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侠、儒文化的异质对抗性质,在以往的论著中偶尔有所提及,但都是言之未洋,而且具体的观点也不无可以商榷之处。譬如罗立群不同意章太炎等人的侠源于儒、侠等同于儒论,他论及侠儒异质时说:“儒生的性格偏于守成,侠的性格富于开拓。”以中国武侠小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第6-7页)让人以为儒是治世的能臣,侠是开国的英雄;儒是卫道者,侠是创道者。覆按于历史事实,这是令人难以信服的。又如刘若愚说:“儒家代表了绅士的道德观,游侠代表了平民的道德观。”(刘若愚:《中国之快》,上海三联出版社,第8页)是其以儒为绅士阶级的代…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的西方美学,主要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向:第一是心理转向,即世纪之初的形而上学的消退、艺术自律性发展、科学主义的兴起;第二是语言学转向,即在索绪尔语言理论影响下,强调只有艺术作品本身才能成为研究的对象,世纪中叶出现的“分析美学”就是在一段时间占据统治地位的美学流派;第三是文化学转向,即在20世纪后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冲击下出现的后分析美学、审美文化批判等等。  相似文献   

3.
方真 《现代哲学》2000,(4):121-123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六经”之首、三玄之一。对《周易》的研究,滥觞于先秦,经汉代的“独尊儒术”,被奉为儒家经典,成为经学家们研治的一项专门学问,称之为“易学”。《周易》作为集中国文化古老智慧之大成的“元典”,不仅受到经学家的重视,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受到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乃至自然科学家的青睐。  相似文献   

4.
文化心理学的双重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浩 《心理科学进展》2006,14(5):795-800
文化心理学具有双重内涵。一种内涵可以表达为“文化心理”学,关注研究对象的文化特征,以“文化心理”为主要研究内容;另一种内涵可以表达为文化“心理学”,强调研究者的文化负载,以“心理文化”为主要研究内容。当前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未能有效整合“文化心理”与“心理文化”,这妨碍了对文化心理学的整体理解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中国书法史中,因受大的文化语境之影响,以陈独秀、鲁迅、于右任、沈尹默、毛泽东、朱光潜与宗白华等为代表的文化名人,存在着一种非常明显的矛盾文化思维。透过这些矛盾文化思维,可以看出20世纪中国书法与政治、实用、审美以及现代学术方法等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6.
论审美文化与社会时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智彪 《现代哲学》2006,(5):121-126
当审美文化与社会时尚相遇合时就形成审美时尚。审美时尚的背后往往有某种社会文化心理与之相伴随。审美时尚以社会时尚为背景,以社会文化思潮为情感动力。审美时尚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审美时尚直接影响到个体审美观念的形成,影响到个体审美趣味的取向。不同年龄、性别的审美个体受审美时尚的影响各有差异。审美时尚还体现为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实践中的一种趋势、潮流。审美时尚,作为一种渠道或方式,有效地实现着社会心理对时代审美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论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是一种“民本君主”的政治文化。民本主义与君主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实质上是完全统一的。这种“民本君主”的政治文化,体现为“尊主安国”、“惠民安国”和“尊君爱民”三种不同的政治思想流派;决定了以安定、统一、秩序为基本内容的政治理想,以忠孝为核心的政治规范,以“天下之利”为主体的政治评价标准;衍生出严重弱化的政治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反抗意识,强烈的服从意识、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极大的政治容忍性和高度的政治认同感。  相似文献   

8.
刘敏 《宗教学研究》2003,23(4):105-109
道教在唐代是科举考试的内容,传奇小说作为考试的行卷使用,它的思想内容与道教有着直接的联系。道教为唐代士人追求感官享乐的生活提供理论依据,传奇小说又成为这种生活的真实写照,其华美的文风、曲折离奇的故事是与这种生活取向是一致的。传奇小说的写作动因是文人的征异话奇,道教故事为此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并以此刺激着他们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中的文化意识在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中经历了3次重大衍变。跨文化心理学视文化为心理规律的干扰因素,认为理论研究应力求“去文化”;文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是文化的“投射”,寻求理论的“文化敏感”;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则认为心理与文化是相互灌注、相互建构的关系,因而更加关注“心理”、“意义”与“现实”的双向建构过程。本文详细分析了上述几种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历史背景,对其各自的意义、问题做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经济、政治、宗教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各自背景下不同的文化模式,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造就着中西方艺术独特的审美心理。中西方艺术创作中的审美心理差异是中西方艺术活动乃至呈现的艺术作品风格各异的原因之一,中西方绘画形态就居于中西审美心理的差异性,呈现出各自的特征。中国绘画形态表现为"心物交融"与"模仿自然"的美学原则;中国以"气韵生动"为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而西方则是追求"生动完美";中国更在绘画形态中着力体现含蓄的美感,西方则是力求突显奔放的张力。  相似文献   

