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苏州市妇联及社区、街道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采用判断取样,在苏州地区选取458户单亲家庭的父母子女,考察了单亲家长性别角色类型、性别角色教养态度与子女社会适应间的关系,并检验单亲家长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在其性别角色类型与子女社会适应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单亲家长的性别角色类型多为双性化,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处中上水平,单亲子女的社会适应处中上水平;不同背景变量的单亲子女其社会适应存在差异,单亲家长的户口与性别角色类型在子女社会适应上存在交互作用;(2)未分化及女性化类型与社会适应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且未分化类型与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单亲家长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在其性别角色类型与子女社会适应两者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
出国务工人员子女社会技能的情绪成分与归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文瑞 《心理科学》2005,28(5):1227-1230
了解出国务工人员子女的社会技能的情绪成分和归因特点对单亲家庭子女的社会交际和教育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福州连江瑁头镇中心小学学生作被试,发现出国务工人员子女具有比较明显的外部归因倾向,有较高焦虑感和孤独感。  相似文献   

3.
单亲家庭及其对子女成长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世军 《学海》2002,(4):84-88
单亲家庭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中是一个脆弱的、不稳定的社会组织。其结构的不完整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 ,从而对子女的成长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 ,单亲家庭所形成的不良环境只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个因素产生何种作用、导致何种结果 ,取决于家长本身与孩子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有人这样说过:“要做撒播阳光的人,首先我们的心中要充满阳光。”作为一位教师,应该力求做到用微笑面对学生,认真聆听孩子的心声,宽容对待学生的过错。是啊,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两老师更要用真挚的爱对待单亲家庭的学生。那么,何为单亲家庭,一般来说,是孩子的父母其中一方因死亡,或因离异,孩子只随其父(或母)生活,谓之单亲。尤其是离异家庭子女,由于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心灵受到了创伤,所以精神压力大。父母离异,家庭破裂,孩子失去成长的正常条件,便形成了新的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5.
研究者通过对12名来自华东六市(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宁波)的单亲家庭子女进行深度访谈,对他们在婚恋匹配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进行阐释和分析。单亲家庭子女由于家庭背景的特殊性,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具有其独特表现,给他们婚姻与恋爱造成各种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母亲对幼儿数学能力的评价是母亲教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运用问卷法与个别测查法,考察母亲对子女数学能力的评价与幼儿数学认知能力,并通过二者的一致程度揭示母亲评价其子女数学能力的准确性。研究发现,母亲对子女数学能力的评价存在明显的高估倾向;与母亲受教育水平及子女性别等因素不同,子女前期的数学成绩对母亲评价其数学能力的准确性存在显著影响;母亲对子女数学能力评价的准确性与子女数学认知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适当的高估对子女未来数学认知的发展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7.
单亲家庭是指一些只有一位母亲或一位父亲所带领的家庭,其成因主要是离婚、分居、配偶一方死亡或出走.其次就是未婚妈妈或未婚爸爸独立养活儿女.今年来随着父母离异或其他因素,单亲孩子成了一种现象,教育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这群孩子,要么由母亲或者父亲单方面照顾,要么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为照顾,有的甚至寄放在亲戚、朋友家中,如何让这样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们一直研究的问题.下面就笔者班上一个单亲孩子的案例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做法.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基于经典相对剥夺理论和发展情境理论, 采用纵向设计, 以湖北省某地区273名单亲家庭儿童为被试, 进行连续3次的追踪测查, 考察单亲家庭儿童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的特点及其循环作用关系。结果发现: (1)单亲家庭男生的抑郁和孤独感水平比女生高; 贫困单亲家庭儿童的相对剥夺感、抑郁和孤独感水平比非贫困单亲家庭儿童高, 自尊水平比非贫困单亲家庭儿童低; (2)控制了性别、学段和家庭经济状况后, 在个体内水平上T1时的相对剥夺感显著负向预测T2时的心理适应, 进而显著负向预测T3时的相对剥夺感, 同时T2时的相对剥夺感也能显著负向预测T3时的心理适应; (3)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的循环作用在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单亲儿童中存在显著差异, 贫困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适应对其相对剥夺感的作用比非贫困单亲家庭儿童更大。可见, 单亲家庭儿童的相对剥夺感与心理适应存在循环作用关系, 即前测(Tn)的相对剥夺感会导致后测(Tn+1)的心理适应不良, 进而影响后测(Tn+2)的相对剥夺感, 研究结果对于单亲家庭儿童心理适应的干预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生干部运用心理知识开展工作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心理复杂,加上独生子女、单亲子女和贫困大学生比率的增加,使高校学生心理障碍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和现代管理心理学的运用愈来愈得到重视。本从优秀班集体的建立、学风建设、贫困生工作、就业指导工作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阐述了如何运用现代管理心理学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如何运用学生心理特征及规律对其进行因地制宜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城乡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分层抽样法,从省会城市、县城和农村三种社经层面上共抽取初中一、二、三年级在校学生895人,男女大致各半.对被试施以父母教育方式量表,以省城和县城被试为城市样本,对城乡父母教育方式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在城乡两种文化背景中,父母双方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父母教育方式存在城乡差异,与农村青少年的父亲相比,城市青少年的父亲对子女有更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但同时,其对子女的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也多于前者;与农村青少年的母亲相比,城市青少年的母亲对子女干涉和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更多,但在情感温暖与理解方面不存在差异.3.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父母对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方式都存在差异,但在两种文化背景中这种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猛  叶一舵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2):1798-1813
城市农民工子女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 有承包土地, 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 他们一般为6~18周岁的适龄上学儿童少年。中国城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低于城市当地儿童, 社会认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歧视知觉、相对剥夺感和身份认同危机, 情绪情感方面表现为情绪不平衡、孤独(抑郁)倾向较强和自卑(自责)心理严重, 社会适应方面显示出社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学习适应性较差和问题行为较多。性别、年龄、人格、应对方式、生活满意度等个体因素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是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关于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干预还没有形成系统, 主要是一些质性的研究。今后研究的重点应包括研究对象与内容的拓宽、研究方法的改进与完善及系统研究和理论建构的加强等。  相似文献   

