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逻辑与语言学习》1987年第3期上,陈国华同志在《推销产品的广告要合乎逻辑》一文中,批评了中央电视台的一则推销酒的广告:“饮酒要饮佳味思,送礼要送金皇后”,说它“犯了逻辑错误。”陈文说:“既然饮酒的人喜欢饮‘佳味思’,为什么送礼的人偏要送‘金皇后’呢?到底是哪种酒好呢?无所适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条广告的上下两句蕴涵着逻辑上的自相矛盾,也就是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我认为陈文对广告的批评是错误的。上述广告并未犯逻辑错误,相反上述广告是一条好广告。好就好在,它运用了逻辑学上的蕴涵式。“饮酒要饮佳味思”蕴涵着“佳味思是好酒”,又蕴涵着“佳味思是  相似文献   

2.
“月儿明/月儿亮/月儿照在酒瓶上……”这是某家电视荧屏上吟诵的一首“诗”。我在“欣赏”了荧屏上的这则“酒广告”之后,始而觉得滑稽,颇有啼笑皆非之感,继而则又心头袭来一阵阵的悲  相似文献   

3.
王涛 《思维与智慧》2007,(15):36-37
我不嗜洒,虽然平日里也读些杂书,读过“会当一饮三百杯”之类的酒中豪言,当时也颇为心动,但终究没有学会饮酒。时过境迁,少年情怀渐渐远去后,我并不为自己不会饮酒而少了点文化人的豪迈或男人的洒脱而后悔,反觉庆幸。[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知晓“五戒”的人很多,但说到“不饮酒”这一成,好多青年朋友便不理解,甚至不以为然;认为这一戒只是对出家人的要求,居家学佛者守不守这一成都无所谓。一些自以为学样的朋友,表现得似乎更达观,论调也很高,“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对禅,我领悟不多,不敢妄断,但对“不饮酒”这一成,我自己有点见闻和感受,这里说说,以供在家学佛的青年朋友参考。酒,对于从不饮酒者来说,它只是个字,是个名词,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说酒能乱性,对爱饮酒者来说,似乎已不仅是对他个人的污辱,简直是对“酒”这个神圣名词的硝污。酒能舒筋…  相似文献   

5.
隐己所好     
正入老境,最得意之事唯有闲。闲来好翻书,一页一拂如拭镜,以史为镜鉴古今。这面镜子由于"年齿"而泛着遥远的光。首面是"禹恶旨酒"。《战国策》载:仪狄作酒而美,晋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中国造酒祖师仪狄是夏朝禹帝的厨师。仪狄于浣河边酿出了优质酒,送给夏朝"第一君"禹,禹饮了觉得真爽啊,却疏远了仪狄,并且再不饮,更痛指: "后世必有以酒而亡其国者。"禹之言虚掷了么?不争论。  相似文献   

6.
换一种眼光     
有一个人对自己正住着的房子不满意,就在报纸上登出广告,要把房子卖给别人,自己另外再建一座。过了一段时间,他的一个朋友碰上他,关切地问:“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你出售房屋的广告,现在你的房子已经脱手了吗?”这人说:“噢,那则广告是房屋中介公司刊登的,可是现在我已经不想卖了。”“为什么?”朋友问他。“因为我看了中介公司对这幢房子的描写,觉得它正是我理想中  相似文献   

7.
在车队工作时,有次我添乘到金华公寓。有个乘务员问我,“酗酒”一词怎么解释。我答道:是指没有节制的喝酒,酒后撒酒疯。他马上拿出一本段里制订的《职工奖惩条例》,指着上面一行字要我看,原来上面写道:“乘务员在公寓不准酗酒……有饮酒者扣奖50%。”他说:“我不酗酒,适量喝点酒为什么要扣奖?”当时我正面解释了一下乘务员在外不能喝酒的道理,如今回忆起来,是《条例》违反了逻辑要求。首先,从《条例》的本意来说,乘务员在公寓是不能饮酒的,但《条例》却将“饮酒”这个概念加以不恰当的限制,成了“酗酒”,犯了概念“限制不当”的逻辑错误。其次,从《条例》前后文的关系来说,先说“不准酗酒”,后来又说“饮酒扣奖”,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违  相似文献   

