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四川某医科大学与重庆某综合类大学553名大一到大三的学生进行施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考察了自豪与社会支持、拒绝敏感性、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社会支持在真实自豪和人际信任之间起完全中介的作用,真实自豪通过社会支持对人际信任间接产生影响;(2)拒绝敏感性对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起到调节作用,即社会支持对人际信任的影响随着个体拒绝敏感性水平的降低而提升;(3)自大自豪对个体的人际信任水平没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基于人格的交互作用理论,通过时间与金钱两种助人决策情景,设计两个实验考察了人际敏感性特质对个体助人决策的影响,以及决策角色与社会压力两种情境因素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相比低人际敏感性,高人际敏感性个体更容易做出助人决策;(2)相比低社会压力,高社会压力下,高人际敏感性比低人际敏感性个体捐助的金钱更多; (3)高社会压力下,相比低人际敏感性个体,高人际敏感性个体为朋友与陌生人决策时会捐助更多的金钱。研究表明:人际敏感性影响个体的助人决策,决策角色与社会压力会对不同人际敏感性个体的助人决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常静  莫雷 《心理科学》2005,28(3):626-632
本研究基于人格的交互作用理论,通过时间与金钱两种助人决策情景,设计两个实验考察了人际敏感性特质对个体助人决策的影响,以及决策角色与社会压力两种情境因素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相比低人际敏感性,高人际敏感性个体更容易做出助人决策;(2)相比低社会压力,高社会压力下,高人际敏感性比低人际敏感性个体捐助的金钱更多; (3)高社会压力下,相比低人际敏感性个体,高人际敏感性个体为朋友与陌生人决策时会捐助更多的金钱。研究表明:人际敏感性影响个体的助人决策,决策角色与社会压力会对不同人际敏感性个体的助人决策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拒绝敏感性指个体对拒绝信息存在焦虑预期,易于知觉并倾向于产生过度反应的程度。以往研究大多关注拒绝敏感性的认知及神经机制,缺少以社会性发展的视角探讨拒绝敏感性影响因素的证据。本文根据“个体×环境模型”,发现性别、外貌特征、人格特质以及早期创伤经历、依恋、专制型教养方式、同伴欺负与友谊及文化差异均可以影响个体拒绝敏感性的水平,且它们之间还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同时,本文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个体的早期客体关系对其心理发展与人际关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早期与父母等家庭成员在互动中形成的早期客体关系。个体的心理困扰往往是人际关系困扰,人际关系困扰是个体早期客体关系不良导致的。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初步形成了家庭是如何通过客体关系影响个体心理的机制,并给父母和孩子分别提出了建议,希望能给家长和孩子带来一些启发,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6.
污名是指个体所具有不受欢迎的特征, 这种特征会导致个体在一定社会背景下被主流文化群体贴负性标签、贬低、侮辱而遭受到污名化。污名化对个体或群体本身会有消极影响, 不仅会使个体遭受到来自他人的歧视、排斥或拒绝等这些直接作用于自身的外部影响, 还会进一步消极影响被污名个体在人际互动中的表现和行为反应。被污名个体与主流文化群体之间的消极互动又会进一步加剧主流文化对被污名个体或群体的排斥, 形成恶性循环。从被污名个体的角度出发, 有助于更加深入地探讨污名化对被污名个体人际互动方面的影响以及被污名个体采取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7.
为了从社会生态学的视角探讨预测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考察拒绝敏感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揭示高关系流动的社会环境对心理健康可能的积极作用,以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幸福感等为测量工具,对成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关系流动性可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 拒绝敏感性在关系流动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高关系流动性能预测个体的低拒绝敏感性,进而预测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李松  刘峻君  鲍秀琴  陈旭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11):2586-2594
尽管关系维持策略对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增强个人福祉有着重要意义, 但也增加了个体被拒绝的风险和痛苦。以往研究已经发现人际感恩一方面能在关系面临威胁时激活威胁缓冲策略修复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也能在威胁解除时激活关系增强策略建立和促进人际关系, 但人际感恩也增加了使用非适应关系维持策略的可能。此外, 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有助于解释人际感恩的关系维持功能。未来研究应从二元互动视角考察人际感恩的关系维持功能; 从多元评价视角考察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在人际感恩对关系维持的影响中扮演的角色; 并结合多种研究方法拓展人际感恩的关系维持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9.
