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狗年话狗联     
2006年,是狗年。狗又称犬。以机智勇敢,忠于职守,赢得了人们喜爱和尊敬。古今文人以“狗”字题联的趣事不少。下面采撷数对,为太平盛世的狗年增添情趣。号称“对联才子”的钟耘舫曾自题一副春联,联语曰:“谋生梦好鸡常破;索债人多狗不闲。”联语不但对仗工稳,而且意趣横生。试想:谋生的“美梦”刚刚被  相似文献   

2.
正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是他小时候写的一副对联。从此,苏东坡闭门不出,刻苦攻读,通过勤奋努力,终于成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造诣极高,下面要说的是关于他的对联故事。相传,辽国派使者来中原,苏东坡奉命接待,使者知道苏东坡是一名士,席间便出了一联:  相似文献   

3.
正相传清咸丰年间,有个文人举"墨"字求对,不少人以"笔""书""纸"等字相对,只有一位姓张的文人以"泉"字对之,十分巧妙,一时传为佳话。因为"墨"字上半部为"黑","泉"字上半部为"白",各属颜色中的一种,且词义相反;两字的下半部分别为"土"与"水",同属于五行,也很巧。在名胜中题写一字联的比较少见,因为无论如何一个字无法描绘出名胜的景色。不过,当代联家方克逸为安徽巢湖四  相似文献   

4.
《论语》中“束脩”一词释义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述而》“自行束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句中“束”一词历来颇多歧义 ,主要观点有三种 :一是泛指致师之薄礼 ,二是代称人或人的年龄 ,三即洁身修行之意。经由对“束”一词的历时性、共时性考察 ,可知第一、第三种观点施之于本句解释的不恰当性 ;而从“束”一词的语境义以及“”字的来源发展和与“修”字的区别等方面 ,可证明第二种观点 (以“束”代指年龄 )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睿智护尊严     
一日,一位姓史的先生和一位姓尤的郎中以联戏谑,史先生率先吟出上联发难。联曰:“尤郎中直脚便为犬。”“尤”字的弯钩变为捺就成了“犬”字。尤郎中也并不示弱,沉思一会儿,便朗声对曰:“史先生脱口不成人。”这一下联对得实在巧妙,“史”字离开了“口”就变得既和“人”字相像,又不是“人”字,尤郎中针锋相对地回敬了史先生的发难。  相似文献   

6.
心有千千解     
在福建省晋江市有一座紫帽山,山上绿意盎然,紫云环绕。自明清以来,山上留下了很多文人雅士的墨迹。山上石刻众多,尤为有趣的是山上众多的“心”字石刻。相传如果找到100个心字石刻,便可成仙。一虔诚信徒到老也仅找到99个,因为他没有找到在他心中最重要的那颗。传说虽不可信,但是山中的几个“心”字石刻倒是有几分深意。有一个“心”字,中间没有点,寓意:虚心、空心。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应保有一颗谦虚的心,少一点索取。有一个“心”字,中间一点故意点的很高,寓意“提心”。提着心办事总要受牵挂,做人行事应坦荡。有一个心字中间一点放得很低…  相似文献   

7.
有的人,看一眼,会觉得他挺聪明;有的人,看来看去,都觉得他生来就与“聪明”二字无缘。但他并非不聪明,只是他的聪明被一种外在的傻劲掩盖着,你无法一下子看出来。这种聪明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智若愚”。  相似文献   

8.
<正>嵌字联表意明确,用途广泛。名胜园林、婚寿贺赠、殿堂商铺等都经常使用。在当下社会注重礼仪交往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备受人们青睐。一、嵌字联概述嵌字,是对联常用的一种技巧,以嵌字、嵌名为主要特点。嵌字,就是将某些人名、地名、事物名等通过与其他字词的搭配组合而专门嵌在联中合适的位置上,使其暗寓褒贬,能给人一种新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9.
“花一半钱可把家电搬回家”一条刺激内需、分期付款、信用消费的标语,吸引我进店购买了一件大宗家用电器。在认可商家销售方式的同时,一个“半”字勾起我无数随想。“半”者,“1/2”也,原本只是数学中一个简单分数的符号,“1”字之下,微不足道。而一旦有了“半...  相似文献   

