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怪人章太炎     
章太炎行为怪异,被人称之“章疯子”,而章太炎却不恼怒,而且承认自己是“神经病”,公开宣称:“不是神经病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人,必得神经病才能做到。”其真性情着实可爱也让人佩服。  相似文献   

2.
AA制对于现代人来说并不陌生,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被人们采用。“AA”是“AlgebraicAverage”的缩写,意思是“代数平均”。事实上该词原本是英国人对荷兰人的偏见,因为古荷兰人就是平分账单的,英国人认为荷兰人没有绅士风度。  相似文献   

3.
人們对“回汉通婚”問題的看法一向就各有不同。有的人同意;有的人反对;也有的人是既同意也反对的“一喜一忧”的态度,认为汉族姑娘嫁进来是“一喜”;回族姑娘嫁出去是“一忧”。这說明这个問題不仅是个老問題,而且也是一个非常实际的問题。我们虽然对民族問題是个門外汉;不过,既然是討論,我们也不防把自己粗淺的見識談出。回汉通婚問题是个老問題了,不仅現在有,解放  相似文献   

4.
札马鲁丁在天文地理学方面的贡献吕患成札马鲁丁,又译札马刺丁,生卒情况不详,中国元代回回天文、地理学家,精于历算。《元史·历志》称他为“西域札马鲁丁”。国内学者有两种认定,一是中国少数民族,而且是回回人;也有的说是波斯人或阿拉伯人。当然也有使用《元史》...  相似文献   

5.
死亡权利的伦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传统道德观认为,人有生存权,但人没有死亡权。随着人类生活质量意识的提高,有人提出:人不仅有生存权,而且也有死亡权。70年代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安乐死讨论会”,该会就宣称,要尊重人的“生的权利”,也要尊重人的“尊严死的权利”。80年代在我国上海举行的...  相似文献   

6.
<正>不久前,关于初中语文课本内选自《孟子·告子下》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于斯人也”,引发了网络上众多曾经的“初中生”的广泛争议。尽管占绝对多数的全国通用教材从客观上证明了大多数人当年看到的应当是“是人也”,但据凤凰网发起的一项调查,认定是“斯人也”的人数占到惊人的94%。有趣的是,即便如此,依然有很多网友非常自信地表示自己不可能出错。  相似文献   

7.
庄子人生哲学中的“命”与“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以其天道观和认识论为基础的。安之若命和与天为一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庄子认为人无力胜天,亦不能违命。苟子在《解蔽》篇批评庄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由天谓之道,尽因矣。”苟子对庄子的批判是公允而且切中要害的。“命”与“天”是理解庄子人生哲学的关键。“天”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上古时代以“天”为世界最高的有意志的主宰,与上帝同义,所以“天”当时为一个宗教范畴。“命”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说文》云:“命,使也,从口从令。”段玉裁解释为:“命者天之令也。”“天”与“命”在…  相似文献   

8.
警惕隐形杀手:职业倦怠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若干年前,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没有人因劳动而死,但无所事事和游手好闲却给人的生命带来危险”。而且,人们也总是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来赞颂一个人的奉献精神。然而,心理学家却认为这样的奉献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9.
“新原人”一书,是冯友兰先生的所谓“贞元之际所著书”当中反动党性最强的一本,而且是他的叫作“新理学”哲学系统的核心和“精髓”。冯友兰先生最近发表了长达两万余言的自我批判文章,即“新理学的原形”。对于这个自我批判,我们是欢迎的;而且应该承认这个批判,较之他过去做的自我批判有了一些进步。但是,这个批判却对“新原人”没有进行严肃的检讨,没有刺着痛处;因而新理学的原形也就未能真正、彻底地揭露出来,他给自己戴的某些“帽子”也就显得空洞,缺乏学术思想的分析、批判的基础。我这篇文章,企图着重揭露“新原人”的原形,和它在新理学哲学系统中的地位,因而也要论及冯友兰先生  相似文献   

10.
<正>《三字经》有言:“人之初,性本善”。《孟子》中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早在几千年前就有古人认为人生来就是善良的,人性本善。然而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认为人性本来就是丑陋的、充满着恶意的,其善良都是伪装的,不真实的。可见,关于人性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几千年,至今尚未有结论。  相似文献   

