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景德传灯录》,三十卷。北宋景德元年(1004),东吴沙门道原撰。载于元藏“振”至“世”函、明藏“合”至“弱”函、清藏“誉”至“青”函、频伽藏“云”帙,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一卷。先是有唐金陵沙门慧炬(或作“智炬”)、天竺三藏胜持,于贞元十七年(801)编次禅宗诸祖传记偈谶,及宗师机缘为《宝林传》。至光化二年(899),又有华岳玄伟禅师,编次贞元以来禅宗宗师机缘,为《玄门圣胄集》。道原“续后粱开平以来宗师机缘,统集《宝林》、《圣胄》等传”,撰成此书(见《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九)。因灯能照暗,禅宗祖祖相授,以法传人,犹如传灯,故取名为《景德传灯录》。书成以后,诣阙进呈,宋真宗诏翰林学士杨亿等刊削裁定。“其有标录事缘,缕详轨迹,或辞条之纷纠,或言筌之猥俗,并从刊削,俾之纶  相似文献   

2.
《法音》1989,(10)
《宝林传》,全称《双峰山曹侯溪宝林传》,十卷(今存七卷,佚三卷)。唐贞元十七年(801),金陵沙门智炬(又作“惠炬”、“慧炬”)与天竺沙门胜持集。原书自南宋起失散。1933年在山西赵城县广胜寺发现的金代雕刻的《大藏经》(即“金藏”、“赵城藏”)中刊有此书的残卷,1935年由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和北平三时学会将它编入《宋藏遗珍》第三函(在第三十一至第三十三册)。今据中国佛教协会收藏的《宋藏遗珍》本解说。《宝林传》是一部根据禅宗南宗的祖统说编定的通记禅宗西天二十八祖和东土六祖事迹的著作。见录于《唐书·艺文志》、北宋惟白《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八、南宋宗鉴《释门正统》卷四、本觉《释氏通鉴》卷十和元觉岸《释氏稽古略》卷三等。《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卷十说:  相似文献   

3.
《华严经传记》,又名《华严传》,五卷。唐京兆崇福寺沙门法藏集。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一卷。《华严经传记》撰时阙载。考本书卷一实叉难陀传中,有唐景云元年(710)十月十二日实叉难陀卒于大荐福寺,“至十二月十三日,本国门人悲智、敕使哥舒道元送其余骸及斯灵舌遂归于阗,起塔供养。后人复于焚尸之所起七层塔焉”的记载(第155页中)。而法藏本人又卒于先天元年(712)  相似文献   

4.
《法音》1986,(4)
十地经论义记二十四卷(金陵刻经处本)隋释慧远撰。《十地经》者,即《华严经十地品》异译也,世亲造论释之。魏永平中,天竺三藏勒那摩提及菩提留支译。当时习者称地论师。远公之言曰:“十地者,盖是集一切智一切种智功德法门。”记初以十门階则慧光于此论最为精熟。其弟子法上讲《十地》、《地持》、《楞伽》、《涅槃》,轮次相续,并著文疏。远公承三叶之渊源,集华梵之义  相似文献   

5.
《法音》1989,(7)
《传法宝纪》,一卷。唐京兆(长安)杜(月出)(字方明)撰。有敦煌写本三种,现藏于法国国民图书馆。第一种保存了杜(月出)为《传法宝纪》作的序言、目录及菩提达摩(亦作“磨”)章的部分,其余的并皆亡佚。此为收入《大正藏》第八十五卷的本子;第二种仅存道信章的后部分至法如章的前部分,凡二十五行,余并亡佚;第三种为全本。由日本学者神田喜一郎在1936年发现,1943年在《续禅宗编年史》上作“附录”发表,后由柳田圣山校订、注释,编入《初期禅宗史  相似文献   

6.
悟凡 《法音》2008,(4):17-28
一、清规源流概略佛教正式传入我国的时间约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也就是公元前二年,早期不但教理不完备,戒律更是要晚很多年才传来。作为规范僧团和教团的律仪最早的传入时间是曹魏,当时译出的也只是两个关于受戒羯磨的简本:一个是曹魏嘉平年间(249—253),中天竺昙柯迦罗到洛阳译出的《僧祗戒心》,并且在译出后请梵僧立羯磨法给出家人正式授戒:另一个是安息国沙门昙帝,于正元(254—255)时来中国译出《昙无德羯磨》。自此以后中土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比丘僧团出现。  相似文献   