11.
一、从志怪到传奇的嬗变 “传奇”这一名称始见于晚唐作家悲铏的《传奇》一书。宋代以后,文人们遂此以概称唐人小说。 在中国古代,向以“释经阐道”的诗文为正统文学,而“不本经传”的小说也就被排斥于大雅之堂门外。尽管如此,有唐一代积极从事传奇文学之创作者与日俱增。其中还有不少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学家或诗人。尤其是到了中唐,传奇小说的创作更达到了繁荣的局面。从内容上看,中唐以后的传奇小说虽然涉及面极广,但基本上都与道教有一定的关联,具有浓厚的怪异色彩。之所以如此,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若追根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上古神话与民族文化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芳 《管子学刊》2000,(1):72-76
中国上古神话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对后代民族性格的形成又起了强化作用.神话中悲壮型英雄在文化底蕴中的意义并不在于他们的具体行为是否成功,而在于他们有超越自然的精神力量,塑造了民族坚定顽强、崇尚精神力量的性格;神话对救世英雄的褒扬,赋予了理想人格以使命感及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准则;中国上古神话的地域性,给了“天”以广阔的生存、扩展空间,使中国人意识中以天为最高主宰;神话表述的化生模式,表露了强烈的生生不息的宗族延续意识,并对后世理想化的思维方式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前瞻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前瞻研讨会综述宋生贵为进一步繁荣和深化我国的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工作,汕头大学国家“八五”重点规划“当代审美文化研究”课题组与中华美学学会审美文化委员会于1994年10月21日—23日在北京共同举办“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前瞻”学术研讨会。50...  相似文献   

14.
解读曼殊五部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萃集革命与刨作于一身的“奇人异僧”。从革命的角度说,他意志坚定,积极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推翻清朝统治和袁世凯帝制尽心竭力;从创作的角度说,他多才多艺,以风格独特的诗歌、小说、散、翻译、绘画树帜坛,赢得生前和身后无数读的击节和赞赏;从身份的角度说,他是个亦僧亦俗、亦侠亦儒的革命和艺家。他曾获得的桂冠大体停留在不大反映本质的“诗僧”、“情僧”、“风流和尚”、“革命和尚”等一类称号上,然而随着这位传奇的历史人物的“真面目”越来越清晰呈现于世,而不再继续充当人们揣测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先秦史中,有一位非常传奇的人物,名曰姜太公。有人在小说中把他描绘成是一个“封神”点将的众神之主,但实际上,他是殷末出自东夷姜姓族团的一位十分有作为的大军事家兼大政治家,在灭殷战争及齐国的建设中曾作出过杰出的贡献。研究姜太公的族源、军事谋略和政治才能对齐鲁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研认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新时期的文化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中期以来,在新时期文坛上,一种注重从思想文化角度摄取题材、表现生活,致力于展现今人的文化心理素质和思想品格个性,进而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与现代文明的矛盾和冲突的小说登上新时期的文学舞台。这,就是“文化小说”。这种被冠之以“文化小说”的创作潮流在改革开放的社会文化背景上稳步发展起来,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浓烈的理性光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社会发展变革运动实质是文化运动我们说,新时期的文化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化艺术现象,同时也是新时期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且,与其它一些小说形态相比较,…  相似文献   

17.
金庸的武侠小说可以视为一部对人性审视的范本,其中的故事情节蕴含了中华民族某些良好品质。这些小说,若用审美的眼光来看,不仅仅是作者对人生的体悟,同时也是作者对传统文化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想象,极富教育的意义。自古我们讲究忠、孝的行为与精神模式,特别是在草莽社会——江湖,有一套与之相应的行为与精神模式,这就是"侠、情"。金庸小说中的"侠、情"实际上是"忠、孝"在社会生活的扩大化,同时在这两个范畴之中达到了自身的辩证与统一,以期人们无论在任何时代,都能发扬中华民族特有的任侠果敢、至情至性的精神。金庸所说的侠士境界,包含"儒侠"、"道侠"、"佛侠"和"丑侠",强调了人性对于真诚与自由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20年代女性作家以群体写作的方式关注着情爱题材。她们以爱情题材为切入口来反叛女性的压抑,这显示了作家们女性意识的觉醒。然而,以“精神恋爱”为模式的情爱小说创作则彰显了女性作家们女性意识的觉醒是表层的外在的,这也造成了其情爱小说创作反封建反传统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国文化史上存在普遍而强烈的崇古意识,这是一个不该被忽视的现象。所谓崇古意识,就是以古风、古言为真、善、美的价值标准,以“先王”、“古圣”为最高人格理想,以古代社会为理想社会,以远古圣人为礼仪、法度、技术和器具的创始人、发明者。崇古意识几乎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每一领域。无论在哲学、历史、伦理、宗教,还是在医学、历法等学科,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种文化底蕴和民族心理。这一观念如此之盛,以至历史的回复意识成了中国文化的强大潜流。崇古意识的文化涵义是什么?滋生这种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的根源是什么?这是本文所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化与心理--研究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对当今研究文化与心理关系问题的启示在于:坚持唯物的辨证方法论是研究文化与心理关系问题的基础;创造性地以符号为中介,以符号作为高级心理机能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基础,使文化与心理之间有了联系的桥梁;“实验发生法”为当今实验的生态有效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强调从文化的维度来解释人的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西方心理学的文化转向;强调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为心理学的后现代建构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