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上,维吾尔族曾有过图腾崇拜,信仰过基督教、萨满教、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佛教。10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明朝末年,维吾尔族才成为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所以,维吾尔族的宗教意识当中仍存在着各种历史上曾经信仰过的宗教的影响。这些都在他们的宗教生活和风俗里表现出来,反映出维吾尔族伊斯兰教信仰的民族性和地区性。与其他穆斯林民族相比较,维吾尔族穆斯林在宗教信仰、生活方面有以下一些特点。 土地崇拜:维吾尔族人的这个风俗习惯主要来自于伊斯兰教,因为伊斯兰教认为人的祖先亚当是被真主…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教经堂教育是伊斯兰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伊斯兰文化生生不息的纽带。维吾尔族作为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历史上,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不仅是维吾尔族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推动伊斯兰教在新疆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3.
新疆伊斯兰教一瞥马劲新疆,聚居着维吾尔、哈萨克、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教对新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产生过很深的影响。特选其一二,略作介绍。喀拉汗王朝与伊斯兰教在新疆的早期传播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初,在我国天山南部和中亚一带,以西迁回鹘人和当地...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从10世纪到16世纪初经过两次较大规模的传播,基本确立了该教在古代维吾尔族中的地位。前一次喀喇汗朝时期伊斯兰教传播到塔里木盆地北缘,后一次(14世纪以后)传播范围从塔里木盆地北缘到吐鲁番和哈密地区以及天山北部的蒙兀儿人。库车地处塔里木盆地北缘,伊斯兰教何时传入说法不一。根据史料综合分析,伊斯兰教传入该地应在14世纪中期,是蒙古察合台后王的大力推导和伊斯兰教苏非派传教士活动的结果。这一过程仅涉及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也涉及该地佛教的消失。  相似文献   

5.
越南的伊斯兰教分为伊斯兰教和婆尼教两派,信徒基本上都是占族人.伊斯兰教在10世纪中叶就已经在越南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它是占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来到那片曾被婆罗门教覆盖的占婆土地后,其传播、发展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婆尼教作为越南伊斯兰教的一个分支,正是伊斯兰教本土化的一个典型,它表现为与当地的原始宗教、婆罗门教以及偶像崇拜、祖先信仰等传统文化相融合,又深受政治、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旨在通过对越南占族婆尼教的宗教观念、神职人员、宗教场所和宗教仪轨的特点进行初步的探究,来展示一个本土化、占族化的伊斯兰教——婆尼教.  相似文献   

6.
本土化是历史上宗教发展传播的基本规律和普遍现象,伊斯兰教成为全球性宗教的过程,就是在各个地区本土化的过程。伊斯兰教在公元7世纪初期兴起于阿拉伯半岛后,伴随着向全球各个地区的传播,完成了对当地文化的被动接受与主动吸纳,在不改变伊斯兰教基本信仰、宗教经典与核心教义的情况下,形成了具有丰富地方特征的伊斯兰教本土文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维吾尔族的婚育等习俗等出发,对维吾尔族婚姻、生育、养育、家庭等方面观念与习俗,进行了详细析解,使其中的伊斯兰教与原始信仰、萨满图腾崇拜等多元宗教文化内涵得以呈现,并阐释其中一些元素的变化状况,从而对维吾尔族的宗教文化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清代中国穆斯林人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清一代,未作系统的按民族和宗教类别进行的人口调查,但仅就目前所见的人口资料而言,中国穆斯林总人口在清代呈波动形增长趋势,作为中国穆斯林重要成员的回族在清代的分布区域则几乎遍及全国。一、清代新疆维吾尔族穆斯林人口16世纪初,伊斯兰教在哈密取得压倒性优势,新疆的维吾尔人,至此全部皈依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当时作为联结和壮大民族群体的社会纽带,对维吾尔族穆斯林的人口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一)清代新疆人口基本情况在古代前期,新疆人口发展十分缓慢,从公元2年到乾隆24年(1759年)清朝统一新疆的近1800年间,基本上没有什么增长。乾、…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具有宗教、法律、伦理三位一体的特点,伊斯兰教法不仅约束着穆斯林的内心世界,也约束这他们的外部行为。伊斯兰教法包括宗教功课、民事法律和刑事法律三方面内容,随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开始了伊斯兰教法律文化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必经之路,明清时代回族学者汉文译著对这一过程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依据文献资料研究了汉文译著活动与教法的传布诸问题,试图从一个方面揭示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新疆南疆地区穆斯林宗教生活基本情况以及与穆斯林宗教生活密切相关的自我和谐、幸福度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南疆地区穆斯林对伊斯兰教信仰虔诚度较高,能严格履行伊斯兰教宗教功课,遵守伊斯兰教的行为规范和生活要求。不同文化程度的穆斯林在自我和谐水平上存在差异;且宗教生活中的礼拜次数、对待封斋的态度以及朝觐愿望的不同,均会影响穆斯林的自我和谐水平;不同性别的穆斯林在幸福度水平上存在差异,封斋态度的不同对穆斯林的幸福水平也有影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伊斯兰教的心理调试功能、社会交往功能可以在新疆南疆地区穆斯林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清真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清真”这一特有宗教概念的出现,使伊斯兰教跨越了一个久远而巨大的历史文化门槛,由“他在”变为“我在”。“清真”标示着一种特殊的宗教语言、民族饮食和宗教活动场所,同时,它也是重要的宗教哲学思想,展示着中国伊斯兰教文化的本质属性。一、“清真”宗教哲学概念的历史文化溯源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先后被称为“大食法”、“大食教度”、“西域教门”、“穆罕默德教”、“回回教门”、“回回教”、“天方教”、“回教”等。明末清初,伊斯兰教在中国开始被称为“清真教”,其宗教活动场所的称谓亦开始…  相似文献   