8.
贵阳花溪,是贵州省著名的胜景。这里的布依族素有自酿自饮“烧窖酒”、“刺梨酒”、“糯米酒”等酒类著称。布依族酿酒在古代没有记载。清初酿酒的方法是:“罕用稻米、率蒸高梁、红稗和曲蘖贮坛中,揉灰封其口,不旬日而开坛,插管围绕吸饮”。  相似文献   

9.
由于饮酒喝茶几千年来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以它独有的魅力得到人特别是中国人的青睐,与诗词歌赋,礼仪交往、舞剑挥毫、怡心寄情、铸金制陶、煮水觅泉、赏月观花等雅兴相结合,以及与婚丧嫁娶,奠基上梁,祭祀结拜、开业庆典等民风民俗融汇在一起,产生出中国特有的“酒化”和“茶化”。而今,中国步人市场经济,化市场也热闹非凡,鱼目混杂的局面也就逐渐形成,几千年来作为中国国粹的酒化和茶化,有时觉得其中真正有益的传统化内涵被挖劫一空,只留下散发出铜臭味的躯壳,早已成了各种市场交易的附庸。  相似文献   

10.
清朝乾隆年间,送礼之风盛行。一次,有一个都统老爷五十岁大寿,下贴摊派送礼。曹雪芹也去了,并送去两坛酒和一副对联。听说曹雪芹来了,客人们不觉一惊,因为曹雪芹从不趋炎附势。都统老爷更是喜出望外,觉得自己身价提高了不少,可以在客人面前炫耀一下自己了。酒席开始,都统老爷亲自将曹雪芹送的酒打开,命人给每位客人斟上一盏。奇怪,这酒怎么没味,和清水一样?客人们使劲咂着嘴,但谁也不好说出不吉利的话来。都统老爷也觉得不大对劲,可也不便说破,只好自欺欺人地说:“真是好酒啊!”“对,对,酒是不错呀!”客人也都跟着捧场。…  相似文献   

11.
“酒文化”走俏的反思缘诚近几年“酒文化”这个词儿走俏,时常见诸于大众媒体和酒广告中。咱并不反对从文化的视角来发掘酒这种物质产品的文化内涵,也不反对人们对消费行为作文化的审视。咱中国的名酒享誉世界,中国的造酒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酒字,史载...  相似文献   

12.
父母和同伴因素对青少年饮酒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境是影响青少年饮酒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南京市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共995个中学生为被试,考察父母和同伴因素对青少年饮酒行为的影响以及相对影响力。要求青少年自我报告他们自己、父母和同伴的饮酒行为和态度以及父母监控、父母教养方式情况。结果表明:(1)青少年的饮酒行为较为普遍,70%左右的青少年曾饮过啤酒或葡萄酒,25%左右的青少年曾饮过白酒。约10%的青少年经常饮啤酒和葡萄酒,2%的青少年经常饮白酒;(2)父/母饮酒行为和态度、父母监控、父母教养方式、同伴饮酒人数和态度与青少年的饮酒行为显著相关;(3)Amos结果表明,父母饮酒行为和态度对青少年饮酒行为有直接的预测作用,父母饮酒行为和态度还通过同伴饮酒人数和态度间接地预测青少年的饮酒行为。同时,父母饮酒行为和态度对青少年饮酒行为的影响力大于同伴饮酒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面子     
从前,有个尿粪把头名叫汪泽济,此人略通文字,喜欢附庸风雅。他有四个女婿。一年他做寿,四个女婿齐来祝贺。席间,汪泽济想考考女婿们,便开言道:“今日饮酒,要破一破过去饮闷酒的旧例,大家来行一个酒令如何?”四个女婿异口同声地说:“岳父大人这主意不错。但不知这酒令怎么个行法?”江泽济道:“第一句第二句要用三个同旁字或三个同头字组成,第三句把一二句合并,意义要切合自己的身份,末句三字以‘好’字开头作赞语结束。虽非诗词,也算歌谣。作不出来的,要罚酒并不准吃菜。”四个女婿齐声说“好”。  相似文献   

14.
说“酒戒”     
《佛教文化》2011,(3):2-3
酒的影响恐怕古往今来都没有当今这样普及,尽管李白早就有过“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之句。但有那么多的蛊惑广告,那么多的赞誉,并且有那么多人研究“酒文化”,却真是只可能出于现代化的当代。当前更使人关注酒的便是醉驾屡禁不止,就连在我心目中印象不错的音乐人高晓松也成了因醉驾被判刑之人!  相似文献   

