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王祯  杨丽娴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7):1264-1271
刻板印象提升指个体意识到外群体具有消极刻板印象, 而产生与受诋毁的外群体向下的社会比较, 以提高个体自我效能感和动机, 进而提高表现; 刻板印象促进是积极刻板印象被激活后的积极结果, 指当个体处在他们的积极刻板印象身份被激活的情境中, 表现上升的一种现象。在刻板印象提升与刻板印象促进概念论述的基础上, 重点探讨了调节变量和结果影响这两种联系, 并从相关概念、被试要求和心理机制这三方面论述了这两者的区别。最后, 指出未来研究应加强对二者的关注, 消除其在概念上的混淆, 开展相关心理与神经机制的研究, 以及结合刻板印象阻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王沛  陈庆伟 《心理科学》2015,(2):463-467
刻板印象错误知觉任务(Stereotype Misperception Task,简称SMT)是一种能对刻板印象激活和刻板印象应用进行有效区分的研究范式,对应的多项式模型能对二者各自贡献量大小进行测算与评估。依托对二者关系的解构,介绍了SMT的操作程序、原理、多项式模型及其数据分析,比较了SMT和情感错误归因程序(AMP)以及四重模型的内在关联和本质区别,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杨治良  邹庆宇 《心理科学》2007,30(6):1314-1320
本研究以上海行政区为划分标准,探讨了"上海人"和"非上海人"群体的地域刻板印象以及"内-外群体效应"。结果发现:(1)IAT结果表明,被试在不相容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高于相容条件(t(25)=3.282,p<0.01);(2)SEB结果表明,被试对于不符合刻板印象的句子做出解释的次数显著多于符合刻板印象的句子(t(73)=2.844,p<0.01),且不同地域来源的被试做出的内、外归因也有显著差异(t(72)=3.172,p<0.01)。研究采用两种测验方法证实了地域刻板印象的存在,并且通过实践验证了SEB作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刻板印象内容对刻板印象抑制反弹效应的影响。实验1以"罪犯"(低温情,低能力)和"老年人"(高温情,低能力)构成不同类型的刻板印象群体,发现在温情和能力上得分都低的群体与温情高能力低或温情低能力高的群体相比,在刻板印象抑制后更可能出现反弹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反弹效应仅在目标群体(罪犯)的能力维度上出现。在实验2中,"老年人"和"富人"构成作为两种不同的混合型刻板印象群体。结果表明:对于高能力低温情群体的抑制比对高温情低能力群体的抑制更困难。  相似文献   

