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量子论与实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量子理论的发展引发了众多物理学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观念的变革,其中最根本的或许就是实在观的变化。经典物理学的实在观可称之为所谓“实体观”,这种实体的客观性体现于它的独立性,它独立于我们的观察和认识,是自在的;  相似文献   

2.
“参与者的宇宙”和客观性的属人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观性范畴,是指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指向的实在对主体的感知、意识的独立性、居先性、制约性。 牛顿力学所说的客观性是指不依赖于我们的认识过程而存在,它服从拉普拉斯的决定论,我们称之为“客观性”。康德从主体方面来规定客观性,认为“只有被纳入普遍必然性的东西才是客观有效的”,这是通过知性概念达到的客观的判断。这即是“客观性Ⅱ”。 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量子力学使上述两种关于客观性的见解出现危机。现代自然科学表明,我们所描述的自然界不只是外部世界,而且还有认识着的主体以及同外部世界的关系。这也即是说,科学是以人为中心展  相似文献   

3.
“实在”概念辨析与关系实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在论与反实在伦之争是哲学史上的基本论题之一,也是当代科学哲学的理论前沿。尽管自然科学的理论发展通常并不直接构成对于哲学问题的逻辑支持或否证,但是,使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获得其现代意义并再次成为哲学讨论焦点的关键因素,无疑正是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物理学中对于物理实在、尤其是微观实在的种种性质、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从一般的“实在”概念辨析入手,探寻它的定义方式及其可能的逻辑悻难,特别是它如何在微观领域中面;贴实证困难并被引向反实在论的方向,从而修改和补充我们的实在概念以涵盖具有特异性质的微观实在,驳斥…  相似文献   

4.
自1926年以来,物理学的发展并没有以任何有意义的方式削弱海森堡—薛定谔理论的正确性。这个理论即量子力学不仅引起了物理学的革命,而且还引起了哲学的变革,这尤其表现在以量子力学引申而出的“性质观”和“实在观”上。  相似文献   

5.
陈嘉映 《世界哲学》2006,55(6):15-24
本文从一个特选的角度来透视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间的争论。我认为,在争论物理学对象是否实在之前和之时,我们须问:物理学的实在性为何需要证明。这种需要分成两个层次,一是物理学内部的对象和假说是否实在,这要由物理学的发展去解决。二是物理学对象相对于日常对象是否实在。日常实在对象提供了实在概念的原型,但并不提供实在概念的定义,不能因为物理学对象不似日常而否定其实在性。然而,由于物理学对象只能由数学通达,所以,“实在”概念在物理学中已经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6.
在库恩“范式”理论的发展中,“类比”对于塑形知识范式的基本作用被越来越多地强调。与此相应,亚里士多德亦将“类比”作为认识得以形成和扩展的基本方法。正是凭借对“人间”领域中较熟悉事物的观察,亚里士多德才得以形成对“天”进行论说的概念基础。正因如此,亚式物理学中那些诸多不同于现代物理学的特质,似都可以通过这种独特的类比模式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7.
学习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决策思想——兼论领导决策的客观性原则田心军“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在当今历史条件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为和平统一祖国而提出的科学构想。这一构想已经成为我们党和政府解决港、台等问题的战略决策,在圆满解决香港问题等实...  相似文献   

8.
关于名称的指称功能问题——“指谓”、“指称”与“固定指示”牟博在语言哲学中,当谈到语言与实在的指称性关系时,我们概括地、笼统地把这种关系称为“指称关系”①,对它的研究形成意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指称理论”(theoryofrefer-ence)。...  相似文献   

9.
“超前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综合反映,不是脱离现实的胡思乱想。“超前意识”的精髓是从现实出发,认识未来。它的鲜明特点是:①客观性。它是来源于实践而又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认识。②主动性。是具有改革精神的人  相似文献   

10.
最近拜读了张华夏先生在《哲学研究》1991年第10期上的大作:《“五个月亮爬上来”——谈量子力学哲学问题的“实在”概念》,有些不同想法,因为确实涉及科学、哲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所以希望提出来讨论,以求得一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一历史上的客观性(objectivity)涵义有一个演化的过程。古希腊人没有在知识与价值、科学与哲学、客观的与主观的之间做出区分。对柏拉图来说,“客观”实在是借助“善”的理念或形式刻画的。实在是统一的、图式化的、秩序化的整体,“最实在的”也就是最抽象的和最不能被日常经验接受的。在每一事物被秩序化为统一的图像之前,事物的“客观”陈述是不完全的。[1]“客观性”概念似乎已经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科学见解中,它意味着,关于结果的“为什么”问题没有一个是通过回答它们的过程来回答的。[2]巴姆在揭示亚里士多德关于客观性的一种涵义时说…  相似文献   

