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以1188位55岁以上的老年人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了老年人睡眠质量对家人沟通质量的影响,同时探讨心理一致感的中介作用和是否与子女同住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老年人的睡眠质量显著预测家人沟通质量;(2)心理一致感在老年人睡眠质量与家人沟通质量之间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是否与子女同住可以调节心理一致感与家人沟通的关系,即与未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相比,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的心理一致感对家人沟通质量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运用《外语课堂学习焦虑量表》和《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问卷》对153名初一学生英语课堂焦虑和英语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性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1)初中生英语课堂焦虑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考试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女生的考试焦虑水平;(2)在英语学习动机上也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内在动机水平显著低于女生的内在动机水平;(3)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与课堂焦虑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提高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降低课堂焦虑。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监狱服刑人员的希望水平与焦虑、抑郁的关系,为从希望入手对监狱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干预提供思路。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被试选自北京市某所监狱,共574名男性服刑人员,平均年龄38±11岁。结果:(1)不同的年龄、婚姻状况的服刑人员希望水平有显著差异(P0.001);不同文化程度、捕前职业的服刑人员希望水平(P0.001)、焦虑(P0.001)、抑郁(P0.001)有显著差异;不同犯罪类型的服刑人员希望水平(P0.001)、焦虑(P0.001)有显著差异;不同刑期的服刑人员希望水平(P0.001)、焦虑(P0.001)有显著差异;(2)服刑人员的希望水平在与焦虑、抑郁呈显著负相关;(3)抑郁对希望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01),抑郁程度越高,希望水平得分越低。结论:本研究发现服刑人员的希望水平与焦虑、抑郁情绪相关,希望水平可能是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儿童分离焦虑的发展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图画辅助程序和图示评定量表,对四个年龄组80名儿童的分离焦虑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1)随年龄增加,儿童分离焦虑逐渐下降;(2)3—5岁儿童分离焦虑最高;(3)儿童直接分离焦虑高于间接分离焦虑;(4)直接分离与间接分离情景有两个完全不同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利用翻译并修订后的死亡焦虑量表、死亡态度量表对四川省945位老年人进行调查。老年人死亡焦虑平均分为(45.61±7.97)分,四川省老年人处于高死亡焦虑水平;死亡逃避平均分为(14.96±3.93)分,与其他死亡态度相比,死亡逃避水平最高;老年人死亡焦虑与死亡逃避呈显著正相关(P0.01)。通过死亡焦虑水平的测评,能够更早识别老年人死亡逃避的严重程度,及时针对性进行死亡教育和心理护理,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探讨社会支持中的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对不同自理能力老年人抑郁水平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1)社会支持可有效缓解老年人抑郁症状;(2)对个体而言,家庭支持是较稳定的支持来源,受个体年龄和健康水平的影响较小,而朋友支持变动较大,随年龄增长和健康水平的下降,朋友支持逐渐减少;(3)社会支持对不可完全自理老年人抑郁水平的解释率高于对可完全自理老年人抑郁水平的解释率;(4)对于生活可完全自理的老人,朋友支持比家庭支持有更大的预测作用,而对于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家庭支持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孝顺期待与亲子间的社会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的孝顺期待是老年父母对成年子女孝顺的期望程度。本研究通过对288名老年人的调查,探讨了老年人孝顺期待的相关因素以及孝顺期待与老年人亲子间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发现:(1)当前老年人孝顺期待与居住地区之间有显著的关系。城镇老年人孝顺期待水平显著高于农村老年人;(2)当前老年人孝顺期待与老年人接受子女社会支持的各个维度普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回归分析表明孝顺期待能够显著地预测老年人接受子女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8.
