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佛言祖语     
《法音》2008,(8):1-1
见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断。常见者,见五众常心忍乐;断见者,见五众灭心忍乐。一切众生多堕此二见中。菩萨自断此二,亦能除一切众生二见,令处中道。复有二种见:有见、无见。复有三种见:一切法忍、一切法不忍、一切法亦忍亦不忍。复有四种见:世间常、世间无常、  相似文献   

2.
佛言祖语     
文殊师利言:(善胜)天子!菩萨摩诃萨应发四种增上意乐心。云何为四?谓摄一切众生心,成熟一切众生心,集一切善根心,觉悟一切佛法心,是为四。复次,菩萨应发四种如山心。云何为四?谓于乞者无瞋嫌心,向恶道者生慈愍心,般若波罗蜜常不舍心,所修众行皆究竟心,是为四。复次,菩萨应发四种转胜心。云何为四?谓持戒转胜,多闻转胜,大慈转胜,大悲转胜,是为四。复次,菩萨应发四种如金刚不可坏心。云何为四?谓信乐不坏,依善知识不坏,修行不坏,求大乘不坏,是为四。复次,菩萨应发四种无能染心。云何为四?谓烦恼不能染,名利不能染,下乘不能染,诸恶众生不能染,…  相似文献   

3.
佛言祖语     
若菩萨欲以法施众生者,应行四法∶何等为四?一者、广博多学,能持一切言辞章句;二者、决定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相;三者、得禅定慧,于诸经法随顺无诤;四者、不增不损,如所说行。说法者处师子座复有四法:何等为四?一者、欲升高座,先应恭敬礼拜大众然后升座;二者、众有女人,应观不净;三者、威仪视瞻,有大人相,敷演法音,颜色和悦,人皆信受,不说外道经书,心无怯畏;四者、于恶言问难,当行忍辱。处师子座复有四法∶何等为四?一者、于诸众生生饶益想;二者、于诸众生不生我想;三者、于诸文字不生法想;四者、愿诸众生从我闻法者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相似文献   

4.
佛言祖语     
《法音》1988,(2)
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十方一切大圣主,修是四法证菩提。——《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  相似文献   

5.
九华山自唐正德年间新罗高僧金地藏开山建刹以来,作为地藏菩萨的应化圣地而闻名于世。山中梵宇林立,高僧辈出,香火鼎盛。千百年来,九华山的苍松翠竹、岩洞怪石、飞瀑流泉、田园山庄,深为十方善士“心向往之”,然而,真正为僧俗景仰的还是地藏菩萨那“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誓大愿。这种“愿代众生受一切苦”的菩萨精神,不知唤醒了多少人投身于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度生济世的事业!正是那忘我利他的菩萨精神,成为我发心在九华山出家的最初因缘。  相似文献   

6.
释悟尘 《法音》2022,(4):63-67
<正>一、前言四弘誓愿,每日功课时须持诵。誓愿,指起希求之心,且深自有所约制,亦即发愿起誓完成某件事。菩萨在因地修行时,所应发起的四种广大共通之愿,称之总愿。“四弘誓愿”,简称四弘誓、四弘愿。除此之外,菩萨另发的誓愿,称为别愿,如阿弥陀佛之四十八愿、药师佛之十二大愿为别愿。有关四弘誓愿之内容,散见于诸经论中,但诸经论所举略有出入。  相似文献   

7.
引言地藏菩萨,是受释迦牟尼佛之付嘱,于其圆寂后至弥勒菩萨成道间之无佛时代,自誓度尽六道众生始愿成佛之菩萨。地藏,梵名K2itigarbha,音译作乞叉底檗婆。地,住处之义;藏,含藏之义。关于地藏  相似文献   

8.
一、地藏菩萨的由来 地本一物,而所藏者无量,为四大之首,居五行之中,元气所生,万物之祖。其卦为坤,其德日母。《周易》云: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含弘光大,品物成亨,体用广厚,德大难名。地者具有七义:1、能生义。土地能生一切生物、植物,喻菩萨能生一切善法。2、能摄义。土地能摄一切生物,令安住自然界中,喻菩萨能摄取一切善法于大觉心中。3、能载义。土地能负载一切矿、植、动物,令其安住世界之中,喻菩萨能负载一切众生,由众苦交煎的此岸,运载到清凉的彼岸。4、能藏义。土地能含藏一切矿、植等物,喻菩萨能含藏一切妙法。5、能持义。土地能持一切万物,令其生长,喻菩萨能总持一切妙善,使其增长。  相似文献   

9.
真言     
佛教用语.梵语mantra意译,又称"曼荼罗"等,此乃四种陀罗尼之一咒陀罗尼,是真言教(密宗)中三密之语密,乃佛菩萨从禅定所发之秘密言句.《大乘义章》曰:"菩萨依禅定能起咒术,为众除患第一神验,名咒陀罗尼.菩萨依禅定备起多用,随用别论,即有无量陀罗尼门."神咒之言句总持无量之文义、无量之功德,如《佛地论》曰:"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  相似文献   

