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我国的一种有特色的智能观即智能独立论进行了考察。认为智能独立论不同于西方的和前苏联的智能观。它肯定智能包含智力与能力,是二者的合称;认为智力与能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指出智力独立论实质上是一种多元智能理论,包含着12种智能。  相似文献   

2.
智能开发已引起当今世界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多元智能理论的倡导者加德纳教授指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七种以上智力的潜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而美术教育是开发这些智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燕国材 《心理科学》2004,27(4):774-776
本文根据“现代诠释”的方法论要求,把我国古代的智能观划分为五个方面,即智能先天基础论、智能后天发展论、智能天人结合论、智能相对独立论、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制约论。并对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智能设计论鼓吹复杂的系统必有一个设计者,实质上是一种披着科学外衣的所谓"科学神创论"。本文先介绍智能设计论及其来龙去脉,然后回顾、述评达尔文进化论在科学上和哲学上的贡献,最后深究智能设计论进入中国的内外因,认为近些年来包括智能设计论在内的反达尔文主义思潮在华传播是基督教图谋征服中国的长远战略的一部分,智能设计论相关书籍出版单位见利忘义、为虎作伥的行径必须抨击,而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出版领域的混乱现象只不过是晚近若干年来意识形态领域乱象纷呈的一个缩影而已。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长期困扰着学术界。主流的观点可归结为三种:本质对立论,相对独立论,依赖共存论。但是马克思主义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唯物史观认识长期被西方学术界所忽视。马克思主义对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虽然没有直接说明,但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科学观以及唯物史观已经明确回答了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这一回答对探讨当今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有重要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燕国材  卞军凤  臧苗苗 《心理科学》2012,35(4):1013-1017
古今中外对于个体行为动力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即:个体行为的动力源于积极的人格特征,或个体行为乃是消极的人格特征作用的结果。刘劭的"欲处上"论和阿德勒的"自卑感"论,就分别是这两种观点的代表者。本文拟在阐明两位思想家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对两者的比较评析,以探求个体行为动力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2005年12月21日CCTV的一条新闻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联邦地区法院20日作出裁决,发生在该州哈里斯伯格(Harrisburg)状告Dover学区学校当局在学校传授“智能设计论(intelligent de-sign)”违宪的学生家长胜诉。Dover学区的校区有3500名中学生,是美国第一个让学生接触“智创论”的学校。“智创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一种未经证实的智慧力量所创造的产物。“智创论”者说,“智能设计”是一个科学理论,一些自然现象是智能设计的结果,而非自然选择造成的。学校当局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一种假说和理论,而不是事实,把“智创论”提供给学生只…  相似文献   

8.
自上世纪德性论的转向以来,德性论是否可能受到了广泛的质疑.许多学者认为德性论由于强调通过人的习惯行为养成德性,因此,德性是与特殊的社会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具有相对主义的特征,不具有普遍的性质.对于这些质疑,以孔孟的德性论为例观之,孔孟的德性论不仅有一个社会性的维度,还有一个人性论的维度,这为德性论超越具体的社会条件的局限而具有普遍的性质提供了可能.而德性培养过程中的智能的作用恰可起到联系特殊与一般的作用.伦理道德的普遍性具有与理论科学中的普遍性不一样的特征,具有大体如此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燕良轼 《心理科学》2001,24(1):122-123
汉魏六朝时期的智能心理思想.呈现出一幅众说纷纭、五光十色的图景。这是与当时社会政治斗争、军事谋略的需要密切相关的。总之.那是一个需要智能而且产生了众多智能之士的时代。不仅如此,为满足社会实际的需要,许多思想家还对智能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形成了某些有现代心理学价值的理论。本文限于篇幅仅就智力的几种学说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文化与心理治疗的关系,主要有文化相对论与文化中立论两种观点.它们各有一定的积极之处和局限性.其实,心理治疗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两种属性.因此,应注意对心理与行为异常及其治疗的文化分析;积极挖掘整理本文化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实现心理治疗的本土化或文化化;加强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的文化整合.  相似文献   

