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对中学生良心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生物生态学理论和自我控制资源模型,采用整群取样法抽取湖南省7所城市7所中学初一到高三学生共3648名,使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青少年良心问卷、特质自我控制量表和自我调节疲劳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童年期不良经历负向预测中学生良心;(2)特质自我控制和自我损耗在童年期不良经历和中学生良心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特质自我控制和自我损耗在童年期不良经历和中学生良心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童年期不良经历不仅是影响中学生良心的重要外部因素,而且还会通过影响特质自我控制和经由自我损耗对中学生良心产生间接作用;减少和避免童年期不良经历对中学生心理的冲击,提升其特质自我控制水平,降低其自我损耗,是预防中学生良心失守和提升良心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德性乃内在自我的彰显,它经历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换,其内在运作机制却是良心通过良知而向良能的实现。良心即是好、善心,它是人性对心灵的本能觉悟。良心的这一生成方式开启了它敞开自身的双重道路,即致良心的认知道路和诚证良心的行动道路。致良心,就是启动精神世界的意识的功能,对良心予以理性的致知而构建良知;诚证良心,就是以良知为武器和方法,来指导行动验证良心的力量,这即是良能的践行。  相似文献   

3.
良心是伦理学范畴,它讨论个人在道德上进行自我监督的问题。良心是人独立地为自己规定道德职责,要求自己遵从这些职责并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的能力。 在古希腊神话中,良心以诅咒、复仇和惩罚女神爱伦尼的形象虚构地表现出来,她追究并惩治罪犯,而对于忏悔者则是宽容的。苏格拉底在伦理学中首先提出了个人良心的问题。认为人的自我认识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探讨了自然环境对自我控制表现的影响。通过两个实验,测量被试观看自然环境图片前后情绪状态的变化,考察自然环境对认知与运动自我控制任务表现的影响,并探索情绪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认知自我损耗状态下,自然环境可通过缓解紧张情绪改善认知自我控制的表现,但自然环境干预并未恢复运动自我损耗条件下的运动自我控制表现。本文为自然环境的减压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为短时快速改善认知自我控制表现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极权主义导致欧洲全面的道德崩溃和良心危机,从根本上质疑了传统的良心观和道德信念。阿伦特以纳粹军官艾希曼为典型,分析了极权主义体制中的良心危机及个体原因。在此基础上,她重新审视良心概念,认为在道德中思考比良心更为根本。思考本质上是独在中的自我对话,以自身和谐为第一原则;它激活良心,使其发挥道德功能。在道德事务中,良心是人和自身的关系,意味着自身思考、自身判断和自身负责。阿伦特的自我学良心观强调个体自身在良好生活和道德中的主导地位与根本责任,捍卫了良心概念,有益于重塑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6.
内疚是个体做出危害他人的行为或违反道德准则之后产生的良心上的反省, 对行为负有责任的一种负性体验。内疚在道德规范和人际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者主要采取自我报告范式、情境模拟范式、过失范式和经济博弈范式考察内疚的发生发展及其功能。近年来, 研究者尝试揭示内疚脑机制, 研究发现内疚主要激活前额叶皮层和脑岛等脑区, 前额叶可能与内疚的认知成分相关, 而脑岛主要与内疚的情绪成分相关。未来的研究需要采用多种技术手段进一步考察内疚的认知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7.
师范学生自我价值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顾海根 《心理科学》2002,25(2):217-218
自我价值感(feeling of self-esteem)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me)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作为主体的自我(I)的一种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它是一种稳定的人格倾向,对个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产生一种弥散性影响,与健康人格有密切关系。国外对自我价值感有不少研究,如Roseaberg(1965)编制了自我价值感量表,Pelham等人(1989)提出自我价值感是由个人在某些特殊领域或重要领域的自我评价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近几十年来西方研究者有关儿童良心发展的研究表明,良心概念趋向于把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加以整合,西方研究者认为良心包含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方面。西方研究者对良心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上,对影响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先天气质因素和后天社会化因素进行了广阔而深入地研究。当前的研究也更加强调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对良心的影响,对良心测量方法的使用上研究者们也更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展望和看法。  相似文献   

