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积极情绪对视觉注意的调节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积极心理学思潮的推动下, 已有研究不但发现积极情绪扩展了空间和时间注意范围、增加了注意灵活性, 而且发现在积极情绪下个体对积极刺激表现出了注意偏向。对这些现象, 先前研究主要以积极情绪的扩展与建构理论、情绪信息等价说等理论来加以解释。但这些理论主要从宏观上强调情绪信息对注意加工的启动或积极情绪对注意资源分布的调节, 并不能清楚地揭示积极情绪对注意调节的内在机制。神经生化机制研究发现, 这些现象可能与多巴胺系统对注意控制能力的调节以及积极情绪对初级视觉皮层编码的调节有关。将来研究者可以基于不同的种类的注意选择和注意模型来进一步拓展积极情绪对注意调节的研究, 同时注重对其机制的探讨和理论的整合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采用颜色词的stroop研究范式,探讨了积极、消极情绪诱导下,大一新生对积极、消极、中性三类颜色词的反应时辨别差异与错误率。实验结果表明,在消极情绪诱导下,高心理弹性个体在消极词汇上表现出较快的反应时;在积极情绪诱导下,高心理弹性个体在积极词汇上表现出较快的反应时;内隐实验获得的情绪反应倾向与心理弹性量表所测的外显情绪反应倾向趋于一致。结论:高心理弹性大学新生具有较多的积极情绪。  相似文献   

3.
研究采用线索-靶子任务,考察高、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特点。结果显示:(1)在有效提示下,高心理一致感个体对积极情绪表现出稳定的注意警觉,对消极情绪的注意偏向不稳定,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对积极和消极情绪的注意偏向均不稳定;(2)在无效提示下,高心理一致感个体对积极和消极情绪的注意回避均不稳定,而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对积极情绪表现出注意回避,对消极情绪表现出注意解除困难,这些注意偏向均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积极情绪是指个体由于体内外刺激、事件满足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伴有愉悦感受的情绪。积极情绪能够激活一般的行动倾向,对于认知具有启动和扩展效应,能够建设个体的资源,撤销消极情绪产生的激活水平,能够促进组织绩效。积极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身体健康具有促进作用。积极情绪对于个体的适应具有广泛的功能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展开,积极情绪对群际关系认知的影响作用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以熟悉和陌生为线索,回顾了近年来积极情绪对群际关系认知影响的相关研究,并抽取了最能解释积极情绪对群际关系认知的影响因素,包括动机因素、个体与群体的相关度和群体情境。同时根据国外研究的结果,初步总结出积极情绪对群际关系认知的影响模型以及6条影响路径,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Fredrickson的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broaden-and-build theory)认为积极情绪具有激活行动、扩展认知、建设资源和缓解压力的功能.但是积极情绪是否是心理弹性到压力适应的中介变量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该研究让37名女大学生先完成中国情感量表和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然后进行压力情境实验,通过生理多导仪记录实验前后压力下的生理反应,以压力下的生理恢复时间作为压力适应的指标.最后通过中介检验程序分析积极情绪在心理弹性到压力适应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压力下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与生理恢复指标显著相关(r=-0.75,p<0.001);(2)当心理弹性和积极情绪同时进入回归方程时,积极情绪对压力适应的预测显著,心理弹性对生理恢复指标的预测下降,但是依然显著(r=-0.62,p<0.001).结论:积极情绪在心理弹性与压力适应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比较活跃的心理学研究领域。文章在阐述积极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积极心理学分类体系的五个结构——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行为、积极特质和积极组织——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并指出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局限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正人的心理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对经济活动有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心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均重视人的心理因素在个体收入增长、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中的作用,具体从决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积极组织行为学、行为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等的研究现状来看,人的心理对经济发展及个体收入的确具有非常强的影响作用。国内外有关"人的心理对经济发展及个体收入的影响"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如下方面:第一,经济心理学已关注到"个性"、"情绪"等  相似文献   

