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仲弓》及传世文献的记载,可以证知《论语·子路》所记"仲弓为季氏宰"乃仲弓任季桓子家宰,其任职时间从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年)至鲁哀公三年(前492年)。  相似文献   

2.
《易传》作者为孔子,晋唐并无异辞;至宋代欧阳修作《易·童子问》始提出系辞非孔子所作,降自清代,崔述更发挥其说,古史辨派兴,则几无人信《易传》为孔子所作。但是著名易学家金师景芳先生却力主《易大传》为孔子所作,并列举了三条明证,谓:(一)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著“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明见《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作者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受《易》于杨何。杨何为孔子九传弟子。司马迁平日习闻父说,故能言之凿凿。所以,《史记》之说最为可信。(二)《论语》说:“子曰‘加我数年,五…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1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其父司马炎在汉武帝时曾任太史令,司马迁三十八岁时谈任太史令,四十二岁时开始写《史记》,四十七岁时因李陵事受宫刑,当时《史记》正“草创未半”,他忍受了奇耻大辱,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这部体大思精的、前无古人的历史著作。《史记》千古被人传诵,一方面是因为司马迁具有治史所具备的才、学、识等条件,再现了从黄帝起到汉武帝止的中华民族近三千  相似文献   

4.
三、孔门传易说 到了汉代,则孔门传《易》言之凿凿,自孔子以下,代代相传至于汉初,便有了清清楚楚的传授名单。但即就这份名单来看,《史记》和《汉书》也互有异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说的传授系统是这样的: 孔子→(鲁)商瞿→(楚)肝臂子弘→(江东)骄子庸疵→(燕)周子家竖→(淳于)光 子乘羽→(齐)田子庄何→(东武)王子中同→( 川)杨何而《汉书·儒林传》的系统则约略如下: 孔子→(鲁)商瞿子木→(鲁)桥庇子庸→(江东) 臂子弓→(燕)周丑子家→(东 武)孙虞子乘→(齐)田何子装→ (东武)王同子中一(畜…  相似文献   

5.
(一)生平及其著作孙武,齐国人,生卒年不详,我国古代大军事家。据《史记》载,他“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孙子、吴起列传》)。所以后人亦称他为吴孙子。吴王阖庐在位时为公元前514~前496年,是孙武生活年代在春秋末年,约与孔子同时。关于他的著作,《史记》载,孙子“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日,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相似文献   

6.
从孟子学说看道家的影响张运华孟子名轲,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人),生卒年代已无法详考,大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他十分推崇孔子,说孔子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的“圣之时者也”(《孟子·公孙丑上》、《万章下》)...  相似文献   

7.
春秋晚期孔子问礼老子之典故在《礼记》、《水经注》和《史记》等文献中都有记载。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以山东嘉祥等地区出土最多。山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像有着不同的人物排列场景和鲜明的人物造型等艺术特点。不同的人物排列场景和人物造型艺术特点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但主导因素是汉代民间石刻艺人们的艺术创造思维方式和人们的审美趣味等。山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像的主题思想是宣扬孔子谦虚好学等儒家思想美德。  相似文献   

8.
在帛书《衷》篇中,孔子以"禅让"思想解说《乾》卦用九之辞,表现出对"禅让"肯定、赞成的态度。根据宣扬禅让的《唐虞之道》《子羔》和《容成氏》等文献成书于战国中期,以及公元前316年发生的燕王哙"禅让"悲剧,可以推断儒家赞成"禅让"的思想在战国中期盛行,至公元前316年左右陷入沉寂。《衷》篇既然记载孔子以"禅让"说解《易》,其当成书于儒家盛行、宣扬"禅让"说之时,而不会是质疑、反对的沉寂之时,由此可推断《衷》篇当成书于战国中期,其下限当在公元前316年左右。从《衷》篇另一部分材料的来源--《系辞》和《说卦》成书于战国早期看,其成书于战国中期的推断也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9.
宫志翀 《哲学研究》2023,(10):56-64
冢宰形象是中国经史传统中的一个知识纽结,文章重审了它的起源、演变与影响。就周代史实而言,官制的中枢是卿事寮,其中由司徒、司马、司空分工合作;宰是君的私臣,西周末期开始代行君命,但从未进入官制。战国形成的《王制》和《周礼》两种政制构想中,冢宰的地位职任差别很大,体现了不同的政治理念。《王制》三有司为三公总领百官,冢宰仍属私臣而兼制国用,反映了尚贤重民、公私分际的理念。《周礼》中的冢宰则于诸侯、百官、民人无所不统,是绝对君权的体现。三公制与冢宰制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了后世的政治制度,通过剖析这一历史侧面,可揭示出经与史的区分和互动。  相似文献   

10.
读《易传》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易传》产生的时代 《易大传》七篇,汉人以为孔子作。《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象》《说卦》《文言》。”《汉书·艺文志》云:“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易传》作于孔子说,宋儒王景山、欧阳修已疑其非是。至晚清以来疑古学起,此说更遭否定。康有为认为《易传》为刘敬所伪作(见《新学伪经考》),顾颉刚谓《易传》之作,最早不过战国,迟则在西汉中叶(见《古史辨》第二册),高亨先生则以为作于战国时代(见《周易大传今注》)。按,康氏乃纯骋臆说,学人…  相似文献   