9.
拖延行为常常阻碍个人、企业和政府按时完成既定任务,妨害了人们的工作、学业以及疾病防治等方方面面。自我控制是自主减少拖延行为的主要能力,但却是一种相对有限的认知资源。探明自我控制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更高效地减少拖延行为。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认知机制理论和脑成像实验范式,国内外研究多从现象层面探索自我控制、拖延行为和神经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团队提出的“时间决策模型”通过揭示人们如何做出拖延决策,为认知机制的研究和脑成像实验范式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基于时间决策模型中“现在做还是以后做”的决策机制,本项目拟:(1)结合横向和纵向研究,考察自我控制作用的认知机制及其稳定性;(2)开发拖延的脑成像实验范式,结合多模态MRI技术,揭示自我控制减少拖延决策的神经基础;(3)利用神经刺激技术,考察“基于自我控制脑区的神经干预”的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成果有望为拖延行为提供更加综合的理论框架和新的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0.
石伟  刘杰 《心理科学进展》2009,17(6):1287-1294
自我肯定是指通过肯定与威胁信息无关领域的自我价值,来维持自我整体性,从而降低防御反应。它可以通过完成自我价值观量表、描述重要的个人价值等方式来进行实验操纵。经过自我肯定的个体能更加客观、公正地处理威胁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的信息,促进个体的成长。这些作用可能是通过系统地思考说服信息的中央路径的认知加工来实现的。在未来的研究中,对个体最重要价值威胁情况下的自我肯定效应、自我肯定效应的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自我肯定效应与群体肯定效应的区分以及自我与群体肯定效应的跨文化比较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刘明慧  张明  隋洁 《心理学报》2014,46(3):312-320
已有研究表明个人重要信息调控高级认知加工过程, 如面孔识别、记忆、思维等。本研究的三项实验系统地测量了个人重要信息对知觉选择的影响。采用最近发展的自我连接学习范式, 让中性几何图形与不同人(自我、朋友、陌生人)建立联系; 图形-标签连接完成后, 以复合图形(局部小图形组成整体大图形)作为实验刺激, 被试完成整体/局部图形判断任务, 通过评估个体对具有不同社会意义图形(目标vs.分心物水平)的感知差异, 测量个人重要信息对知觉选择的调控作用。结果发现, 与他人相关图形相比, 自我相关图形作为分心物调控整体优先效应, 这种效应一致地发生在整体和局部水平上, 并且不受注意任务的影响。这些结果提示社会信息对认知的调控作用发生在视觉选择水平上。  相似文献   

12.
谭笑 《哲学动态》2022,(11):109-116+129
大数据生成的个人画像,在大量社会事务中取代了自我知识而成为判断依据,对个人造成了认知伤害,从而形成认知不公。认知不公通常被认为在认知和伦理两方面都带来了伤害,但由于自我知识并不具有认识论优越性,大数据与之相比并不妨害求知过程,这对认知不公的认知维度标准构成了一个悖论。这一悖论在交易型不公层面上确实存在,而在结构型不公中被消解,即在后一层面个人画像不合理地构成了认知权威,系统性地提前将主体自身排除在外,对社会构成了结构型认知不公。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社交网站成瘾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素质-压力模型的视角下,采用社交网站成瘾量表、认知负载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对武汉市三所全日制中学886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社交网站成瘾、认知负载、核心自我评价和抑郁两两间存在显著的相关,且社交网站成瘾对抑郁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认知负载和核心自我评价能在社交网站成瘾与抑郁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具体而言,社交网站成瘾通过三条路径影响抑郁:一是认知负载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核心自我评价的单独中介作用;三是认知负载-核心自我评价的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揭示了社交网站成瘾与抑郁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拓展了社交网站成瘾对个体心理社会适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良心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及良心的形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道德作为行为规范有非制度化、非强制性特点 ,道德准则必须经人内化才能发挥作用。良心是高层次道德的表现 ,是道德自律性的体现。没有良心 ,道德的行为规范功能很难发挥。良心的作用表现为对行为的评判、督察、反省和自律。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形成人的良心。社会应设法形成有利于人们形成和发挥良心作用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5.
选取400名4-6岁幼儿,运用问卷法对幼儿的教师期望、师生关系和自我认知积极偏向进行测量,探讨了师生关系在教师期望对幼儿自我认知积极偏向影响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教师期望对幼儿自我认知积极偏向有负向预测作用;幼儿师生关系在教师期望对幼儿自我认知积极偏向的影响上存在中介效应。研究结果提示,教师期望不仅能直接影响幼儿自我认知积极偏向,也可以通过师生关系间接影响幼儿自我认知积极偏向。  相似文献   

