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督教隐修制度最早诞生于北非的埃及,而圣安东尼长期以来更被西方看做是隐修之父。其隐修经历、隐修方式与隐修思想都对早期埃及基督教隐修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圣本尼迪克在总结前人修道经验和自身修道实践的基础上,撰写了著名的《圣本尼迪克清规》,把隐修制度纳入了西方的教阶体制和自然社会环境。《圣本尼迪克清规》注重《圣经》的首要地位,积极推崇住院修道,充分强调院长权威,也注意维护修道院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圣本尼迪克清规》立足于修道生活的初级阶段,重修道实践而轻理论阐发,指出那些渴望至善境界的人们还应该效法东方圣教父们的榜样,遵循他们的规章。但是随着《圣本尼迪克清规》的流传,人们逐渐满足于将其作为修道生活的最佳规范,从而在事实上塑造了独立于东方的西方隐修制度,其结果可能导致了修院修会对罗马教廷的依附以及与它的联盟,过度地卷入教俗斗争,教会的高度集权及其腐败与改革的反复,以及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对隐修制度的摒弃,等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许可以说,圣本尼迪克及其清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的基本演变脉络。  相似文献   

3.
《天风》2015,(9)
<正>安东尼(251—356),埃及人,首创独居隐修方式。沙漠教父的代表人物,他的苦修方式成为后世修士的典范,深刻影响着基督教修道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在谈及安东尼的修道主义前,我们有必要交代一下古教父信仰传统中的修道主义倾向。在古代教父的信仰传统中,教父们也常常提倡隐修的方式,可以说隐修主义萌芽孕育于教父们的灵修传统中。北非教父特土良劝告基督徒要完全与世俗隔绝,后来他加入孟他努主义也是为追寻圣洁的生活,他们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默顿的三篇文章(《雨和犀牛》、《寂寞的学府》、沙漠教父箴言集《沙漠的智慧》的引言)为切入点,尝试厘清默顿思想中的一条重要的线索:世俗与隐修之间的张力。默顿认为,现代社会的问题症结在于"世俗社会"这一集体存在形式。隐修则使人通过祈祷和默观,在与天主的神秘合一的体验中,回归人的本质,铸就完满的人格,获得灵魂的自由。因此,沙漠教父的思想和言行成为默顿的榜样,隐修也是默顿秉持一生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本尼狄克     
《天风》2015,(10)
<正>本尼狄克(480—547或548),又译圣本笃,被公认为西方隐修传统的伟大改革家,本尼狄克修会的创始人。480年左右,本尼狄克出生于努尔西亚的一个贵族家庭。少年时代曾在罗马学习文学,但不久后逃离了同学们的放荡生活方式,离开了罗马。格利高列这样描述本尼狄克离开罗马的举动:"他把刚踏进世俗中的脚撤了回来,认为文艺的研究是许多灵魂丧亡的机会而加以轻视,于是放弃家庭和祖产,为赢得上帝喜悦而穿上了修士的服装。  相似文献   

6.
一反省隐修士生活 公元四世纪,埃及、巴勒斯坦和阿拉伯的沙漠,居住了第一代基督徒隐修士,他们抛下异教者的城市,遁入沙漠,专务祈祷。其原因很多,而且也很不同,不过可用一句话总括"追求救恩"。救恩是什么?当然这不只是从外表遵从任何社团的习俗规则而已。在那个时代,人们注重救恩的纯个人性。在他们看来,当时的社会就  相似文献   

7.
中世纪基督教西教会的隐修运动把隐修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它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创时期、本尼狄克会规一统天下时期、10—12世纪的全盛期以及衰落期。基督教西教会的隐修运动是西欧中世纪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8.
十位亚洲主教最近以一个多星期时间,在日本一位道明会隐修者隐居的地方,透过默想和劳动,体验佛教式的祈祷方法。该道明会士曾经是一名佛教徒。主教们说,该次体验开展了他们在祈祷和交谈方面的新境界,也使他们的个人  相似文献   

9.
黄霞平 《中国道教》2001,(6):46-48,51
葛洪是东晋初年著名的道教学者,其巨著《抱朴子》的出现,标志着民间原始道教的终结。他出身于江南著名的士族官宦家庭,本身就是一个硕儒,又有求仙得道的血统。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得他常在出仕与隐修间徘徊,但动荡的时代以及个人独特的遭遇使他由人世到遁世,舍儒从道,提倡儒道双修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所。他虽遁世隐修,但仍不忘关心国家大事,这其中是不是存在着矛盾?由此就涉及到他如何看待出仕与隐修的关系。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番较为初步的探讨。 一、仕或隐要看时运 葛洪认为,对于一个君子来说,不管仕或隐,必须要提高自己的道…  相似文献   