11.
魏代富 《孔子研究》2023,(6):107-117+159-160
在《论语》阐释中,应该充分根据其他典籍的记载,将文句还原到具体的背景中去,而非单从文句作主观的引申与深化。通过对背景的分析可知,《子罕》“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色”不是指“女色”——卫灵公夫人南子,而是指“男色”——卫灵公幸臣宦官雍渠。《史记》载孔子凭借蘧伯玉而见卫灵公,是孔子圣化后的结果,在孟子生活的时代,至少还流传着孔子凭借颜雠由、弥子瑕、雍渠见卫灵公三种说法。《宪问》记载陈恒弑君、孔子请求讨伐陈恒是后人虚构的,实际上孔子在陈恒弑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暗中支持并促进了此事的完成。与陈恒作为政敌的阚止即孔子弟子宰予,因为阻碍陈恒弑君,违逆了孔子的意思,在《论语》中成为被否定的对象。  相似文献   

12.
《论语》"色斯举矣"章向来难解。前人解此章,多由文字训诂而入,就文本说文本,而乏史料以为佐证。今据《史记·孔子世家》及《孔子家语》所记卫灵公与孔子事,并参以理据,对"色斯举矣"章予以新解。  相似文献   

13.
《五行》、《中庸》皆为子思所作。对于《中庸》,司马迁明确指出:“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的这种看法得到比较普遍的承认,如东汉郑玄说:“名曰《中庸》者,……孔子之孙子思假作之。”  相似文献   

14.
孟子周游列国年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战国史料缺乏,《史记》的有关记载多有舛误,《孟子》又不记岁月,故孟子周游列国年代长期争论不休。《竹书纪年》于晋代出土,为订正战国史提供了依据,惜亡佚于宋。本文依据《孟子》记述的人物事件,参照《史记·集解》与《史记·索隐》中引证的《竹书纪年》,并参考《战国策》、《史记》等,去伪存真,相互印证,认定孟子游梁约在梁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9年)至梁襄王元年(前318年);游齐约在齐宣王二年(前318年)至齐宣王八年(前312年)。并推测了游宋、滕、鲁的年代。总的游历顺序为梁、齐、宋、滕、鲁。  相似文献   

15.
1999年10月,《金岳霖新儒学体系研究》(乔清举著)一书由山东齐鲁书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一个标志:由中国孔子基金会组织和资助的《中国孔子基金会文库》工程结出了第一枚硕果。两年前,中国孔子基金会决定设立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组织编辑《中国孔子基金会文库》,面向海内外学术界公开征集书稿,一经评审通过,即予以全额资助出版,既“着眼于学术长远发展之需要,又有意识地积累一批富有创见的和活跃着时代精神的、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著作”(《文库》主编刘蔚华语)。 时隔两年《中国孔子基金会文库》已然彬彬繁盛,蔚为大观。继…  相似文献   

16.
《孝经》的作者及其成书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经》的作者为何人,最有影响的传统说法是孔子。此说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小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司马迁的意思是说,孔子认为曾参能通孝道。故传授其业,并为之作《孝经》,“作《孝经》”是“授之业”的具体做法。后人不细察,以为司马迁认为曾子作《孝经》。所以,两晋以后,有认为《孝经》是曾子所作,这其实是误解了太史公的意思。太史公之后,刘敬作《七略》,科固作《汉书》都同意司马迁的说法,班固《汉书·艺文志》更明确的说:《孝经》者,孔子…  相似文献   

17.
晏婴散论     
晏婴字平仲,莱之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史记·齐太公世家》云其卒于齐景公四十八年(前500年),生年不详。他历事灵、庄、景三朝,为一代名相。晏婴智慧超人,品德高尚,治国有方。孔子对弟子赞晏婴道:“救民之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晏...  相似文献   

18.
《论语》是一部记载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丘(公元前五五一年——公元前四七九年)及其弟子言行的集子。由孔子再传弟子编纂成书。该书比较全面地汇集孔子及其弟子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伦理学著作。孔子的道德论以“仁”为核心,“仁”是孔子道德规范的极至。《论语》全书四百九十二章,一万二千七百字,言“仁”之处就有五十八章,“仁”字一百有五见.关于“仁”,孔子有许多规定和解释。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他对樊迟问“仁”的回答:“仁者爱人”。但是如何去爱人呢?为此孔子又提出“礼”。他讲:“克己复礼为仁”(《颜渊》),认为,“仁”的实行必须在“礼”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必须按着礼的等级规范去爱人。“仁”和“礼”两者应紧密结合,不能分离,在一定的意义上守礼本身就是仁。  相似文献   

19.
《周易·系辞》与《管子》战化军《系辞》是《易传》中极为重要的一篇,“《系辞》者,取纲系之义”,(《史记·孔子世家》“正义”引《易正义》)从整体的角度,着重阐发了《易经》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对提高《周易》这部卜筮之书的哲学意义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汉代,人们...  相似文献   

20.
孔子与《易》是有密切关系的,抛开《史记》和帛书的记载不言,仅就《论语》中两条最直接的材料来看确实如此。"加我数年……"当为孔子五十之前所说。五十之前,孔子也曾学《易》,而孔子认为知天命之年尤需学《易》。"不占而已"表明孔子解《易》以德,判定吉凶不需要占筮,而是取决于人的德性。孔子以"生生之德性"解《易》,以"道德必然性"解"天命",通过揭去《周易》的神秘外衣,发掘并发展其天人之学,将隐微难言的性与天道托诸于显著的人道德性,发展出天人合一的德性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