10.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常侍释迦牟尼佛左侧。胎藏界之文殊,左手持青莲,表示专司一切如来之智慧,不染着法的无相之智慧;金刚界之文殊,右手持利剑,表示能断一切烦恼。文殊菩萨骑着青毛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是最勇敢的,不怕一切而毅然前进的。文殊手持莲花或手持利剑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乘佛教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菩萨戒,作为菩萨戒的重要部分的发愿,尤其是显教的四弘誓愿与密教的五大愿作为现今僧俗两界公认的正式发愿方式为人所熟知,从印度就有的誓愿在传入中国之后不断发展,直至《菩萨本业经》提出了法华四句与四圣谛相结合的四弘誓,奠定了中国佛教誓愿的基本形态。之后,四弘誓为天台宗、禅宗所重视,将本宗的哲学概念与四弘誓相糅合而成现有的四弘誓愿,而汉语语境下的这一系列概念的糅合与确立的构建过程其实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四弘誓愿的衍生句——五大愿和四誓愿更是在传入日本之后,成为日本佛教最正式的发愿方式,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2.
阅读随笔     
《法音》1992,(12)
读法音92/4、佛日大德“缘起与性起”,开吾迷蒙。阅柳雪峰“九华山与金乔觉”,颇有启迪。柳文有“九华山与金乔觉的名字是联在一起的”,很对。但应与地藏菩萨的本愿联在一起,似乎更好。地藏菩萨本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诸菩萨大愿,莫过于此。《地藏菩萨本愿经.分身集会品》:世尊在忉利天宫,殷勤付嘱地藏:于释迦寂灭后,弥勒未生前的过渡时期,化度娑婆世界众生永离诸苦。尔时,地藏菩萨承担重任;三  相似文献   

13.
文殊菩萨     
《五台山研究》2010,(4):F0004-F0004
文殊菩萨是印度佛教中的上首菩萨。位居一切菩萨之酋,佛经称之为“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济世无穷。随着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大乘佛教的传入.文殊信仰日盛.并于唐代初期钦定山西五台山为文殊道场。  相似文献   

14.
漫谈菩萨行     
“菩萨”这一名称,在佛教里是一个既平凡又伟大的称号。论地位,除佛以外,就算是菩萨了,所以是伟大的,但菩萨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神,只要人们根据菩萨行的四摄、六度去实践,人人都可以成为菩萨,所以是平凡的。菩萨,在印度称为“菩提萨埵”;中国人喜欢简略,在译音的时候,省去“提”“埵”二字,简称为菩萨。翻译成汉语,就是“觉有情”。有情泛指一切有情识的众生。觉有情,有两重意思:从自利方面说,菩萨是有觉悟的有情;从利他方面来说,菩萨度化一切众生令其觉悟。所以说菩萨是一种有高度觉悟、舍己救人、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佛教并不把民间奉祀的土地、城隍、灶君等牛鬼蛇神当做菩萨。  相似文献   

15.
佛言祖语     
《法音》1988,(3)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大觉怀琏禅师日:(晓)舜老夫(禅师)赋性简直,不识权衡贷  相似文献   

16.
漫谈肉身菩萨九华山佛学院宽容肉身菩萨指生身菩萨,又有肉身佛、即身佛、入定佛、真身、肉身等称谓,即以父母所生之身体而修至菩萨深位者,故名为肉身菩萨。肉身菩萨于入寂后可得全身舍利。所谓舍利,据《法苑珠林》卷四十所载:“舍利者,西域梵语,此云身骨,恐滥凡夫...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89,(9)
(一) 《涅槃经》说:“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这说明福慧二种庄严是菩萨必须修习的两种行门,菩萨修习这两种行门,则能圆成佛道,亲证佛性,所以福慧二种庄严是菩萨修行成佛的总持法门。菩萨,梵语菩提萨埵,义译觉有情。菩提是觉义,萨埵是有情义,合言之,就是具大智慧,上求无上觉(佛)道,发大悲心,利乐一切有  相似文献   

18.
佛言祖语     
《法音》1996,(12)
佛言祖语菩萨欲得修学无量义者,应当观察一切诸法,自本来今性相空寂,无大无小无生无灭,非住非动不进不退,犹如虚空无有二法,而诸众生虚妄横计,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众恶业,轮回六趣备诸苦毒,无量亿劫不能自出。菩萨摩诃萨,如是谛观,生怜愍心发大慈悲,...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86,(6)
受菩萨戒仪一卷(北京刻经处本)陈释慧思撰。思所撰《大乘止观法门》、《随自意三昧》、《法华经安乐行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皆已著录。此仪悉依《梵网经》。盖自秦罗什大师出《梵网经》,北凉昙无谶译《菩萨戒本经》,大乘律宗,乃有两途,而受仪则咸宗《梵网》也。初告诫方便,次观五法,三兴三愿,四发四弘誓,五请戒师,六敬礼,七归依,八问难,九忏悔,十问遮,十一正受戒法,十二说戒相,十三明戒利益,十四白佛请证,十五礼敬诸佛,十六回向,十七发愿.历考唐、宋诸家受菩萨戒法,无及此仪之周密完备者。尤以第二观五法,第三兴三愿,推广大悲平等之心;第八问难十句,断一切邪见、邪业因缘;第十三明戒利益,生起欢喜信重之诚,最为得授戒之妙义,而为他家所未尝及者。至于正受戒法,则以三番羯磨,观此戒体,流注身心。唐、宋诸家戒仪亦然。迨至清代律宗诸贤,始以三番白佛请证,即为三番羯磨,正得戒体,恐未必当也。  相似文献   

20.
佛言祖语     
玄奘 《法音》2010,(6):1-1
<正>复次宝性!汝等当知,发起无上菩提心土,是为菩萨严净佛土,菩萨证得大菩提时,一切发起大乘有情来生其国;纯意乐土,是为菩萨严净佛土,菩萨证得大菩提时,所有不谄不诳有情来生其国;善加行土,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