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心理学教材里和课堂讲授中,“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已经成了一条金科玉律。似乎这个命题就是列宁的反映论观点在科学心理学中的具体体现,是贯穿于心理学始终的一根红线。但是这个命题的科学性如何,我们认为是值得商讨的。在马列主义论著中,有许多关于心理的论述。如“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  相似文献   

2.
一、心理学的出路何在在心理学中,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一条基本原理就是: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但是,这乃是一般唯物主义的原理。在这里,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界限何在呢?这个问题的解决,对心理学说来,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心理学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 一般说来,心理学把客观现实理解为在人这个主体之外存在着的天然自然、人改造过的自然和  相似文献   

3.
数学心理观:21世纪心理本质观的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由伟  叶浩生 《心理科学》2003,26(2):356-357
1 我国关于心理本质问题的研究已经沉寂许久了。人们对于心理本质问题似乎已经感到一种无奈的漠然。实际上 ,自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 ,我国哲学界域下的反映论仅仅在“形而之上”就其“质”的属性做出了定性的概括和描述。面对需要不断发展的中国心理科学 ,面对国际上轰轰烈烈的脑科学、认知科学、生命科学、智能信息科学所取得的长足进步和丰硕成果 ,我们仅仅做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反映”这样的简约描述 ,已经不能适应我国蓬勃发展的心理科学的务实需要。我们认为 ,在反映论视界里对心理本质做出“上之上”学的同时 ,还必须拓展…  相似文献   

4.
心理是脑的机能,正象心理是客观現实的主观反映一样,是絕大多数人都接受的。但接受与理解显然不是同义的。事实上“心理是脑的机能”的許多拥护者总觉得心理活动不过是“借助”大脑进行反映而已,心理現象与生理現象間沒有什么規律性的联系,甚而有人断言心理大脑机制的研究可能因导向“生物学化”而对心理学有害无益。我們并不认为研究一切心理現象都必須涉及大脑机制,但我們认为完全离开大脑而企图彻底闡明心理过程的信念是不可思議的。 开展心理的大脑生理机制研究所遇到的第一个疑难便是方法問題。我們当然完全有  相似文献   

5.
一、人的心理形式和心理内容的区别与联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反映具有两个方面:一是反映什么,二是如何反映。前者是指被移置于人脑中的外界事物、现象或过程的主观映象,也就是心理的内容;后者是指事物、现象或过程以什么形式移置于人脑中,也就是心理的形式。人的心理形式与心理内容虽然有区别,但它  相似文献   

6.
我在《试论我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一文中提出了这样的基本观点:“我国心理学界的多数同志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的指导下,把心理现象的实质理解为脑的机能,理解为客观现实的反映,发展心理学以服务社会主  相似文献   

7.
网络成瘾病理心理机制及综合心理干预研究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针对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综合运用心理测评、深度访谈、脑事件相关电位、心率变异性等多层面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系统、深入研究网络问题的成因、病理心理机制、评估方法及心理干预方法等多项课题。依据得到的人群调查数据、网络成瘾者的心理测量结果、脑电与心电的生理心理学数据,同时结合临床干预疗效评估,提出研究结论:(1)使用谱系概念对中国青少年网络使用问题进行分型,并制定分型标准与评估方法;(2)从青少年心理发展角度分析了网络成瘾的形成原因,提出“失补偿”假说揭示网络成瘾形成过程;(3)提出“注意功能易化机制”从脑功能水平揭示网络“成瘾”病理心理机制;(4)制定“系统补偿综合心理干预”方案,包括团体、家庭、个体及家长干预等多项心理治疗方案,在临床研究中取得了良好实效  相似文献   

8.
刘范 《心理学报》1960,5(4):3-16
“心理現象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現实的反映。”心理現象是自然界发展到了高級阶段的产物。 反映这一属性是一切物貭本身所固有的。物貭世界的发展从簡单到复杂,从低級到高級,构成一条連續不断的、又具有阶段性的链锁;与此相应,出現了各种不同的反映形  相似文献   

9.
(一) 辩证唯物主义确认,心理或意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第一性的,而心理、意识则是第二性的。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着的。人的意识则依赖于物质,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列宁曾经说过:“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沒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  相似文献   

10.
本刊一九八二年第一期登载文章《关于心—脑关系问题的一点探讨》,指出“如果当代脑科学不把脑的意识功能问题考虑进去,就根本不可能建立一个完善的统一的脑理论;而要把意识功能考虑进统一的脑理论中去,则没有理由不考虑意识对脑的反作用的问题,从而也没有理由不采取心理—脑相互作用的观点。”①同年第四期登载题为《意识可以反作用于脑吗?》的争鸣文章,认为“心理作为客观现实的反映,它不是消极的东西,而是具有能动性的。但是当说到心脑关系时超出了认识论的范围。不能认为意识会反作用于脑结构及其功能,就如同一个大力士的力气同他本人体重之间的关系一样,无  相似文献   

