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尝试用新近发展出的一种称为多级估量的方法测量了视错觉。测量结果和经典的心理物理法(调整法)的测量结果明显相关。对一般的完形所作的比较判断,两种方法测得的数据,均随机分布在0的上下。 此种多级估量法,揭示了错觉是个模糊现象。在获得的数据基础上,作者给出了一种定义错觉强度的公式: 这里,A_0=∑μ_0(x_(?)),x_(?)=错觉强度的类别代表量(+2,+1,0,-1,-2),x_0=完形中比较线段和标准线段的比值。 此外,本研究还揭示了经典的垂直-水平错觉的一个新事实:错觉强度随着比较线段与标准线段比值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并且,每一个不同比值的完形,都引出了一个错觉的可能性分布。  相似文献   

2.
一跳高中的视错觉现象为众人所知。譬如,同样的高度,横竿长,就显得低,反之则高。但对其形成的原因及其对跳高成绩的影响,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人认为,忽视跳高的视错觉及其形成过程,将会有碍于卓有成效地利用它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服务。本文通过实验,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目的旨在为训练和教学提供心理学依据,促使更好地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3.
传统认知心理学对视觉错觉的解释存在局限性。认知神经科学在移动错觉、轮廓错觉、颜色错觉研究中的一批新发现,可以综合并概括为一种视错觉发生的神经关联重叠机制。该重叠性表现为错觉与相应的真实知觉具有本质上相同的神经活动,即错觉与真实知觉享有共同的神经关联,没有只对错觉反应而不对真实知觉反应的特定神经关联物,而错觉神经活动的特别之处是在真实知觉发生的相同脑区有更强烈的激活  相似文献   

4.
视错觉作为一种人的主观性幻觉体验,通常被艺术家使用在艺术创作中。而在绘画领域,视错觉的运用多体现在色彩与造型上,其中前者形成的色彩视错觉在油画创作运用中展现出鲜明的特色。色彩视错觉在心理视错觉与物理性视错觉的影响下,以暗示、对比、光渗等方式对绘画者的情感进行丰富化表达,不仅给人以幻觉般的真实体验,带来极高的视觉享受,还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画作更加鲜活的艺术生命,形成一批代表性佳作。  相似文献   

5.
3─6岁儿童层级类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6岁儿童为被试,以7个常见物体种类的图片为实验材料,按概念水平(基本类概念及上级类概念)以及选择图与目标图的感知相似程度(高、中、低)将实验材料分为四种类型,对3-6岁儿童层级类概念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岁幼儿已能按基本类概念标准进行正确的种类匹配;对于上级类概念,3-5岁儿童的匹配能力尚较差,6岁基本达到掌握水平。(2)实验材料的感知相似程度对3-5岁儿童的上级类概念匹配操作有显著性影响,6岁儿童才摆脱了这种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6.
3─6岁儿童层级类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3-6岁儿童为被试,以7个常见物体种类的图片为实验材料,按概念水平(基本类概念及上级类概念)以及选择图与目标图的感知相似程度(高、中、低)将实验材料分为四种类型,对3-6岁儿童层级类概念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岁幼儿已能按基本类概念标准进行正确的种类匹配;对于上级类概念,3-5岁儿童的匹配能力尚较差,6岁基本达到掌握水平。(2)实验材料的感知相似程度对3-5岁儿童的上级类概念匹配操作有显著性影响,6岁儿童才摆脱了这种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7.
认知方式、视错觉及其关系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测验法研究了藏、回、汉族小学三年级、五年级、初二、高二共1032名儿童认知方式的特点,考察了不同认知方式与视错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认知方式的民族、居住环境和年龄差异显著,藏族儿童、居住在草原上的儿童、低年级儿童倾向于场依存性,汉族和回族儿童、生活在城市和山村的儿童、高年级儿童倾向于场独立性;2)视错觉的文化差异显著,居住环境和年龄是影响视错觉的重要变量;3)认知方式对视错觉有影响,场独立性者错觉量小,场依存性者错觉量大。  相似文献   