通过考察经验水平和线索提示对他人焦虑共情的影响特点,揭示有经验者低共情的原因和提高共情的方法。结果发现:(1)有经验组的焦虑共情得分显著低于正在经验组;(2)详细线索条件下被试的共情得分显著高于概括线索条件下被试的得分;(3)详细线索条件下,经验匹配被试的焦虑共情显著高于经验不匹配被试。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境和简单线索条件下有经验被试对他人没有高的焦虑共情,但详细线索提示可以唤醒情绪记忆,显著提高有经验被试的共情水平。  相似文献   

9.
考试焦虑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认知考试焦虑量表从550名高一学生中筛选出75名不同考试焦虑水平的学生,运用Deese-Roediger-McDermott范式(DRM范式)诱发错误记忆,考察考试焦虑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1)DRM范式能有效诱发个体对未呈现的关键诱词产生错误记忆;(2)中等考试焦虑水平的学生产生的错误记忆最少;(3)高考试焦虑水平的学生在高唤醒情境下对关键诱词的再认错误率显著高于中、低唤醒情境下的个体。使学生保持中度考试焦虑能减少错误记忆,提高认知成绩。  相似文献   

10.
有研究表明,中学生的焦虑水平在逐年上升,那么大学生的焦虑水平是如何随年代变化的呢?大学生的焦虑水平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呢?为此,我们选取1993至2009年间以Spielberger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量表测量大学生状态焦虑的63篇和特质焦虑的66篇研究报告进行横断历史的元分析,以考察大学生状态和特质焦虑水平历年的变化情况和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1993至2009年大学生状态和特质焦虑均值与年代有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大学生的焦虑水平在逐年上升;(2)大学生状态焦虑增长速度要快于特质焦虑,而且年代对状态焦虑变异的解释率也高于特质焦虑;(3)在状态和特质焦虑上男女大学生得分都与年代有显著正相关,且在两种焦虑得分上均无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1.
运用《外语课堂学习焦虑量表》和《教师教育行为问卷》对399名3~6年级小学儿童英语课堂学习焦虑及他们知觉到的英语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1)小学儿童英语课堂学习焦虑随年级升高而逐渐增长,五、六年级儿童在交际畏惧、考试焦虑、否定评价恐惧方面的得分都显著高于三、四年级儿童;(2)交际畏惧和考试焦虑是我国小学阶段儿童的主要焦虑类型;(3)在英语课堂学习焦虑的三个维度上,男女生差异均不显著;(4)教师的消极反应与评价、鼓励与帮助是预测学生英语课堂学习焦虑的重要变量。研究结果表明,学校、教师和家长应重点关注高年级学生的课堂学习焦虑情况,加强情感疏导,并且教师要多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有助于降低学生的课堂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2.
选取68名初一学生并以班级为单位分为四周正念减压(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训练组和对照组,探讨四周MBSR对初中生焦虑和正念水平的影响,以及训练效果是否存在基线效应与性别差异。结果发现:(1)四周MBSR可以提高初中生的正念水平,缓解其焦虑情况;(2)“不判断”和“特质焦虑”基线水平影响正念训练的效果;(3)四周MBSR对初中生的训练效果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情绪状态对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云强  郭本禹  吴慧红 《心理科学》2007,30(6):1324-1327
采用道德判断测验(MJT中文版),以300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情绪状态对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1)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年级差异显著;(2)情绪状态对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快乐状态下的道德判断能力高于悲伤状态,这与国外的研究结论正好相反;(3)道德判断任务的自我相关性对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以638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自编的友谊问卷,考察其友谊发展特点。结果发现:(1)友谊认知上,初一学生在关心与帮助和信任与尊重维度的得分高于初二学生,女生在关心与帮助、重情轻利和信任与尊重维度的得分高于男生;(2)友谊行为上,女生表现出更多的积极交往行为,而男生在竞争嫉妒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3)友谊情感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对友谊关系更为满意,男生体验到更高水平的社交焦虑;(4)不同友谊认知类型的初中生表现出不同的友谊行为,且具有不同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压力应对方式与抑郁感、社交焦虑的变化特点及其动态关系,本研究通过整群抽样法从5所北京市公立学校和1所打工子弟学校选取1164名流动儿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其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测查,追踪时回收有效数据680份.