16.
政治治理应该基于良心,而非利益或原则。原则政治因为其普遍主义倾向而不现实,民主政制为利益所主导,唯利是图,也不是优良政制。唯有良心政治可谓优良。良心政治的关键在于明辨政治事务之是非,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平衡政治博弈各方(通常体现为相对变动的多数和少数)的利益。这需要有一个独立、自主、自由、自足、高贵、稳定,拥有良心、良品和良能,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拥有政治智慧和经验,不畏强权,不被利欲熏心,不随波逐流,也无须谄媚大众,仅凭自己的良心和良知来判断政治事务之是非的政治人群体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有时是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纵向研究基础上,通过横向设计,采用实验室实验、情境观察和母亲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考察213名14~24个月婴儿自我认知(视觉和言语方面)的发生.结果表明:1)婴儿自我认知在15~24个月间发生,自我认知能力逐渐出现,随年龄增长而发展.2)视觉自我认知一般发生于第17个月;视觉自我认知无显著的性别差异.3)言语自我认知一般发生于第21个月;男婴言语自我认知获得时间晚于女婴,但在获得言语自我认知后,婴儿言语自我认知无性别差异.4)视觉自我认知对言语自我认知有正向预测作用,视觉自我认知发生早的婴儿,言语自我认知发生的也早.  相似文献   

18.
自我相关未来思考是个体产生自我相关未来想法的心理加工,它包括未来情景思考和未来个人语义思考两种基本类型。两类思考都需记忆、自我和主观时间三种主要心理成分参与,但参与的具体形式可能有所不同:未来情景思考可能主要依赖于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情景自我知识和语义自我知识、经验时间;未来个人语义思考可能主要依赖于语义记忆、语义自我知识和知道时间。三种主要心理成分在两种思考类型中的作用可能是相同的,其中,记忆是原材料,自我起引导作用,主观时间是先决条件。将来可以参照思考未来公众抽象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明确自我和记忆在未来个人语义思考中的作用,还可以通过探究不同心理成分内部及成分间的交互作用进而了解各成分在自我相关未来思考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进化心理学家推测,自我认知是一组沿着不同进化历程发展起来的认知加工能力。史前人类的早期,自我面孔识别依赖于延展我的加工。由于我们对自我认知、自我意识的神经机制还知之不多,而它们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复杂性又极其重要。自我面孔作为个体最显著的自我标识,可以作为延展我、私密我、概念我加工的独特刺激,对于揭示自我认知加工的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唐璐瑶 《心理科学》2019,(1):157-162
自我客体化的女性会内化他人的评价,把自己当做物品一样来定义和评价自我,并习惯性地对自己的身体以及外貌进行监测,从而导致身体羞耻、焦虑、“心流”体验的减少及身体内部感知的迟钝,并进一步造成更多的不良后果。以往的研究多关注于自我客体化在女性心理健康上造成的影响,很少有研究关注于自我客体户对认知表现的影响。本文梳理了自我客体户与认知表现的相关研究,以及自我客体户对认知表现可能的作用机制。未来研究需要从多方面来丰富自我客体化的操纵方式,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检验自我客体化对认知表现的作用机制,以及考察不同的认知表现,并关注自我客体化对认知表现的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