8.
几何图形视错觉是视错觉的一种重要形式。某些平面图形的几何学关系(如,长度、角度、面积、曲度等)所引起的视知觉效应,同客观的实际情况会有差异。这种复杂的空间知觉现象,称之为几何图形视错觉。早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各派心理学家就设计了许多典型的几何视错觉图形,对几何图形视错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且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企图说明这种复杂的知觉现象。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几何图形视错觉问题逐渐从一种特殊的空间知觉现象转变成研  相似文献   

9.
视错觉是现代展示空间设计中一种极为重要的空间创意表现手法,通过合理运用,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激发人们对艺术设计的兴趣并营造出与种不同的艺术设计效果,由于它的表现手法复杂多样,也就为实现不同的空间形式提供了可能。在视错觉语言的运用中,设计者不仅要了解各种条件下的视错觉表现方式,还要能够将其通过正确的引导和调节,合理的运用到空间的创意设计中,准确的表达设计理念并传达信息,另一方面,这也极大地扩展和提升了设计者的设计思维。事实证明,将视错觉图形应用到空间设计中,可以产生出其不意的奇妙效果,并且极大的丰富了设计空间的内涵,使设计更加的生动和谐。因此,讨论视错觉原理及其在展示空间设计上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把各种视错觉现象归纳起来,着重研究它的艺术价值及其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知觉与行为的分离是指人的视觉对物体的知觉与对行为的控制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最早人们从临床病例中发现存在知觉与行为的分离,以后Aglioti等利用铁钦纳错觉实验证实正常人中也存在这一分离现象。一些研究者将两者的分离看作是两个不同视觉皮层通路(腹侧知觉系统和背侧视觉运动系统)的结果。围绕这一分离现象的实验和假说引发了不少的争论。该文回顾了十年来利用错觉实验所做的众多验证性研究,分析了支持和否定分离现象存在的各类证据,对一些重要结果和观点进行了总结,并由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视错觉是一种古老又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运用视错觉原理所设计的艺术作品常常具有一定的可观性和趣味性。文章拓展了视错觉研究的对象,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对平面视错觉原理在空间艺术中的应用进行分析阐述,进而概括空间视错觉艺术的创新设计原则,从创作手段数字化、创作视角多维化、组织方式多元化三个方面为空间视错觉艺术创作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突显的静止目标被一定空间范围内运动背景所覆盖时, 人类会感受到静止目标消失再重现的发生, 这种视错觉现象叫做运动诱导视盲(motion-induced blindness, MIB)。该现象成因的理论解释主要有:注意竞争理论、知觉完型加工理论以及神经生理机制相关理论。作为特殊的视错觉现象, 该现象与其他盲视现象不同,主要是由客体识别过程中的知觉变化引起; 另一方面, 运动诱导视盲中“反知觉”现象的特殊性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之一。神经生理机制层面的研究关注早期、晚期皮层在该现象发生时的变化, 采用眼动、脑电等技术对错觉现象发生时程进行测量与评估。文章在总结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今后可深入探索的研究方向有:MIB发生的深层机制、作为研究意识神经相关、无意识知觉加工等课题的工具、MIB中的意义性加工与认知冲突等。  相似文献   

13.
当下,人们对于空间环境设计的认知不仅仅只停留在建筑、景观、公共设施等方面,公共导视系统作为承载信息的载体,其设计的合理性和创新性与其周围环境的协调程度逐渐成为设计者与受众关注的热点,因此,导视系统的视觉形式也同样向着现代化、艺术化等方向前进,与空间相融合使得成为环境的符号化记忆。公共导视系统必然能够利用视错觉语言的特殊价值不断创造出成功的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14.
自艺术史作为探讨对象以来,真实性的再现就一直是艺术从业人热议的话题,这个话题的讨论已持续百年。随着时代的变革,在面对真实性的探讨上,各领域和各时期都发展出了子命题并从多方审视角度来归纳分析。视错觉理论分析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有所涉及,而到了维也纳学派最后的继承者贡布里希这里,视错觉真正结合了符合现当代发展规律下的画面审视与分析,结合心理学与科学的画面分析为后续的创作者提供了认识与扬弃经验的又一路径。文章以贡布里希理论为背景,浅析视错觉在当代语境下的发展及特征,论述其地位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先简单介绍属性层级模型及其诊断步骤,然后分析方法 A和方法 B的计算公式及局限,对其进行改良得到两种新分类方法——方法 C和方法 D,并通过两个蒙特卡洛模拟实验来比较A、B、C、D四种方法的诊断性能,以及考察测验因素对四种分类方法诊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改良的方法比对应的原方法有更好的诊断性能。(2)各种方法诊断指标的高低跟属性结构有关。对线型结构进行诊断,D方法最优;对其他三类结构进行诊断,C方法最优。(3)各种方法的各种诊断性能指标随着失误水平参数变大而变小。  相似文献   

