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不公正历史事件的情绪反应—— 群体内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要个体把自己归于施害群体, 并且承认所属群体对不道德的行为负有责任, 而无需自己参与其中, 就会体验到群体内疚, 它是一种自我聚焦的情绪。内群体责任、伤害行为的正当化、知觉到的补偿困难等认知因素都会影响群体内疚程度, 而个体的优先价值观和国家认同等会造成成员间群体内疚体验的个体差异。群体内疚的体验会促进施害群体对受害群体的道歉和补偿支持。将来伤害行为的群体内疚, 以及与其他情绪的综合考察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群体效能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一起努力实现特定目标的信念,该变量会受到群体认同、内群体互动、道德信念等因素的影响。群体效能对于群体成员参与集体行动的意愿具有重要的动员作用,且这种作用会依情境及行动策略的不同而变化。在集体行动背景下,群体效能可以分化出暴力集体行动效能、认同强化效能、参与效能及旁观者效能等延伸概念,这些变量在集体行动中也具有特定的作用机制。今后的研究应探讨群体效能在集体行动动态发展中所发挥的影响,将对立群体也纳入研究框架,并澄清组织结构因素与群体效能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参照群体类型与自我—品牌联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伟强  于春玲  赵平 《心理学报》2009,41(2):156-166
自我-品牌联系(Self-brand Connection)指消费者使用某品牌构建、强化和表达自我的程度。研究参照群体的类型对消费者的自我-品牌联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种非成员群体对自我-品牌联系的影响是不同的,消费者会使用品牌形象与渴望群体一致的品牌来表明自己是什么类型的人,也会使用品牌形象与规避群体相悖的品牌来表明自己不是什么类型的人;消费者对成员群体的情感承诺程度会调节成员群体对自我-品牌联系的影响,情感承诺度高、中的成员群体比情感承诺度低的成员群体对自我-品牌联系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4.
凌文辁   《心理科学进展》1984,2(4):28-33
“参与”的问题,在现代管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参与”不仅指参与一般管理,更主要的是参与决策。它所调动集体成员的积极性,培养成员的主人翁感。“参与”是一种“智力开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群众路线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医院文化的主要特征薛炜清一、节律的内源性医院文化的内源性,意指医院群体文化是靠医学实践活动的智慧积累和医院群体系统的积极创造而内发形成的,即医院群体及其成员依靠自己的努力创造,是医院文化形成的内在本原。医院文化的内源性特征,一是凸现为医院群体在为人类...  相似文献   

6.
厦门市金尚中学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路——成立家长义工队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主要做法是:明确成立家长义工队的目的、意义和可行性;走出去取经;坚持自愿参与原则;注重成员管理;明确职责和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7.
面对不同群体身份成员给我们造成的客观损失相同的伤害,我们是更倾向于宽恕内群体成员还是外群体成员?本研究针对这一问题,采用最大差异化群体间囚徒困境范式创造来自内、外群体成员客观程度相同的侵犯行为,考察群体身份对宽恕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面对客观损失等价的侵犯,被试报告更倾向于宽恕内群体成员,认知评价在群体身份对宽恕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本研究不但有利于人际和群际水平宽恕研究的整合,而且对丰富有关宽恕发生的条件和机制的研究成果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方宇杰  秦启庚 《心理科学》1998,21(3):260-261
1引言西方学者曾提出各种理论来研究群体、组织的心理气氛.莫利诺(J.L.Moremo)用社会测量法测量群体内部的心理结果,以了解群体内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各成员在群体内的地位、以及群体内聚力等。而贝尔斯(Base)、钮科姆(Ne、ome)、霍曼斯(Ho。。e)和费斯廷格(Festinger)等的相互作用理论则认为,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他的积极性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乃是他和群体成员的相互作用或他与群体成员之间沟通行为的数量。前苏联学者认为对心理气氛的研究项注意三种关系,即(1)群体成员间的垂直关系;(2)群体成员间的水平关系;…  相似文献   