10.
阿拉伯世界自1858年拿破仑侵占埃及后,进入近代史阶段。那时以武力进行的反抗西方殖民者、维护民族独立与尊严的斗争在当代则以思想、文化领域的评译西方文化,挖掘传统精华,谋求阿拉伯民族及伊斯兰教的复兴为宗旨的社会思潮形式在阿拉伯穆斯林世界延续和展开。笔者曾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埃及开罗大学和科威特学习与工作,深深感受到作为阿拉伯世界政治与文化中心的埃及文化繁荣、思想开放,充满了浓厚的交流与讨论的气氛。在现当代,埃及产生了一批阿拉伯文化启蒙思想家、宗教改革家和哲学家,如拉法尔·塔赫塔威、穆罕默德·…  相似文献   

11.
归人     
是否想过做个隐修者? 离开铅华俗世、喧嚣人群,寻觅清静所在。  相似文献   

12.
接触过西方经典文学的人,都会从其高尚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美妙的意境中,体味到一种超越的力量存在着,或隐或现。而这种起支配力量的源泉,就是来自影响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的,只要有人类聚集的地方就存在的《圣经》。当我们打开西方文学史册时,在欣赏其文学珍藏中我们发现,《圣经》的题材、故事和典故,在西方各国、各民族的文学发展史上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海外消息     
晓望 《天风》2013,(1):63-63
埃及基督徒关怀寡妇孤儿 埃及现有25%的民众生活水平在贫穷线以下,每天只赚2美元,其中寡妇占大多数,另有约170万名孤儿。埃及因为欠缺失业救济与社会福利制度,使寡妇与孤儿成为难以翻身的边缘人。埃及基督徒没有忘记孤儿寡妇,创办科普特儿童院关怀寡妇与孤儿。  相似文献   

14.
“政治伊斯兰”是20世纪80年代由埃及著名法学家、思想家阿什马维建构的一个批判性概念,其相关学说主要针对埃及穆兄会及其国内外理念追随者。阿什马维明确反对伊斯兰世界宗教政治化或政治宗教化现象,并积极倡导政教分离和文明交流与融合。阿什马维有关“政治伊斯兰”的批判性学说,背离了伊斯兰世界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政治观,一经问世便遭到相关学者的批判、歪曲以及官方的冷遇,却为近年来埃及塞西政权的反恐与去极端化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意识形态支撑。近年来,埃及官方开始公开认同阿什马维的相关学说,推动了这门学说从“隐学”向“显学”的反转,其背后动因是埃及官方反恐与去极端化理念的重大转变,这将对埃及国内乃至整个中东地区的反恐与去极端化行动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天堂的众圣人中,我最喜爱和热心恭敬圣母玛利亚及大圣若瑟;此外,就是圣女婴孩耶稣德肋撒。圣女小德肋撒以单纯诚挚的爱发明了“神婴小路”,她虽然仅有24岁短暂的生命历程,生活在隐修院中,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灵修方面的佳言懿行,她深受我们的敬爱,她的德表值得  相似文献   

16.
芝加哥大学从一千名修女,神父和隐修士的调查结果中,发现最尽忠职守的修道人,患老人痴呆症的机会愈低。  相似文献   

17.
吕德志 《天风》2005,(11):40-41
在耶和华神的护庇下,摩西率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地,摆脱了在埃及长达430年的奴隶生活。出埃及已经满了三个月的那一天,来到了西奈旷野,就在西奈山下安营。耶和华神在山上,为以色列民制定了一系列的律法,其中有十条诫命,十条诫命反映基督教信仰中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陈乔见 《学海》2007,(2):5-13
在柏拉图的《游叙弗伦篇》中,游叙弗伦欲控告老父,苏格拉底对其反讽、非难与劝阻。然而,以西方作参照系统来批判儒家“亲亲互隐”的邓晓芒教授却解读出苏格拉底“赞同甚至鼓励”游氏“子告父罪”。此种惊人的误读表明邓氏没能理解“苏格拉底的反讽”并误解了逻辑与理性。论辩表明,诸多西方哲人也都倾向或认同“容隐”观念,这也证明了批判者的“参照系统”的虚幻性。至于如何理解“亲亲互隐”所蕴含的伦理困境,那是一件生存论而非逻辑论证之画。  相似文献   

19.
高永顺 《法音》2019,(6):61-64
正虚云和尚(?或1840-1959),是中国现代禅门泰斗。虚云和尚在他跌宕起伏、丰富多彩的一生中,百城云水,万里烟霞,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建立了卓著的功勋,奠定了在中国佛教史上不朽的地位。一、虚云和尚隐修经历与所修法门虚云和尚一生中的主要经历,可以大致分为两  相似文献   

20.
心皓 《法音》2003,(5):40-41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有着庞大的僧团组织,为了修行自律和传教度人,佛陀根据当时的环境和修行的需要,制定了许多相应的戒律和生活制度。佛教僧团在饮食方面,基本上沿袭了当时印度出家隐修者的习惯,实行托钵乞食制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为适应民俗风情,中国僧人食物的来源、饮食形式与内容,就形成了另一番风貌。寺院除严格素食外,还根据有关戒律制定了相应的用斋过堂仪轨,这已成为汉传佛教的一大特色。“过堂”,是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早、午斋两次过堂,是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便,在僧伽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每日早晨和午前,当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