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梁熙  王争艳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2):1911-1923
母婴依恋是婴儿期形成的首要关系之一, 同时也是影响儿童早期社会化的关系性背景。以亲子互动中形成依恋安全感差异的相关研究为基础, 从特质观、领域特殊观和社会认知观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梳理, 有助于提炼出母亲的敏感性、特定的互动情境以及儿童的社会预期分别在预测母婴依恋关系中的作用。3种研究取向的整合有赖于细致地区分特质观和社会认知观在看待亲子互动中双方情绪状态、认知能力和回应过程上的差别; 制定新的依恋干预方案应当以提高父母识别和应对婴儿消极情绪的能力, 以及为婴儿提供适当的依随性学习经验为目的。  相似文献   

2.
林青  王争艳  卢珊  梁熙  贺琼  王朝  胡若时 《心理学报》2014,46(3):353-366
采用视觉习惯化实验程序、陌生情境技术及母亲行为Q分类方法对41名14个月的学步儿及其母亲进行了学步儿内部工作模式、学步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依恋类型以及母亲在母婴互动中的敏感性的评估。结果发现:(1)不安全型的学步儿预期看护者对他们痛苦的信号是无回应的。(2)以自身为中心的母亲的学步儿预期看护者是无回应的。(3)潜类别分析的结果发现母亲敏感性影响学步儿依恋行为的2种关系模式:类别1, 以孩子为中心的母亲的学步儿更容易形成看护者是有回应的预期, 持这种预期的学步儿在陌生情境程序中表现出安全依恋行为; 类别2, 以自身为中心的母亲养育出的学步儿更容易对看护者形成无回应的预期, 并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出不安全依恋行为。研究表明:内部工作模式在母亲的敏感性和学步儿的依恋安全性之间起着重要的内部机制作用—— 母亲的敏感性行为的累积促进了学步儿内部工作模式关于母亲的预期, 这种预期又进一步引导着学步儿的依恋行为。  相似文献   

3.
老年阶段进入依恋研究者的视野是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才陆续开始的。十几年来,该领域积累了不少研究成果。一系列研究考查了不同依恋对象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包括对兄弟姐妹、成年子女、配偶、父母的依恋以及一种特殊的依恋:符号化依恋;不少研究发现了依恋模式分布的年龄效应,冷漠型和安全型依恋是老年依恋的主要模式,这与年轻成人的分布有很大差异;当前关于老年依恋的心理功能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大领域:(1)老年依恋与慢性疾病中的照料;(2)老年依恋与心理健康。对于老年人依恋的研究还远未达到成熟的地步,老年依恋的测量工具亟待改进,跨文化的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697名60岁以上、配偶健在的老年人进行调查, 对《老年人夫妻依恋问卷》进行修订及信效度的检验, 并应用该问卷对老年人的夫妻依恋风格进行划分, 考察夫妻依恋风格与一般依恋之间的吻合程度。结果显示修订后的《老年人夫妻依恋问卷》具有稳定的三维度结构以及良好的信效度; 聚类分析显示老年人夫妻依恋以安全型和专注型为主, 而一般依恋以安全型和冷漠型居多。在老年人中仅有39.9%的个体具有相同类型的夫妻依恋与一般依恋, 呈现出较低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传统依恋理论认为个体依恋心理和行为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无论在信息加工还是个体发展过程中, 个体依恋模式均表现出二重性, 即既具有相对稳定性, 又具有情境敏感性。个体在情境中所表现出的依恋模式是个体相对稳定的特质性依恋和情境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依恋启动研究中特质性依恋特征与依恋启动效应之间的交互作用模式为理解依恋二重特征及其关系提供了窗口。依恋系统激活的两阶段模型为整合和解释这些相互作用模式提供了框架。未来研究应优化依恋二重特征关系研究中启动效应的操作检验, 考虑依恋焦虑和回避维度的交互作用, 关注高焦虑群体内的依恋差异, 以理析依恋二重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同时关注依恋策略影响依恋启动效应的时间进程, 探究依恋二重特征相互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刘颖  翟晶  陈旭 《心理科学》2016,39(1):109-115
情绪调节是依恋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依托Gross的情绪调节理论和相关认知神经证据,阐述了三种依恋风格者的情绪调节特点。焦虑型依恋调节负性情绪时存在注意分配的优势和表达抑制的不足;调节正性情绪时还采用了情景选择和情景修正策略。回避型依恋调节两种效价情绪均使用了表达抑制,调节正性情绪时还使用了认知重评。安全型依恋使用认知重评、注意分配和情景修正策略,效价差异不突出。探讨依恋与情绪调节的关系,有利于改善非安全型依恋的情绪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7.
