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欢 《美与时代》2023,(5):85-87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先民最早期的生产活动区域,也是中国早期文化形态的主要诞生地,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影响力的主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和“源”。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深入学习黄河文化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黄河督运图》是我国清代对黄河流域风俗民情、街市建筑、人物服饰以及黄河漕运的景致、商业经济的交流等进行细致描绘的史诗级纪实巨幅绘画作品。此图非常直观地反映出我国清朝时期黄河流域的文化形态和社会形态,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宗政 《管子学刊》2014,(2):111-115
在当前汉学研究持续升温的背景下,《管子》作为研究齐鲁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珍贵资料已经引起学界的积极关注。本文将概述国内外《管子》外译研究状况,以及当前仅有的两个英译全译本及基本特点,找出当前《管子》外译研究中的问题并提出典籍外译应“以我为主”,坚持异化与归化两种翻译策略的有机结合,既尽量保持原作的原汁原味又达到传播文化之功效,推动《管子》外译及中外文化交流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3.
《古兰经》注释学作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最早形成的学科,在揭示《古兰经》经义经旨,推动伊斯兰教历史进程,构建和完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引导穆斯林社会发展,规范穆斯林生活,促使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与其它文明交流互动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鉴于此,注释《古兰经》历来受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学术界的重视,并根据经训教义教法和注释学科的总体要求,制定了注释学的学术要求、原则和修养,有效保障了历代穆斯林"信经而不僵经,释经而不越经"。  相似文献   

4.
《千与千寻》是一部非常受青少年喜爱的由宫崎峻导演的电影。因此,我在刚刚过去的寒假中,把《千与千寻》等几部电影作为寒假作业,让他们回家认真观看,并给每部电影都提出了两个问题供他们在看电影前思考。其中《千与千寻》这部电影我提出的两个问题是:1.为什么在影片开始部分,千寻的父母会变成猪,而在结尾部分,千寻却在她曾经多次去探望过她仍是猪形的父母居住的猪圈里找不到他们。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与思想的重要典籍,其译介与西传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给欧美各国的文化与文明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本文在概述《论语》及其英译研究状况的基础上讨论了该典籍英译的当代价值,指出《论语》英译研究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典籍英译以及教育的全球化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有助于助推中华民族文化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6.
妇女的权利和地位往往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及价值理念的重要尺码。14个世纪以前,当蒙昧时代的阿拉伯人及古代东西方封建社会都在鄙视妇女的时候,《古兰经》的出现改变了当时人们对妇女的看法,它不仅提出男女同根相生的生物学理念,尊重妇女的人格和生命权,还给妇女在婚姻、家庭、宗教、教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权利和保障,从而提高了妇女的家庭地位、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毫无疑问,研究《古兰经》的妇女赋权思想对了解穆斯林的妇女观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管子》与《齐民要术》表有枝叶之异,而里则本根相连。二书在“重农思想”、“民本思想”、“大农业观”、“农时观”、“科技兴农思想”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和相通性,甚至可以说相通相同、一脉相连;然而由于成书年代的不同,在“商业思想”方面却有很大差异。《齐民要术》重农而富民强国的思想是直接受了齐文化深刻影响的。《管子》与《齐民要术》可谓广义齐文化园地里的双璧。二书的智慧都对当今社会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因而,如同《管子》一样,《齐民要术》亟需深入研究、有效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8.
《古兰经》注释学作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最早形成的学科,在揭示《古兰经》经义经旨,推动伊斯兰教历史进程,构建和完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引导穆斯林社会发展,规范穆斯林生活,促使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与其它文明交流互动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鉴于此,注释《古兰经》历来受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学术界的重视,并根据经训教义教法和注释学科的总体要求,制定了注释学的学术要求、原则和修养,有效保障了历代穆斯林信经而不僵经,释经而不越经。  相似文献   

9.
由西北民族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马明良教授(博士)担任总主编,丁俊、马福德、马效佩三位博士担任副总主编,由诸多著名学者加盟的大型学术丛书《伊斯兰文化丛书》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6年8月开始陆续出版。这是一套系列丛书,计划五年内出十本书,第一批丛书是在一批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分别为:马明良著《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往历程和前景》,被专家称之为一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天方性理》”,回答了当前形势下两大文明如何应对霸权主义、文化极端主义,在世界和平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全球伦理和道德重建问题等广泛领域…  相似文献   

