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呼吸系统疾病是既古老而又年青的疾病 ,说古老 ,从埃及木乃伊发现的骨结核遗迹 ,证明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 ,结核病即已存在 ;说年青 ,有众多呼吸系统疾病是近代才陆续发现的 ,就呼吸系统疾病的整体来说 ,在 2 0世纪 5 0年代前 ,还一直处于幼稚时期[1] 。近 5 0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 ,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也在飞速发展 ,各种诊断技术应运而生 ,胸部影像学、肺功能等无创性检查早已驾轻就熟 ;相对而言 ,由于种种原因 ,胸部疾病的微创性检查如纤维支气管镜检、支气管肺泡灌洗、胸膜及肺活检 (经胸壁皮肤针刺胸膜、肺活检 ;经胸…  相似文献   

2.
生命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先秦两汉道家哲学对中医学生命观的影响深刻而久远,这体现在中医学关于生命的本源以及养生等各个方面.研究先秦两汉中医哲学,必须重视对道家哲学生命观的研究,这是中医哲学核心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现代医学与人类延续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医学对人类疾病的治疗起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客观上也可能导致对人的自然演化过程的过度干预.疾病与健康是辩证统一的,物竞天择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物种延续的不变法则.现代医学应主要定位在预防疾病以及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人类应顺应其自然选择的规律去发展与延续.  相似文献   

4.
现代医学技术是现代医学进步的载体,在人类的健康发展上起到重大作用。但是,现代医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技术异化的问题,诸如医疗服务低效率、医患关系低信任、医学人文丧失等。系统研究了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的本质特征,深入分析了现代医学技术主体化、资本化、权力化及机械化的现实表现,并从本体论、认识论及方法论层面上探析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现象产生的哲学根源,从而能够从根本上找到现代医学技术异化现象的消解路径,对过度医疗的解决、医患关系的改善以及和谐有序的就医大环境的建立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裘梧 《中国道教》2010,(1):18-24
《周易·系辞》中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①在这天下之世界中,形是芸芸变化所凭依的东西。《系辞》中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②形既是道与器所凭依而统一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传染病--考验人类的试金石--SARS流行后的冷静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3年春天 ,一种人类从未认识的传染病———SARS(急性严重呼吸系统综合征 )在全世界 30多个国家肆虐流行 ,这是人类进入 2 1世纪后经历的第一次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 ,经过不懈地抗争 ,SARS慢慢收敛了肆虐的步伐 ,但它的流行 ,如电闪一样豁然凸显了人类在自然界依然脆弱的处境 ,留给了我们不尽的思考。思考之一 :在人类的历史上 ,传染病一度使人类陷入极大的灾难和恐惧之中 ,但疾病永远不会击垮人类。在一次又一次与疾病的斗争中 ,人类一次又一次从恐惧走向清醒 ,从非理性走向理性瑞典病理学家FolkeHenschen说过 :“人类的历史即…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发现人类疾病谱正由传染病向慢性病方向发展,相应地医学模式也由原来的生物模式朝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一门新的学科一一健康心理学由此而产生。心理研究者认为,健康心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主要是为人们如何保持健康的身心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健康心理在人们现代生活中的地位必将会越来越重要。虽然世界对心理学今后发展趋势有两种看法,  相似文献   

8.
疾病的哲学思考——坦然和平静地对待疾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面对人类无法改变与疾病共存的命运,本文从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疾病的原因、疾病的话语、对待疾病的态度和利用疾病的契机五个方面来进行哲学追问和反思。以期使我们通过倾听身体的语言,来坦然、自然和平静地对待疾病;利用疾病的契机,获得身心的成长,使人类的生命在亘古的绵延中永远充盈着盎然的生机。  相似文献   

9.
面对人类无法改变与疾病共存的命运,本文从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疾病的原因、疾病的话语、对待疾病的态度和利用疾病的契机五个方面来进行哲学追问和反思.以期使我们通过倾听身体的语言,来坦然、自然和平静地对待疾病;利用疾病的契机,获得身心的成长,使人类的生命在亘古的绵延中永远充盈着盎然的生机.  相似文献   

10.
激光高科技的发展使得激光美容应运而生,激光美容具有高效安全、方便快捷、痛苦小的独特优点,开创了医学美容的新纪元,激光美容已成为当代医学美容中最具有前途和魅力的部分.从激光美容的发展过程,认识到学科交叉产生创新,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良好的指导和推动作用,科学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思维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道家、道教的生命伦理学说出发论述了道家、道教文化资源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旅游文化的启示。提出道家、道教文化能够为现代旅游文化经济的发展提供一种理性睿智的思维方式和经营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12.
13.
14.
道教生态哲学的基础围绕着道教的最高理念"道"及最基本范畴"物"生"神"而展开."道"作为道教信仰的终极理念,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与其它宗教或思想体系中的最高理念,如上帝、安那、梵(印度教吠檀多派)、绝对精神、自由意志等等范畴一样处于核心的地位,虽然这些范畴在解释一切精神和存在现象的作用上不尽相同.在道教哲学中,"道"是无所不覆、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派生万物的形而上的宇宙本体,是贯穿于整个自然界、人世间和神仙世界之中的最高理念.除了作为最高理念的"道"外,"物"生"和"神"也是道教生态哲学的最基本范畴."物"是对物质、万物、实物、器物、财物等具体事物的抽象,主要指有形的、变化的、局部的、杂多的现象存在."生"是对生命、身体、人生、生物、生物圈、生态环境的抽象,也包括事物的有机活动和转化的功能,如事物的生成、生长和生化."神"是对精神、神仙、神明的抽象,它是对"物"和"生"的提升、超越.道教将"道"贯穿于"物"生"神"三界,具体演化为自然界(物)、人世间(生)和神仙界(神),或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和神仙世界."物"生"神"的相互关系及其与"道"的关系构成了道教生态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The tradition of anthropological medicine in philosophy of medicine is analyzed in relation to the earlier interest in epistemological issues in medicine around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as well as to the current interest in medical ethics. It is argued that there is a continuity between epistemological, anthropological and ethical approaches in philosophy of medicine. Three basic ideas of anthropologically-oriented medicine are discussed: the rejection of Cartesian dualism, the notion of medicine as science of the human person, and the necessity of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disease. Next, it is discussed why the anthropological movement has been superseded by the increasing interest in medical ethic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resent-day moral issues cannot be interpreted and resolved without clarification of the underlying anthropological images.  相似文献   

16.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沈路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24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中国道教协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并与出席中国道教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的近300名代表和特邀代表合影留念。贾庆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道教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胜利召  相似文献   

17.
道教戒律,是道教教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道门自身建设和提升信仰境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19.
20.
During the past decade there has been a debate about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of medicine. The debate has focused on fundamental questions about whether the field exis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eld.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debate and argues that it has paid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he social dimensions of both philosophy and medicine. The article goes on to argue that by exploring this debate one can better understand some of the difficult questions facing contemporary medicine and health ca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