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法国哲学家布里丹讲过一个关于驴子的著名故事:有一头驴,与众不同,喜欢思考。有一次,主人在它面前放了两堆体积、色泽都一样的干草,给它做午餐。这下可把它给难住了,因为这两堆干草没有任何差别,它没法选择先吃哪一堆,后吃哪一堆。最后,这头驴子面对两堆草料,饿死了。这头驴子虽然饿死了,但从此在哲学史上"名垂千古",被  相似文献   

2.
一次,去新疆旅游,住在一户牧民家。牧民家养了一头骆驼,骆驼前放着一大堆干草。我问牧民,为什么骆驼不吃鲜润的青草而吃苦涩的干草?牧民说,骆驼是忧患心理很强的动物,它害怕主人第二天就让它穿越沙漠,而胃中的干草要比青草耐饥,一头成年骆驼一晚可以慢慢咽下几十斤干草。  相似文献   

3.
政治对于哲学家往往有一种难以拒斥的诱惑,在古代希腊和中国都是如此,哲学家对于政治有一种无法割舍的介入冲动.政治和哲学作为两种活动是难以割舍的一对,无论是患难与共的兄弟还是不同戴天的冤家,这在现代和当代哲学中依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非良基集合在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及哲学等领域都有很重要的应用,它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判断两个对象的同一性是集合论中最基本的问题,然而,与良基集合不同的是,非良基集合难以找到其最基本的组成成分,这样通常的外延公理就无法判断两个非良基集合(例如x={x}和y={y})相等。为了找到判断两个非良基集合相等的标准,我们必须强化通常的外延公理。利用Aczel四种非良基公理(AFA,SAFA,FAFA和BAFA),我们推出了四种判断两个非良基集合相等的标准,并且举例说明对于给定的两个非良基集合,如何判断它们相等,从而解决“循环集合”相等的问题。此外,笔者进一步论证判断这四种非良基集合相等的标准是通常外延公理的扩张,而不是替代。为此,本文首先给出了集合和图的一些基本定义和结果;其次讨论了由四种非良基公理AFA,SAFA,FAFA和BAFA分别确定的四种集合全域A,S,F和B;最后,讨论了外延公理的扩张。  相似文献   

5.
哲学是一门科学。和其他所有科学一样,哲学也力求确立经过严格证明的真理,但这不是为了优等民族和国家,而是为了所有有思想的人们。但是应当注意到,就某一点来说,哲学是唯一的科学,它以其两大特点区别于其他科学。在分析宇宙存在的本性时,哲学能使这种分析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即是说它不仅研究能研究的世界方面,而且研究无法进行任何分析的世界方面,后者构成最普遍的观念和判断的内容。为了顺利完成这个任务哲学家应当具备思辨才能,即理性直觉;哲学家的理性直觉,甚至应当比数学家更发达。另一方面,在研究世界的基本要素和方面…  相似文献   

6.
有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在草地上观察星星,他一边慢慢地往前走,一边仰望星空,不料前面有个积满水的深坑,他没有注意,落入坑内,水淹到了胸部。坑很深,离地面足有两、三米,他无法爬出来,只得高呼“救命。”  相似文献   

7.
哲学是一种职业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一种普遍的观念 ,认为哲学思考的是“形而上”的事物 ,它不能直接生产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 ,不具有实用价值。亚里士多德把哲学看作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认为哲学家应当拥有一定的财富 ;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与私人利益无关的工作 ,等等。照此推论 ,既然哲学与私人利益无关 ,那么 ,它就不是一种职业 ,就不能把哲学当作一种职业来追求 ,因为它无法满足生存。说哲学不具有实用价值不会有太大的歧义 ,但如果认为哲学不是一种职业却似乎经不起推敲 :一方面 ,现实中不乏有把哲学当作职业或谋生手段来追求的人 :对于许多哲学家、特别是现代的一些…  相似文献   

8.
正你有没有攒了一堆脏衣服,自己不想动手洗,又懒得送往干洗店的时候?别发愁,有人帮你解决了这个难题。你只要打开手机微信,添加一个名为"依芙洗衣"的微信公众号,选择"我要洗衣"后,填好个人信息,就会有人主动联系你上门取衣服,并在你需要的时间内把洗干净的衣服送回家。这是最近悄然兴起的首家网上洗衣店——依芙洗衣。因为简单方便的使用功能和快捷周到的服务,依芙洗衣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它的创始人是洛阳的90后小伙申煜明。申煜明大学学的是JAVA软  相似文献   

9.
语言之所以引起分析哲学家的兴趣,其主要原因在于,它似乎提供了研究一些主要哲学问题的一种有力方式。以语言意义理论的形式所进行的关于语言的研究,便构成对实在性质的研究。上述这个想法一直就产生很大影响,它是提出真值条件语义学的主要动因,是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激烈争论的主要动因。在这一争论中,反实在论者论证说,标准的真值条件语义学所假定的那种实在论是无法接受的。  相似文献   