12.
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其形成与发展都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维吾尔族舞蹈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伊斯兰文化的烙印。本文主要对维吾尔族舞蹈形态特征和伊斯兰文化影响下的维吾尔族舞蹈艺术等进行较为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丝绸之路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坦荡襟怀,曾包容了世界上兴盛过的各大宗教以及一些民间教派,因此成为一座宗教文化天然的博物馆。一、丝绸之路上的宗教传播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大动脉,佛教、祆教、基督宗教、伊斯兰教和摩尼教等,通过丝绸之路相继传入中国,使中国宗教进一步多元化。公元前4世纪,佛教在印度兴起,佛教僧侣成为第一批奔赴亚洲各地传播宗教的旅行家。  相似文献   

14.
正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传入突尼斯。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以阿马齐格人为主的当地人逐渐接受了伊斯兰教,而且该国伊斯兰教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由于地处非洲、欧洲和亚洲的交汇之地,许多群体曾经来往于突尼斯,为当地带来了多样的语言、宗教、哲学、艺术等。突尼斯容纳了这些互动交融的文化,逐渐形成了开放、多元、平等、温和的伊斯兰文化。本文将呈现突尼斯的多元文化环境,探讨突尼斯伊斯兰教本土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国有十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人口约1600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学术界认识到伊斯兰教等宗教不仅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文化,有很多值得肯定的方面,注重了对它们的研究。专题论文,著作译作,资料集  相似文献   

16.
马成明 《中国宗教》2019,(10):80-81
近年来,包括伊斯兰教在内的各宗教中国化成为各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各界围绕宗教中国化义理、宗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如何实践宗教中国化之路等话题展开全方位多层次讨论。对于宗教中国化的讨论,既是历史发展到特定时期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全球化加剧过程中社会思想相互交融的积极主动回应。2019年6月,高占福研究员和敏俊卿博士共同完成的《伊斯兰教与坚持中国化方向》一书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全书近20万字,内容上在宏观概述了我国伊斯兰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基础与实践后,从7个部分具体展开论述,包括: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程、历代中央政府对伊斯兰事务的管理、伊斯兰教育和思想文化的中国化、伊斯兰建筑与礼仪习俗的中国化、新疆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经验以及新时期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显然,这是一本系统的伊斯兰教中国化论述著作,既总结历史,又立足当下,指引未来。  相似文献   

17.
公元9世纪末叶,新疆喀喇汗王朝的统治者萨图克·布格拉汗在喀喇汗统治集团内率先接受伊斯兰教,使伊斯兰教在喀喇汗王朝时期得到发展,故萨图克·布格拉汗成为新疆历史上最早接受伊斯兰教的地方政权首领。而其儿子穆萨时代(公元960年),伊斯兰教已被喀喇汗朝的绝大多数居民所接受,并成为喀喇汗朝占主导地位的宗教,正是在这一年,穆萨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从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王朝历史。其发展是以喀什为中心,并在公元14—16世纪的200多年间使新疆穆斯林人数一跃而居于多数地位。在东察合台汗国时期,伊斯兰教传播发展到库车,然后先后…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多样性宗教与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中国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多元共存的文化理念是中国各民族宗教文化交往的基本原则。伊斯兰教自进入中国,其本土化历程一直伴随着伊斯兰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国穆斯林学者以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与吸收,将伊斯兰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会通,建构中国伊斯兰教宗教理论,使中国伊斯兰教变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取得重要成就。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的创建和发展是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汇的成功路径选择表,其宗教思想、文化特色与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9.
倭马亚王朝时期伊斯兰教的发展公元七世纪上半期,阿拉伯人向外大扩张后,统治了埃及、叙利亚、伊拉克和波斯等广大地区,伊斯兰教在各地迅速传布。特别在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传布尤为迅速。但是,阿拉伯人早期的历史著作,着重记录了军事的活动,王朝的更迭,教派的斗争,各部族的矛盾,以及王公贵族的生活,而忽略了经济文化和宗教传布方面的记载。因此,系统地、确切地阐述伊斯兰传教活动的历程是困难的。但是,可以肯定,到了公元九世纪中,换言之,伊斯兰教兴起后二百余年,伊斯兰教在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伊斯兰教是最年轻的宗教,也是信教群众增加最快的宗教。公元651年,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迅速融入中国文化并逐步为全国10个少数民族所普遍信仰。虽然它是外来宗教、异质文化,却没有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力抵制,相反,随着伊斯兰教的“儒化”,不断被中华文明吸纳从而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容,充分显示了伊斯兰教的灵活性和它对中国社会的适应性。元明时期的大诗人萨都刺,元大都的设计者伊黑尔丁、明代大思想家李贽等这些名垂青史的中国穆斯林的杰出人物就是这种“适应”的代表。由于伊斯兰教在它创立时吸收了犹太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