林云强  张福娟 《心理科学》2012,35(3):725-729
摘要  研究者曾一度认为自闭症儿童无法建立起依恋关系。本文系统回顾了自闭症儿童依恋研究的最新进展,将自闭症儿童是否存在依恋行为(尤其是安全型依恋行为)、依恋发展解释理论、研究方法、类型分布以及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详细梳理,并结合研究分析,提出有关自闭症儿童依恋研究的几点启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幼儿情绪理解层次的发展及其与依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情绪理解测验和儿童依恋行为卡片中文版,探讨幼儿在不同情绪理解层次上的发展特点,并考察其与依恋的关系。114名3~6岁儿童完成了测试。结果显示,不同层次的情绪理解随儿童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面部表情识别和情绪外因的发展时间相对较早,而混合情绪理解和道德情绪理解相对较晚;不同依恋类型儿童在不同情绪理解层次上存在差异:安全型依恋儿童在情绪理解总分以及情绪外因、基于愿望的情绪理解、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基于记忆的情绪理解任务的成绩均显著高于非安全型依恋儿童。  相似文献   

9.
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组成部分。依恋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早期安全的依恋关系不仅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化的顺利进行,而且直接影响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完善。探讨亲子依恋质量的影响因素,一直是依恋研究的核心之一。结合已有研究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论述了影响亲子依恋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抚养者的抚养质量、人格特点、婚恋依恋风格,儿童的自身特征,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研究提出了一些建立安全型亲子依恋的生活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两岁儿童对母亲的依恋类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研究采用实验室观察法,考察122名21-27个月龄的儿童对母亲的依恋类型,实验室程序包括儿童的自由活动、与陌生人的交往、在多种压力情境下的行为表现,与母亲的分离-重聚等.结果发现(1)本研究中使用的实验室观察程序能够有效地测查两岁儿童对母亲的依恋行为.(2)中国两岁儿童对母亲的依恋有四种类型淡漠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缠人型依恋、混乱型依恋,分布比例分别为11%,73%,7%,9%.其中安全型和混乱型依恋的表现与国外研究者描述的美国、日本等国家儿童的行为大体相同,但淡漠型和缠人型依恋为我国儿童所特有,其表现特点与国外研究者描述的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及焦虑-矛盾型不安全依恋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1.
以Kerns依恋安全性量表、Spence儿童焦虑量表为研究工具,对2所普通小学的472名三年级学生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考察儿童中期亲子依恋和焦虑症状的发展变化,以及亲子依恋与焦虑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儿童中期的亲子依恋和焦虑症状在1年内较为稳定,分离焦虑、社交恐惧、恐慌障碍和强迫冲动障碍表现出一定的发展变化。(2)亲子依恋与焦虑症状呈显著负相关,依恋越安全,儿童的焦虑水平越低。(3)交叉滞后分析显示,亲子依恋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焦虑;母子依恋只具有同时性的影响,父子依恋既有同时性也有继时性的影响。(4)安全型父子依恋能够有效缓解不安全母子依恋的消极影响,安全型母子依恋对不安全父子依恋的补偿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北京115名五、六年级的学生为被试,采用儿童版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Trier Social Stress Test for Children,TSST-C),探究父子依恋、母子依恋与儿童应激下皮质醇反应的关系。研究分别在基线阶段、TSST-C开始前、TSST-C结束后、TSST-C结束后的10分钟、25分钟和50分钟收集儿童的唾液样本,并让儿童完成亲子依恋问卷。采用SPSS 20.0进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1)安全型父子依恋儿童的应激下皮质醇反应显著高于不安全型父子依恋儿童,反映在皮质醇值和皮质醇基于增加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with respect to increase,AUCI)两个指标上;(2)不同母子依恋类型儿童的应激下皮质醇反应(即皮质醇值和AUCI)不存在显著差异;(3)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之后,父子依恋依旧可以显著地正向预测儿童的皮质醇反应(皮质醇AUCI),但母子依恋对儿童皮质醇反应的预测作用不显著,且父子依恋对儿童皮质醇反应的预测作用边缘显著大于母子依恋对儿童皮质醇反应的预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安全型父子依恋与儿童应激下更高的皮质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13.
依恋的可塑性是成人依恋领域研究的重要主题,而探究依恋的可塑性首先需要了解依恋安全感是如何获得的。依恋控制系统模型指出,个体可以通过内部表征的方式通达依恋安全感。现有研究中常常将安全基地脚本作为这种内部表征方式,但忽视了另一种内部表征形式,即依恋相关情景模拟。先前有几项研究提出并证实了依恋相关情景模拟这一新的依恋安全感通达路径,但尚未回答:这一新的通达路径与已有路径相比有何特异性?其作用机制是什么?以及如何基于此进行特质依恋安全干预?本课题将通过3项研究来对这些问题进行考察:研究1考察依恋相关情景模拟对依恋安全感的影响及其特异性;研究2从依恋相关情景模拟的内容和加工过程的角度考察其对依恋安全感的影响机制;研究3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开发依恋相关情景模拟分类方法,并将其用于特质依恋安全干预。本课题将补充依恋控制系统模型的内容,能够解释依恋系统的情境灵活性,并为理解依恋的可塑性及进行依恋安全的干预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4.