9.
两难对策中价值取向对群体合作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严进  王重鸣 《心理学报》2000,32(3):332-336
采用实验室方法,通过两难对策任务的情景模拟,研究群体成员的价值取向对群体合作行为的影响。62名被试参加了实验。结果发现:(1)群体合作行为受到群体成员价值取向的影响,合作型成员会产生更多的群体合作行为;(2)群体的合作行为也受到合作者对策策略的影响,对应策略将导致最多的群体合作行为;(3)两者的交互作用对群体的合作行为具有影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论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与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认同主要是指民族成员对本民族主体文化的归属意识。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与共识不仅表现为民族文化的精神、情感、规范和目标转化为民族成员内在本质的过程,而且表现为民族成员根据自己的内心、道德本性和特殊需要对本民族文化的群体价值进行整合的过程。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可与共识,是一个主体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与外界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  相似文献   

11.
群际帮助指施助者作为某个群体成员对另一群体成员的帮助, 分为自主定向和依赖定向的帮助两类。自主定向的群际帮助被施助者求同需要所驱动, 提供给受助者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会缩小受助者与施助者之间的差异; 而依赖定向的群际帮助被施助者差别化需要所驱动, 直接提供给受助者满足需求的物质, 会维持甚至扩大受助者与施助者之间的差异并使前者长期依赖后者。  相似文献   

12.
集群行为是个体以群体成员身份参与的以改善群体地位为目标的行动。近年来, 西方心理学在集群行为领域的研究开始呈现差异化分析比较的研究趋势。根据行为模式是否符合社会规范, 可将集群行为分为常规集群行为与违规集群行为。根据参与群体的社会地位, 可将集群行为分为弱势群体集群行为与优势群体集群行为。根据集群行为的成就, 可将结果分为“成功”与“失败”两类。不同类型集群行为所涉及的心理机制、前因变量及发展趋势具有很大差异。今后的研究应探明不同类型集群行为间的内在联系, 重视文化背景因素并加强与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苍南基督教教徒群体具有群体凝聚力、认同感、整合能力强等特征,其教徒成员具有诚信、节俭、努力上进、博爱等经济伦理信念。教徒的个人经济伦理信念及其所属群体特征在更好地获得与积累企业资金、加强内部人员的联合、优化企业管理等方面促进了其所有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面对面和计算机群体决策在观点产生上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全全  李宏 《心理学报》2003,35(4):492-498
以144名被试组成32个群体,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验,对群体规模、群体类型和交流方式等3个变量在观点产生的数量和质量等指标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在所有实验条件下,CM(以计算机为中介的)决策群体都比FTF(面对面的)决策群体产生了更多数量的有效观点;CM名义群体比FTF名义群体产生了更多数量的有效观点。有效观点和创新观点产生的数量,主要受产生式障碍和评价恐怖的影响。(2)交流方式影响群体创新观点的数量,但对观点产生的深度和广度没有影响。群体规模和群体类型影响观点产生的深度和广度。名义群体比互动群体产生范围更广的观点。一般来说,名义群体比互动群体产生的观点深度高。匿名性和平行沟通是促进群体成员产生大量创新观点的主要原因。(3)相对于传统的FTF头脑风暴法,运用电子头脑风暴法的群体成员对自己或群体所产生的观点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不足。  相似文献   