11.
赫曼全脑概念对神经心理侧化优势研究的新成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神经心理侧化优势的研究经历了史培利的“二分脑模型”和麦春色连的“三分脑模型”阶段。现已发展到赫曼的“四分脑模型”新阶段,赫曼是风行世界的全脑技术的创始人,其代表作《The Creative Brain》轰动美国之后,又推出了《Whole Brain Technology》。他创立了“全脑概念”(Whole Brain Concept)的理论体系,其要旨是:“四分脑模型”是神经心理侧化优势的新概念和新成果;“四分脑模型”可通过“赫曼大脑优势量表”的技术来测量[1]。“全脑概念”的理论和技术已在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得到推广使用,但在我国赫曼全脑概念及其医学哲学的理论价值鲜为人知,因此,介绍赫曼全脑概念对神经心理侧化优势研究的新成果。有助于医学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化和神经心理临床技术的试用。  相似文献   

12.
问题的提出在研究意识问题时总是产生一个主观反映的内容问题。马克思关于意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形式”的定义,指出这个内容的来源是外部世界。自觉的主观反映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现象。在对它的研究中,贯穿着一条把主体实在的认识论方面和存在一价值方面分开的不易察觉的线,作为意识载体的人在这里好象是以两种状态——主体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时代各有其不同的化特征,社会变革时期化特征的变异更为明显。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因而,一代人与一代人(准确地说应是当今时代与上一时代或下一时代的人)在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诸多方面也就必然存在较大的差异。纷纭复杂千奇百怪的罪犯更是一代不同一代,研究罪犯心理必须重视他们这种代际差别。  相似文献   

14.
儿童的心理需求,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的要求下产生的对于一定的客观现实的反映。通俗地说,就是指儿童缺乏某种东西而又追求它的一种主观体验。儿童的心理需求,对于儿童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需求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经常代表着新的、比较活跃的的一面并不断向前发展,它总是与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即经常代表着人的心理活动旧的比较稳定的一面,互相进行斗争,  相似文献   

15.
《思维科学通讯》2004,(1):16-23
(一)思维。对思维的经验理在解就是“想”和“算”。思维是理性意识活动,即具有意识的人脑对于客观现实的本质属性、内即规律性的自觉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又是发生在人脑中的信息变换。思维是在特定物质结构(人脑,思维机器,或许还有某些动物的脑)中  相似文献   

16.
析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思想的四个层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中萃取四个核心概念,各代表一个思想层面,以此结构出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思想体系的概观:(1)批判:心理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2)建构:心理是社会的建构;(3)话语:是社会借以实现建构的重要媒介;(4)互动:社会互动应取代个体内在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心。  相似文献   

17.
关于“犯罪心理结构”之争,已经集中在“犯罪心理”或“犯罪人心理”这个焦点上。反对“犯罪心理结构”者认为,犯罪心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犯罪人心理在很多方面(甚至一切方面)同守法公民没有区别。因此,犯罪心理学实际上是一门研究“犯罪人心理”的学科。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违反逻辑的、必将导致取消犯罪心理学的推论。  相似文献   

18.
彭飛 《心理学报》1959,4(2):21-26
(1)心理学資产阶級思想批判运动后,紧接着提出了許多学术問題在討論,其中也有关于“心理形式和心理內容”的問題,这个問題并不是什么新問題。因为当談到心理学对象时,首先就遇到这个問題:心理学是把心理形式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还是把心理內容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个問題不明确起来,难以确定严正的科学体系和具体任务。 在这个問題的討論中,有人孰为形式和內容是一致的,所以心理內容有阶級性,心理形式也有阶級性。有人主张,尽管心理內容有阶級性,但不見得所有心理形式都有阶級  相似文献   

19.
心理诊断是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问题进行综合评估的过程,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环节。但是,当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做出了综合评估后,是不是必须要对来访者给出一个“你是什么什么问题”,或者“是什么什么症”的“说法”呢?但这种做法没有什么积极意义。相反,现实中的“说法”对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都造成了一系列的困扰和问题。因此,在心理咨询与治疗当中,应该去掉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20.
据说,有位大师有“运气帷幄,治病千里”奇功——他可以通过自己强大无比的意念,给远在千里之外的病人治病。而且居然能“意到病除”,也不管患者患的是什么顽疾绝症。不管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但是“心理按摩”确实具有意想不到的奇效。什么是“心理按摩“?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采用适当的“手法”,对那些出现“心理疲劳”、“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的人,进行有针对性的暗示、开导、说服和矫正,以让其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