7.
《胜经》全称曰《胜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据《经录》记载,此经的汉译本有三种:一称《胜经》一卷,北凉中天竺国三藏昙无谶译;第二种称《胜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一卷.南朝刘宋文帝时中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泽;第三种称《胜夫人会》,是唐三藏法师菩提流支译.编入《大宝积经》第48会第119卷。此经原本是求那跋陀罗于元嘉十二年(435年)由天竺带来.后应丹阳尹何尚之请,于元嘉十三年八日在丹阳译出。《胜经》一卷,不足九千字,但它包容的大乘佛教的义理却是十分丰富的,这正如意观“序”中所讲:“《胜经》者.盖方广之要略……  相似文献   

8.
元文广 《法音》2021,(10):13-22
佛教传入中国早期,中士僧侣从汉译佛经中集录出了许多部《譬喻经》.从现存佛教经录可知,其中抄撰年代较早、抄撰者可知的《譬喻经》,即东晋康法邃《譬喻经》十卷.梁僧祐《出三藏记集》曰:"《譬喻经》十卷,旧录云:《正譬喻经》十卷.右一部,凡十卷,晋成帝时,沙门康法邃抄集众经,撰此一部."[1]关于康法邃,目前仅知其为东晋成帝时人,撰有《譬喻经》一部,十卷,其它生平事迹不详.康法邃《譬喻经》不仅对研究中土僧侣抄撰《譬喻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现存几部名为《汉译譬喻经》的真伪问题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法华经传记》,又名《法华传记》,十卷。唐代沙门僧祥集。收入《大正藏》第五十一卷。《法华经传记》的撰时缺载。考是书卷八《唐梓州姚待》一传中,有“至开元四年,有玄宗观道士朱法印,极明庄老,往眉州讲说,岁久乃还。”(第84页中)等语,其中提到的“开元四年”,是全书所出各种年份中,时间最晚的一条记载。以此推断,是书大约撰于唐玄宗朝开元四年(716)至开元二十九年(741)之间。  相似文献   

10.
《宗统编年》,三十二卷。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常州府武进县祥符寺沙门纪荫撰。收入日本编《续藏经》第一四七册。书首有康熙三十二年(1693)纪荫的进奏;刊板者许之渐(法名“济霈”)序;康熙二十九年(1690)华山沙门晚青序;《宗统编年》目录;“佛祖宗统单传世系之图”和“宗统历年世代次第之图”;《宗统编年》的《凡例》、《总论》、  相似文献   

11.
杨曾文 《法音》2006,(2):28-28,29-32
【按语】据《楞伽师资记》的记载,道信著有《菩萨戒法》一本,并有禅法著作《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传授弟子。此书在《楞伽师资记》的〈道信传〉中有所记载,其篇幅约占全书的五分之二,是否是原著的全部,已不可考。《楞伽师资记》一卷,唐净觉撰,是对《楞伽经》的译者南朝宋求那跋陀罗和提倡以《楞伽经》心性思想指导坐禅修行的菩提达摩及其后继弟子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神秀等人的简历和禅法的集录。如果把其中涉及到的达摩、弘忍以及神秀的弟子(包括净觉)都计算在内,共有八代二十四人。此书与《传法宝纪》都是禅宗北宗史书,对研究中国早…  相似文献   

12.
《正统道藏》系明北京内府经厂刻本,刻于英宗正统九年(1444),十年工竣,凡五千三百零五卷,四百八十函,梵夹装,每半页十行,行十七字。据《大明道藏经目录》卷之四太玄部竟字号载“《山海经》卷一之十八,共十卷,原缺十四、十五。” 明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云:“郭噗传。”可知所收《山海经》十卷,实以残存十六卷(原本十八卷)重新分合而成。  相似文献   

13.
《太上感应篇》解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统道藏》‘义’字一号至十一号、‘廉’字一号至十二号、‘退’字一号至七号,收入《太上感应篇》三十卷,李昌龄传、郑清之赞。《宋史》卷二百○五《艺文志·杂家》:“李昌龄《感应篇》一卷。”按《宋史》卷二百八十七《李昌龄传》:“字天锡,宋州楚丘人,太平兴国三年(978)举进士,大中祥符元年(1008)卒”。寻此书李昌龄传中,纪年有天禧初,乾兴初,明道中,康定中,嘉祐中,及熙宁二年(1069),俱在  相似文献   

