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形式逻辑和自然语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Ⅱ)自然语言的指谓性和交际性自然语言有两个基本性质,一个是指谓性,另一个是交际性。自然语言中有许多语词,由语词根据语法形成许多语句。语词指称一个或一类事物。例如,“孔子”这个语词指称一个个别的人。“苹果”这个语词指称一类事物。“孔子是一位哲学家”和“苹果是富于营养的水果”这两个语句分别指称两个不同的事物情况。  相似文献   

2.
造词与构词作为语言学中的两个术语,表示着两个既相互联系又存在着区别的两个概念。因为“造”与“构”有着同义关系,而且造词与构词在研究对象上有着共同的部分,即都对已存在的词进行研究.所以引起了造词与构词在概念上的混淆。关于造词与构词,一般语言学著作只谈构词法,不谈造词法。而事实上,其中所说的构词法就包含了造词法的内容,或者、干脆就把造词法与构词法安全看作一回事。例如,张永言先生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和科技文化的不断提高,作为这种变化反映的语言会不断丰富和复杂,涌现了一大批新的词语。不少新词生动形象,产生了强烈的修辞效果。现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出现的新词为例加以说明。一、比喻一些新词运用了常见的比喻修辞手法,如“大锅饭”原义是供大多数人食用的一种伙食;借此比喻不管工作干好干坏都一样的平均主义的社会现象。“红眼病”本来指一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位台湾作家讲过的一个小故事: 一个卖水果的摊主遇到了一位难缠的老太太:“这么难看的苹果也要卖5元1斤吗?”老太太拿着一个苹果左看右看。摊主很耐心地解释:“其实我这苹果还是很不错的,你可以去别家比较比较。”老太太说:“4元1斤,不然我不买!”  相似文献   

5.
1.思维形式的结构(思维的逻辑形式)是指思维内容各部分之间联系的一种方式。具体地说就是从思维内容各不相同的各类判断和推理中抽象出来,并为它们各自共同具有的一般形式结构。它包含有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2.辑逻常项是指在一个思维形式的结构中保持不变并决定这种结构的逻辑特性的部分。例如,在“如果P则q”中,“如果……则……”就是逻辑常项。逻辑变项是指在一个思维形式结构中可以用不同的具体概念或判断来代换的部分。例如,在“如果P贝q”中“P”,“q”就是逻辑变项。3.以A、B代表两个概念,以a、b分别代表两个外延,真包含于关系是,所有的b是a,并且有a不是b,那么,B与A就真包含于关系,或者说,B真包含于A。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和政治生活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汉语中出现了大批新词。这些新词出现的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均超过“五·四”以来的任何一个阶段,而且具有一些不同以往的特点,可以说是一个“新词爆炸”的时期。笔者收集了1990年以来报刊杂志中出现的部分新词,拟对它们的特点及形成原因作一粗略分析。  相似文献   

7.
多转几个圈     
榴莲,是一种独特的水果,产在东南亚热带。有的人称榴莲为水果皇后,有的人却不敢恭维它;有的人说这种水果非常可口,有的人却无论如何也不敢吃。为什么会这样?原来这种水果有个独特之处,就是“臭不可闻,怪味熏人”,可人们一旦喜欢上它了,就不再认为臭,而认为“哪里臭?明明是香么”。现在,我国许多城市开始卖这种进口水果,每公斤50元左右。就是这种水果,在世界历史上唱了一段滑稽之戏。1960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率团出访印度尼西亚。他受到了主人的盛情款待。有一次,在印尼的首都雅加达,主人们向贵宾们献上了榴莲。当时苏加诺总统先咬了一口,…  相似文献   

8.
由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选言判断构成的演绎推理,在逻辑上叫做二难推理。由其而导致的各种言语困境,可称为二难困境。所谓“二”指的是仅有两种选择的可能;而“难”呢?则是指的其任何一种选择的结果都将令人陷入难堪。人们口语中常说的“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进退维谷”、“前后碰壁”等,指的都是这种困境。面对二难困境,人们常用的处理方法有两种。  相似文献   

9.
《逻辑与语言学习》去年第四五期合刊发表了汪柏树同志的《“没有一棵活杨树”的充分条件是什么?》一文。该文从1981年高考作文试题中抽出了这样一句:十个人种杨树,只要有一个人毁它,就没有一棵活杨树了。作者反复强调这种讲法不对,因为“有一个人去毁它”并不是“没有一棵活杨树”的充分条件。我认为这种批评是不对的。汉语的数词有实指和虚指两种不同涵义。就虚指而言,如“九牛一毛”的“一”极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中有一种“分享理论”说,它告诉我们给予是智慧这样的道理。当自己有6个苹果时,不要一个人独自享用,不妨分给他人5个,尽管自己暂时少吃了5个,但却得到了5人的热情和友好。也许事后你会得到一个橘子、一个桃子,你不仅尝到了6种不同风味的水果,还获得了5个朋友的友谊和好感,  相似文献   