11.
《论语》·雍也篇,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孔子认为:“聪明人喜欢水,有仁慈之心的人喜欢山;聪明人活泼,仁慈的人沉静简单。”由“知者乐,水。”可以看出聪明人的快乐像水一样,恬静而绵长。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对水情有独钟。长久以来人们“逐水而居”,各国、各族、历朝历代的文明都来自大江大河流域。所以,河道景观的设计就成为了城市景观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代表城市形象,而且切实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德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始终认为,人“无德不贵”,换言之,人之所以可贵则在于“德”。有德,不仅能使“天下亲之”,而且又可以“化育万物”.他说:圣人之为人所仰慕就因为他“有天德、有地德、有人德”(《礼记·四代》),能够“以德服人”.所以他提出,政治家要“为政以德”(《论语·为政》.以下引语,凡出此书者只注篇名),教育家要“道(导)之以德”,各行各业的人都要“树德”(《韩非子·外储》).这又是因为人对人所称道的不是“力”而是“德”,所谓“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所以说,道德教育不论在学校或在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末,如何才能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呢?在这方面,孔子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撮其要者有二:(一)道德意志的训练。对于这种品质的培  相似文献   

13.
“道—美”:道教美学的核心范畴潘显一梁启超先生确为近代中国介绍西方文化之先驱,也是开“丑陋的中国人”之议论先河的人。不过,他也有千虑一失的时侯。他认为,“欧美人高尚之目的不一端,以吾测之,其最重要者,则好美之心其一也”,而中国人不讲“真善美”,只讲“...  相似文献   

14.
一不需要论据美国宣传理论家埃柳利指出:单靠理性论据去说服人,过程太长而且往往还靠不住。应该首先对情感发生影响,不仅因为这种影响最直接,而且还因为它并非总要有合理的论据不可。这或许把“晓之以理”贬得低了一点,但却鲜明地突出了“动之以情”。儒家一直讲“三...  相似文献   

15.
墨家宗教因缘析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最早的思想派别──儒道墨三家中,墨家是宗教意识最浓的一派。但是,这一本来作为儒道后来者的思想派别,恰恰又因其强烈的宗教情绪而最早陷于“中绝”。由此,中国人成了无宗教或不信宗教的民族。不过,如果说中国人根本缺乏宗教关怀,那墨家为什么会以其宗教精神继儒家之后而成为当时的“显学”?如果说中国人有其宗教关怀,那产生于中国且具有更强的宗教性的墨家为什么又会很快“中绝”?所以,墨家的崛起与灭绝,不仅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宗教基因,而且也昭示了中国人所以不信教的秘密。下面,笔者将从粗略的历史线索入…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与科技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与人文的矛盾中西皆有,不过各有各的具体情形。就早期历史发展言,西方的科学和人文原本是一家。早期希腊人以科学的态度来看人文的问题。希腊的哲学是科学的形态,其中包括了对人文问题的思想,也是科学性的。古代希腊人以科学理论的态度对待“自然”,也以科学理论的态度对待“人”。“哲学”是这种科学理论体系的高度概括。这是“哲学”的“古典”传统。西方哲学的古典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至黑格尔仍是如此:哲学以科学的形态对“自然”和“人”的各个领域,有一个理论性的思想体系,成为“知识”(科学)的“最高形态”。这个…  相似文献   

17.
变化与发现     
商场如战场,多少人功成名就,又有多少人“败走麦城”,如何能使商场立于不败之地?如果真像神话传说那样,能有点石成金的法术就好了。其实,要练就点金术并不难,只要你善于动脑,从商品或经营策略的一个点上稍加变化,把平常变为不平常;只要你善于动眼,发现别人所不注意的东西,你一定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二合一”鼠标垫王先生开了一家电脑公司,除了卖各种电脑软硬件、配件外,也帮人家组装电脑。一开始他的生意并不好,而且还因为不慎轻信朋友,有2万多货款无法追回,经过交涉,也只是抵了一批鼠标垫,共有2万多只。一个破鼠标…  相似文献   

18.
李起 《思维与智慧》2008,(11):53-53
菊花品性高洁,孤标傲世,不畏风霜,冒寒而放,有“傲霜”之称。“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历代文人墨客不仅留下了大量的咏菊诗,而且也撰有不少情趣盎然的赏菊联。  相似文献   

19.
翻看现在的招聘广告,不论从事哪种行业或是何种职位,“拥有良好人际关系”和“具备高度团队合作精神”的字眼一定会映入眼帘,这不仅是你能够被聘用的“敲门砖”之一,也是关系到你日后加薪,晋升的重级“砝码”。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职场交际舒适圈”,舒适圈越宽的人,沟通能力也越灵活而且有效率。那么,我们如何扩展自己的“职场交际舒适圈”呢?  相似文献   

20.
我们常听人说:“有理走遍天下。”其实,“有理”与“无理”仅是一步之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常常喜欢“得理不让人”,批评人穷追不舍,总是气势汹汹地予以指责,这样做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也让有理变成无理。成功的人生,也应讲究批评的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