10.
《圣经》是西方文化的两大来源之一,它对西方文学的影响颇为巨大,很多文学作品都有《圣经》的元素。《白鲸》可以说是一部史诗般的充满《圣经》寓言的小说,而本文主要探讨《圣经》中海的含义,并分析它的两面性在《白鲸》中的体现。一方面,文章先分析《圣经》中海的恶魔性,另一方面又解释它是作为上帝显示神力的工具,最后再详细分析海的这种对立性在小说《白鲸》中的具体表现,旨在更深刻的了解小说的主题和梅尔维尔的宗教观点。  相似文献   

11.
2003年11月22日,北京大学图书馆主楼会议室,王东教授著作《中华文明论》出版座谈会暨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在此举行。该书是他面壁十年潜心研究的成果:从探索中华文明源头出发, 透过历史和时代的迷障,为中国与世界的文化创新、文明转型探源并作出前瞻。以下是本刊编委齐林泉对王东的访谈记录。  相似文献   

12.
《父母恩重经》是唐朝初期出现的一部佛教伪经,在唐朝获得广泛的传播,产生过非常大的历史影响。《父母恩重经》宣扬的子女应该践行孝道、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特别是《孝经》所提倡的孝和孝道伦理是一致的。《父母恩重经》在唐朝的出现,既与唐朝统治者提倡《孝经》和孝道的文化政策有关,也是佛教自觉调和与儒学思想的矛盾、努力融入中国文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东方神韵 《思维与智慧》2014,(1):M0002-M0002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的伊人虽美却时常给人一种“美人如花隔云端”的距离感,而我心中的伊人——《思维与智慧》的风韵却和善如春风,始终紧紧地环绕在我身边。  相似文献   

14.
《大学》早出新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对《大学》的成书和文本进行了考查,指出近代以来认为《大学》晚出的各种理 由均不能成立,《大学》应成于曾子或其弟子之手。通过与帛书《五行》经、传的对比,认为传统分 《大学》为经、传两个部分不能成立,《大学》应为独立的一篇。程颢修订的《大学》最接近原貌。  相似文献   

15.
《思维与智慧》2011,(9):M0002-M0002
我与《思维与智慧》杂志相伴而行已经十个春秋了。书在左右,或倾心细读,或反复品赏,所得的都是真意趣、大滋味。因为《思维与智慧》,我们喜极而泣,或忧伤,或愤怒,或惋惜,或莫名地感动,感谢《思维与智慧》伴随我走过这十年的美好时光。  相似文献   

16.
一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余年文化传统的古老而悠久的民族。中国与巴比伦、埃及和印度同为文明古国 ,巴比伦、埃及以及印度的古代文明都已经衰落了。就是希腊文明 ,在其发祥地 ,也已经没有昔日的雄风了 ,而中华文明则延绵几千年长久不衰。我们的文明能够长久维系而不堕 ,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我们文化中的道德礼仪文明。进入近代以来 ,由于西方的崛起 ,我们的文明在世界的较量中 ,却呈现出它的弱势。中华文明在近代的落伍 ,个中原委十分复杂。进入 2 0世纪 ,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 ,对这个文明传统进行了猛烈地攻击。西风东进成为 2 0世纪中国…  相似文献   

17.
《中国孔子基金会文库》征稿简章一、《中国孔子基金会文库》(以下简称《文库》)是为征集孔子、儒家以及同儒学有联系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的优秀著作而设立的,旨在总结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推动当代人文学术与社会科学的发展进步,迎接中华文明的再度腾飞与辉煌...  相似文献   

18.
孔令宏博士是近年来活跃于中国哲学界中的一位充满朝气、勇于创新的年轻学者。最近几年,他的《中国道教史话》、《朱熹哲学与道家、道教》和《儒道关系视野中的朱熹哲学》相继出版,系统而深刻地挖掘了道教思想,极大地宏扬了民族文化,在学术界反响很大。现  相似文献   

19.
<正>中华文明的复兴必须建筑在重新辨识和激活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而现代性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全面渗透,则为我们重新辨识自身传统,敞开自身文明的新可能性提供了最重要的视角。以此为背景,2015年9月12~13日,由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哲学研究》编辑部和《哲学动态》编辑部主办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及其现代意义"研讨会在吉林长春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和黑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余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一、反思传统文化研究的立场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任何翻译都是一种诠释行为。由于《论语》文本的开放性、概念的模糊性以及中外语言文化的差异,《论语》英译的诠释性更加突出。20世纪是《论语》翻译和研究的高潮期,出现了大量的英语译本。中外译者在《论语》英译中采用创造性翻译、现代性解读、哲学诠释、语言分析以及中西文化比较等多种诠释方法,既丰富了对《论语》和孔子的理解,也导致了对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的利用和曲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