏造了所谓“西藏人权问题”,其实质是推行“藏独”。西方世界推行对华的“人权外交”,妄图用西藏问题制衡中国。本文从追溯“西藏人权问题”的由来及其演变入手,深刻揭示其炮制“西藏人权问题”的险恶用心。“西藏人权问题”是历史上“西藏问题”的回声,两者在分裂祖国的企图上是一脉相承的———西藏人权问题的由来“西藏人权问…  相似文献   

19.
金刚舞,又名“跳鬼”、“斩鬼”、“跳布扎”、“做道场”,是五台山黄庙喇嘛“道场”打轮法会上所跳的一种古朴、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舞蹈。黄教即藏传佛教格鲁派,它脱胎于红教,由宗喀巴大师创建。由于宗喀巴仿照以前郎达玛灭佛后复兴佛法的大律师贡巴饶塞所戴的黄色帽子,要求自己的弟子都戴黄帽子,因而人们便称格鲁派为黄帽派。黄教之名也由此而来。明成祖永乐年间,黄教开始在五台山传播。这是因为明成祖特别尊崇西藏佛教,又欲借助黄教柔服西藏之缘故。  相似文献   

20.
吴倩 《孔子研究》2023,(4):32-39
儒家乡村治理的实践智慧体现在“德治教化”“耕读家风”与“士绅精英”三个方面。德治教化是儒家乡治的重要特点,汉代三老制、宋明乡约等德治措施注重价值引导、内在自律,德治传统在当代经过创造性转化可与法治建设相辅相成,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家族是古代乡村社会的基本单位,耕读家风被历代王朝誉为道德楷模、乡治典范,传承发展耕读家风有助于以家庭建设为起点移风易俗、塑造文明乡风。以士绅为主体的乡村精英引导古代民众处理了大量乡村公共事务,现代乡贤不再局限于家世出身或道德领域,因地制宜地发挥新乡贤作用成为乡村治理灵活有效的政策选择。总之,农耕文明治理乡村的实践智慧必将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