5.
阶层刻板印象是以阶层为分类依据,形成的关于不同阶层的固定心理图式,其内容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阶层刻板印象在阶层互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广泛地影响人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偏差地图理论强调阶层刻板印象对阶层互动的直接影响,同时解释了阶层刻板印象的积极和消极后效。制度正当化理论强调阶层刻板印象作为维持现实合法性的心理工具,对阶层互动的间接影响,主要解释阶层刻板印象的积极后效。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明确阶层刻板印象的研究取向与操纵性定义,拓展阶层刻板印象的后效及其干预策略,并整合阶层刻板印象后效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以性别职业刻板印象和自我-职业刻板印象的内隐联想测验(IAT)为实验材料和测量工具.通过提供反刻板印象信息为干预策略进行实验。研究表明:职业一性别刘板印象和职业一自我刻板印象层次不同,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相关;大学生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和职业一自我刻板印象上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内隐效应,女大学生显示极强的内隐职业一自我刻板印象;在职业-自我刻板印象上,反刻板印象信息具有显著的干预作用,对男大学生的干预作用比对女大学生的大;在内隐水平上反刻板印象信息只能部分消除刻板印象;设计的[AT纸笔测验版本是可行的;在学校教育中渗透性别平等教育将是十分必要的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秦启文  余华 《心理科学》2001,24(5):593-594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sex—role stereotype)是指人们对于男人和女人在行为、人格特征等方面的期望、要求和一般看法。性别角色差异主要是社会化的结果。在不同的时代,性别角色有着不同的意义。在即将跨入21世纪的前夕,对我国大学生、国家公务员及企业员工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进行调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刻板印象激活是社会知觉中至关重要的认知过程,以往关于刻板印象激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某一类或两类社会群体,导致对于刻板印象激活缺乏整体性的认识。本研究立足于经典的用于分类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CM),采用启动-靶子一致性判断任务和词汇判断任务,分别从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对该模型下不同热情-能力的4类社会群体刻板印象激活效应的行为模式进行系统的探讨。结果发现,无论是外显层面还是内隐层面,高热情-高能力、高热情-低能力、低热情-高能力三类社会群体均遵循经典的刻板印象激活模式——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更快;而低热情-低能力群体则在外显和內隐加工上均表现出刻板印象激活效应的反转模式——冲突条件下比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更快更准确。本研究拓宽了刻板印象激活的研究视角,首次发现低热情-低能力群体具有与传统相反的刻板印象激活效应模式,这一结果为该群体加工的特异性提供了新的证据。未来研究可以从注意和厌恶情绪的角度对刻板印象激活效应反转模式的加工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理论假设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CM)的来源、理论假设和在美国与欧洲(个人主义文化)、东亚(集体主义文化)样本中的实证研究。SCM假设:(1)用热情和能力区分不同群体的刻板印象;(2)对外群体的刻板印象是混合的;(3)高社会地位群体被刻板为具有高能力,竞争性群体被刻板为缺乏热情;(4)刻板印象中存在参照群体偏好和外群体贬抑。在比较和评价SCM与其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刻板印象内容研究进一步细化和扩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管健  柴民权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2):1842-1850
刻板印象威胁是指当个体或群体感知到情境中有关所属群体消极刻板印象存在时, 由于担心和焦虑反而会验证自己或所属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这一过程。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 消极刻板印象的存在会损害个体或群体在相关领域的表现。但新近研究在影响因素中出现了许多新的议题, 如外溢效应、交互作用力和系统性等。在刻板印象威胁的应对和干预策略中也突破了以往的研究路线, 围绕认同融合与认同分离、否定策略的适用性、促进效应与窒息效应、角色榜样策略的矛盾性、认同转换策略和弱化群体边界的有效性以及群体互动改善效果等展开了新的讨论与纷争。通过对这些新议题和新讨论的梳理与阐释, 提出了未来研究可尝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高兵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8):1201-1206
Steele和Aronson (1995)最早提出刻板印象威胁的概念,指出这种威胁使个体担心自己会验证所属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民族刻板印象威胁表现为个体行为表现下降并影响民族交往.民族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主要机制是工作记忆受损和不认同.通过提供内群体榜样和进行非评价性测试,可以有效地减轻刻板印象威胁效应.未来研究要准确界定种族、族群和民族的概念,考察民族刻板印象威胁与性别刻板印象威胁的区别,研究不同民族的刻板印象威胁效应.  相似文献   

12.
刻板印象的意识性抑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沛  陈学锋 《心理学报》2003,35(3):358-361
通过实验探讨了刻板印象的意识性抑制问题。被试为西北师范大学一年级本科生24人。结果表明:(1)性别刻板印象会影响对职业这种社会范畴的判断;(2)刻板印象效应比较顽固,较难受到意识性的抑制;(3)与刻板印象相反的个体化信息会削弱刻板印象效应;(4)刻板印象与个体化信息的加工很可能是平行的。  相似文献   

13.
利用信号检测论的方法对130名大学生的国家科技成就刻板印象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被试对中国近现代及当代科技成就判断标准的自然对数值显著高于对中国古代、美国近现代及当代科技成就判断标准的自然对数值(p<0.001),同时,被试对中国古代、美国近现代及当代科技成就的判断标准自然对数值没有显著差异(p>0.05),从而证明了大学生群体中明显存在着国家科技成就刻板印象。进一步的含义表明,大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依然保持绝对的自信,对中国近现代及当代科技成就的自卑并没有显著改变。在被试对2005年中国科技竞争力在全球的排名进行估计时,高估的人数显著多于低估的人数(p<0.001),从而表明,大学生对中国当前及未来科技成就的自信心开始建立。  相似文献   

