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商品生产的急速发展和社会道德领域里大量消极现象的出现,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继王锐生同志发表了《商品生产和道德进步》(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5期,以下简称王文)一文之后,张博树同志也写了《也谈商品生产与道德进步》(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11期,以下简称张文)的文章,对王文多所论驳。张文认为,商品生产的一般要求乃是建立在价值关系基础上的从求生劳动到求利劳动的转化,而这种要求不为特定社会经济形态所左右。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道德演化的“二律背反”势所难免,即一方面是个体意识的觉醒;一方面是私有意识的膨胀。与此同时,经济与伦理的冲突不可避免,经济发展注定会影响甚至阻碍道德进步。这些观点是有代表性的。然而在我们看来,上述观点并不完全符合事实,也缺乏必要的理论根据,是我们难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2.
怎样看待商品生产和道德进步的关系?这确系一个大问题。读了王锐生同志的文章《商品生产和道德进步》(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5期,以下简称王文),不无启发之余,又总有些恍然若失的感觉。思忖再三,还是决定把它写出来。一方面就教于王锐生同志,另方面亦供所有关心这个问题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3.
道德与人的主体性理论问题正在引起伦理学界的注意。继《光明日报》去年2月3日发表了肖雪慧的“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后,《哲学研究》去年第8期发表了夏伟东与肖雪慧商榷的文章《略论道德的本质》。此外,上海《社会科学》在1986年第2期和第5期又分别发表了尹继佐、罗若山两同志有关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中的主体性理论两篇文章。为了便于同志们研究探讨,特将上述几篇文章中的主要观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人权与道德     
王锐生在《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撰文认为,作为上层建筑因素的人权以经济状况为其现实基础,它同时又受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其中包括道德的制约。人权与道德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人权的产生以一定的社会道德状况为前提,而人权的产生和实现本身反过来又标志着和推动着人类道德水平的提高。人权的每一点进步都意味着社会道德的进步。把人权的根据归结为抽象人性,从而片  相似文献   

5.
《哲学研究》近年发表的两篇文章《中国的自由主义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之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哲学研究》 1 999年第 1 1期 )与《也谈中国的自由主义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之关系》 (《哲学研究》 2 0 0 0年第 6期 ) ,反映了持续 1 0年之久的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论战在逐渐向深处发展。 2 0世纪初 ,这场论战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而在我国展开 ,由于它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 ,每当社会处于动荡和转折关头 ,这场论战就趋于白热化。这两篇文章追述和分析了这段历史与现实。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体制的差异 ,国内外马克思主义与自…  相似文献   

6.
今年八月份的《光明日报》先后发表了许启贤《关于道德的阶极性与继承性的一些问题》和吴晗《三说道德》的文章,就道德的阶级性和统治阶级的道德可否继承等问题展开讨论。吴晗曾在《前线》杂志1962年第10期和第16期上发表《说道德》和《再说道德》两文,谈到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问题。许启贤表示不同意吴晗在上述文章中提出的一些观点。首先,他不同意吴晗关于“阶级的道德也就是统治阶级的道德”的观点,他说,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由于敌对阶级的存在,总是有  相似文献   

7.
拙作《试谈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载《哲学研究》1994年第4期)发表后,引出了两篇商榷文章:鲁鹏的《道德形而上学与现实》(同上刊1994年第12期)和王淑芹的《论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同上刊1995年第2期入两文无疑有助干我把问题考虑得更全面些(《试谈》在某些细节方面的确存在欠妥之处),但我不能同意他们的基本观点。经过思考,我觉得《试谈X的立场和主张尚无作出根本修正的必要。我在那篇文章中提出:市场经济与道德在本性上是互斥的.因而在操作层面上应当给予划界,使之各得其所,避免借越。鲁文和王艾则针锋相对地论证…  相似文献   

8.
谢洪恩同志在《哲学研究》1989年第3期和1990年第3期所发表的《道德的功能和本质》和《对道德适应性关系的辩证思考》两文,指出道德在具有社会功能、肯定性适应功能的同时,还兼备个体功能、否定性适应的功能。谢洪恩同志对道德功能类型的分析,是精辟的,读后深受启发。略歉不足的是,两文对道德本质以及本质的功能之间关系的理解,颇有偏差,尤其是在方法论上把道德的本质和功能与经济基础、社会物质结构割裂开来,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9.
《哲学研究》1983年第10期,开辟了一个“关于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关系问题”的专栏。编者在按语中指出:中国哲学史与思想史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栏内发表的三篇文章,就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编者表示欢迎广大哲学史、思想史工作者参加这  相似文献   