10.
妙联趣事     
1.江苏、四川成巧对 不知什么年月,也不知江苏的一位什么人。琢磨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遂成“绝对”。这上联是:“江苏无锡宜兴泥茶壶。”难就难在“江苏”是省名,“无锡”是江苏省的一个地名,也可作“不产、没有锡”解,“宜兴”也是江苏的地名。还可以作“适合兴办”解,又出泥茶壶,因为“无锡”才“宜兴”泥茶壶。  相似文献   

11.
又值年终,照例收到一位远方挚友寄来的贺卡,上面只有短短的四个字“健康快乐”。  相似文献   

12.
朱熹曾云:“学贵有疑。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可见,学习就是一个“以质疑始、以释疑终”的过程,其关键就是如何在“疑”字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3.
奇联妙对     
乾隆三下江南时,见一农家大院正在操办喜事,于是他逢场作戏,送上三个铜钱,在礼账桌前出了一副上联:“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他想难住人家,桌前的人都互目而视,无人作答,正在此时一个马童脱口而出:“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者好吃。”众人拍手叫好,连声称妙。  相似文献   

14.
逆转,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添字、减字、断句等方式,使句子的原意向其反面转换.在撰写的对联中,人们采用这种修辞方法,使原联语意陡变,妙趣横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移居绍兴的那年,正逢春节  相似文献   

15.
虎年赏虎联     
2010年为农历庚寅年,生肖排列属虎,又称虎年。在我国浩瀚的联海中,有不少嵌有“虎”字的佳联妙对,虎年赏虎联,别有一番情趣。  相似文献   

16.
神贫的人是有福的杨弥格真福八端第一端是:“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玛5:3)以往对这端道理常有一个误解,认为“神贫”就等于贫穷。其实,生活中真正的神贫并非如此。对“神贫”二字的解释,从字义上讲,是相对“形贫”(即物质生活的贫乏)而言,...  相似文献   

17.
心灵有光     
一日休息,闲得无聊,一个人在大街上溜达。忽然听见一阵甜美的歌声。好奇地挤了进去,想看个究竟。原来是一位长得俊俏约莫20来岁的盲人女孩在卖唱。她的声音甜美,表情自如。趁她歇息的工夫,我走上去投币,顺便问了一句:“你的眼睛看不见,为何唱得如此动人?”她淡淡地说出四个字,让我大为震惊:“心灵有光。”  相似文献   

18.
道教出于对“长生久视”的追求和“无量度人”的需要,不断探索各种养生延命的方术,其间便与中医中药结下了不解之缘。俗话说:“十道九医”,这些兼医的道士,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从中药学角度来看,历史上有三位名道,对中药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对本草学、方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和化学等各门学科都作出了具里程碑式的贡献。他们是:葛洪、陶弘景和孙思。葛洪(261—341),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东晋著名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药学家。其对于中药学的贡献主要有二:其一、…  相似文献   

19.
供动句浅析     
汉语中有这样一些句子,如“一锅饭吃十个人”,“一张稿纸写五百个字”等。从字面上看,这些句子似乎不合逻辑。“饭”怎能“吃人”、“稿纸”哪会“写字”?但说汉语的人都理解这些话的意思:“一锅饭吃十个人”是说“一锅饭供十个人吃”,“一张稿纸写五百个字”是说“一张稿纸供(谁)写五百个字”。这种句子我们管它叫供动句。供动句虽然为数不多且用得较少,却是汉语独有的、值得引起注意的一种句式。本文把供动句分为三类,先描写它们的语法、语义特点,然后说明它们的形成及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20.
笔迹是心灵的自然流露。俗话说:“字如其人”、“见字如见人”,正如《新华词典》中对笔迹一词的注解所说的:“笔迹反映个人在学习和工作中长期形成的思维活动习惯和书写动作习惯。” 我们只要细心察看一下周围人的笔迹,便不难发现每个人的书写习惯都不一样.同样的字,写出来的风格面貌为何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