14.
贾磊  罗俊龙  肖宵  张庆林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2):1909-1918
刻板印象是大脑对社会信息的一种自动的类别化加工过程。近期脑成像的研究表明, 刻板印象的注意编码、语义表征以及抑制控制等认知成分可以分别通过相应的ERP成分表现出来; 而基于ERP源定位以及fMRI的研究表明, 杏仁核、前扣带回、大脑前额皮层以及外侧顶叶皮层附近的颞顶联结区可能参与到了它们的认知加工。最后结合已有的研究, 提出了刻板印象可能的认知通道, 并简要分析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与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王凯  王沛 《心理科学》2012,35(6):1343-1348
以大学生作为被试,旨在探究:在交叉刻板印象加工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单维刻板印象的加工优势效应?如果存在,靶子熟悉度的差异是否会影响单维刻板印象的加工优势效应?该单维刻板印象加工优势效应是否还会受到其他单维刻板印象加工的调节。研究结果表明:(1)在对具有性别-年龄组合而成的交叉刻板印象的人群进行判断时,通过面孔进行启动,发现在不同的条件下分别存在性别单维刻板印象和年龄单维刻板印象的加工优势效应,即年轻男性或女性面孔的性别特征较年龄特征更容易得到加工和提取,老年男性或女性面孔的年龄特征较性别特征更具有加工优势。而在范畴词汇启动下,老年男性或女性词汇启动下的年龄特征较性别特征更具有加工优势。(2)熟悉性会影响单维刻板印象的加工优势,即在年轻被试感知面孔或范畴词汇时,其对老年男性或女性靶子间击中率的差异要显著大于对年轻男性或女性的靶子间击中率的差异。换言之,年轻被试感知老年人靶子的性别与年龄间的差异要显著大于年轻人靶子,出现自我参照现象。(3)在交叉刻板印象加工中,同时存在的各类单维刻板印象加工是彼此削弱的,具有优势加工效应的刻板印象的加工会受到非优势刻板印象加工的抑制。(4)在交叉刻板印象加工中,优势刻板印象加工会受到其相对刻板印象加工的削弱。  相似文献   

16.
刻板印象激活的行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雯  梁宁建 《心理科学》2006,29(3):740-743
刻板印象激活的行为效应是指刻板印象激活后个体所产生的行为变化。本文介绍了西方关于刻板印象激活的行为效应的两种主要机制,即刻板印象威胁理论和观念运动理论,并对两种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7.
默认策略是指人们在不知道使用何种策略时默认使用的一种决策规则。研究通过2个实验探索传递更多的刻板印象一致信息而非刻板印象不一致信息是人们在刻板印象信息沟通中使用的默认策略。实验1书面沟通研究报告,实验2口头沟通虚构故事,结果均有力支持了研究假设。  相似文献   

18.
张宝山  袁菲  徐靓鸽 《心理科学》2014,37(1):197-204
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产生主要受到情境线索、所在刻板印象威胁群体的集体表征及群体认同、信念和动机等个人特质因素的影响。本文以认同威胁模型为基础,针对影响刻板印象威胁效应产生的主要因素,分别从改善情境、改变认知图式和训练积极的内隐态度和动机等多个方面系统地探讨了干预刻板印象威胁可能采用的策略,主要包括提供对困难的外归因、提供角色榜样、启动积极身份特征、提供多重社会身份信息、鼓励自我肯定、强调智力增长观、训练积极内隐态度及重塑任务环境等。在系统梳理各种干预策略的基础上,本文还探讨了当前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内隐刻板印象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沛 《心理科学进展》2002,10(1):97-101
内隐刻板印象是存在的,并且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内隐种族刻板印象、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等方面.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判断潜伏期测量、投射测量等有效捕捉和研究内隐刻板印象的间接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20.
老化刻板印象是人们对老年人所持有的观念与预期,它能显著影响老化刻板印象持有者的生理功能、认知功能和行为结果。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化刻板印象的机制、影响因素和中介变量方面。研究发现,老化刻板印象是通过内化形成的,刻板印象威胁理论和自我刻板化是解释老化刻板印象的两种作用机制。认知加工过程中的抑制能力、情境和文化差异是影响老化刻板印象的主要因素,而老化自我知觉和刻板期望则是老化刻板印象影响效果变量的中介因素。未来研究除了要继续探讨意识水平、情境因素、个体特征对老化刻板印象的影响以及老化刻板印象对不同年龄群体影响的特点以外,还应关注中介和干预研究,并进一步加强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