10.
尹继佐在《学习与探索》今年第3期上著文认为,把广泛而复杂的社会现象--道德,概括为“社会意识”似乎是不够的。道德,是在一定生产关系和民族传统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十分复杂而又广泛的社会现象。文章认为,对道德作宏观上的分析,这一体系是由道德活动,道德关系和道德意识三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11.
拙作《当今中国的义利之辨与社会的道德价值导向》(《学术月刊》1990年第11期)发表后,围绕着“道德价值导向”问题,学界同仁提出了不少的意见和问题:现在提出“道德价值导向”有何意  相似文献   

12.
“快乐”的概念演绎与度量理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国内学者发表了许多与快乐、幸福、满意度相关的研究论文,其中2001年第2期、2002年第4期《哲学研究》分别发表了罗敏、林剑同志关于“幸福论”的两篇文章,讨论主要围绕幸福的主观性以及幸福与快乐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展开;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社会蓝皮书》则把居民幸福感指数列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些学者正在研究以GNH(国民快乐总值)取代GNP(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方法,因为只有快乐才具有终极性“善”的意义。所有这些均表明,快乐、幸福等概念已经日益深入于社会生活,并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现实的理论指导作用。然而,由于各…  相似文献   

13.
报刊文摘     
王柏森在7月23日《文汇报》发表《试论经济改革与道德进步的关系》一文,文章讲,一项改革方案的实施,一项改革措施的推行,每每伴随着一场关于改革对与不对的争论。在这样的争论中,常常有人对改革发出道义上的批评和谴责。这就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经济改革是促进了道德进步,还是相反?怎样认识经济改革与道德进步的关系? 作者提出问题,打破“大锅饭”会造成“道德倒退”吗? 文章认为不能用某种抽象不变的道德标准去衡量,而必须联系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与道德的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是当前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出于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我于2006年9月7日在《社会科学报》发表了《当前主要任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一文(下文简称“拙文”)。《哲学动态》2007年第1期上发表了王锐生先生的一篇商榷文章,题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该结束了吗?》(下文简称“结束”)。我用心读了数遍后,深感获益极大,很多我原来没有涉及到的问题,“结束”一文都提出来了,并且做了正确解答。但我经反复研读后,又觉得“结束”一文并没有提出使我放弃原来观点的充分理由…  相似文献   

15.
王锐生同志的《再谈社会主义的价值和价值观》一文(载《哲学研究》1991年第9期,以下简称《再谈》),对我的商榷文章做了答辩和反批评,读后颇受启发和教益。承认社会主义有价值,承认社硷主义价值观是在与资本主义剥黼对立的意义上的价值取向,这是我和王锐生同志一致的认识。但在如何考察社会主义价值、如何把握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等问题上,我对《再谈》进一步论述的诸多方面,仍然不敢苟同。而且我发现,分歧的存在与研究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今年2月9日,《安徽日报》发表了皖春的《怎样理解“矫枉必须过正”》一文,引起了关于正确与错误的关系等认识论问题的讨论。不久以后,安徽省社联和安徽日报社联合举行座谈会,专门讨论了这些问题。最近,《江淮学刊》(今年第3期)发表了皖春的《正确与错误的辩证法》、李学昆的《关于认识发展规律的几个问题》、郭月争的“正确—错误—正确”是认识发展的普遍规律吗?》和程伟戎的《必须划清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界限》等四篇文章,进一步展开了这一讨论。现将这些文章的主要论点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现代文明的根本标志和发展方向?这是研讨现代婚姻、家庭道德问题的一个立足点和出发点。《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1期发表的《婚姻、家庭的道德与法律建设应与现代文明发展方向同步》(以下简称《同步》)一文断言,“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的转变”,或“伦理本位...  相似文献   

18.
这一篇文章是前一篇报告的第四部分的扩充与展开,发表在《共产党人》杂志一九六五年第十四期上。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以探讨所谓“社会主义发展的辩证法”为幌子,企图从根本上篡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它的核心即唯物辩证法。全文分四个部分,直接谈到矛盾问题的,主要是一、三两部分。  相似文献   

19.
1994年第6期《哲学研究》发表了一篇题为《国粹·复古·文化》的文章,作者署名"罗卜"。胡绳同志在《历史研究》创刊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特意向到会的学者介绍这篇文章,《燎望)}1994年第49期以《介绍一篇文章》为题加以发表。通过胡绳同志的介绍,我把罗卜的文章找来读了一遍。与此同时,我也读了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根据他在去年全国政协会上的书面发言扩充而成的题为《人文化思的盛世危言》的一篇文章(发表于《东方})rt月刊1994年第6期)。这两篇文章围绕着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心态之差异,观…  相似文献   

20.
编者同志: 《哲学研究》1979年第3期,第7期在“来函照登”栏里,连续发表了杨献珍同志的三封信,在第5期上又发了他的《关于“合二而一”的问题》一文,并组织展开了讨论。这件事,在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我国哲学社会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