16.
论责任心的类型与层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责任心的类型多种多样,并且,自个体步入前习俗水千开始,其责任心就既不再是有与无的关系,也不是一个平面关系,而是一个呈金字塔形的层级关系。就正确责任心而言,将“他律型责任心”与“自律型责任心”、“硬角色责任心”与“软角色责任心”进行排列组合,并考虑到量的差异,就生出了发展水平高低不同的多层次责任心:其中,拥有他律型硬角色责任心,是做个有责任心之人的底线。拥有第二层次的责任心有两种典型做法:一是拥有一般水平的自律型硬角色责任心;二是拥有他律型软角色责任心。个体二旦拥有一般水平的自律型软角色责任心,其责任心就达到了第三层次。拥有第四层次的责任心有两种典型做法:拥有高水平的自律型硬角色责任心,或拥有舍小我成大我且自律型软角色责任心。拥有高水平自律型软角色责任心,是做一个有责任心之人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视错觉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被广泛运用,这也为文字图形设计提供了很高的借鉴价值.其在现代文字图形设计中既可以引起歧义而表达多重含义,又可以构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现代艺术设计中,视错觉的合理利用给予了文字图形设计诸多启发,是现代文字图形设计创意的有力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面孔视错觉现象表现为个体从其他事物中感知到并不存在的面孔。面孔视错觉要素已广泛应用于艺术、广告及商品中,起到吸引注意、促进消费的作用。同时,先前的研究通过采用各种范式,发现患者在面孔视错觉的产生上同常人的差异,以及视错觉与视幻觉之间的联系。根据视觉加工通路的不同,相关范式可分为视错觉监测范式,以及视错觉辨认范式。前者侧重于基于提取的类面孔特征所做出的快速预测,后者侧重于主观期望引导个体对物体特征的提取,两者最终均会影响到后续的认知判断。日后研究可从面孔视错觉的发生机制出发,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加工通路,为面孔视错觉产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拓宽该要素在临床诊断及商业广告领域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张晶晶  杨玉芳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2):2043-2051
语言和音乐在呈现过程中, 小单元相互结合组成更大的单元, 最终形成层级结构。已有研究表明, 听者能够将连续的语流和音乐切分成层级结构, 并在大脑中形成层级表征。在感知基础之上, 听者还能将新出现的语言和音乐事件整合到层级结构之中, 形成连贯理解, 最终顺利地完成交流过程。未来研究应剖析边界线索在层级结构感知中的作用, 考察不同层级整合过程的影响因素, 进一步探索语言和音乐层级结构加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认知诊断评估实践中,属性层级合理性的验证非常重要,而现有指标仅停留在0-1计分测验,无法适应考试形式和评分方式多样化的实践需求。研究将0-1计分层级一致性指标(MHCI)拓展至多级计分的层级一致性指标(GHCI),模拟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GHCI具有和MHCI相同的本质含义,考虑了父项目和子项目得分的多种可能性,从而将MHCI纳入GHCI体系;(2)在多级或混合计分情境,MHCI会有信息损失,容易发生低估,且易受转换比例的影响;(3)GHCI在模拟和实践情境均具较好的适宜性,拟合截断值的设置可依属性层级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