12.
离异家庭子女的社会性发展特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社会学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离婚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离婚造成的单亲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的一个现实问题.但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发展与正常家庭儿童比较究竟有何特点,我国尚无全面的研究.探索这一问题,不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建立和充实我国的社会学、教育心理学、家庭教育学亦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法考察父母的主观幸福感与子女的主观幸福感的代际传递效应,同时探讨亲子沟通的中介作用和子女情感自主性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预测初中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2)亲子沟通在父母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初中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子女的情感自主性可以调节亲子沟通对初中生的子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情感自主性低的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更容易受到亲子沟通的影响,而情感自主性高的个体则会减弱亲子沟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问题学生的出现与家庭教育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由此笔者想到现在的学校教育中的“问题学生”。我校地处山区,在校生源相对复杂,外出务工子女或离异单亲子女占据一定比例,这些孩子长期和爷爷或奶奶居住在一起,这些孩子长期处于无人管理或监护人监管过严的状态下。由于亲子关系的缺失及非正常家庭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在学习上或在生活上出现了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5.
梁佶中 《美与时代》2004,(12):72-73
在声乐教学中,重技巧轻内涵的倾向由来已久。审美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声乐教学如果不把情感教育放在首位的话,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技巧"的奴隶,而不能成为审美情感的传播者。所以,声乐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切入点,这样才能体现声乐教学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初中生人格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二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艾森克(儿童)人格问卷(EPQ)对300名初一、初二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男女初中生在神经质和精神质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②父母教养方式受子女性别及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影响;③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子女的神经质和精神质呈显著的负相关,父母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与子女的神经质和精神质呈显著的正相关,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子女的内外向呈显著的正相关,掩饰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各个维度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子女人格特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城乡空巢老人的亲子支持及其与抑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老年人亲子支持问卷和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对196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城乡空巢老人亲子支持的特点及其与抑郁的关系.结果表明:(1)总体上,老人接受子女的社会支持与给予子女的社会支持差异不显著.(2)在接受子女支持上,服务支持最多,其次是情感和物质支持,非空巢与空巢老人,城市与农村老人均无差异.(3)而在给予子女支持上,情感和服务支持高于物质支持,非空巢与空巢老人无显著差异,而城市老人在各维度上均高于农村老人.(4)影响老人抑郁的亲子支持维度不同:对城市非空巢老人,给予子女的情感支持越多,抑郁水平越低;对城市空巢老人,给予子女的情感支持越多,物质支持越少,抑郁水平越低.农村非空巢老人接受子女的服务支持越多,抑郁水平越低;而对农村空巢老人,亲子支持可能不影响其抑郁.因此,为了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待不同处境的老年人应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教育子女的问题,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历史曾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家训”应该如何教育子女?读一下《傅雷家书》,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教育子女首先要碰到怎祥看待子女,如何认识教育子女的问题。这是教育子女的最关键最基本的问题,受传统的影响,有许多人把子女仅仅看做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教育好子女只是为了光宗耀祖,老来有所寄养,得以享清福。傅雷认为;子女并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他们属于社会,属于人民。“园丁用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果迟早得送到人间去让别  相似文献   

19.
问题近些年,独生子女家庭显著增多,年轻的家长有了更多的精力去培养自己的子女,幼儿智力开发受到普遍重视。适应这种需要,早期教育经验在社会上迅速传播,许多家庭以此为参照标准进行着各种教育实践。但是由于家长既要扮演“慈母”(包括父母双方)的角色与子女保持十分亲昵的情感联系,又要扮演严师的角色与子女拉开一定的情感距离。而两种角色的关系往往很难处理得当,所以许  相似文献   

20.
以河南和陕西两省3812名4~9年级农村学生为研究样本, 考察其在抑郁、自尊、问题行为、幸福感、未来压力感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社会适应状况, 并运用倾向值匹配方法探讨了父母外出务工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 在倾向值匹配之前, 双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在未来压力感知、抑郁和幸福感3方面的适应状况均比非留守儿童差, 在师生关系上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单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感知到的未来压力及抑郁水平也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经过倾向值匹配处理后, 双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幸福感仍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 单亲外出留守儿童的未来压力感知也高于非留守儿童, 但其他方面的差异不再显著。研究结果提示对于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存在的社会适应差异不能完全归咎于父母的外出务工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