10.
一、结构主义与辩证法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只谈结构主义研究中所提出的两个一般性问题。把问题列出来是可以无限增多的,因为现在结构主义风行一时,现代哲学家几乎无不随波逐流;而风气之新颖又模糊了科学所应用的方法的古老,因为科学在某种类型的哲学中是很容易受到忽视的。我们要讨论的两个问题中的第一个乃是不可逃避的。一但人们选择结构并且贬低发生说、历史、功能甚至主体自身的活动,他就无法避免要和辩证思想方法的中心发生冲突。因此,勒维-斯特罗斯几乎把《野蛮思想》的整个结论章节都用来讨论萨特尔的《辩证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11.
宋明时期,围绕如何解释理气关系,唯物主义哲学家和唯心主义哲学家展开了一场长达五百多年之久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争辩。在这场争辩中,处于根本对立立场的两大派哲学家都根据各自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12.
曹继东 《哲学动态》2006,(12):31-36
D.伊德(D.Ihde)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以研究技术现象学而著名。2004年至2006年伊德教授应邀两次赴中国讲学。本文作者借此对他进行了专访,现将其发表,希望它有助于国内技术哲学的研究。问:伊德教授,欢迎您到中国来。在您看来,作为一位技术哲学家,应该做些什么呢?答:技术哲学家应该做许多事情,我认为,他们应该意识到那些科学哲学家没有进行深入思考的东西,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技术变得越来越复杂。哲学家应该思考人类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评估人类发展所赋予的各种内涵。20世纪早期的技术哲学家大多担心强有力的工业和军事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中论》(Mādhyamika■āstra)是印度大乘佛教著名哲学家龙树(Nāgārjuna)阐述中观哲学思想的基本著作,历来被认为是龙树最重要的著作。龙树在《中论》一书中扣紧缘起讨论性空,提出八不缘起、中道实相等思想,对初期大乘佛教经典《般若》系统的性空  相似文献   

14.
哲学的提问方式可以从下述两个角度来规定:狭义地看,它是指哲学家确立自身理论观点的基本框架和基础,即它是哲学的理论观点的一部分,广义地看,哲学的提问方式可以归结为哲学家的理论本身,即提问本身就是其理论的表现。哲学的提问方式的不同就决定了哲学家个性和哲学观点的差别,这种差别在古典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比较中显得尤为明显。现代西方哲学和古典哲学的不同实质上就是哲学提问方式的不同。古典哲学采用的是what(什么)的提问方式,它强调的哲学  相似文献   

15.
有品质的慢     
正听朋友讲过一个故事。几年前,他和几个朋友带着孩子去国外玩。在游乐园邮票亭,两大两小七折,三大一小八折,买三还能送一,一大堆的买票折扣方案看得他眼花缭乱,一下子就把买票的时间给拖长了。偏偏那个售票的姑娘又很有耐心,热情从容地向他一一解释说明,还给了他最优方案建议。这时,后面排队等待买票的队伍就更长了。他不好意思地说:"要不,让后面的人先买吧。"可是,那  相似文献   

16.
现在有两个国际的哲学家团体。第一个团体是由职业哲学家组成的。它还是在一九○○年成立的,一九五三年在布鲁塞尔举行了十一次代表大会。第二个团体产生于战后,它主要是从事哲学问题的自然科学家组成的。一九五四年在苏黎世组织了第二次代表大会。由于这个团体的专长,参加大会的以自然科学家、工程师、技师、逻辑学家、心理学家和其他科学的代表占多数。有五百多个人,代表着三十多个国  相似文献   

17.
一、“死亡”时的感觉 任何人都只有一次生命,也只有一次死亡。那么死亡时的感觉如何呢?这是许多人想知道而又无法知道的。因为这是活人无法体验到的,而有此体验的人却永远地死去了,无法向他人介绍这独特的经验。正如哲学家伊壁鸠鲁说的:“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又已经不存在  相似文献   

18.
西方哲学中的信念概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念(belief)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自从柏拉图明确把它作为认识论范畴提出后,历史上不少哲学家都对它进行过研究。本世纪以来,这一研究更加深入,特别是六十年代美国哲学家盖梯尔(Edmund L.Gettire)发表了《合理的真信念是知识吗?)一文,把这一研究推向了高潮。迄今,西方哲学界研究信念的文章和专著仍不断问世。本文拟对这一研究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考察了被试在使用经验信息和共变信息进行两原因共同作用因果判断时所具有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两原因的性质对于被试的选择有着显著影响。当两原因的可信度相等时,更多被试认为两原因都可以引起结果。(2)两原因都不出现时结果出现的概率P(e/~i~j)对于被试的选择没有显著影响。(3)两原因单独出现时结果出现的概率对于被试的选择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是这一变量是与两原因的可信程度共同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20.
事奉与价值     
黄海林 《天风》2009,(2):37-37
有一段时间教会经常安排我出去领会,有两次聚会结束我要离开时,信徒从教堂出来,黑压压的一片站在教堂院子里,齐唱.风几送你去登程,雨儿送你去远行,不知你何日能归来?愿你多保重,手扶真理的犁,辛勤耕耘去撒种……"那场景我无法用文字确切地描述,不知是感动,还是激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