高权力还是低权力的个体更能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这个问题在人际关系研究领域没有定论。长期以来研究者认为,高权力者的人际敏感性要弱于低权力者,但近年来这一观点受到很多的质疑。研究发现,在特定情况下,高权力者的人际敏感性可能强于低权力者。虽然目前为止两种“矛盾”的观点都有各自相应的实证结论,但缺乏理论上的系统解释。通过对当前权力与人际敏感性关系的争议进行梳理,并以权力对认知的影响为基础,结合权力通过情绪和动机的作用,整合形成权力的影响机制,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诠释已有的“矛盾”观点,还可以由此明确未来从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出发进一步深入研究两者关系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人生的道路上,时时充满了形形色色的诱惑,既有各种美好的诱惑,也有各种不良的诱惑。美好的诱惑,值得为之追求,为之奋斗,为之拼搏;不良的诱惑,则应抵制和拒绝之。  其实,在充满着诱惑的人生道路上,真正考验人的,在于能否抵制和拒绝各种不良诱惑。  拒绝不良诱惑,是一种德操;  拒绝不良诱惑,是一种气节;  拒绝不良诱惑,是一种人格;  拒绝不良诱惑,是一种修养;  拒绝不良诱惑,是一种良知;  拒绝不良诱惑,是一种理智;  拒绝不良诱惑,是一种清醒;  拒绝不良诱惑,是一种自制;  拒绝不良诱惑,是…  相似文献   

11.
主要探讨大学生恋爱状态(恋爱中或单身)、个体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与外表拒绝敏感性之间的关系。采用恋爱状态问卷、外表拒绝敏感性量表、拒绝敏感度量表、基于外表的社会比较以及吸引力自评等测量工具,以班级为单位向随机选取的北京、四川以及安徽等地多所高校大学生进行施测,有效被试549人。结果发现:(1)大学生恋爱状态、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和外表拒绝敏感性之间相关显著;(2)大学生恋爱状态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也能显著负向预测外表拒绝敏感性;(3)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在恋爱状态与外表拒绝敏感性之间具有显著的完全中介作用(间接效应值为0.47),恋爱状态通过提升个体主观评估的外表吸引力,从而降低外表拒绝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网络欺负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工具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欺负形式。本研究旨在探讨同伴拒绝和网络欺负的关系以及愤怒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感知匿名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以武汉市703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对其同伴拒绝、网络欺负、愤怒和感知匿名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性别、年龄和每天上网时间后,同伴拒绝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欺负;(2)愤怒在同伴拒绝和网络欺负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同伴拒绝对网络欺负的直接作用和愤怒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均会受到感知匿名性的调节,相对于感知匿名性水平低的个体,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在感知匿名性水平高的个体中更强。研究结果支持同伴拒绝和网络欺负的关系是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这对于制定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干预和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网络欺负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工具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欺负形式。本研究旨在探讨同伴拒绝和网络欺负的关系以及愤怒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感知匿名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以武汉市703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对其同伴拒绝、网络欺负、愤怒和感知匿名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性别、年龄和每天上网时间后,同伴拒绝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欺负;(2)愤怒在同伴拒绝和网络欺负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同伴拒绝对网络欺负的直接作用和愤怒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均会受到感知匿名性的调节,相对于感知匿名性水平低的个体,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在感知匿名性水平高的个体中更强。