刘晨  陈旭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9):1590-1599
自传体记忆是关于个人生活的记忆, 依恋理论为自传体记忆的理解提供重要的理论框架。本文以个体依恋风格的差异为视角, 根据Conway和Pleydell-Pearce’s的自我记忆系统(Self-Memory System)总结出在自传体记忆提取的过程中, 依恋系统具有目标导向、防御排斥和情绪调节的作用。安全型相较于非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在自传体记忆提取的数量、具体性、准确性、通达性和情绪强度、情绪唤醒度上具有优势。未来研究可以从依恋系统的激活, 焦虑型、回避型依恋在记忆提取中具体成分的差异, 依恋与不随意自传体记忆提取的关系上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曹贤才  王大华  王岩 《心理学报》2020,52(8):982-992
当依恋对象不在身边时, 个体可以通过内部表征的方式通达依恋对象的可得与反应性, 获得依恋安全感。然而, 现有研究对内部表征通达途径的考察忽略了情节模拟的作用。该研究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考察是否可以通过依恋相关的情节模拟通达依恋对象的可得与反应性, 帮助个体获得依恋安全感。研究招募正处于恋爱关系中且恋爱时长超过6个月的大学生46名。前测评定依恋相关的困境情境; 3天后实验组被试进行依恋相关的情节模拟任务, 控制组被试进行情境结果的撰写任务, 并再次对情境进行评定。结果发现, 相比于控制组, 情节模拟组预期伴侣的反应性和依恋安全感有更大提升。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 依恋相关的情节模拟可以通达伴侣可得与反应性并帮助个体获得依恋安全感。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关于如何建立有效的医患关系凸显重要,从参与合作式的医患模式着手,分析这一模式的双面性.运用依恋理论的观点,分别探讨了患者的四种依恋模式和就诊心理,以及不同依恋模式的医生和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形成互动医患关系,为进一步促使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抑郁和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艳  唐日新 《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163-165,210
ECR—R对350名大学生进行四种依恋类型的划分,并实施了BECK抑郁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的测验。发现:1、性别显著影响冷漠型大学生的抑郁和幸福感;2、除了迷恋型外,是否处于恋爱状态对其它依恋类型大学生的抑郁差异性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3、安全型被试幸福感显著高于不安全依恋者;安全型被试抑郁水平显著低于不安全型的抑郁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编制适用于老年人的夫妻依恋测量问卷,将18份常用的成人依恋问卷的题目作为最初的项目来源,经过预试初步筛选得到85个项目。对434名60~88岁的社区老年人进行施测,并对施测结果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初步形成《老年人夫妻依恋问卷》。该问卷包含18个项目,分属于安全、焦虑和拒绝三个维度。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测量城市社区老年人的夫妻依恋状况。运用《老年人夫妻依恋问卷》对样本的依恋模式进行考察,发现老年人夫妻依恋模式的分布特点表现为:安全型依恋模式的人数比例最高,其次是焦虑型依恋,最少是拒绝型依恋。  相似文献   

19.
采用依恋Q-Set分类程序考察72名幼儿(M=17.51个月)的母子依恋和祖孙依恋的安全性,用《婴幼儿社会-情绪性评价量表》(ITSEA)同时评估了幼儿的社会-情绪性(包括外显行为域、内隐行为域、失调域和能力域)的发展状况。结果发现:(1)在祖辈参与共同养育的背景下,大多数幼儿可以形成安全型的母子依恋和祖孙依恋,母子依恋的安全性高于祖孙依恋;(2)母子依恋和祖孙依恋存在着中等强度的相关,36%幼儿的母子依恋和祖孙依恋的安全性水平不一致;(3)回归分析表明,与祖孙依恋的安全性相比,母子依恋的安全性对幼儿的社会-情绪性发展的各领域具有更大的相对预测力,支持主导性假说;(4)拥有高安全性母子依恋和祖孙依恋的幼儿,其外显行为域和内隐行为域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3组,高安全性母子依恋或祖孙依恋不能补偿对方的低安全性依恋的消极影响。在失调域上,母子依恋和祖孙依恋的安全性存在着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20.
成人依恋表征与婚恋依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近年来依恋研究已拓展到成人的依恋表征和婚恋依恋,依恋表征是成人对其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重构,婚恋依恋是成人与情侣间构成的依恋情感联结。该文介绍了依恋表征和婚恋依恋研究的理论背景、测量方法及主要成果——依恋的代际传递性、依恋的临床应用、婚恋依恋对成人婚恋关系质量和工作的影响。最后探讨了成人依恋领域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如依恋表征与婚恋依恋的关系问题、依恋的稳定性与变化问题以及依恋是个体差异还是关系变量等,并分析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