14.
法海 《法音》2000,(1):54-55
座落在福州市鼓楼区开元路的芝山开元寺,始建于南朝梁太清三年(549)。清人杨庆琛“萧梁寺观今余几?尚有芝山迹可寻”的诗句,道出了该寺历史之悠久。寺旧名“灵山”,后改“大云”,唐初(618-620)改“龙兴”,开元二十六年(738)以年号为名,更名“开元”。“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日本高僧空海与圆珍均分别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与宣宗大中七年(853)在寺中驻锡过,留下中日佛教交流的一段佳话。圆珍还从寺僧存式学《妙法莲华经》、《华严经》、《俱舍论》,从当时也住在寺中的南天竺僧人般苦但罗学悉昙梵…  相似文献   

15.
葛洪《枕中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藏·洞神部·元始上真众仙记》又题为《葛洪枕中记》,自来学者都将之视为一书二题。该书在《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存目》著录为《枕中书》一卷,题作葛洪撰,并断定“其出后人伪撰无疑也。”余嘉锡先生以其中提及后于葛洪逝世的许穆、许玉斧,亦断其书不出于洪(参看《四库提要辩证》卷十九)以后便没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该书蒙以伪名,遂至少人问津,它在道教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长期来被忽略了。但据笔者初步探索,发现前人对此书的断案尚有不少可以商确之处,此书在道教史上的地位也有重加考虑的必要。故略陈浅见,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大藏经纲目指要录》,简称《大藏纲目》、《指要录》,北宋崇宁三年(1104),东京(开封)法云禅寺住持惟白集。收入日本编《法宝总目录》第二册。名为八卷,其中卷二、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各分上下卷,实为十三卷。撰者惟白,靖江人、嗣圆通秀公(见《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九),曾于建中靖国元年(1011)撰《续传灯录》三十卷,徽宗  相似文献   

17.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注一卷(《续藏经》本) 姚秦释僧肇撰。肇所著《维摩经注》已著录。此卷端有日本释敬雄序,作于宝历十二年,当清乾隆三十七年,云是慈觉大师释圆珍于承和中入唐赍来,当唐开成年中。按慈觉大师入唐求法目录中并不载此注,《高僧传》亦只称其作《般若无知论》、《不真空论》、《物不迁  相似文献   

18.
《佛祖统纪》,五十四卷。南宋咸淳五年(1269),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载于明南藏“城”至“碣”函(明北藏和清藏缺载)、频伽藏“致”帙,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九卷。书首有明万历甲寅岁(1614)西蜀辅慈沙门明昱的《阅佛祖统纪说》;德山杨鹤的《佛祖统纪叙》;志磐的《佛祖统纪序》和《佛祖统纪通例》。《佛祖统纪》是一部由天台宗人撰作的纪传体佛教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和志五大类:  相似文献   

19.
《续高僧传·菩提达摩传》中的“宋境”一词有“时间 空间”的含义,意即“刘宋的境内”,并非孙述圻所说是泛指五到六世纪的“中国南方政权”的辖地。菩提达摩的于刘宋明帝至顺帝年间取海路来华,抵达“宋境南越”,“菩提达摩是否谒永宁寺”是确定《续僧传》与《伽蓝记》所载的“菩提达摩”是否为同一人的重要逻辑环节,胡适没有作这一环节的“求证”。考古资料揭示,道宣对永宁寺的记载有失实;文献考证表明,道宣撰《续高僧传》时,依据《洛阳伽蓝记》一书,但删去菩提达摩谒永宁寺一事,证明了二书所载的“菩提达摩”同为一人。菩提达摩大致于神龟元年(518)至永安三年(530)之间谒永宁寺。  相似文献   

20.
田光烈 《法音》2003,(6):9-12
《金刚经三义》载于《吕贗佛学论著选集》(山东齐鲁书社出版)卷一。《金刚经》具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又称《金刚般若经》。佛在舍卫国为须菩提先说境空,次说慧空,后明菩提空者,盖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为诠也。金刚为金刚杵的略称,古代印度的一种武器。在佛法中,则为象征破迷开悟的武器,象征菩提心的金属的法具。般若,又曰波赖若,译曰智慧。般若者圆常之大觉也。觉有三德,一为实相般若,是般若理体,本为众生所具,离一切虚妄之相,般若之实性,是为所证之理体;二为观照般若,观照实相之实智也;三为方便般若,分别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