9.
结合体验采样法和问卷法,分别考察了从252名上海高校大学生中甄别出的100名高、中、低心理弹性者在日常情绪状态和情绪复杂性、情绪调节方式上的差异态势。结果发现,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1)在日常情绪状态上存在差异。高心理弹性组积极情绪的总分、强度和频率都显著高于低弹性组;高心理弹性组的积极情绪在日常情绪构成中所占的比重显著大于中、低弹性组。(2)在情绪复杂性的4个维度有不一致的表现。高心理弹性组拥有更高的积极情绪细腻度,3组在其他维度上没有发现差异。(3)积极情绪调节中,高心理弹性组多采用宣泄而少用抑制策略;消极情绪调节中,低心理弹性组多采用认知重视调节。这提示,积极情绪是与个体适应发展密切相关的内部因素,也是促进心理弹性发展的重要资源,个体对积极情绪的体验和觉察对心理弹性有重要影响。针对情绪觉察与调节的指导训练有望提升个体心理弹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社交网站中的积极自我呈现和真实自我呈现问卷、积极情绪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对武汉某高校64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了社交网站中的积极自我呈现、真实自我呈现对个体生活满意的影响以及积极情绪和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社交网站中的积极自我呈现和真实自我呈现与积极情绪、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都呈显著正相关;(2)真实和积极自我呈现对生活满意度都有显著的直接预测作用;此外,真实自我呈现还可以通过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对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而积极自我呈现不仅可以通过积极情绪的单独中介作用对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还能通过积极情绪-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作用对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探讨情绪效价和抑郁水平对反应性控制和主动性控制的影响。通过国际情绪图片诱发出积极、中性和消极情绪,采用修订后的AX-CPT任务分离出两种认知控制,考察了不同抑郁水平大学生在认知控制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大学生更倾向于采用主动性控制;相比于低抑郁个体,高抑郁个体的主动性和反应性控制均有下降;相比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可以降低高、低抑郁个体的主动性控制,但积极情绪只能降低高抑郁个体的反应性控制,对低抑郁个体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运用经验抽样法对154名大学生的日常情绪体验、生活事件进行为期14天的追踪调查,通过多层线性模型(HLM)探讨日常生活事件与情绪体验的关系及情绪调节策略对二者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多于消极情绪体验。在个体内和个体间水平,消极事件都对积极情绪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对消极情绪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积极事件对积极情绪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积极事件对消极情绪的负向预测作用只在个体间水平显著。表达抑制这种情绪调节策略能够增强消极生活事件与消极情绪体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复杂医疗环境使医生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积极心理学以一种欣赏性、开放性目光去审视人类内在的正向潜能和行为动机等,突出强调心理学应该为普通人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给予技术支持。当前积极心理学集中研究人类积极情绪和体验、积极个性特征、积极心理过程,从而弥补了消极心理学研究的不足。面对来自社会和医疗自身的各种消极情绪,务必要以积极心理激励、积极临床共情和积极心态调整构建和谐的医疗环境,从而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积极心理学当前发展的状况,指出其发展过程中的四大问题:1、积极心理学的自身发展体系尚不健全,对于传统心理学各个流派的态度有待改进;2、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研究内容还有扩展的空间;3、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还应该加深;4、积极心理学本土化的工作很多改善空间,并尝试性的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儿童期心理虐待会导致个体形成消极自我,这种消极自我还会影响个体行为。与以往研究采用自我报告方法不同,本研究采用知觉匹配范式,用客观量化方法,以自我加工优势(自我关联会自动增强刺激的加工,表现为人们总是对自己相关信息加工又快又好)来评估儿童期遭受心理虐待个体的自我加工能力。结果发现,儿童期遭受心理虐待个体依然存在自我加工优势,且朋友加工优势得到增强;在消极情绪条件下遭受心理虐待个体自我优势稳定存在,在积极情绪条件其自我优势消失。结论:儿童期遭受心理虐待个体自我整合功能并不稳定,消极情绪维持其自我加工能力,积极情绪则降低其自我加工能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有关研究发现了追求积极情绪可能给个体带来消极后果, 即个体越追求积极情绪, 他们很可能越体验不到幸福, 并称之为“追求积极情绪的悖论”。当个体把追求积极情绪作为目标时, 可能会(1)为个人的快乐设定过高的标准; (2)通过不恰当的活动去获得快乐; (3)监控获得快乐的过程, 妨碍了沉浸体验。这三个心理过程导致了“追求积极情绪的悖论”。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关注:(1)全面揭示追求积极情绪的后果; (2)揭示追求积极情绪导致消极后果的生理神经机制; (3)追求积极情绪的跨文化研究; (4)探索正确追求积极情绪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曾经长期被认为是研究精神世界,研究意识经验的一门学问,它的研究对象是个体。所以历来的心理学体系是一种个体心理学的体系。心理、意识、经验总是在特定的个体身上的,心理学以研究个体为自己划定的范围是有一定道理的,个体心理学研究得最多也最早的是关于个体的感知觉与记忆。因为感知觉是产生一切心理现象,一切意识经验的开端,而记忆则是个体所以能持有各种意识经验的基础。没有感知觉,一切心理就  相似文献   

18.
张宁  张雨青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161-1167
性格优点是通过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而反映出来的一组积极人格特质,它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研究领域。研究表明性格优点存在跨文化的普遍性,并且性格优点与优良表现、主观幸福感以及创伤后成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同时,研究表明遗传、年龄、性别以及个体的宗教信仰可能会影响个体性格优点的发展及其表现。文章对性格优点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其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以207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心理韧性量表(CD-RISC)、积极情感量表(PAS)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 进行了为期9周的追踪测查,考察大学生心理韧性的特性及其与积极情绪和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2)心理韧性与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积极情绪可以预测9周后的心理韧性;(3)心理韧性可以预测幸福感,积极情绪在该路径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中国普米族人的传统文化仪式“敬锅庄”为例, 采用回忆任务、创设新颖仪式等方法考察仪式动作、象征意义和积极情绪对普米族青少年及成人的控制感的影响。结果表明, 熟悉敬锅庄仪式的动作、象征意义或者具有更多情感体验的青少年的控制感更强。仪式动作与象征意义对控制感的影响存在双路径机制:仪式动作直接增强个体的控制感, 象征意义通过积极情绪间接增强个体的控制感。象征意义与控制感的关系还因仪式主体不同有所区别:祈求庇佑通过积极情绪间接增强青少年的控制感, 表达感恩通过积极情绪间接增强成年人的控制感。研究结果对探究仪式动作、象征意义和积极情绪对个体控制感的影响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