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海燕 《美与时代》2013,(12):15-15
很喜欢王菲演唱的《传奇》,给人一种波澜不惊却空灵澄澈的震撼。一直认为“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只是美丽的、理想主义的浪漫,但是,在2011年5月26日我却亲历了“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的“传奇”。  相似文献   

2.
<正>试想你某天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被告知为新冠病毒疑似阳性,然后被防疫工作人员带走隔离,每天都在一个固定空间,进行日常的核酸检测,限制你的自由,你会如何描述自己的情绪?有人可能会很低落,只是简单地描述“我感到很糟糕,整个人都不好了”。而对于有些人,你会惊叹于他会用许多词语表征自己的情绪状态:“当我被带走,好担心自己会不会确诊”,“每天一个人待着,我好孤独”,“我感到很沮丧,还有点焦虑”。同样的情绪事件,为什么不同的个体在进行描述时会如此的不同?这种能准确区分不同情绪的能力,被巴雷特等人在2001年定义为情绪颗粒度,也被称为情绪分化。  相似文献   

3.
<正>从“丧”文化到“Emo”“网抑云”等词语的流行,可以看出近年来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空前高涨。而疫情反复持续的压抑底色,则让这种关注集中体现在以抑郁与焦虑为主的情绪表现上,为此有些媒体甚至形容现在是一个“全民焦虑”或“全民抑郁”的时代。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感染校园。“我Emo了!”“今天有点网抑云……”“我得抑郁症了……”等,已经成为许多学生表达心情的口头禅;  相似文献   

4.
<正>这是一个已咨询20多次的个案。咨询师是个新手。最近她中断了一个月的督导,督导师主动联系她做一次督导。咨询师突然中断咨询被督:“我们已经有一个月没有联系了。一个月前我也只是收到你的短信通知,说你临时有事需要暂停督导一段时间。不知道你发生了什么事情,我非常担心,一直等着你联系我。但一个月过去了,我还没有收到你的信息。所以我主动约你谈一次,能说一下发生了什么吗?”  相似文献   

5.
有一首诗名为《替代》。诗中写道:“不是同你一起行走,我要与你一起爬行。不是同你进行交谈,我将寻找与你沟通的途径。不是让你与世隔绝,我将与你一起历险。不是只注意你不能做什么,我将用爱去奖励你能做的事。不是为你感到忧伤,我将永远尊重你。”这首诗传达的主要思想——对孩子生命的尊重,强烈地敲击着我的心灵。我是一个孤独症孩子的母亲。想想自己在更多的时候,是在要求孩子与“我”同行,而不是站在他现有的起跑线上与他一同“爬行”;更多的时候,是在要求孩子与我交流,而不是设法与他沟通;更多的时候,是在要求孩子不要在公众场合“失态”,而不是放下我的自尊帮他适应这个社会;更多的时候,是在指责孩子的过失,而不是用爱激励他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更多的时候,是在将自己的委屈、焦虑、无奈、绝望、狂躁、自卑等不良情  相似文献   

6.
从政治角度的转向——妇女问题的哲学探讨舒可文(一)人文哲学一直在努力澄清各种人际关系。通常的理解结构总是有一个“我”,再有一个与“我”相对的某一方。“我与别人(theoth-er)”只是最一般抽象的关系。这一关系主要用于知识论问题上的思考,只有知识论才讨论这种“无个性的心灵”之间的关系。而人际关系中的生活性质在“我与别人”这一抽象结构中是无法表现出来的。生活具有着存在论的性质,因此,人际关系的生活性质必须由存在论的角度去揭示。列维纳在人际关系中还区分了“我与他”和“我与你”,这确实有助于澄清许多…  相似文献   

7.
秋月在上     
在秋天,一枚飘零的落叶,一只掠过高空的飞鸟,都会不经意地传达出广阔爽洁之美.更不要说身边的高山低水、薄雾轻风了。季节行过春夏,蓬勃的已蓬勃过,躁动的已躁动过,渐被秋的沉静主宰,一副任你评述而我却不为之所动的安详态.让人领略了一份“天公作美”的快意。  相似文献   

8.
你的心是否怦怦在跳?你的手是否不停地在抖?不要怕,你能克服恐惧。32岁的格丽斯正在一家餐馆吃一顿普通的午餐,她谨慎地、小口地吃三明治的姿态似乎并不值得一提,但对她而言,这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在求学期间,她不敢在餐馆里吃饭,因为她总是想象着同班同学在盯着她。只有在她20岁的时候,她才了解到她患有社会焦虑失调症,即通常所说的社会恐惧症。尽管经过治疗之后有所改善,但格丽斯仍在痛苦地挣扎着。“如果我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克服恐惧,我就会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她说。胆怯几乎是普遍的人类特质。差不多每个人都胆怯过…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说“猫有九命”,我对这种说法深信不疑,因为我虽然不是猫,却也有三次生命。  相似文献   