11.
智力理论的新进展及其教育涵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常洁 《心理科学》2003,26(4):676-679
当代智力研究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从静态智力观走向动态智力观、从纯智力观走向文化智力观、从单维智力观走向整合的智力观。这些新进展给予教育新的启示:智力开发能成为教育的现实的目标;正确认识个别差异,实施多元评价;要在具体的情境中开发智力;将智力开发当作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2.
竺培梁 《心理科学》2006,29(1):140-142
智力分布本是心理测量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众多心理测量教材往往对此论述不足。因此,本文详述有关智力分布的4个论题:(1)正确理解智商组别的组距和组限的表述;(2)4种智力中等标准之比较;(3)3种智力超常标准之比较;(4)如何计算智力分布类别的理论百分比。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四种典型类型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考察了中小学普遍存在的四种典型类型学生:A型学生、B型学生、C型学生和D型学生。这四种类型的学生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上存在差异;慎密性、克制性和显示性是影响中小学生学习质量和品德行为表现的重要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以高度分化的g因素研究为理论基础,智力开发活动形成了神经潜能开发、心理管理与反省经验开发、专家技能开发、多元智力开发、社会分布式认知开发、知识表征重组开发、环境重组开发等智力要素开发理念以及一些代表性的实践。随着对智力结构的整合研究的出现和不断深入,智力开发理念和模式将由分化的要素开发向整合开发转变,以智力与其他心理结构、智力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系统关系为基础的智力开发将是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5.
成分是斯腾伯格提出的分析智力操作的基本单元。成分分析是对智力行为心理机制的描述。但成分理论不能独立地说明智力,它隶属于斯氏三重智力理论的总体框架。论文分析了成分的性质、种类及其相互作用,并对个体和年龄差异在各种成分功能上的表现作出解释。成分理论的提出是对人脑黑箱软件意义上的工作原理的可贵探索。但它在可证伪性方面是有缺陷的。  相似文献   

16.
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探讨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卢家楣 《心理科学》2005,28(5):1246-1250
人们对情绪智力研究的兴趣渐起.但围绕情绪智力的基本概念仍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对情绪智力的术语本身、概念内涵和外延以及与非智力因素、社会智力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冀更好地确立其在心理学中的科学地位,促进这方面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The model of human intelligence that is most widely adopted derives from psychometrics and behavioral genetics. This standard approach conceives intelligence as a general cognitive ability that is genetically highly heritable and describable using quantitative traits analysis. The paper analyzes intelligence within the debate on natural kinds and contends that the general intelligence conceptualization does not carve psychological nature at its joints. Moreover, I argue that this model assumes an essentialist perspective. As an alternative, I consider an HPC theory of intelligence and evaluate how it deals with essentialism and with intuitions coming from cognitive science. Finally, I highlight some concerns about the HPC model as well, and conclude by suggesting that it is unnecessary to treat intelligence as a kind in any sense.  相似文献   

18.
于国庆  李其维 《心理科学》2003,26(4):612-616
本文以智力的约定性为立论,把超越界定为智力的约定性的广度、深度和效度的大幅度提高。将斯腾伯格对智力的研究放到智力理论研究的历史过程中,对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及成功智力理论对IQ的超越做了分析。指出传统IQ是学业差异约定,三元智力是多元权变约定,成功智力是人生成功约定,后者都是对前者的超越,成功智力是对IQ的再次超越。最后尝试性地提出智力约定性的“树”的隐喻。本文对智力理论的研究和教育实践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总结大连市2004年三种慢性病重症致残者流行病学特征。收集需去家中体检复查的2004年以前享受三种慢性病医保补助的重症致残者临床资料及检查结果,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流行病学特征。凡患三种慢性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具有合并症之一、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或已植入支架者)且已享受医疗补助者,复检符合诊断标准者入选。结果2004年大连市内四区参加医保总数约110万人,申报复检41283人,实际检诊人数33078人,检诊率82.52%;检诊合格人数29583人,检诊合格率70.69%。其中因重症致残报名要求需去家中体检者3199人,检诊合格者2861人,合格率89.43%。重症致残者占符合三种慢性病诊断标准人数的9.67%,约占全部参保人数的0.26%,证明三种慢性病重症致残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