12.
第一,在对人的实在的最初的一瞥之下,我们就可以知道,对人的实在说来,存在归结为“作为”。19世纪的心理学家阐明了冲动、注意、知觉等等作为动机的诸结构,他们是合理的。不过,运动的本身乃是行为。因此,气质、性格、激情以及理性的各种原理,不管是先天的也好,是后天的也好,都是以事物的方式现存着的事实——从这个意义说来,我们在人的实在里面看不到任何现成的东西。只有对人的实在从经验上加以考察,才证明人的实在是种种行为或种种行动的一种有组织的统一。所谓野心的也好,卑  相似文献   

13.
如果从现代科学角度来分析一下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提出的认识模式,可以发现,“实践——理论——实践”的反复循环正好相当于控制论中著名的负反馈调节原理。开始,人们的主观认识不一定符合客观实际,甚至可能相差很远。人们不断地去实践,不断地把从理论得出的预期结果跟人们实践的结果加以比较。如果理论结果和实践结果有差距,那么就需要我们修改自己的主观认识,使理论结果和实践结果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教会“本地化”,如今已在世界各地风起云涌,汇成一股强大的洪流,冲击着过去一直强调统一模式的“罗马化”教会。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对这个问题,也应该有所认识和了解。现在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这几点看法。一、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教会“本地化”? 教会“本地化”,目前已在国际上成为热门问题,但是在我们中间,也许有人还对这个新潮流,新动向,认识不足,怀有疑虑裹足不前,甚至也许还有人认为,我们的教会应该“罗马化”,否则,就不成其为正宗的天主教会。目前有些人存在这种疑虑和错误思想,是不足为奇的;因为一方面,由于人们长期受了脱利腾会议的影  相似文献   

15.
“关系实在论研究及其进展”报告会侧记本刊记者实体是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而物质实体及其性质乃是自近代洛克之后争论得最为激烈的哲学范畴,它不仅是哲学,而且也是现代物理学及其它各学科极为关注的对象。罗嘉昌同志所著的《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对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性问题的探讨逐步展开,方兴未艾。笔者试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作一述评。 1 针锋相对的争论始自何祚庥在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上发表的《现代物理学能为“认识的主体论”提供科学基础吗?》一文(以下简称何文)。何文首先针对国内学术界近些年来的认识主体性研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其中确有一些人坚决主张一种怀疑知识的客观性的“认识的主体论”,其特点是往往引用相对论或量子力学为论据,国内现代物理学的哲学解释中的确存有唯心主义思潮,其根源在于国际物理学的唯心主义思潮影响和没有正确把握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客观内容所致。何文接  相似文献   

17.
错误可以在各种方面产生和存在,如错误的行为、错误的思想、错误的结果等等。但就人的活动来说,错误的行为及其所造成的错误结果都源于错误的认识。理论,是人类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认识形式。所以,十分自然地,理论的错误能够典型地体现出错误的一般属性。纵观人类理论认识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到其间充满了错误。化学史上的“燃素说”,地学史上的“灾变论”,物理学史上的“绝对时空”,社会历史观中的  相似文献   

18.
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反实在论”还是“实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反实在论”与“实在论”之争是当前有关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争论的核心。批判者指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是“反实在论”,社会建构主义者则竭力澄清自己的“实在论”立场。该文认为:社会建构主义是一个芜杂的思想体系,任何一种简单的结论都难免失之武断,妨碍对它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把握社会建构主义关键在于对“现实”的理解,社会建构主义的“现实”是统一了主客体的生活的现实,它对主客关系的超越对现代心理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实在论者,了解实在论特有的问题和局限性,有助于更加理性地认识和参与这场争论。  相似文献   

19.
论“对号入座”与“经验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对号入座”与“经验再现”山东省平邑县中医院(273300)华逢涛兰州医学院附属一院(730000)姜兆侯一、“对号入座”诊断模式思维过程可以是向未知领域拓进的过程,也可以是向已知领域内重复认识过程。“对号入座”诊断模式是信源输出信息与医生大脑中的...  相似文献   

20.
付选刚 《管子学刊》2009,(2):64-65,73
庄子之“道”具有鲜明的普遍性、客观性、永恒性、联系性等特点,表明“道”是“规律”;庄子之“道”体现着“天人合一”等思想,说明了“道”是“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