研究结果支持同伴拒绝和网络欺负的关系是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这对于制定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干预和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认知-经验理论,采用行为实验法和情境故事法,探讨了不同信息加工方式对不公正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影响,以及受害者敏感性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与理性加工相比,经验加工下个体对不公正有更强烈的负性情绪反应,合作意向更低;受害者敏感性调节加工方式与不公正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即受害者敏感性低时,加工方式与人际公正对合作意向交互作用显著,受害者敏感性高时,加工方式与人际公正对合作意向没有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人际感恩是指个体由于接受了他人善意提供的具有一定价值的恩惠而诱发的一种愉悦的、心怀感激而意欲报答的认知性情绪。情境评估过程是人际感恩得以产生的关键环节。此外,人际感恩的产生还会受到受惠者自身特点、双方关系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情节剧本、真人互动等任务是研究人际感恩的常见范式。另外,人际感恩还具有个体、二元、团体三个层面的功能。加强人际感恩神经生理机制的研究,考察由人际感恩到特质感恩的培养路径,拓展人际感恩的功能研究,探索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人际感恩是未来人际感恩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具体情绪理论——评价倾向框架理论(ATF),采用两项研究考察负性情绪愤怒和悲伤对助人决策的影响,并探究人际责任归因在这一关系中的作用。两项研究均采用自传体情绪记忆任务诱发情绪,研究一中自变量情绪为组间变量,包括愤怒、悲伤和中性三个水平,因变量助人决策操作为为他人花费时间;研究二中自变量1为组间变量情绪,包括愤怒和悲伤,自变量2为组内变量人际责任归因,操作为模糊归因、不可控的情景归因、可控的自我归因三种情境,因变量助人决策操作为为他人花费金钱。结果发现:(1)与愤怒情绪相比,悲伤情绪下个体为他人花费的时间和捐助的金钱更多;(2)在模糊的人际责任归因条件下,悲伤个体会比愤怒个体捐助更多的钱。研究表明:同为负性情绪的愤怒和悲伤在助人决策上的作用不同,悲伤个体比愤怒个体做出更多的助人决策;人际责任性归因会影响附带情绪和助人决策的关系。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附带情绪对助人决策的影响,进一步丰富并延伸ATF理论的证据和领域,对发挥情境中人际责任归因在助人决策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用儿童拒绝敏感性问卷与儿童自我知觉量表对596名中小学儿童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调查,通过交叉滞后回归分析考察儿童拒绝敏感性与多种自我知觉间的预测关系。结果发现:(1)自我知觉的年级差异显著,初中儿童的自我知觉水平较低;(2)在两次测量中,拒绝敏感性与多种自我知觉均呈显著的负相关;(3)控制性别、年级以及自身稳定性之后,第一年的多种自我知觉均可以负向预测第二年的拒绝敏感性,而第一年的拒绝敏感性仅可以负向预测第二年的体貌及一般自我知觉;(4)年级调节了拒绝敏感性与一般和行为自我知觉间的纵向关系,并在小学与初中儿童中表现出不同的模式。研究证实自我知觉是儿童拒绝敏感性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儿童社会认知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儿童拒绝敏感性问卷与儿童自我知觉量表对596名中小学儿童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调查,通过交叉滞后回归分析考察儿童拒绝敏感性与多种自我知觉间的预测关系。结果发现:(1)自我知觉的年级差异显著,初中儿童的自我知觉水平较低;(2)在两次测量中,拒绝敏感性与多种自我知觉均呈显著的负相关;(3)控制性别、年级以及自身稳定性之后,第一年的多种自我知觉均可以负向预测第二年的拒绝敏感性,而第一年的拒绝敏感性仅可以负向预测第二年的体貌及一般自我知觉;(4)年级调节了拒绝敏感性与一般和行为自我知觉间的纵向关系,并在小学与初中儿童中表现出不同的模式。研究证实自我知觉是儿童拒绝敏感性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儿童社会认知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9.
叠音人名是一种特有的人名形式,但鲜有研究考察其心理特征。本研究通过4个实验探讨叠音人名的婴儿图式效应及其对人际信任的作用机制。实验1采用特质推断指标,结果发现个体认为叠音人名的主人更像婴儿。实验2采用反应类别指标,结果表明叠音人名产生了更强烈的积极情绪。实验3表明叠音人名不影响人际信任。实验4表明在获得正性反馈后,个体不会增加对叠音人名个体的人际信任;在获得负性反馈后,个体则会减少对叠音人名个体的人际信任。上述结果表明,叠音人名可以引发婴儿图式效应,叠音人名与结果反馈类型共同影响人际信任。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间隔1年的追踪设计,使用结构方程建模对1068名青少年早期个体的同伴拒绝、同伴侵害与抑郁间的关系进行交叉滞后分析。结果发现,(1)在不同时间点上,同伴拒绝、同伴侵害和青少年抑郁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先前的抑郁水平对随后个体遭受的身体侵害和关系侵害均有显著预测作用,而先前的同伴侵害不能显著预测随后青少年的抑郁水平。抑郁对同伴拒绝、以及同伴拒绝对抑郁的预测作用均不显著。(3)同伴拒绝、同伴侵害与抑郁间的关系具有跨性别的一致性。这表明,青少年早期同伴侵害和抑郁间存在单向预测关系,抑郁导致同伴侵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