11.
引论玛吉;“语言分析哲学”和“语言分析”是指同一件事;主要是指在英国发展起来的哲学技巧。这种技巧发展到四十和五十年代已卓有成就了。我想,几乎每个从那时起就从事哲学研究的人都受到了它的影响。两个最主要的活动中心是牛津和剑桥大学。在牛津,最有影响的人物是J·L奥斯汀,其次是吉尔伯特·赖尔,而在剑桥,无与伦比的人物是维特  相似文献   

12.
《逻辑与语言学习》去年第四、五期合刊发表了汪柏树同志的《“没有一棵活杨树”的充分条件是什么?》一文。该文从1981年高考作文试题中抽出了这样一句:十个人种杨树,只要有一个人毁它,就没有一棵活杨树了。作者反复强调这种讲法不对,因为“有一个人去毁它”并不是“没有一棵活杨树”的充分条件。我认为这种批评是不对的。汉语的数词有实指和虚指两种不同涵义。就虚指而言,如“九牛一毛”的“一”极言少,十、百、千、万则极言多,如“白发三千丈”。另外,汉语还有这种习惯:为了  相似文献   

13.
1.“分析”的分析把“分析”和“综合”看作是两种特点相反的思想方式,这是一种影响深远的传统观点。由于这种看法几乎被认为是一种不言而喻的规定,人们似乎觉得它是一个无需重新考虑的断言。然而,这种看法暗中牵涉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现代哲学背景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我们不得不在更为精细的层次上给予反思。  相似文献   

14.
赵菡菲 《美与时代》2014,(10):56-56
陕西地区生产水果属于全国的大省之一。根据果品,确定在全省实际情况的优势下,在黄土高原建设优质新鲜的苹果,梨生产区;在渭北南沿和关中使用过程加工建设新鲜的苹果生产区;在沿黄河和渭河在渭河领域建设红枣生产区;在汉江秦岭建设猕猴桃生产区,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特色果业结构。近年来,随着果业生产的发展,陕西果业以及包装设计发展迅速,也有一些精美的品牌包装在国内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带动了产业发展和利润增长。  相似文献   

15.
顾云涛 《天风》2011,(4):50-50
苹果,产自北方的一种水果,其性温和,营养丰富,男女老幼,或身强体壮,或久病羸弱,皆宜食用。有句话常听人们说起,"每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这无非说明了坚持每天食用苹果,对保持身体健康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水果中,我倒是比较钟爱苹果的。盛夏时节,对于不产苹果的江南,苹果的价格自然也是不低的。  相似文献   

16.
移花接木  蚕丝是中国的特产,但目前面临着日本的挑战。日本人培养出新型的蚕种不吃桑叶改吃苹果、胡萝卜,创造了奇迹,被称之为“日本蚕”。好个“移花接木”之术,这就是日本人的聪明。  “移花接木”的要诀,首先是敢于“拿来”、“引进”;其次是善于“改造”、“超越”,决不是“依葫芦画瓢”。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新产品的开发与试制,往往是在“移花接木”的思路下进行的,将“花”与“木”的两种功能结合一体,从而嫁接成新的东西。相反相成相反相成,是对旧观念的一种突破,是思维创新的一条门径。相…  相似文献   

17.
现在是信息时代。随着“知识爆炸”,信息递增。作为信息的最基本物质载体词汇也相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新词新义大量涌明,并且很快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无疑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宝库,增强了汉语的表达力。我们根据平时积累的若干资料并参考其他著作就现代汉语新词的特点来略谈一二: 一、大量的同族词。汉语新词中同族词很多,这有三种情况:a)首序同素。比如“彩电、彩照、彩扩”、“软技术、软科学、软  相似文献   

18.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单一的词形拥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意义相关联义项的语言现象。在认知语言学在发展过程中,词义的转移或引申以及新词的创造等现象慢慢的被人们研究得以解释,使这些现象有理可依。隐喻和转喻是我们熟悉的概念,他们不仅仅是修辞概念,同时也在词义扩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亨迪卡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论证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方式.他将“我思”论证同戏剧作类比,指出“我思故我在”中的两个“我”属于不同的辨别系统.这种跨越不同辨别系统的推理并不一定能成立,因而笛卡尔的论证中有潜在的问题.但借助电视里真人扮演自己的现象以及命名关系这一“概念事实”,亨迪卡论证了“勒内”可以证明“笛卡尔”的存在.亨迪卡最后指出,这种戏剧类比理解之下的笛卡尔论证同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证明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20.
3.试图克服非历史的和反进化主义的基本立场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都持有反形而上学的立场,并固有着所谓的“现象学内在论”。这种内在论以各种方式断定人和世界的融合性或世界对人的直接赋予性;与以上两个特点密切相联系的是这些流派的其他一些基本原则和原理,特别是它们所共有的非历史的和反进化的研究方法,它们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解释人的全部问题,解释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问题、认识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形而上学的还原论对各种现实现象实质进行解释所依据的原则,是认为这些现象有一个外部的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