对前、后测均参加调查的680名被试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经过一年的城市适应,流动儿童整体的积极应对增多,消极应对减少,抑郁感下降,但社交焦虑水平无明显变化;(2)流动儿童个体在压力应对、抑郁感、社交焦虑的发展上均表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年龄越小、来京时间越短、低年级及女生流动儿童群体的发展趋势更为良好;(3)流动儿童压力应对方式与抑郁感、社交焦虑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前测压力应对方式、抑郁感、社交焦虑均能显著预测后测相应变量的水平,前后测压力应对方式对抑郁感、社交焦虑均有即时预测作用,而前测抑郁感和社交焦虑对后测压力应对方式有不同的延时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消极刻板印象和群际焦虑是阻碍群际交往的重要因素。基于群际接触理论和群际焦虑理论模型,测量了少数民族和汉族交往时的群际焦虑水平、彼此持有的刻板印象和外群体态度等变量,考查了这些变量的特征及关系。结果表明:(1)汉族在群际交往过程中的群际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少数民族;(2)女性比男性持有更积极的外群体态度;(3)消极刻板印象是产生群际焦虑和偏见态度的重要原因。减少消极刻板印象、降低群际焦虑是促进群际交往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对122名本科生《心理统计学》课程的学习经验进行调查,其结果为:(1)在该课程的学习经验和考试成绩上男、女生差异显著,它表现在学习态度层面的有用性和成就态度,投入动机层面的自我投入上女生均优于男生;研究还发现,考分低则焦虑水平较高;(2)学习焦虑、学习态度、投入动机与考试成绩之间有显著相关,其中学习焦虑与成绩呈负相关,学习态度、投入动机与成绩呈正相关;(3)学习焦虑,学习态度和投入动机均影响学习成绩。学习成绩不仅受到学习焦虑和投入动机的直接影响,还受到学习态度等因素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8.
应用《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应对风格量表》对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6425名成年人的应对风格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全国常模。结果表明:(1)男性在注重问题的应对上得分高于女性,女性在注重情绪的应对上得分高于男性;(2)年轻人在应对风格总分和注重情绪的应对上得分均高于中年人和老年人;(3)城镇人口在应对风格总分及注重问题的应对和注重情绪的应对两个维度上得分均高于农村人口;(4)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应对风格总分及各维度的得分均显著提高;(5)少数民族在应对风格总分和注重情绪的应对上得分高于汉族。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外语焦虑、自我效能感与外语成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315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技术探讨了不同成绩水平、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学生的外语焦虑、自我效能感和外语成绩的差异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外语成绩及格组学生的外语焦虑水平显著低于不及格组学生,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不及格组学生;女大学生的外语成绩、自我效能感及能力因子和挫折因子上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男大学生,男女大学生的外语焦虑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文科大学生的外语焦虑水平和外语成绩显著高于理科大学生,文、理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无显著性差异;(2)外语焦虑与外语成绩呈显著负相关,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效能感与外语成绩呈显著正相关,性别、专业、外语焦虑、自我效能感、效能感的能力和挫折两个因子是外语成绩的显著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20.
对200名不同调节定向的大学生进行为期6个月的追踪调查以探索长期自我调节失败与抑郁和焦虑症状及两者共存的关系。结果发现:(1)促进定向组在抑郁、焦虑以及自我调节失败得分上低于预防定向组;(2)控制基线期抑郁和焦虑症状,促进和预防定向系统的自我调节失败均可正向预测3个月后抑郁–焦虑症状共存;(3)抑郁症状的维持和发展与促进目标失败有关,焦虑症状的维持和发展与预防目标失败有关;(4)基线期抑郁不仅通过促进目标失败程度来维持和发展,还通过促进和预防目标失败程度来正向预测继发的焦虑;基线期焦虑不仅通过预防目标失败程度来维持和发展,还能正向预测继发的抑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