10.
老鼠与兔子     
徐子 《思维与智慧》2007,(11):20-21
老鼠和兔子是邻居,虽然关系平淡,没什么来往,但也一直井水不犯河水。忽然有一天,老鼠打破了这种局面,手段恶劣。这让免子忍无可忍,便怒气冲冲地找到老鼠,指责说:“你在我家周围疯狂地挖洞,究竟是什么意思?”兔子是素食主义者,老鼠自然不会怕它,就理直气壮地说:“我发展我的房地产,关你什么事?”兔子说:“你严重干扰了我的生活,太不讲道德了。”老鼠嬉皮笑脸地说:“如果你能补偿给我5公斤小麦,我就停止施工,还你一个清净的生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罗马 《思维与智慧》2007,(13):22-22
一 印度有一位知名的哲学家,气质高雅,因此成为很多女人心目中的偶像。某天,一个女子来拜访他,她表达了爱慕之情后说:“错过我,你将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 哲学家虽然也很中意她,但仍习惯性地回答说:“容我再考虑考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主啊!求你在今世赏赐我们美好的[生活],在后世也赏赐我们美好的[生活],求你保护我们,免受火狱的刑罚。”——《古兰经》第2章第201节“主啊!你为我完善我的宗教,它是我事业的保证;你为我改良我的现世,它是我生活的领域;你为我改善我的后世,那里有我的归宿;你使我活着增加善功,你使我死了摆脱罪恶。”——《利雅得圣训集》“都阿(”祈祷),因与伊斯兰教信仰的纽带关系,成为与穆斯林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项常见性宗教功修,无论是集体性的“都阿”,还是个人性的“都阿”,都在穆斯林的社会和宗教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都阿”的…  相似文献   

13.
<正>当下,亲子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小别离》《小舍得》《小欢喜》等电视剧,更是将“原生家庭”“鸡娃”“隔代教育”等关键词引爆。如何教育孩子、帮助孩子成长成才,不仅是我们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广大父母的共同焦虑。作为一名学校心理老师,我在咨询室里见过了太多亲子冲突,也看到过许多家长因为亲子教育长吁短叹、束手无策。根据工作观察与实践经验,我认为,如果家长可以在亲子相处过程中做到“无条件”但“有边界”地爱孩子,就能有效规避许多雷区。  相似文献   

14.
风的记忆     
一、小时候,有一次看见一群孩子举着小红旗玩几,于是回去央求妈妈也做了一面。可当我举着小红旗站在外面,由于一点风也没有,红旗一直垂着,于是我垂头丧气地回家了。回去后一直闷闷不乐,妈妈问我原因。我说红旗飘不起来,没有风。父亲说:“你拿着旗出去,快快地跑!”果然,当我举着旗跑起来时,旗就呼啦啦地飘起来了。  相似文献   

15.
<正>歌词这样写道:“我们好像在哪见过,你记得吗?”诗词这样写道:“与君初相识,犹似故人归”。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当你走在路上,瞥到一位陌生人,脑中会闪现出这样一种想法:“他/她长得好像我的一位故人”,或者是:“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他/她”。  相似文献   

16.
郑晓芳 《天风》2023,(5):37-38
<正>一个平静的日子,忽见朋友圈中王天华牧师发文:“亲爱的,你,病倒;怀念你的笑,你的拥抱,你的争吵。”我知道师母身体不好,不久前摔倒入院,如今,王牧师用了“怀念”二字,意味着人已不在了。这位被所有人称为师母的刘念姊妹,才入不惑之年,就静静地离开了。与她接触的点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令我感触颇深。师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但是她生前为主竭力尽忠,为主做了美好的见证。  相似文献   

17.
“我”是怎么回事?有人会说,我就是我,你就是你,这不是最清楚的问题吗?这样的反驳中隐含着对“我”的一种理解,即“我”就是用以指代每个个人的代词。我当然是“我”,你也可以是“我”,他还可以是“我”。“我”并不确指某个人,人人都可为“我”。但为什么人们可以是“我”呢?人们怎么才能是“我”呢?在日常中,我们一开口,便常会说“我……”,这时我就是“我”了,我就“我”起来了。可“说”是怎么回事?如何能“说”起来?在佛法看来,“说”是诸因缘和合的结果,是顺应着诸因缘条件的把持和执取。在“说”的执持中,我就是  相似文献   

18.
旅途闲话     
去年,主编让我为《人生旅途》栏目撰稿,我答应了,并考虑了一个题目“慢慢人生路。”这样就写了六期《漫漫人生路》。这期间我一直为这个题目感到不安。因为“漫漫人生路”与栏目名称“人生旅途’”差别不大,每一篇的内容都要在具体细目中反映出来,完全不必在“人生旅途”栏目的标题下再加一个多余的“漫漫人生路。”今年我一定要改掉它。听君冈先生说他常收到读者来信,提出一些人生道路中的问题与想法,苦于琐事烦忙无法回复,为此常常内疚。我翻看了几封来信,忽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我对他说:“我在‘人生旅途’栏目中代你回答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空心菜 《佛教文化》2013,(4):116-116
夏天要吃得爽,一定要以清淡、清新的饮食为主。而对主妇来说,油熏烟缭之后,自己就真的不想吃饭了。我倒觉得夏天不妨多偷懒,用面条来“凑合”一顿,特别是冷面,怎么吃怎么爽,“哧溜”一碗就下肚了。  相似文献   

20.
<正>在审美逐渐多元化的今天,网络上仍然有以“白瘦幼”为标准的审美偏好。在网络上爆火的“A4腰挑战”“漫画腿挑战”“反手摸肚脐”“锁骨放硬币”等等,都引起了极端的瘦身行为。一些微信的营销号,以贩卖这种身材焦虑,营销一些减肥方法,销售减肥药赚取利润,加上高超营销手段和消费主义的推波助澜,使得“身材焦虑”和“容貌焦虑”成为了现在社会上的普遍现象,这在女性身上尤其明显。然而,美的标准不应该是唯一的,社会也不应该助长这种身材焦虑。在大环境下的“审美多元”和对“以瘦为美”的审美偏好,这两者是不是自相矛盾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