15.
选择从农村流入到北京打工的18-30岁的年轻流动人口共2201人参加问卷调查,要求被试自我报告他们的饮酒行为、流动时间、流动城市数量以及抑郁和满意度状况,并根据他们所从事的13种职业的性质将之归类为“低危”和“高危”两类,以考察环境和个体因素与流动人口饮酒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过去1个月中,27%的流动人口曾醉过酒,男性流动人口的醉酒率是女性的2倍(35%vs.16%)。但流动人口的饮酒行为不存在显著的年龄、教育水平和婚姻状况的差异;(2)相关分析表明,高危职业流动人口的饮酒行为显著地高于低危职业的流动人口。同时,与没有醉过酒的流动人口相比,曾醉酒者的抑郁情绪更多,生活和工作满意度更低;(3)Amos结果表明,环境和个体因素相互作用影响流动人口的饮酒行为。流动性通过满意度以及抑郁情绪间接地影响流动人口的饮酒行为,职业性质对饮酒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职业性质又通过生活满意度和抑郁情绪间接地作用于流动人口的饮酒行为。  相似文献   

16.
有这么一则轶事,原文不长,全引如后: 君山上有美酒,饮者不死。汉武帝使栾巴求得之,未进御,东方朔窃饮。帝怒,欲杀之。对曰:“使酒有验,杀臣亦不死;无验,安用酒为?”帝笑而释之。(引自《湘川记》) 这里说的是东方朔一件事。东方朔,西汉人,官居侍中,诙谐幽默,被称为滑稽大师。他往往采用讽谏的方式,帮助朝廷认识改正缺点错误。从上面这则小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东方朔这种不同寻常的规劝方式。汉武帝迷信美酒可以饮而不死,对这  相似文献   

17.
说半     
读明人洪应叫的《菜根谭》,至“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酕陶,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思之。”不觉其逆干心,于是想说说这个“半”字。  相似文献   

18.
“哥哥你错了” 某年轻老板与一女士谈上了。他看到一本书中引用了“昧昧我思之”(语出《尚书》,“昧昧”是深思的意思)一句,于是把此句用在了写给女士的信中,他写成了“妹妹我思之”。女士回信只有五个字:“哥哥你错了!”老板想,喊“哥哥”怪亲热的,于是趁热打铁又去一信,意欲乘胜追击。谁知女士回信说:“既然你们商店打出那样的广告,何必找我?”原来此老板在广告中把“削价袜子”写成了“削价妹子”。 是谁骗人? 一位姑娘走在大街上,忽然遇到一个打扮挺时髦的男士前来求爱:“你长得太迷人了,我真心地爱你!”姑娘平静地…  相似文献   

19.
佤族道德谈     
佤族喜欢喝酒,凡节庆、婚丧、待客、议事、祭鬼,都要敬酒,有“无酒不成礼”之说。佤族家家都储备着酒,客人什么时候去都能喝到,农村如此,机关里当干部的佤族同志也如此。佤族是不会吝啬的,凡客人,不论生熟,均热情接待,而最好的待客饮料就是酒。其次是茶,再其次是开水。佤族用酒待客不象内地汉族需要下酒菜,而是端起酒筒(或杯碗)就喝,喝饱饮足为止。佤族的酒有两种,一种是烈性酒,(60°左右),另一种是水酒,度数低,酸甜可口。不论喝烈酒还是喝水酒,主人给客人敬酒方式都与内地其他民族不同,这种独特的敬酒方式,集中体现了佤族人民善良纯朴的品性。  相似文献   

20.
一则广告,要做得生动、吸引人、有说服力,它所使用的语言是否具有艺术性,那是相当重要的。然而过去人们对广告语言艺术的理解却过于肤浅,以为做广告无非就是吹嘘自己,动不动就来上几句“产品一流”、“国优部优”、“誉满全球”、“行销海外”之类的套话,殊不知这种套话听多了实在令人倒胃口。如今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富有艺术魅力的广告语言,往往都是逻辑妙用的结果。有一则童鞋的广告是这样向人们介绍其产品的特点的: 象母亲的手一样柔软而舒适的儿童鞋。“柔软而舒适”,这是一个外延比较宽泛的概念。这里,广告的设计者很巧妙地使用了概念限制的逻辑方法,通过增加概念的属性,赋予“柔软而舒适”这一概念更多的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