15.
蒋燕玲  杨红升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2):2142-2152
不同群体间普遍存在着语言偏见, 表现为人们倾向于使用抽象度较高的词语对内群体成员的积极行为和外群体成员的消极行为进行描述, 而对内群体成员的消极行为、外群体成员的积极行为则使用抽象度较低的词语进行描述。社会认同需要和认知预期倾向是它产生的两大心理机制, 其影响因素包括社交情境、群体和个体等方面, 同时它会对群体刻板印象及语言主体间的社会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后续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语言偏见的其他表现形式、研究方法及本土化研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的逐渐扩大,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与同辈群体交往也越来越多。小学高年级以后,同龄人的影响更加明显,开始逐渐取父母、教师而代之。同辈群体往往可以满足儿童个人的社会需要,它常常是儿童的主要参照系,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发展。同辈群体对儿童的评价和态度,是儿童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反映了儿童在同辈群体中的人缘关系状况,为儿童的自我评价、自我意识的形成提供基础。同辈群体对儿童的态度、评价的客观状况对儿童自我评价、自我意识和个性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儿童自己的某种主观过程为中介而发挥作用的。学校班集体是儿童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同辈群体。本研究通过将班级成员对个体的态度与个体关于班级成员对自己态度的主观认知相对照,探讨个体对自己在班级中人缘关系的主观反映规律;在此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为教育工作者在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方面提出一些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个体在用语言来描述他人的行为时,会因为描述对象的群体种类不同而有偏差,具体表现为在描述群体内成员的积极行为和群体外成员的负向行为时,会使用较高抽象水平的词;在描述群体外成员的积极行为和群体内成员的负向行为时,会使用较低抽象水平的词。这种抽象水平的差异由语言范畴模型来具体表明。Maass等人把这种描述上的偏差命名为语言的群体间偏差。并认为在这一现象下有两种机制:动机机制和认知机制,研究表明认知机制能解释大部分语言的群体间偏差现象,而动机机制会在群体内形象受到威胁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益文  张振  张蔚  黄亮  郭丰波  原胜 《心理学报》2014,46(12):1850-1859
群际互动是社会互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已有的行为研究表明个体参与群际互动时, 互动对象的群体身份会影响其心理加工和行为决策。但目前关于群体身份如何影响公平加工的动态时间过程尚不清楚。为了研究群体身份对最后通牒任务(Ultimatum Game, UG)中反应者公平关注的影响, 15名健康成人作为反应者与组内和组外提议者进行UG博弈, 提议包括极端不公平、中等不公平或公平提议三种。事件相关电位结果发现, 组外互动时公平提议和中等不公平提议比极端不公平提议诱发更负的AN1, 组内互动时不同提议诱发的AN1无显著差异。来自组内成员的中等和极端不公平提议比公平提议引起更负的内侧额叶负波(MFN), 但来自组外成员的不同提议则没有导致MFN波幅的变化。这些结果表明在群体互动情境下, 互动成员的群体身份能够影响个体的早期注意资源分配和公平关注加工。  相似文献   

19.
以往研究对儿童持有的群体内成员间的道德责任进行了探讨,但仅局限于伤害这一消极交互行为上。然而,社会交互还包括积极的交互行为,如帮助,故本研究对7~9岁儿童是否持有群体内成员间应互相帮助的道德责任进行探讨。通过比较外在规则存在与否,被试对群体成员间互相伤害或互不帮助行为的合适度评价是否发生变化,来推测群体内道德责任的存在性。若相较群体间条件,外在规则不存在时被试认为对群体内成员的伤害或不帮助行为更不合适,则说明被试认为群体内成员间应持有相应的道德责任。结果发现:(1)相较于群体间条件,7~9岁儿童认为外在规则存在与否对群体内互不帮助行为合适性的评价影响更小,即外在规则不存在时,儿童依然认为群体内成员间应互相帮助;(2)针对群体内的不帮助行为,13~15岁青少年也表现出与7~9岁儿童相同的结果模式。结果表明,7~9岁儿童认为群体内成员间存在互相帮助的道德责任,且该现象具有跨年龄(至少是13~15岁的青少年)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群际信任是衡量群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尺度.群际信任指人们在群际互动中对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或意向做积极预期而且愿意承受相应的风险,这种信任主要是由群体成员所属的社会身份所决定的,表现为内群体成员对外群体成员的信任.影响群际信任的因素包括社会群体身份及其表征和群体之间的接触经验,增进群际信任的方法主要包括社会认同与群际接触两大类方法.未来的研究需结合已有进展和社会现实问题对中国的群际信任问题及增进方法进行深入和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